文/陳 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聽力與閱讀是兩個重要的語言技能,也是基本的接收技能。這兩項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1]。因此,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聽力與閱讀理解課,可以提升學生說和寫的表達技能,達到使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題材、文本的背景知識以及教材的難度并結合學生的學情,恰當開展聽讀綜合課,既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又有助于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單項的“聽力課”和“閱讀課”相結合的訓練,能夠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閱讀能力與聽力。綜合課能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聽讀信息交流轉換能力,單項技能課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發(fā)展聽力和閱讀能力的空間。顯然,兩個不同的語言技能發(fā)展在課堂訓練中緊密相連。
在閱讀課上,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可將其改為聽力材料,讓學生根據聽的內容填空或回答問題,換個方式理解文本;或是利用原本聽力材料設問,促進學生對聽力文本深入解讀。不管哪種方式,教師都應做好聽前、讀前的準備活動,如給學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識或讓學生閱讀有關的材料,在閱讀課文前,讓學生帶著問題靜聽相關的背景知識或閱讀原文,討論有關內容,讓學生消除緊張心理,在訓練時做到胸有成竹,下面列舉兩個案例。
案例1,在教學科普版九年級(上冊)Unit 1 Topic 2 Section CPopulation Problems這篇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先對教材的教學順序進行調整,將第二部分填空改成聽力材料,(Every minute,about 261 babies are born in the world.That means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about 375840 newborn babies every day.The world's population grows very fast.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social problems today...)教師播放錄音前,可以預先設計一個問題:(1)Wh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social problems?讓學生聽這段背景知識材料,然后回答這個問題。接著,教師讓學生再聽這段小短文,回答第二個問題:(2)What problem does China still face ?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然后,讓學生完成短文填空。兩遍的聽音再閱讀填詞,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課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也自然明白了世界人口增長狀況及中國存在的嚴重人口問題,然后,教師導入課文Population Problems的教學。有讀前聽的鋪墊后,學生更能深入地理解課文。
案例2,以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Topic 1 Section B 3 Listen to the weather report and complete the table 為例,聽短文填有關氣溫的基數(shù)詞,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此外,學生對天氣預報的文體也比較陌生。為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教師應提供聽力文本原材料,并進行適當?shù)闹v解,然后鼓勵學生大聲朗讀短文。如開頭句Good morning! 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some big cities in China.正文部分Beijing is cloudy and windy.Th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8 ℃ and 25 ℃.It is sunny in Harbin...結 尾 句Don't forget to take an umbrella with you when you go out.Thank you for listening.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英文天氣預報的表達形式,又突破了學習難點,即寫出表達溫度的基數(shù)詞。此時,學生從聽的輸入技能,就轉換成了讀寫的輸出能力。
學生將來在英語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εc所達到的層次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聽力與閱讀能力水平。學生的聽讀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其語言技能的發(fā)展,同時,對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語言敏銳度也有重要作用。而且聽讀的訓練策略與技巧是相輔相成、異曲同工的,具體如下。
1.抓住主題句或關鍵詞
在多數(shù)閱讀文章中,開篇的首句或結尾句有可能涉及文章的主旨大意或內涵。因此,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學會抓準與問題有關的關鍵詞,是培養(yǎng)學生聽力技能的關鍵。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與聽力習慣,都需要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文本或題干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時間(when)、地點(where)、原因(why)、選擇(which)、方式(how)等。培養(yǎng)學生抓主題句和關鍵詞這項技能,對提高學生的聽力與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整體語篇理解策略相近
在學生進行聽力訓練時,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播放前的間隙時間快速掃描問題和選項,理清語境中的時間、地點、說話者的身份、活動的目的或態(tài)度、暗示等,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信息有目標地去聽,做到從整體上理解內容。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關鍵詞即實詞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逐詞聽;若遇到沒有聽清或明白的詞,要學會放棄,以免影響到后面的聽力。這種做法也適用于閱讀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原文圖片、標題、討論的問題等,預測文本主旨大意。學生在閱讀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生詞、語法或長難句。為保證學生閱讀速度與質量,教師不要過于重視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與傳授,而要讓學生采用正確的閱讀方式。教師可以采用這些步驟,主要如下:(1)略讀,找出基本大意;(2)查讀,找關鍵詞,形成整體概念;(3)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4)細讀,回答問題,提出深度問題??傮w來說,整體語篇理解是提高聽力與閱讀技能的重要策略之一。
3.猜測技巧略同
學生做閱讀及聽力理解的快慢和準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猜測技能的高低。猜測技巧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對某一信息(可能是一句話、一個詞或一幅畫)的分析,預測文章的內容、故事的發(fā)展;二是利用該詞的文本信息,找到相似的語義表達來推測詞義;三是直接通過構詞法分析、推測詞義及詞性。以上三種猜測技巧都可以應用在聽力和閱讀理解中。例如,聽短文填詞與閱讀理解猜測詞義題型就可應用這些策略。學生可在掌握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學習技能基礎上,深入理解文本。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渠道獲取語言信息的能力。聽讀結合關鍵在于聽、讀的時機。具體來說,教師可酌情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讀前預聽
在閱讀開始前,也就是打開課本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聽一遍所學材料,感知閱讀文本。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如用幾句話概括文本內容或回答一兩個問題等。學生完成這種課堂活動任務,能快速預測文章的主旨大意,既為接下來的閱讀理解做好鋪墊,又迅速為閱讀排除一些理解障礙。
2.聽讀交叉進行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某幾句話或某一小段,教師可安排學生用聽來代替讀。這既可以消除學生讀的疲勞感,又豐富了課堂活動形式。在聽力訓練中,學生可以先聽短文再轉換信息。如果難度較大,在學生聽后,教師應展現(xiàn)文本原文,讓他們閱讀并找到聽的遺漏點,然后進行重復聽的訓練,這樣效果會更佳。
3.讀完再聽
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并對文章有了認識后,教師可安排聽力任務,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記憶。根據時間分配以及文本的難易程度,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聽錄音逐句跟讀或是同聲朗讀。大聲跟讀錄音,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感知和記憶。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聽音朗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使其閱讀能力和聽力同時得到鍛煉。
提高聽力與閱讀能力除了來自語言本身的障礙外,還有非語言障礙。比如,母語的干擾,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以及個人情感因素的困擾。這些都會影響學生閱讀與聽力的理解效果。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與聽力技能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和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否則,學生的這些不良因素會降低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耐心,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心理障礙,減輕學習壓力。
1.母語對聽力和閱讀理解的干擾
有些學生在聽到或讀到一段語言信息后,由于受母語的干擾,不能直接將語言信息轉換成應有的情景,而是理所當然地把英文轉譯成中文來閱讀。在聽力練習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在心里翻譯。這種閱讀與聽力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有的學生甚至會對文本產生誤解。特別是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母語的干擾更加明顯。
2.風俗習俗文化不同的干擾
人們對語言信息的理解程度受對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了解程度的影響。學生長期在講中文的生活環(huán)境中,較難養(yǎng)成英語思維方式,自然對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不能理解[2]。因此,學生在理解文本時,往往從字面表層出發(fā),容易造成誤解或曲解。如look out 有小心、擔心的意思,而學生只按字面翻譯一定會出現(xiàn)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困擾,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去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滲透中西方文化。
3.心理情感因素的干擾
情感因素直接影響語言習得。學習者的動機和需求、態(tài)度和情感對語言習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心理上的變化表現(xiàn)為緊張、焦慮、恐懼等。根據Krashen 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設”理論,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會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過濾,從而降低語言材料的輸入效果。如果學習者的消極情感因素強,對語言學習的輸入就低;學習者如果處于積極的情感之中,就有助于語言材料的輸入和內化。情感過濾程度越低,越有助于習得[3]。學生在進行聽力或閱讀訓練時,如果處于緊張狀態(tài),就會產生焦慮心理。學生在焦慮或緊張的狀態(tài)下,是無法進行聽力與閱讀訓練的。它所產生的壓力會影響學生的解題思路,甚至會導致學生一頭霧水。所以,英語教師要想辦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擾。
聽力和閱讀同屬于接收技能,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讀懂英語文本相對聽懂來得容易些。聽力技能與閱讀技能二者不可互相替代。在實際教學中,遇到聽說課型時,教師往往會忽略一個細節(jié),即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后,有很多學生把對話材料當作閱讀材料來學習,并提前完成了聽后完成表格的任務或短文填空的任務,導致課堂上不會專注于聽的技能訓練,不能理解說話者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并引導學生耐心地、循序漸進地聽完一段聽力材料,同時完成相應的任務,以鍛煉各項聽音技能。對于這樣的技能訓練,閱讀是無法替代的。否則,教學將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導致事倍功半。在語言交際中,閱讀和聽力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缺一不可,但教師應更注重聽的訓練。在當今媒體發(fā)達的大數(shù)據時代下,信息接收最快的渠道是聽。因此,學生在聽力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聽來補充閱讀所未能接收到的信息。
總之,閱讀與聽力是英語學習不可或缺的兩大方面。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為聽力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而聽力又能推動閱讀的發(fā)展,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兩大交際技能體系。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聽讀技能相互作用產生的共性與差異性。學生有了大量的詞匯積累、廣闊的文化知識底蘊、良好的聽力和閱讀習得,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技巧后,聽力與閱讀能力就會走向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