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娣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中山中心幼兒園 福建 武平 364304)
勞動是獲取物質資源的關鍵手段,隨著生產(chǎn)技術和工具的發(fā)展更新,人類勞動過程逐漸從過往低級轉變成為高級,雖然勞動方式更加高級,但是勞動對于一個人成長和發(fā)育具有的促進作用仍舊存在。只有將勞動與教育教學進行合理融合,才可讓人類從過往自然人逐漸過渡成為社會人。因此,在幼兒園教師需把勞動教育與日常教學相融合,把勞動教育全面滲透于幼兒園一日學習生活當中,培養(yǎng)幼兒主動勞動的意識,助推幼兒身心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1.1 提升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勞動屬于一項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幼兒的手、腦聯(lián)動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如:幼兒在制作玩具以及整理生活用品時,在手、腦聯(lián)動創(chuàng)造中,幼兒的思維將會得到有效培養(yǎng),助推幼兒智力水平全面發(fā)揮。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將激發(fā)起新的智力興趣”。想獲得更多知識和經(jīng)驗,就需要去思考、去分析,力求保證自身在勞動當中的創(chuàng)作型探索能力更加豐富[1]。幼兒處于人生最初階段,對于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結合這一特征實施勞動教育,幼兒會更愿意去探索世界,并在探索過程中展開思考,進而助推幼兒創(chuàng)造性與智力的發(fā)展。
1.2 培養(yǎng)幼兒身體品德。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勞動教育并不是單純提升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其還具備一定程度人格與道德意義。在一日生活當中引導幼兒自主服務,學會自主勞動,能夠促使幼兒對勞動產(chǎn)生價值認同感,初步認識到勞動對于生活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勞動教育活動能夠使幼兒與同伴之間養(yǎng)成互相交流、分享的習慣,擁有理性選擇的意識和能力,樹立一個樂于助人的態(tài)度、精神,這也是將道德品德教育進行滲透的關鍵手段。此外,勞動教育還可給幼兒分享自身勞動成果的機會,讓幼兒感受和體會到分享的樂趣,讓幼兒欣賞、肯定自己,獲取滿足感以及一定的幸福感。
1.3 增強幼兒獨立自主能力。勞動教育的最本質目的就是讓幼兒獨立性得到培養(yǎng)。獨立性是幼兒在實施創(chuàng)造性活動、高質量生存中需要具備的品質,指的是一個人分析各種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性培養(yǎng)與幼兒園勞動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勞動本身就是需要幼兒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活動,在勞動中幼兒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通過思考以及行動進行解決[3]。一般情況下獨立自主能力并不會單純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若是他人包攬了幼兒所有的勞動,對于幼兒的成長以及獨立自主能力的增強自然會產(chǎn)生阻礙。因此,教師要充分為幼兒提供一定勞動機會,結合勞動和鼓勵表揚讓幼兒逐漸獲取勞動技能,形成一個“我能行、我可以”的獨立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3-6是幼兒初步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需要培養(yǎng)幼兒尊重和熱愛勞動成果的態(tài)度”。但是目前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從日常生活及家長問卷調(diào)查可以看出,由于家長溺愛、幼兒年齡等各種因素限制,勞動教育在幼兒園存在邊緣化的情況。為此,以下從各個角度探索幼兒一日生活當中勞動教育實施策略。
2.1 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對幼兒的影響較大,只有教師全面關注和了解勞動教育才可潛移默化影響與帶動幼兒。因此,幼兒教師要充分意識到一日活動中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避免單純將勞動當作傳授各種生活、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手段,而是要依托勞動教育助推幼兒身心全方位發(fā)展。教師要在尊重和熱愛勞動,并將勞動理念滲透與一日生活課程中,讓幼兒提高勞動意識。
2.2 依托日常生活,開展自我服務和為集體服務的勞動。勞動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勞動指導教育,利用故事、兒歌、歌曲等各種方式激發(fā)幼兒勞動興趣,讓幼兒能夠逐步完成各種事情,做好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
2.2.1 自我服務。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完成自我服務勞動,讓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的道理,進而讓幼兒的勞動習慣與自理能力得到培養(yǎng)。例如:在園讓幼兒自己洗手、放水杯、拿餐具、打飯菜、飯后整理餐桌、收拾餐具等;午休時,讓幼兒自己疊放衣物、被子;活動時自己取放游戲物品;離園時,帶好自己的水杯和衣物。此外,還可開展自我服務為核心的各項勞動,針對與基本生活需求相關的勞動能力進行培養(yǎng),如:整理書包、穿脫衣服、穿脫鞋襪,女生自己梳扎頭發(fā)等,讓幼兒在勞動中體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豪感、自信心。通過一日勞動教育,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還可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2.2.2 集體服務。教師將一日生活為重要依托,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集體勞動,在為集體服務中體驗關心他人和為集體服務的快樂,培養(yǎng)幼兒主動參與、熱愛勞動的習慣。例如:在一日活動中可以開展“值日生、小班長、每日打卡好習慣”等活動,帶領幼兒一起體驗修補圖書、整理文具、打掃班級衛(wèi)生等;餐前幫助教師擦桌椅、分發(fā)餐具、餐后幫忙整理收拾餐桌、管理植物角等各種勞動,在為集體服務中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在勞動中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4]。
2.3 做好學習規(guī)劃,提升幼兒的勞動水平。幼兒的健康和發(fā)展與勞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特征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積極針對幼兒勞動意識進行記錄和觀察,利用語言和行為引導幼兒,尊重、保護幼兒初步的勞動本能,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勞動熱情。
2.3.1 差異化的勞動教育。幼兒園的勞動應根據(jù)年齡不同對其要求也不同。小班的孩子,主要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興趣,感受勞動美,教師盡量使用充滿趣味性的故事來引導幼兒。如:可以通過“小動物愛勞動”等各種小故事,引導幼兒利用“你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的句式針對小動物的各種勞動行為進行敘述,讓幼兒體會小動物勞動的樂趣[5]。中班的勞動教育目標主要是讓幼兒學會分享、學會合作,通過分享勞動成果和與同伴合作勞動,體驗個人、與他人合作勞動帶來的快樂。如:在“水果拼盤大比拼”活動中,幼兒除了展示自己的拼盤技能外,還可以和同伴合作擺拼盤,與同伴分享各種勞動成果。大班的勞動教育,主要是引導幼兒養(yǎng)成一個獨立勞動的習慣,即讓幼兒練習并且獨立完成學習用具整體、學會愛惜各種用具,培養(yǎng)幼兒自主完成自身任務、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2.3.2 區(qū)域活動中的勞動教育。區(qū)域活動是一日生活勞動教育開展的關鍵手段,也是目前幼兒園將各種勞動教育任務落實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在開展區(qū)域活動時,引導幼兒自己拿放、歸類、整理各區(qū)域中的活動材料[6]。通過教師示范、同伴互相學習、環(huán)境暗示等各種方式,激發(fā)幼兒的勞動熱情。此外,教師還可結合區(qū)角,創(chuàng)設各種游戲性的勞動活動,并在游戲中給予勞動技能、知識層面的指導。如:在美工區(q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剪紙、折紙、印染等各種活動,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幼兒了解紙的不同材質和性能,還需要讓幼兒學會制作技能,體會制作的樂趣。在“角色區(qū)”,引導幼兒扮演廚師、售貨員、醫(yī)護人員、清潔工人等各種勞動角色,感受不同勞動人員的辛苦與工作職責,體會生活中勞動的重要性。
2.3.3 主題活動中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充分依托各種主題活動內(nèi)容,讓幼兒在勞動過程中展示勞動技能,學會尊重、重視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恩勞動人員。例如:在每年“母親節(jié)、三八節(jié)、父親節(jié)”等各個節(jié)日當中,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卡片、花朵,或者其他各種手段表達自身的問候和關愛。在勞動節(jié),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周圍勞動人員工作內(nèi)容,明確環(huán)衛(wèi)、交警、公交司機、醫(yī)護人員等勞動者如何進行工作,與教師共同制定感恩卡,感謝社會各界勞動人員辛苦付出。在雷鋒月可以利用聽雷鋒故事、學習雷鋒事跡等各種活動,讓幼兒感受與了解雷鋒精神,還可帶領幼兒前往養(yǎng)老院,用實際行動將自身愛心進行表達,向他人分享勞動快樂,使雷鋒精神不斷在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7]。
2.4 結合游戲活動,拓展勞動空間。幼兒正處在勞動啟蒙時期,教師可利用各種游戲活動,將勞動教育滲透于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到勞動具備的重要性和勞動樂趣,在游戲中的學習各種與勞動有關的知識,強化幼兒勞動意識和理念。
2.4.1 室內(nèi)游戲。幼兒園的勞動教育,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考量,把握勞動的游戲性、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將勞動教育建立在游戲以及生活當中。如:舉辦系鞋帶、穿衣服、疊被子等各種比賽活動,也可用游戲的方式學習勞動技術,知道掌握勞動對于日常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如:發(fā)現(xiàn)地上有玩具時,可以組織幼兒玩“幫助玩具找家”游戲;玩具臟了,可以玩“給玩具洗澡”的游戲;午餐時可以請最能干的幼兒分發(fā)和整理餐具,激發(fā)幼兒積極參與勞動,提升勞動能力。
2.4.2 戶外游戲。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不同季節(jié)落實特色主題活動,讓幼兒能夠充滿期待,讓各種勞動教育能夠真正融入到幼兒園一日活動當中。例如:在春季,引導幼兒在種植區(qū)開展種植活動,種植農(nóng)作物、花草樹木,讓幼兒結合自身需求認領“責任地”,進行耕種和開辟等各項操作,由教師在旁邊指導,使幼兒自主地進行翻土、種苗、澆水、驅蟲、除草等,在活動當中體會植物從種子到果實整個生長流程,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以及大自然神奇之處。并在果實成熟時期與幼兒一起采摘已經(jīng)成熟的瓜果,體驗農(nóng)作物豐收的喜悅。此外,也可為幼兒開辟專屬的養(yǎng)殖空間,讓幼兒把家里最喜歡的小動物帶到幼兒園自己飼養(yǎng),觀察小動物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特征,通過飼養(yǎng)小動物讓幼兒學會保護小動物。
2.5 多領域滲透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與不同領域相互融合。勞動教育是助推幼兒全方位發(fā)展的核心途徑,多領域教學則是讓勞動教育目標可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基礎,在任何情況和時間下,勞動教育若是并沒有充分與其他各種并行的教育進行聯(lián)合,如社會教育、政治教育等,教育具備的價值將會無法全面發(fā)揮。因此,需要充分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各個教育領域的優(yōu)勢和特點進行融合,依托不同領域共同助推幼兒勞動意識的發(fā)展。盡量將勞動教育目標和觀念滲透到幼兒園一日活動涉及到的其他領域當中,例如:滲透到教師組織開展的藝術、語言、健康、科學、社會及游戲等各種活動中,以此來保證勞動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在一日生活當中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充分收集與勞動教育有關的各種故事,組織幼兒進行聽一聽、讀一讀、說一說等各項活動。在歌唱活動中,則可以讓幼兒欣賞和傾聽歌曲《勞動最光榮》,感受歌曲的韻律以及當中歌詞,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美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一個熱愛勞動的精神和感情。在健康領域中,讓幼兒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愛清潔,保持生活場所以及自身整潔的習慣,還可充分結合健康勞動,設計“值日生”、“我是勞動小能手”等各種健康活動,讓幼兒講解各種勞動工具的作用,如“小拖布、小花壺”等各種工具利用方式。在社會領域,可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和分析,讓幼兒與同學互相分享家長職業(yè),并思考不同職業(yè)辛苦程度,學會感恩父母以及教師等各種長輩。在科學領域,可以結合季節(jié)開展一系列的勞動活動,如在秋季舉辦“豐收的季節(jié)”活動,觀察植物在秋季出現(xiàn)變化,感受農(nóng)民伯伯喜悅等。
2.6 舉辦家園同樂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勞動機會。目前,為直接、安全、及時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可以充分依托微信平臺,構建以“小小同學本領大”等討論區(qū)域,讓幼兒在生活中錄制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為集體服務等各種與勞動有關的操作視頻,這樣不僅可以讓家長清晰了解自家幼兒勞動能力,也讓幼兒、家長、教師之間互相學習與溝通,共同助推幼兒勞動能力提升。此外,教師還可結合幼兒在一日活動中表現(xiàn)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教師如何教導幼兒學習生活技能。如,教師結合幼兒學習的自理知識,錄制相應視頻,并在拍視頻中念穿衣服的兒歌為家長轉發(fā),展現(xiàn)幼兒生長和進步的點滴。
綜上所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讓幼兒單純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在勞動教育當中激發(fā)幼兒自覺性、自主性以及獨立性,讓幼兒形成一個良好的勞動習慣,對勞動產(chǎn)生熱愛和敬畏之情。需要重點把握勞動教育最主要目標,將勞動教育與幼兒園內(nèi)一日生活進行深度融合,將勞動教育滲透各個游戲以及活動當中,保證幼兒擁有更多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