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追源溯流 抽繹鉤沉*
      ——隴蜀文化與文學研究述論

      2022-11-21 11:28:10焦福維蒲向明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隴南文化研究

      焦福維 蒲向明

      (1.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隴蜀道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文學與傳媒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2.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文學與傳媒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自20世紀80年代起,隴蜀文化研究進入學術視野,意味著學界始將地域上唇齒相接但又區(qū)域獨立的“隴”與“蜀”關聯(lián)起來,進而尋繹文化上的血脈聯(lián)系。當然,隴蜀并列聯(lián)用歷史久遠,文獻記載最早始自先秦,但一直到后來,聯(lián)用出發(fā)點多為因地域上的毗鄰而突出兩地在交通及軍事戰(zhàn)略上的意義,故有“得隴望蜀”之說。就學術定位而言,隴蜀文化研究既非“隴文化+蜀文化”研究,也不是隴蜀道文化研究,前者失于寬泛,后者則偏于仄狹。所以,隴蜀文化的定位應是歷史上隴蜀兩地交叉重合的區(qū)域(包括今隴南全境、天水南部、陜西漢中西南)以及因此演變而形

      成的文化特性,其形成有兩大因素,其一為歷代行政區(qū)劃變遷;其二為隴蜀古道上的經濟文化交融。故其文化形態(tài)上有多元化、疊加性、過渡性的特點。今天看來,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中心位置的這塊區(qū)域,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既不同于崇儒尚質的關隴文化,亦有別于深邃爛漫的巴蜀文化的獨特文化。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其形成受兩種文化的共同影響,大約在宋代之前形成了其自身的特性。自進入學術視野后,尤其是近年來,地方學者掀起了一股隴蜀文化研究熱潮,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此,擬對相關研究略作梳理,以期更好地推動隴蜀文化與文學研究走向深入,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一管之見,就教于方家。

      一、本體性研究:隴蜀文化定位、史地與交通

      對隴蜀文化定位、史地與交通的研究,屬于本體性研究,涉及到文化名稱的概念確定、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特色研究等內容,是全面推進隴蜀文化研究的基礎工作,也是近年來隴蜀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隴蜀文化的概念及輻射區(qū)域研究

      在中華文明中確定一種文化名稱需要豐厚的學術研究支撐。就地域文化的名稱形成而言,最常見命名方式是考古學上以某個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地點為中心確定文化名稱,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地灣文化等,這類文化名稱有特定的時空界限。還有一類是以一個大致的地域(多以先秦時期地域名稱)板塊命名的,在時間上具有面向未來延展性。這類文化的形成一般較晚,是在人類社會特別是“國家”產生之后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主要影響要素有政治變遷,民族的形成與分化,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形態(tài)等,當然地理要素處于核心地位,其它諸要素須與地理要素如區(qū)位(山川、河流)、風物(風俗、物產)、環(huán)境(地質、氣候)等有機融合方可形成一種文化的獨特性,一般而言稱呼屬于約定成俗成的,演變軌跡在歷代文獻中是有跡可循的,如“蜀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三晉文化”等,而有些文化還可以再分成區(qū)域更小的部分,如“西蜀文化”“隴右文化”等。故而在學術上要定位“隴蜀文化”,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歷史文獻中尋繹這一文化形成的根脈。

      一般而言,概念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概念先行,然后構建內涵框架;二為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概念”自然出現(xiàn),隴蜀文化的概念確定屬于后者。大致而言,隴蜀文化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從“隴”與“蜀”——“隴蜀”——“隴蜀文化”的過程。如前所述,“隴”“蜀”各自區(qū)域所指是確定的,自《戰(zhàn)國策》始隴蜀已并列聯(lián)用,其中宋代是一個關鍵時期,檢索文獻發(fā)現(xiàn),宋代隴蜀聯(lián)用明顯多于前代,詩文中也非常常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實際上,從“隴蜀”本義考源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詞義內涵“隴蜀”就有廣義(泛指隴蜀兩地)和狹義(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部)①蒲向明:《從文獻書寫“隴蜀敘事”到現(xiàn)實意義“隴蜀之城”——西漢水流域秦漢文化資源與隴蜀之城創(chuàng)建》,《檔案》2019年第2期,第36-42頁。之別。而狹義上的隴蜀地域基本吻合“隴蜀文化”的輻射地區(qū)。也有學者從探尋文化形成的角度來詮釋概念,其旨在先確定這一文化的核心或中心地區(qū),即有關“隴蜀道”及相關研究。

      隴蜀道研究不僅僅具有地理交通方面的價值,其對于“隴蜀道文化”概念內涵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古代交通是文化交流與衍化的主要線路。交通要道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傳播功能。其次,隴蜀古道現(xiàn)已大多廢棄,理清各干道、支道路線是對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及其脈絡梳理的基礎工作,是今天確定隴蜀文化輻射范圍的主要依據(jù)。其三,隴蜀古道文化的覆蓋地區(qū)也是隴蜀文化的核心地區(qū),具有典型性。目前,學界根據(jù)隴蜀古道的幾條線路確定隴蜀道文化所覆蓋的核心地區(qū)應該是“作為中國大陸腹地且自古為陜、甘、川、青四省交匯之地的今隴南地區(qū)”,輻射地區(qū)有今甘南州、天水市和漢中市。②高天佑:《隴蜀古道考略》,《文博》1995年第2期,第60-67頁。

      此外,“蜀道學”的建立對隴蜀文化價值內涵的認知大有裨益。據(jù)高天佑《蜀道學芻議》一文的觀點:“蜀道學是以歷史時期蜀道主干線及其支線的產生、起源、發(fā)展、演變?yōu)橹饕芯繉ο?,并且延及以蜀道主干道及其支道為載體的歷史人物、文物古跡、自然景觀、民俗風情、詩詞文賦、文化旅游、經濟發(fā)展等等方面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以傳統(tǒng)蜀道交通文化、學術研究為基礎的一門新興邊緣性學科?!雹鄹咛煊樱骸妒竦缹W芻議》,《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95-103頁。那么,作為“蜀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隴蜀文化”的研究范圍應該是“隴蜀道干、支道輻射地區(qū)的社會變遷、歷史人物、文物古跡、自然景觀、民俗風情、文學藝術、經濟發(fā)展”等。因這一地區(q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與蜀隴道的交叉點”①趙逵夫:《蜀道變遷與隴南交通》,《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4頁。,自然“隴蜀文化”也應屬于“絲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言而喻。

      (二)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是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領域。首先,隴蜀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大約肇端于史前時代,先秦以來各要素逐步發(fā)展,唐宋之際文化形態(tài)基本形成,明清之后由于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其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下降逐漸失去了更新活力。其次,大的歷史事件是形成隴蜀文化根脈的源泉。如始祖文化、秦早期歷史、三國蜀魏戰(zhàn)爭、漢代以來民族融合等在隴蜀歷史研究中地位突出。

      有關遠古至秦早期歷史研究方面,趙逵夫先生關于“伏羲生于仇池”“牛郎織女傳說”為中心的研究,勾勒出了隴蜀遠古歷史的大框架,其基本的觀點為:仇池山或是伏羲氏的出生地。秦人以自己所居之地的水名——西漢水命名天上的星河為“天漢”,“織女星”為紀念其始祖女修而命名。崦嵫即朱圉山,是周平王時期秦人與商奄之民西遷至此而命名(即奄茲)。他和祝中熹先生都認為,早在堯舜時期,秦先人就居住在西陲。這也為秦人起源的“西來說”(王國維最早提出)和“東來說”(傅斯年率先提出)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學術界以名物考古,文獻論證等方法形成了“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族墓作為秦早期文化面貌的典型代表”②張懷通、權弼成:《秦人起源于西遷嬴姓東夷》,《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3月16日,第2版。的一致觀點。相應的,一系列歷史研究次第展開:祝中熹于2004年出版了專著《早期秦史》③祝中熹:《早期秦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另撰寫了系列論文如《春秋秦史三考》④祝中熹:《春秋秦史三考》,《絲綢之路》1999年S1期,第55-58頁?!丁拔饕亍彼ヂ湓蛟囄觥发葑V徐洌骸丁拔饕亍彼ヂ湓蛟囄觥罚督z綢之路》2000年S1期,第55-58頁?!兜赜蛎扒亍闭f略》⑥祝中熹:《地域名“秦”說略》,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編《秦文化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136-152頁?!丁皼F渭之間”與“汧渭之會”——兼議對〈史記〉的態(tài)度》⑦祝中熹:《“汧渭之間”與“汧渭之會”——兼議對〈史記〉的態(tài)度》,《絲綢之路》2009年第18期,第5-10頁。等,闡釋了秦早期諸多都邑名緣及歷史變遷。2017年雍際春的專著《秦早期歷史研究》⑧雍際春:《秦早期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是秦早期歷史研究的標志性成果。該書在總結秦早期歷史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全面地建構秦早期歷史的框架體系”,“解決了多年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⑨霍志軍:《秦早期歷史研究的開拓性成果——評雍際春教授的〈秦早期歷史研究〉》,《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125-127頁。“為早期秦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⑩高強:《一部秦早期歷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評雍際春教授〈秦早期歷史研究〉一書》,《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128頁。。在此之前,徐日輝的《秦國早期發(fā)展史》?徐日輝:《秦國早期發(fā)展史》,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年。也具篳路藍縷之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史學觀瀾2017》?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史學觀瀾2017》,《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8年第4期,第5-9頁。對30年以來秦早期歷史文化研究綜述中,也充分肯定了雍際春等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研究中的問題??傊?,“近年來大量秦早期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大范圍、廣視野、多角度、綜合性、多元化的秦早期歷史研究的興起,標志著全面而系統(tǒng)、綜合而科學地開展秦早期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時代業(yè)已到來”?雍際春:《近百年來秦早期歷史研究述評》,《社會科學評論》2009年第4期,第117-124頁。在。

      隴南是三國后期蜀魏拉鋸戰(zhàn)爭中的前沿地帶,而歷時兩年,圍繞漢中的戰(zhàn)役更是波及今四川西北部,甘肅南部、漢中等地,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2015·漢中《三國演義》與三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①雷勇:《“2015·漢中〈三國演義〉與三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1頁。和2019年“劉備稱‘漢中王’暨定軍山之戰(zhàn)1800周年學術研討會”②梁中效:《劉備稱“漢中王”暨定軍山之戰(zhàn)180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第1頁。有力推動了相關問題研究的深入;另有趙逵夫先生的《一個古老傳說在戲劇中的反映——秦腔〈火燒葫蘆峪〉的情節(jié)來源及其意義》③趙逵夫:《一個古老傳說在戲劇中的反映——秦腔〈火燒葫蘆峪〉的情節(jié)來源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18年第2期,第37-45頁。一文,以秦腔《火燒葫蘆峪》故事為中心,以歷史思辨思維從文獻與實地考察了“葫蘆峪”的地名及位置。而溫虎林的《諸葛亮“六出祁山”行軍路線及其戰(zhàn)略意義》④溫虎林:《諸葛亮“六出祁山”行軍路線及其戰(zhàn)略意義》,《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第67-72頁。《“街亭戰(zhàn)役”研究被忽視的幾個問題》⑤溫虎林:《“街亭戰(zhàn)役”研究被忽視的幾個問題》,《檔案》2020年第5期,第27-31頁。《建安時期馬超與楊阜“隴南之戰(zhàn)”考論》⑥溫虎林:《建安時期馬超與楊阜“隴南之戰(zhàn)”考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8期,第116-119頁。等三篇文章或從當時政治經濟角度宏觀思考“六出祁山”的戰(zhàn)略意義,或著眼于有爭議的“街亭之戰(zhàn)”和馬超與楊阜“隴南之戰(zhàn)”等具體問題,以實地考察和文獻梳理考證等方法嘗試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狀況。此外,尚有《蜀漢用兵祁山與曹魏隴右戰(zhàn)局之演變》⑦宋杰:《蜀漢用兵祁山與曹魏隴右戰(zhàn)局之演變》,《軍事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40頁?!墩撊龂鴷r期諸葛亮北伐的目的、行走道路及糧草供給》⑧張維慎:《論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目的、行走道路及糧草供給》,《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第98-111頁。等零星研究??傮w來說,這一研究囿于文獻資料的缺乏尚不成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張希仁《三國西城的前身與今地——兼論秦“西新邑”》⑨張希仁:《三國西城的前身與今地——兼論秦“西新邑”》,《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第2期,第44-52頁。一文,認為諸葛亮出祁山屯居的“西縣城”即秦“西新邑”,與梁中效有關諸葛亮精神對于蜀道文化形成的貢獻⑩梁中效:《諸葛亮與蜀道文化》,《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第5-12頁。的論述,同為隴蜀文化形成的歷史關聯(lián)性的思考,具有啟示意義。

      隴蜀歷史上,南宋吳家將在隴蜀一帶抗金保蜀戰(zhàn)爭是重大歷史事件。早在上世紀60年代李蔚先生撰有《吳玠吳璘抗金史跡述評》?李蔚:《吳玠吳璘抗金史蹟述評》,《蘭州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第23-56頁。一文。但此后20年,相關研究停滯。80年代之后復又啟動,但可以檢索到的6篇文章多以歷史事件的評介為主,僅有楊倩描的《吳玠吳璘家族考》?楊倩描:《吳玠吳璘家族考》,《河北學刊》1990年第2期,第95-99頁。和王智勇的《中華書局本〈宋史·吳玠吳璘傳〉正誤二則》?王智勇:《中華書局本〈宋史·吳玠吳璘傳〉正誤二則》,《宋代文化研究》1998年第00期,第1頁。立足于歷史辨識考證。在研究資料整理方面,有柳林先生主編的《吳玠吳璘研究資料選編》?柳林:《吳玠吳璘研究資料選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書。21世紀以來,研究成果逐漸增多,研究視野與深度均有較大開拓,特別是2019年7月中國·甘肅·徽縣“吳玠吳璘暨仙人關戰(zhàn)役”學術研討會可謂是近年來相關研究的總結,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匯集全國知名專家及地方學者的論文45篇計60余萬字,在資料匯集、研究思路與廓清歷史事實等方面貢獻突出。?張承榮、蒲向明編:《南宋經略隴蜀與吳玠吳璘史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1年。

      (三)地理與交通研究

      有關隴蜀地理交通方面的研究,重點在厘清隴蜀古道的主干道與支道的具體線路,這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也是隴蜀文化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對此,蘇海洋《隴蜀古道研究述評》?蘇海洋:《隴蜀古道研究述評》,《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第14-19頁。一文對國內二十余位學者如李之勤、瞿正瀛、嚴耕望、鮮肖威、高天佑、蒲向明、蔡副全、藍勇、裴卷舉、王俊英、蘇海洋、劉吉平、魯建平、曹鵬雁、石志剛、陳良偉、孫啟祥、李龍、馮漢驥、宋杰、萬嬌、魏晴晴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盡梳理,認為該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隴蜀古道的四個組成:青泥道與白水路、祁山道、陰平道、岷山道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多,且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代表了未來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新方向。此外,徽縣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兩次舉辦有關青泥道學術研討會,并出版了兩部學術論文集,有力推動了有關青泥道研究走向深入。①張承榮等編:《隴蜀古道——青泥道研究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張承榮、蒲向明編:《隴蜀青泥古道與絲路茶馬貿易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還有一些未述及的相關文章,如趙逵夫先生的《蜀道變遷與隴南交通》②趙逵夫:《蜀道變遷與隴南交通》,《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4頁。一文,以隴南交通方面的石刻文獻為中心,闡述了蜀道變遷過程中隴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隴南人民在隴蜀道建設過程中的巨大貢獻。

      二、亮點性表現(xiàn):隴蜀文學研究的三個展開領域

      隴蜀文學遺產豐富,幾乎每個歷史階段都有遺珍,文學研究也相對比較充分,也是隴蜀文化研究中的亮點。綜合來看,隴蜀文學研究的展開主要在古代文學、民間文學和紅色文學三個領域。

      (一)古代文學研究

      在隴蜀地方文人作品整理與研究方面的成果首推蒲向明對王仁裕及其作品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學術專著《玉堂閑話評注》③蒲向明:《玉堂閑話評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追尋“詩窖”遺珍--王仁裕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④蒲向明:《追尋“詩窖”遺珍——王仁裕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短颇┪宕]蜀浮世敘:王仁裕詩文解構》⑤蒲向明:《唐末五代隴蜀浮世敘:王仁裕詩文解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年。3部,對散見于“古籍中的186篇《玉堂閑話》作品進行了比勘、校訂、注疏和評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本子,使散佚七八百年的《玉堂閑話》基本恢復原貌,填補了我國小說和雜史研究的空白。此外,漆子揚多年來整理研究邢澍學術與文學作品,于2007年出版了專著《邢澍詩文箋疏及研究》,是“目前佺山先生論著的一個最完善的輯校本”⑥趙逵夫:《卓哉邢明府,吊古資前聞——讀〈邢澍詩文箋疏及研〉究》,《檔案》2015年第2期,第40-45頁。。蒲、漆二位的論著可稱為隴蜀古代文學作品鉤沉之范例。此外,張世明以現(xiàn)隴南為區(qū)域范圍輯錄了古代“客籍人士于隴南為官者和隴南各縣區(qū)本土才俊”⑦張世明:《隴南存世古代詩歌內容初探》,《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47-51頁。的部分文學作品。其它涉及隴蜀古代文學的一些個案研究成果,茲不贅述。

      就具體隴蜀古代文學研究而言,近年來形成的秦早期文學和杜甫流隴詩研究兩個熱點值得重視。首先,二者是形成隴蜀文化的重要基因。秦早期文學的文化土壤——秦文化是隴蜀文化的根脈之一;而杜甫寓隴及其創(chuàng)作既是杜詩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文化傳播而言,是文人入蜀的典型范例,對隴蜀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秦早期文學研究是伴隨著秦早期歷史、秦文化研究興起的,因文獻史料的匱乏困難較多,起步較晚,近年來在文學史斷代、概念界定及主要特色成就等方面均有代表成果,研究框架基本形成。蒲向明認為秦早期文學應為“襄公以前(含襄公)時期的文學,這是秦文學的草創(chuàng)時期,地域上主要分布在西漢水流域或渭水—牛頭河流域;其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秦文學的中期,秦文學的晚期伴隨著秦王朝始終”。并把秦文學的概念界定為“關于秦族、秦國、秦代的文學”,明確了秦文學的研究范圍,具有重要的意義。⑧蒲向明:《“秦文學”研究現(xiàn)狀及概念界定》,《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109-112頁。此后,又對秦早期文學①蒲向明:《論秦早期文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126-131頁。、秦中晚期文學②蒲向明:《論秦中晚期文學》,《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第66-71頁。進行了分別論述。此外,劉原從秦始祖文化的角度探討秦文學的源頭③劉原:《秦族源、早期秦文化與秦文學的萌芽》,《文藝評論》2014年第6期,第83-87頁。,亦是隴蜀文化溯源的重要議題,值得重視。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杜甫流隴入蜀事件本身也影響了隴蜀文化內質的形成及演變進程。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立秋之后,杜甫攜家西行,流寓至秦州、同谷,但因始終無法維持生計,歲末至成都。這段行程是杜甫一生中最為艱難的經歷,故學界稱為“流隴”。這一段時間也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潮之一,表現(xiàn)在數(shù)量多(每天約1首,共計110余首),且有許多經典名篇如《秦州雜詩》《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同谷七歌》等。此外,從詩史角度看,杜甫流隴詩更具代表性。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曰:“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雹苊蠗さ龋骸侗臼略姟け臼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7頁。這也是學界重視杜甫隴蜀詩的重要原因。蘇軾說:“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歷輒作一詩,數(shù)千里山川在人心目中,古今詩人殆無可擬者?!雹葜燠停骸讹L月堂詩話(上)》,見惠洪、朱弁等:《冷齋夜話·風月堂詩話·環(huán)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08頁??梢哉f,杜甫流寓隴蜀本事是一次文化傳播之旅,其后因此而產生的文化效應是構成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這一議題的研究成果豐碩,可參看陳朋《近四十年來國內杜甫隴右詩研究綜述》⑥陳朋:《近四十年來國內杜甫隴右詩研究綜述》,《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第13-18頁。和陶鴻宇《新中國成立以來(1949~2019)杜甫秦州詩研究綜述》⑦陶鴻宇:《新中國成立以來(1949~2019)杜甫秦州詩研究綜述》,《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第54-59頁。兩篇文章及《杜甫與秦隴文化論集》⑧劉躍進主編:《杜甫與秦隴文化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一書。在杜甫隴蜀詩研究方面,出版的專著有《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⑨高天佑:《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年?!抖鸥η刂菰妱e解》⑩劉雁翔:《杜甫秦州詩別解》,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年?!抖鸥﹄]蜀道詩歌研究》?溫虎林:《杜甫隴蜀道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等??傊?,研究者從對隴右詩的考證入手,進而考察杜甫隴右行蹤路線、探究詩歌意象、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以及隴蜀文化的詩反映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目前也已形成了地方研究會(天水杜甫研究會,成立于2006年)、高規(guī)格學術研討會、高質量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及學位論文等多層全方位的研究體系。其中,本地學者的貢獻尤為突出,成為地方文化研究中的亮點,未來可期。

      (二)民間文學研究

      隴蜀民間文學研究領域,以白馬藏族文學的整理與研究為代表。白馬人作為“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集中分布在隴蜀古道陰平道一帶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摩天嶺山脈的南北兩側。其獨特而古老的文化是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白馬人及其文化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關注,研究成果也遍地開花。尤其是21世紀以來,在“白馬人族屬、宗教信仰、語言、歌舞及其社會變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具體參看曾維益《白馬藏族及其研究綜述》?曾維益:《白馬藏族及其研究綜述》,《藏學學刊》2005年第2輯,第118-131頁。、蒲向明《近三十年來白馬人研究狀況述論》?蒲向明:《近三十年來白馬人研究狀況述論》,《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77-81頁。、劉進《白馬人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及路徑選擇》?劉進:《白馬人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及路徑選擇》,《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第37-43頁。、王艷《新時期白馬人研究評述與展望》?王艷:《新時期白馬人研究評述與展望》,《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第3-9頁。等論文。文學研究領域,近十年來也成果斐然。隴南師專蒲向明團隊在白馬藏族文學的整理與研究方面貢獻卓著,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白馬藏族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團隊總計獲得的近60G的數(shù)據(jù)資料,350余萬字文字記錄,5萬多張圖片,約120小時音頻資料,近80小時視頻資料,是非常寶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此外,從最大可能全面而原味留存白馬人口頭文學資料的角度出發(fā),出版了《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①邱雷生、蒲向明編:《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計40萬字,分別記錄了文縣白馬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族源神話、起源神話、神靈神話、英雄神話等。與1982年出版的《四川白馬藏族民間文學資料集》②四川大學中文系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四川分會、平武縣文化館編:《四川白馬藏族民間文學資料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2年。互為補充,基本完成了四川、甘肅兩地白馬人文學資料的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對白馬人口頭文學的兩種形態(tài)——散說體和韻說體分別進行了考述,尤其對長篇英雄神話故事《阿尼嘎薩》的搜集整理和學術研究意義重大。當然,在這一學術研究領域,其他學者如趙逵夫、楊士宏、王艷等的研究成果也是有益補充,茲不展開。

      隴蜀民間文學是座寶庫,大量活態(tài)傳承的口頭文學如山歌、傳說、故事等資源豐富。近年來地方有識之士做了卓有成效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出版了《隴南民間文學選》③毛樹林:《隴南民間文學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1年。《中國民間故事叢書(甘肅隴南文縣卷)》④陳英編:《中國民間故事叢書(甘肅隴南文縣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西和乞巧歌》⑤趙子賢:《西和乞巧歌》,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4年。《仇池山歌》⑥楊克棟:《仇池山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肚貛X民歌》⑦劉宏濤:《秦嶺民歌》,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8年。《杏花雨:隴南傳奇》⑧黃英:《杏花雨:隴南傳奇》,蘭州: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峨]南謠諺》⑨沈文輝:《隴南謠諺》,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年?!峨]南老山歌》(上下)⑩楊克棟:《隴南老山歌(上、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這些基礎性工作對保存極易散失的口頭文學是至關重要的,也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論者從“隴南民歌、方言的表達特色與藝術功效”?鹿鳳琴、蒲向明:《論隴南民歌方言的表達特色與藝術功效》,《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99-106頁?!拔幕馓N及審美價值”?王淏清:《探析隴南“兩當號子”的文化意蘊及審美價值》,《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年第10期,第30-32頁。等方面作了諸多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從民間文學作品去探究隴蜀文化根源的相關研究,如趙逵夫先生從神話學、古籍學等角度對西和乞巧歌的研究。?趙逵夫:《先周歷史與牽牛傳說》,《人文雜志》2009年第1期,第87-97頁。陳江英從隴南民歌與先秦風土歌謠的關系入手,對西漢水上游民俗文化對秦早期文化的接受與詮釋等。?陳江英:《隴南民歌與先秦風土歌謠——西漢水上游民俗文化對秦早期文化的接受與詮釋之一》,《民族藝林》2018第3期,第122-128頁;《隴南乞巧民俗與周秦文化——西漢水上游民俗文化對秦早期文化的接受與詮釋之二》,《民族藝林》2019年第3期,第43-47頁。這些成果對于抽繹、凝練隴蜀文化精髓提供了思路。

      (三)紅色文學研究

      隴蜀大地如哈達鋪、兩當?shù)鹊厥侵匾募t色圣地,留存了不少紅色文學作品,近年來始進入研究視野。關薇把“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學作品分為紅色歌謠、標語、紅色詩詞、紀實文學(長征日記、回憶錄、歷史紀實與傳記、報告文學、報刊文獻資料)等幾部分,并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其特點與價值。?關薇:《隴南紅色文學文獻考述》,《甘肅高師學報》2021年第4期,第37-42頁。從認知角度而言,相對于文學價值,這些紅色文學作品的精神價值更值得重視,應深入挖掘,最終匯入隴蜀文化的母系之中。

      三、生發(fā)性探討:隴蜀宗教、民俗藝術與考古金石

      隴蜀文化研究中,對于宗教、民俗藝術與考古金石的研究,都是生發(fā)性的,即表現(xiàn)出滋生和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一)宗教、民俗藝術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形成的源頭,也是民族文化律動的脈搏,一旦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民間信仰,就會對其它文化形式如文學、藝術、民俗等甚至社會政治演進和經濟生產方式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隴蜀文化的形成也是多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歷史上,氐、羌、藏、回等少數(shù)民族廣泛生活在這一地區(qū),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民間宗教信仰。盡管有些在今天因為民族變遷、融合等原因其存在形式發(fā)生改變或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消亡,但作為文化基因,潛隱于各類文化之中發(fā)揮作用并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就唐宋以來留存下來的道教碑刻、遺跡加之文獻縱向考察發(fā)現(xiàn),道教特別是三清信仰在隴蜀地區(qū)宗教中一直以來占據(jù)主流位置①趙逵夫:《由石刻文獻看隴南歷史上的道教與民間宗教》,《宗教學研究》2020年第2期,第86-93頁。,諸如張果②蔡副全:《張果事跡新考》,《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4期,第92-105頁。、張三豐③蔡副全:《張三豐、胡濙隴南蹤跡考》,《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1期,第92-99頁。等事跡在當?shù)馗菑V為流傳,在學術研究上也得以應證。與地域上跨南北相應的是民間道教信仰具有南北合流的特征。

      就少數(shù)民族宗教研究而言,因白馬人宗教活態(tài)形式保存較好,相關研究也較為充分。白馬人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為基本特征,但在長期與漢民族的交流中其宗教信仰也有融合。④余永紅:《從宗教信仰及造像管窺隴南白馬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文化學刊》2011年第3期,第166-169頁。拉先在對白馬藏族的宗教祭祀儀式如凈化、朵瑪、靈器、犧牲、招魂及誦文進行了考釋與解讀后,認為其屬于原始苯教的活態(tài)文化形式。⑤拉先:《白馬藏族家庭祭祀儀式調查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第70-78頁。楊峰對白馬藏族“神案”儀式,進行了宗教人類學解讀,認為其具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自然崇拜的相互融合的獨特之處。⑥楊峰:《白馬藏族“神案”的宗教人類學解讀》,碩士學位論文,西北民族大學,2017年??傊?,無論是從田野考察還是文化淵源分析,苯教仍然是白馬藏族信仰的主流,同時呈現(xiàn)出與佛、道及民間信仰等宗教文化共生并存的現(xiàn)象。也印證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現(xiàn)象。⑦格桑卓瑪、楊士宏、班旭東:《白馬藏族信仰與神靈體系的田野考察》,《中國藏學》2015年第2期,第142-146頁。同樣,“宕昌藏族宗教信仰也受藏、羌、漢等文化的影響明顯”。⑧張犇、張曦元:《從宗教信仰與法器設計辨析宕昌藏族的“泛羌性”特征》,《藝術探索》2016年第6期,第63-69頁。

      有關隴蜀藝術研究近年來也呈現(xiàn)多點開花之勢,舉凡地方戲劇、建筑、美術、音樂、舞蹈等方面均有所涉獵,這些藝術類型大多以民俗活動為載體,故相關研究均不能脫離“民俗”這一母體,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兩當號子,池歌晝等研究較為充分。

      以白馬人“池哥晝”儺舞的研究為例,舉凡服飾、面具、音樂、舞蹈等內容均有整理研究,如隴南市政協(xié)主編的《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叢書》分為舞蹈卷、歌曲卷、服飾卷等。⑨張益琴、余永紅編:《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相關研究主要有藝術形式與風格的探討、文化內涵的闡釋等。如楊揚對于其“音樂形態(tài)與音樂行為上都呈現(xiàn)出二元對立統(tǒng)一關系形態(tài)”的分析⑩楊揚:《四川平武白馬藏族儀式音樂的文化模式研究》,《西藏研究》2021年第2期,第136-146頁。;張益琴對于池哥晝儺音樂要素的研究?張益琴:《白馬藏族池哥晝儺音樂要素研究》,《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3期,第84-87頁。;何曉兵對于其民歌的描述與解釋?何曉兵:《四川白馬藏族民歌的描述與解釋(連載)》,《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24-93頁。;余永紅對于其木雕儺面具民族特色的考述?余永紅:《白馬藏族木雕儺面具的民族特色》,《雕塑》2012年第3期,第58-59頁。;蒲向明對于儺舞戲從表演藝術①蒲向明:《隴南白馬藏族儺舞戲表演藝術論》,《四川戲劇》2011第5期,第96-99頁。、文化層累現(xiàn)象②蒲向明:《論隴南白馬藏族儺舞戲的文化層累現(xiàn)象》,《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69-73頁。、表演內容③蒲向明:《隴南白馬藏族儺舞戲表演內容論——白馬藏族文學整理與研究之四》,《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第6期,第12-17頁。、服飾藝術④蒲向明:《隴南白馬藏族儺舞戲服飾藝術研究——白馬藏族文學整理與研究之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第6期,第88-95頁。等的系列考察,初步建立起了白馬藏族藝術研究的體系。

      目前隴南乞巧民俗藝術研究中對樂舞本體研究較少,如晚月對乞巧樂舞儀式的神秘“幻境”現(xiàn)象的探討⑤晚月:《西和乞巧樂舞儀式之幻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工業(yè)大學,2019年。。劉佳從民俗學的角度對乞巧舞的舞蹈種類、舞蹈形式、舞蹈隊形以及伴奏音樂等方面的分析,可謂鳳毛麟角。⑥劉佳:《民俗學視角下的甘肅隴南乞巧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民族大學,2020年。究其原因,正如張芳的調查論斷,由于活態(tài)傳承中遺失現(xiàn)象嚴重,“在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乞巧成式微狀態(tài)已是必然”⑦張芳:《西和、禮縣乞巧節(jié)乞巧儀式歌舞專題調查報告》,《音樂時空》2014第9期,第45-46頁。。相對而言,更重要的研究著眼于在文化溯源與解讀方面試圖重構這一古老民俗的原貌,如日本人出石誠彥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銀河”與“漢水”聯(lián)系的考察及對“牽牛織女傳說”及“七夕”風俗系統(tǒng)梳理,⑧出石誠彥、趙逵夫:《牽??椗畟髡f的考察》,《文化遺產》2013年第5期,第35-44頁。被趙逵夫先生認為是“20世紀研究中國的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風俗最系統(tǒng)、最深入也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論文之一”。⑨趙逵夫:《牛女傳說與七夕風俗研究的重大突破——論八十六年前出石誠彥〈牽??椗畟髡f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96-100頁。

      在此基礎上,趙逵夫先生對隴蜀乞巧民俗做了系統(tǒng)探源解讀工作,并主編了《西和乞巧節(jié)》⑩趙逵夫編:《西和乞巧節(ji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4年。一書。在他的帶動之下,有關這一民俗研究還有涉及“乞巧歌”“乞巧祭祀”等本體研究部分,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高原現(xiàn)象”,研究水平有了整體提升”?蒲向明:《隴南本土對乞巧文化研究的反思與展望》,《甘肅農業(yè)》2019年第1期,第93-100頁。。

      隴蜀戲劇種類繁多,除各地盛行的除大戲“秦腔”外,尚有明清以來的地方小劇種如“武都高山戲”“隴南影子腔”“隴南花燈戲”“隴南小曲戲”“西秦腔”“眉戶”等。近年來這些小劇種也進入研究視野,如楊立對隴南花燈戲“原型”?楊立:《信仰、儀式和戲劇——甘肅隴南高山戲的“原型”探討》,《宗教學研究》2020年第4期,第265-271頁。及美學特征?楊立:《武都高山戲美學特征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的探討;石旭東對于武都高山戲音樂文化特征與演唱實踐的研究?石旭東:《甘肅隴南武都高山戲音樂文化特征與演唱實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20年。;蒲向明對于隴南影子腔?蒲向明:《甘肅隴南影子腔探微》,《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16年第00期,第276-285頁。、玉壘花燈戲?蒲向明:《論隴南玉壘花燈戲的劇目分類》,《甘肅高師學報》2017第7期,第5-8頁;《論隴南玉壘花燈戲的演進和發(fā)展》,《檔案》2019年第4期,第25-32頁;《論隴南玉壘花燈戲的劇目來源》,《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第72-79頁;《隴南玉壘花燈戲表演要素及其發(fā)展變化》,《民族藝林》2021年第1期,第133-142頁。等系列研究基礎上,論證了這些劇種在“陜甘川隴蜀道文化多維浸染下”所具有的“隴蜀復合文化背景”特征。

      隴蜀民間美術資源也非常豐富,但缺乏系統(tǒng)整理,影響了對其價值的認識與利用。余永紅從史前文化的延續(xù)、周文化的承傳、秦文化的遺風和氐羌文化的余韻等角度分別探討了“抓髻娃娃”為代表的原始崇拜美術文化、以春官《春牛圖》為代表的牛耕美術文化、以“乞巧”和“香包”為代表的女紅美術文化和以“池哥晝”“羊皮鼓舞”為代表的巫儺美術文化等。?余永紅:《隴東南民間美術的歷史文化意蘊》,《齊魯藝苑》2020年第6期,第42-47頁。屬于隴蜀民間美術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值得進一步推進。

      (二)考古與金石文獻整理

      考古是隴蜀文化提出的重要支撐,相關成果大約涉及秦文化、伏羲文化、古道文化(隴蜀古道、茶馬古道)、石窟文化、經濟農業(yè)等方面??傮w來說,除禮縣大堡子山秦陵園之外,考古研究成果比較單薄。有關秦早期文化的考古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禮縣大堡子山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為中心,對墓葬特點及出土的青銅器的考證基本確定了其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秦公陵園”,也“證實了《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及《秦紀》對早期嬴秦歷史記載的真實可靠性”①魏春元:《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墓主研究綜述》,《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52-56頁。。2004年以來,由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擔的“早期秦文化考古”項目啟動,先后調查了西漢水上游、牛頭河流域、汧河中下游,發(fā)掘了禮縣鸞亭山、西山坪、大堡子山、清水李崖、甘谷毛家坪等遺址,獲得了重大發(fā)現(xiàn)。②梁云:《關于早期秦文化的考古收獲及相關認識》,《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7年第4期,第39-43頁。數(shù)十位學者及考古專家發(fā)表過上百篇論文,研究問題從秦人族源及遷徙、諸侯國建制到墓主人③辛怡華:《禮縣大堡子山大墓墓主及其相關問題》,《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2009年10月,第268-275頁。、人殉④印群:《論大堡子山秦公陵園的人殉——兼談嬴秦先人西遷之地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80-87頁。、樂器坑⑤趙化成、王輝、韋正:《禮縣大堡子山秦子“樂器坑”相關問題探討》,《文物》2008年11期,第54-66頁。、銘文⑥顧王樂:《新見“秦公簋”銘文辨?zhèn)巍?,《出土文獻》2018年第1期,第66-70頁。、飾片⑦周銀霞、李永平:《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金飾片的功用及相關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12輯,第282-288頁。等細節(jié)問題,逐步深入。總之,迄今發(fā)現(xiàn)了西漢水流域、牛頭河流域和甘谷朱圉山三個早期秦人活動中心,為早期秦文化探索、秦早期都邑研究和秦戎關系提供了資料。⑧考古學科“十二五”規(guī)劃調研報告課題組:《考古學科“十二五”規(guī)劃調研報告》,《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第1-12頁。就考古成果看,“新石器時代早期前仰韶文化時期,渭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考古學文化就已經呈現(xiàn)出相同的面貌”??赏茰y隴蜀兩地在“距今7000年前后,隴山以西渭河上游與四川北部的嘉陵江上游地區(qū)已有間接的交流”,而祁山古道至遲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成為一條溝通中原、川蜀與西方文明發(fā)生聯(lián)系的國際通道,⑨蘇海洋、雍際春:《從考古看絲綢之路祁山道的形成》,《絲綢之路》2009年14期,第5-8頁。這些成果對隴蜀文化源頭探索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隴南佛教石窟屬于甘肅五大石窟區(qū)域之一,諸多在隴蜀古道上的石窟藝術也是隴蜀文化交流的見證,可稱為一條佛教文化傳播的“隴蜀道”。⑩余永紅:《隴蜀古道隴南段幾處石窟造像的藝術特色和文化意義》,《地方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第65-73頁。余永紅通過對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八峰崖石窟與成縣大云寺和佛爺臺石窟造像的對比,分析了其藝術特征的形成。而王百歲近年來通過對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八峰崖石窟、成縣甸山石窟、大云寺石窟、五仙洞石窟、徽縣竹林寺石窟等進行了具體深入的調查研究,?王百歲:《甘肅省西和縣法鏡寺石窟調查與研究》,《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3期,第154-167頁;《八峰崖石窟與仇池國》,《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第26-33頁;《甘肅省成縣甸山石窟調查與研究》,《東方論壇》2018年第1期,第91-97頁;《成縣大云寺石窟調查與研究》,《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21-26頁;《甘肅省成縣五仙洞石窟與南宋禪宗》,《宗教學研究》2019年第1期,第107-116頁;《徽縣竹林寺石窟調查與研究》,《甘肅高師學報》2016年第1期,第54-60頁?;境尸F(xiàn)了隴南石窟的歷史現(xiàn)狀。

      經濟農業(yè)方面,有蒲向明?蒲向明:《秦早期“西鹽”與隴蜀易鹽歷程之消長》,《文史雜志》2020年第5期,第49-54頁;《從“西鹽”到“鹽官”:隴蜀易鹽史的演進與變遷》,《鹽業(yè)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1-19頁。、魯建平?魯建平:《西垂鹽井源起新考》,《鹽業(yè)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54-59頁。對隴蜀鹽井及易鹽的梳理、蔡副全對于宋代茶馬交易?蔡副全:《石門溝古棧道遺跡與宋代茶馬交易》,《農業(yè)考古》2014年第2期,第193-200頁。、南宋賦役制度?蔡副全:《南宋賦役碑刻〈兩縣二八分科后記〉釋考》,《農業(yè)考古》2015年第3期,第29-33頁。的考述,茲不細述。

      近年來,本地學者對隴蜀金石文獻的整理方面貢獻巨大,前有趙逵夫先生主編的《隴南金石校錄》?趙逵夫:《隴南金石校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收錄并校注了從商代至民國時期現(xiàn)隴南市行政區(qū)域內的金石文獻條目計7000余條;后有蔡副全以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出版的《隴南金石題壁萃編》①蔡副全:《隴南金石題壁萃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收錄隴南及周邊地區(qū)殷商至清代金石題壁、磚銘瓦當、封泥璽印等560余條。就隴蜀文化意義論,二著既是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填補了甘陜川相關毗連區(qū)硬檔案的空白,也是隴蜀古文明的實證,對延續(xù)文化根脈意義重大”②蒲向明:《〈隴南金石校錄〉之隴蜀文化意義論》,《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第42-48頁。。

      四、價值認識研究及隴蜀文化研究展望

      隴蜀文化價值的認識研究,雖已展開但要持續(xù)加強,而就隴蜀文化與文學研究來看,還須解決許多學理問題。

      (一)對隴蜀文化價值的認識研究

      相對于隴蜀文化本體研究,對其價值的認識論研究顯得單薄得多。一方面,這是一般文化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因為本體論研究是基礎,研究深度與廣度決定了對其價值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隴蜀文化尚未得到學界廣泛認可,外延不清晰,導致對其內涵方面認知的碎片化與模糊性現(xiàn)狀存在。故整體推進隴蜀文化研究,首先要解決這一學理問題,這也是隴蜀文化認知研究的基礎。因為對某一文化價值的認知又反過來會指導促進其本體研究,最終形成研究持續(xù)深入的良性互動。

      首先,隴蜀文化的提法無論是呼之欲出或正式提出(徽縣于2022年2月成立了“徽縣隴蜀文化研究會”),在學術上尚須經過嚴密論證并得到一致的認可,尤其是在對其價值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方面需展開深入論證研究。就目前而言,隨著本體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的解決迎來了最佳時機。

      趙逵夫先生從“中華文明的曙光最先亮起的地方”“秦人早期發(fā)祥之地”“南北朝以前氐族、羌族的活動中心”“蜀道與茶馬古道覆蓋區(qū)”③趙逵夫:《隴南的地理環(huán)境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甘肅高師學報》2017年第7期,第1-4頁。幾個方面對歷史上這一地區(qū)的文化做了概括,在認識這一文化價值、凝練核心內涵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其它如蒲向明對祖脈文化、秦早期文化的論述④蒲向明:《隴東南絲綢之路祖脈文化資源現(xiàn)實意義臆說》,《甘肅高師學報》2018年第1期,第18-23頁。,成果較為零散,尚不能構成隴蜀文化價值的認知體系,需深入下去。

      相關研究中,聚焦于杜甫對當?shù)匚幕暙I者的成果也不少,聶大受在《杜甫與隴右地域文化》⑤聶大受:《杜甫與隴右地域文化》,《中國杜甫研究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2012年10月,第252-256頁。第二部分從“詩史地位”“對隴右的全景描繪”“對隴右文化藝術的拓展、延伸”“隴右遺跡和詩作對當?shù)匚幕ㄔO、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四個方面探討了“杜甫隴右之行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文化意義”。認為其“詩歌融入濃郁的地方特色,將蜀道文化區(qū)域內古老的交通棧道、碼頭文化、漁獵文化、商業(yè)文化、歌舞音樂藝術等良性互動,保留了極為珍貴的文化史料,產生跨越時空的傳播效果”。當然,影響是相互的,我們在感念杜甫對隴蜀文化作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隴右地域文化對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我們可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文化互惠”。但總體而言,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尤其在凝煉杜甫對隴蜀文化核心價值方面尚未有代表性成果。

      (二)隴蜀文化研究思考與展望

      隨著國家復興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進,肩有建設華夏文明創(chuàng)新區(qū)重任的甘肅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作為隴東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隴蜀文化還具有鏈接巴蜀文化的重要價值,如何進一步推動該文化在本體研究、價值研究、創(chuàng)新轉化與走出去等方面走向深入,是研究者面臨的主要任務。

      首先,需繼續(xù)深入本體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隴蜀文化與隴右文化、巴蜀文化的關系,進而確定隴蜀文化的概念、內涵與外延。隴右文化與巴蜀文化作為兩種學界認可的成熟文化形態(tài),隴蜀文化無疑與二者具有較近的淵源關系,而二者又不能完全代替隴蜀文化,這是須在學理上首先解決的問題。

      其次,要繼續(xù)在深入抽繹隴蜀文化根脈的基礎上凝練其文化特性,對其價值的研究要置于這一框架內思考。推動形成在以祖脈文化與秦早期文化為代表的隴蜀文化源頭研究;隴蜀道歷史文化為代表的隴蜀文化的主干網(wǎng)絡構建研究;以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為代表的隴蜀文化形態(tài)的特色研究三個支撐點,在此基礎上豐富完善這一文化的網(wǎng)絡體系與多維層級。

      再次,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轉化研究。創(chuàng)新轉化是文化研究的目的,也是判斷這一文化活力與價值的標準,更好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使其惠及當代后世亦須創(chuàng)新轉換。目前雖有有關民族樂舞、民俗美術等藝術進入校園的實踐研究或對外交流展演活動,也有民族服飾、器物等方面的文創(chuàng)、文旅產品創(chuàng)新,但大都處于低層次的嫁接或模仿階段。表現(xiàn)在普及面不廣,傳播方式簡單,文化附加值低等問題依然突出。

      最后,加大力度推動文化交流與走出去戰(zhàn)略。在政府層面,一方面需積極建立與鄰近文化特別是有交叉重合的隴右文化、巴蜀文化交流的平臺與渠道。借鑒其文化研究與創(chuàng)新以及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尤其是要把具有交融互鑒的部分做成“大蛋糕”,如積極總結成果參與陜西、四川兩地發(fā)起并組織實施的世界文化遺產“蜀道”的申遺工作;另一方面還需大力支持推動隴蜀文化走出去。對研究者而言,在研究中除了要清晰隴蜀文化特色定位之外,還需把重點放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方面。在這方面,蒲向明有關“親近性和落地化”“敘述情境的故事化”“創(chuàng)編理念的故事語境、文化語境、現(xiàn)實語境”“文化隴右文化、巴蜀文化品牌建設”“不同類型的人才隊伍建構”“政府主導下的國際文化傳播”等六個方面的有關甘肅文化走出去策略與路徑的建議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①蒲向明:《甘肅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以隴東南資源為重點》,《甘肅高師學報》2021年第1期,第29-35頁。,已作為甘肅省政府的專題咨詢報告,如此視野,隴蜀文化研究才會更有大作為、再上新臺階。

      猜你喜歡
      隴南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隴南茴香籽中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測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青青之島 悠悠隴南
      金橋(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隴南記憶
      中國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南木林县| 巴南区| 台东县| 台安县| 汪清县| 昌吉市| 桑植县| 梅河口市| 昌都县| 偃师市| 前郭尔| 利津县| 雷州市| 蕉岭县| 伊金霍洛旗| 从化市| 揭阳市| 平昌县| 盱眙县| 故城县| 黔西| 武冈市| 尖扎县| 石柱| 江北区| 德庆县| 松原市| 法库县| 雷山县| 深泽县| 柳河县| 邵武市| 普洱| 玉门市| 高要市| 南华县| 清水河县| 北碚区| 航空| 上杭县|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