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席勒崇高美學思想的自傳性與現(xiàn)代性

      2022-11-21 12:06:38王浩宸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席勒崇高康德

      王浩宸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赫爾德、青年歌德、青年席勒等人開啟了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后來歌德、席勒等人轉向古典主義式的思考,這一轉變令人既困惑又費解。洪堡評價席勒“沒有人能說清楚,你究竟是一個做哲學思考的詩人,還是寫詩的哲學家”[1]。席勒的轉變開始于他對戲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和思考,他自覺從藝術創(chuàng)作轉到哲學總結,提煉出了審美教育思想和藝術游戲說,其美學思想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中,從依靠“以暴易暴”轉向依靠“道德修養(yǎng)”來完善人性[2]59-60。席勒受康德哲學影響,建立了一套美學體系,有關康德哲學崇高美學的問題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席勒在相關論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自傳性經(jīng)驗,也透露出癲狂、混亂的現(xiàn)代性色彩,將追問美學本體論的結果匯入“現(xiàn)象中的自由”和“審美自由”[2]26。本文擬考察席勒的崇高美學思想及其在席勒美學中的發(fā)展,并立足文本,結合德意志歷史文化背景,發(fā)掘席勒崇高美學思想中的自傳性與現(xiàn)代性特征。

      一、席勒關于崇高美學的論述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自述其“下述主張大部分是以康德的原則為根據(jù)的”[3]224,表明其哲學帶有濃厚的康德色彩。而席勒的理論并不是康德的原則的再版,他涉及崇高美學的文章有《關于各種審美對象的斷想》《秀美與尊嚴》《論激情》,以及兩篇專論崇高的文章《論崇高——對康德某些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論崇高I》)和《論崇高》(《論崇高II》)[4]374-395,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深刻理解和反叛性接受,推動了崇高美學的發(fā)展。

      《關于各種審美對象的斷想》寫于1793年。席勒立足于人本主義的美學立場,對各種審美形態(tài)進行闡發(fā),如愉悅、善、崇高、美(優(yōu)美)等。文章還聚焦于數(shù)學的崇高,延續(xù)了對康德式數(shù)學的崇高無限性的思辨。席勒在文中將崇高區(qū)分為認識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指出崇高是“我們自己的主觀由那個對象引起的反應”[4]375,這是偏向于認識論層面的理解。這篇文章總體上是一篇學習康德的習作,多為對康德哲學的轉述,康德關于數(shù)學與力學的崇高概念被接納吸收,背后反映的是古典時空觀下的認知模式①?!缎忝琅c尊嚴》是席勒模仿康德哲學中美與崇高的對立而作的理論文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他試圖從一個客體事物的運動發(fā)展去規(guī)定崇高美學。他將秀美分為結構美、秀美、優(yōu)美,也形成了崇高范疇的序列:高尚、尊嚴、威嚴、莊嚴、崇高[4]378。這一劃分雖然并不精確,但也說明在席勒的崇高論中,尊嚴是崇高的下屬形態(tài),尊嚴等概念并不等同于崇高。另一方面,席勒在文中開始引入人本主義的思想,把自由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問題轉化為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間的矛盾問題,通過審美與藝術來彌合理性與感性的鴻溝。席勒在《論激情》中開始回歸悲劇藝術領域,把藝術的目的和表達手法引入激情的審美形態(tài),總結了悲劇藝術的兩條法則,這里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他后來的理性獨立性、感性本能遭受痛苦等崇高論的核心觀點。他盛贊拉奧孔雕塑的崇高審美意味,借此表達自己的崇高美學理想,即靜穆的崇高和行動的崇高。以上三篇文章可以看作席勒崇高論的序章,他從哲學、美學、藝術三個角度考察了前人關于崇高的論述,在學習與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了崇高美學的戲劇化與個人化,為他創(chuàng)作《論崇高I》和《論崇高II》奠定了基礎。

      《論崇高I》的副標題為“對康德某些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更像是對康德崇高理論的專題探討?!墩摮绺逫I》則更像是席勒自己的崇高理論總結,帶有浪漫情調。在《論崇高I》中,席勒明確了崇高作為客體的屬性,它是自然與人的矛盾性的表達,這種表達通過人的兩種本能來分類,“因為從力學和數(shù)學的概念完全不能說明,崇高的一切領域是否僅在于這種劃分,那么我們寧愿劃分為理論的崇高和實踐的崇高”[3]168。席勒從自然觀出發(fā)構建自己的美學體系,把康德的抽象理性進行演繹和具體化,從而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席勒指出:“在崇高的表象中我們區(qū)分出不同的三類。第一類是作為威力的自然對象;第二類是這種威力對我們肉體反抗能力的關系;第三類是這種威力對我們的道德人格的關系。”[3]176崇高與藝術相聯(lián)系,自然威力、肉體軟弱、道德勝利是三個關鍵因素,所以席勒將崇高進一步劃分為威力之觀照的崇高(僅表現(xiàn)自然威力和肉體軟弱)和激情的崇高(三者全都表現(xiàn))[3]177-181。深淵、暴雨、火山、即將墜落的磐石、海上風暴、嚴冬、酷暑、兇猛的野獸、洪水等都屬于威力之觀照的崇高,而因營救落水的人與驚濤駭浪搏斗,則屬于激情的崇高。席勒在《論崇高I》中完成了崇高理論的整體建構,進一步把康德的崇高理論具體化、實踐化,這其實也是一種吸收了博克經(jīng)驗主義和康德思辨理性合理之處的總結,深刻彰顯了崇高美學的歷史發(fā)展邏輯。在《論崇高II》中,席勒從人的特性——意志出發(fā),提出:“人的特權僅僅在于,他有意識和有愿望地合理行動?!盵3]184通過延續(xù)根本目的——解決自然與人的矛盾問題來建設崇高,自然的暴力時刻阻止人達到自由,征服的途徑不可取,可取之途唯有理想主義道路②,崇高便是其美學表達。人對暴力必定失敗的反抗讓主體感受到了崇高感,這一點又和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達到自由。文章的后半部分則轉向了詩人席勒的敘述,彰顯出不一樣的反啟蒙非理性色彩。

      席勒崇高美學的建構經(jīng)過了前康德階段、康德階段、席勒個人階段。前期的論述源于其對博克、康德的繼承和自己的總結經(jīng)驗,《論崇高I》是對康德哲學的進一步闡發(fā),《論崇高II》則表現(xiàn)出席勒個人的崇高美學色彩。席勒的崇高論有一個對康德不斷深化和超越的過程,融合了前人的理論成果和自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突出體現(xiàn)了席勒自身的個體體驗。不同于康德哲學與自身經(jīng)歷的分離感,席勒的美學思考有著強烈的實踐色彩,滲透著他對崇高美學的理解。

      二、席勒崇高美學的自傳性

      維塞爾認為“席勒在康德哲學中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抑或相反,理論回復到經(jīng)驗的一種方法”[5]。如果說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的經(jīng)驗主義哲學與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是康德哲學的養(yǎng)料,那么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和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就是席勒游戲沖動說的源泉。要透視這一點則需要分析席勒開展美學研究所處的社會背景。

      18世紀中后期,德意志文化區(qū)域盛行小邦國主義,表現(xiàn)為帝國中央權力衰退和地方高度集權的傾向,而不同邦國或地區(qū)集權程度不一。德意志帝國的封建君主因為宗教信仰問題征伐不斷,但文化藝術開始繁榮。腓特烈·威廉二世贏得了七年戰(zhàn)爭的勝利,圍繞軍隊建設開展的政治改革促進了市民階層的發(fā)展,為之后的啟蒙藝術和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當時的市民階層與知識分子大部分是政治體制的參與者和擁護者,在吸收其他國家的政治思想之后,形成了獨特的“開明專制”[6]70。法國的宮廷趣味傳入德國上層社會,不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等級制度形成,新貴族和平民開始學習這種禮貌準則,從而提高了德意志市民對文化的認可程度,為之后文化和藝術領域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這一時期,虔敬主義這種強調感傷和情感共鳴的宗教形式影響了后來的文化運動。虔敬主義重視私人化的基督教徒信仰方式,強調情感共鳴,這種對內心世界和個人發(fā)展的重視,成為后來感傷主義、中產(chǎn)階級成長小說等文學形式的源頭之一[6]85。德國的啟蒙運動盛行于德國北方地區(qū),其學者善于從自然科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席勒作為其主將,主張有節(jié)制的理性無法推動社會改革,新一代青年開始以巨大的激情和能量超越理性的束縛[7-8]。席勒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自己的美學研究,德意志的軍國傳統(tǒng)、容克貴族階級的發(fā)展歷史、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因子,以及那個時代的思想激蕩,都鐫刻在其一系列論崇高美學的文章中。

      席勒的一生充滿磨難,這使其世界觀染上了悲劇的色彩,其崇高美學也深受個體體驗影響,體現(xiàn)出針對啟蒙理性的非理性色彩。席勒出生于符騰堡公國,父親是一名軍隊醫(yī)生,效忠于卡爾·歐根公爵,接受里格上校——一位殘忍、兇狠的“扒人皮者”“奴隸販子”“賞金獵人”的指揮[9]11,此人也是席勒的教父??枴W根公爵是一位戰(zhàn)爭狂和暴君,席勒本來可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牧師,結果被迫學習法律和醫(yī)學以效忠軍隊。在校期間由于動輒不斷的體罰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所有學生都忍受著壓迫,這讓同窗的友誼非常珍貴和堅固,但這種折磨還是摧毀了他們精神和身體的健康,一些學生受不了壓迫選擇自殺,有人患上了抑郁癥[9]102。由于對醫(yī)學學習的排斥,導致席勒行醫(yī)不精,常給人開過量的猛藥。他的畢業(yè)論文寫了三次都沒有通過,延后一年多才畢業(yè)。在這所臭名昭著的軍事院校中僅有的慰藉就是阿貝爾老師。此人早年學習神學,但是發(fā)現(xiàn)神學不能解決問題,轉而學習法國唯物主義和英國經(jīng)驗主義的代表作品,對霍爾巴赫、愛爾維修、洛克、休謨等人的作品均有涉獵,之后受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閱讀過盧梭、赫爾德等人的作品。阿貝爾受公爵的邀請來軍事學校任教,給小席勒埋下了啟蒙的種子,從此席勒帶上了歐洲大陸和英倫的哲學風氣,也有著德意志民族的激情與深沉。1782年,再也無法忍受公爵安排的軍隊醫(yī)生職業(yè)道路的席勒,和好友一起違抗軍令出逃,開始了流亡生涯。此前席勒一直與曼海姆劇院總管達爾貝格商議戲劇劇本寫作的問題,但后來在流亡期間達爾貝格背信棄義拒絕和席勒過多接觸。席勒對此評價道:“此人火熱得很,……但可惜這只是火藥,一點就著,一吹就散。”[9]207之后兩人因為編劇、演員等表演問題鬧得不歡而散。席勒被債主找上門,生活拮據(jù),藝術創(chuàng)作也受到打擊,難以協(xié)調市場、戲劇演出等多方面關系。而轉機來自一封信,有四位陌生的朋友從遠方寄來了贊揚之詞,這便是后來對席勒有深遠影響的克爾納等人??藸柤{是一個封建家長制家庭的兒子,他的婚姻被粗暴干涉,事業(yè)也被父親決定,困于禮法的克爾納深感苦悶,一直到父親去世,克爾納才如愿和心愛的人結合并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藸柤{等四人因共同志趣結合成兩對夫婦,都對席勒的《強盜》倍加推崇,隨信附贈一個錢袋解決了席勒的現(xiàn)實問題。1785年,席勒與克爾納在博爾納小村落中見面,后來克爾納與明娜結婚時,席勒為他們寫下了贊頌友誼和世間美好的《歡樂頌》。在這激情的狂喜之后,通過和克爾納的通信交流與思考,以及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性認知,席勒開始向成熟的創(chuàng)作和哲學思考轉變。康德1784年發(fā)表的《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克爾納建議席勒學習康德的哲學。1789年,席勒在耶拿大學安頓下來后開始鉆研歐洲古代歷史、康德哲學。大革命的流血事件傷害了德意志知識分子,他們紛紛回到自己的藝術天地中,通過精神上的追求和解脫來達到一種內在的心理平衡。疾病也強迫席勒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人的拯救問題,他的崇高美學由此在康德的影響下得以產(chǎn)生。席勒寫了一系列的美學論著闡發(fā)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對他自己前半生的理論總結,滲透著席勒對現(xiàn)實的強烈關懷,散發(fā)出人本主義的理想光芒。

      “一個人很可能擁有所有的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的結合形成美的性格?!l不贊賞這種自然沖動與理性準則的美妙協(xié)調,誰又能不喜愛這個人呢?”[3]187“但是,這同一個人很可能突然陷入巨大的不幸之中。很可能有人搶奪了他的財產(chǎn),詆毀他的好名聲。很可能疾病使他困在床榻上,死神奪走了他所喜愛的一切人;在貧困時他所信任的所有人都離開了他?!盵3]188這一段文字是席勒對自己的精神書寫,也是崇高美學中典型的自傳獨白。他經(jīng)歷了朋友的去世,信賴的朋友疏遠了他,可怕的病痛折磨著他,愛人也差點離他而去,青年時期不斷流亡和輾轉奔波,中年時不得不辛苦勞累維持溫飽,命運女神在他僅僅46歲時就接他去了天堂。席勒去世后被匆匆下葬,人們尸檢后發(fā)現(xiàn):他的肺已壞死腐爛,成了糊狀,徹徹底底的一團糟;他的心臟沒有肌肉物質;他的膽囊和脾臟已腫大得極其不自然;而腎就其本質而言已徹底瓦解,完全畸形。魏瑪公爵的醫(yī)生胡施克在尸檢報告中補充了一句:“在此種情形下,人們不得不感到詫異,這可憐的人究竟是如何活到了這個年紀?!盵9]1答案唯有一個——理想主義,苦難打不倒一個堅強的靈魂,面對暴力,席勒堅守住了自己的崇高。

      三、席勒崇高美學的現(xiàn)代性

      不論我們如何確定現(xiàn)代性的含義,一種變革是的確發(fā)生了的,這種變革已經(jīng)被社會學家、哲學家等各自歸納為不同的觀點。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承受著由于永久的同一性的危機而帶來的折磨,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無家可歸的感受,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產(chǎn)生,肆意掠奪式的工業(yè)革命的出現(xiàn),以及全球范圍內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帶來的恐怖”[10]。現(xiàn)代社會的關鍵詞包含個人主義、瞬時性、非理性、反思批判等,這些社會特征上接啟蒙時期的理性主義,下啟先鋒叛逆的新自由主義,這種現(xiàn)代性在席勒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現(xiàn)。在席勒看來,主體性哲學、線性歷史進步論和暴力革命論三者都存在問題[11]。對于笛卡爾的主體理性主義、啟蒙思想家規(guī)劃的美好政治藍圖、路易十六被處決等重大歷史事件,從小接受宗教教育和軍事教育的席勒不論從自身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還是從政治理念上,都不完全認同這樣一種進步。德意志還在呼喚開明專制的政治體制,自高特舍特、溫科爾曼、萊辛、歌德以來的崇古情調一直是德國思想家所認可的理想主義途徑。席勒的崇高就是這一理想道路的實現(xiàn)方式,也正是在這一道路上席勒看到了偶然性的世界、將來異化的人以及上帝的隱去,于是他的崇高論就有了現(xiàn)代性的色彩,對應于非理性、無處不在的異化以及上帝已死的瀆神宣言。崇高是作為美學超越的方法,而不是毀滅理想的暴力,筆者認為這是席勒崇高論所具有的矛盾與辯證特點,其中凸顯席勒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精神,即和平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到達自由王國。

      席勒認為崇高的表象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客體的物理威力,二是主體的物理的軟弱無力,三是主體的道德的優(yōu)勢[3]176,崇高呈現(xiàn)為在三者線性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席勒對崇高的歸屬理解和把握融入了辯證的色彩,其崇高美學整體框架充滿著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趨向,這是他深諳德國古典主義哲學思想精髓的表現(xiàn),自覺不自覺地將辯證法帶入審美領域,開啟了美學框架中的正反合思維方式[12]。席勒認為,自然賜予我們兩種天賦作為生活伴侶:一種是美感,是純粹精神性的活動,是脫離物質必然性的快樂,帶來歡樂,減輕必然性的痛苦和枷鎖,不顧危險和將來;一種就是崇高感,是嚴肅和沉默的,是物質與精神的沖突活動,表現(xiàn)最高程度恐懼的痛苦,它帶領我們跨越令人眩暈的深淵[3]186。崇高既是客體屬性,又屬于主體性的范疇,它反映了席勒的世界觀,并結合德國古典美學的美在自由的觀點,宣揚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由此建構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

      萊辛繼承萊布尼茨等人的啟蒙世界觀,強調歷史的線性發(fā)展,神的意志與人的理性合二為一,這是對古典神創(chuàng)論的哲學化解讀,其中存有萊布尼茨《神正論》的影子:“即使這個世界仍有困苦和災難,但是這是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完美的一個,在這個世界中善大于惡的程度比任何可能的世界都要高。”[13]啟蒙思想家并沒有完全徹底打擊基督教神學模式,而是讓神退居二線,試圖使理性與信仰調和。萊布尼茨通過論證上帝在這個世界中的合理性,從而推導出整個世界都存在著一種差異性的理論。由此神要遵守一定的理性,人的理性順應了神的意志從而獲得解救。席勒則認為“我們的理性不崇敬上帝身上神圣性以外的任何東西,而且它也不害怕除開他的反對以外的任何東西——而且這種對他的反對的害怕也僅僅在當它于上帝的理性中認清它自己原則時才會有”[3]175。可以看出,席勒帶有宗教異端的色彩,其思想觀念大不同于宗教教義。如果說萊布尼茨等人的理論還在一心尋找上帝的存在,那么席勒已經(jīng)把上帝認為是人的化身,而非人是上帝的造物,席勒崇高美學中預設的條件就在于此,唯有道德理性占領了上帝的虛影,才有人世間審美教育的形而上學保證。幼年時莫澤爾神父③的宗教情懷影響了席勒的宗教觀,后來啟蒙思想開啟了他內心懷疑的大門,康德這位引路人也虛設上帝的實存④。這種既尊崇又獨立的信仰模式體現(xiàn)出席勒的辯證色彩,進而影響其崇高美學思想,他在強調人的理性的獨立性的同時,也變相強調了崇高美學作為到達自由王國的重要途徑的必要性。席勒認為:“使物質世界的粗野和稀奇古怪成為那么吸引敏感的旅游者的那種東西,甚至在道德世界令人擔心的混亂中也展現(xiàn)著能使精神振奮的獨特快感的源泉?!盵3]190自然世界充滿了對人的暴力,人們反而采用審美的態(tài)度把精神痛苦轉化為崇高美學形態(tài)。席勒明確表示“在世界中與其說是明智的計劃在統(tǒng)治,不如說是瘋狂的偶然性在統(tǒng)治,而勞績和幸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互沖突”[3]190。由此人永遠處于自然與自由之間強烈的沖突中,而且所有的功績都將被磨滅和摧毀,物質世界的豐裕并不能逃脫熵增定律⑤。針對理性的極端擴張,席勒認為“自然的力量只允許被掌握或防范到一定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它就擺脫人的勢力而使他服從它的支配”[3]185。說明工具理性吞噬了自然,進一步吞噬了人自身,人并沒有走向自由,異化的社會即將到來。通過崇高美學,席勒看到了啟蒙背后的問題,這是同時代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獨到眼光,也是其現(xiàn)代性的一種表現(xiàn)。

      席勒崇高美學包含了他帶有現(xiàn)代色彩的世界觀,非理性、混亂成為席勒所認為的世界特征,即將到來的異化社會也不幸被席勒言中,崇高美學的第一個必要條件——自然強力很好地佐證了他的世界觀??少F的是,席勒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選擇了一條精神崇高的理想主義道路來獲得解放,獨立性成為滲透神意的印章,也是崇高的核心體現(xiàn)。最終希臘之自由藝術啟發(fā)了席勒,戲劇的社會作用被席勒看重,由此建立起崇高的美學大廈,給困頓在貧瘠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被拯救的希望。

      席勒處在德國文化承上啟下的過渡時代,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席勒一方面繼承古典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性的一些特征。席勒的崇高美學作為其整體美學體系當中的一環(huán),具有內在的現(xiàn)代性特點,崇高的內在核心也分別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性的微妙特征,盡管不是十分明顯,但這是它的價值之所在。庫恩的評價“真正把歌德無以匹敵的直覺,融解于康德所開創(chuàng)的強有力的哲學思想潮流中去的,是席勒。從這種融解中,產(chǎn)生了一種嶄新而又完整的哲學體系”[14],無疑是中肯的。

      注釋:

      ①在中世紀以前,神創(chuàng)論和靜止世界觀是西方文明起源時期的神話、史詩的基調和底色,希臘神話中缺少對成長的敘事,希伯來文明中更是追求永恒的上帝之國。文藝復興之后科學的、流動的時空觀開始興起,與開普勒、伽利略及牛頓等科學家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德國思想家接受兩種時空觀念都是部分的接受,從而導致了不同的傾向,席勒趨向于謹慎對待。

      ②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負面影響,席勒的崇高美學中預言了現(xiàn)實主義途徑的失敗,所以席勒推崇一種理想主義的途徑,企圖屈服于暴力而在概念上消滅暴力。

      ③席勒幼時頗喜歡莫澤爾神父,他性情溫和,富有學識,心性虔誠而平易近人。幼年的席勒時常學著給家人宣讀布道詞。在后來的戲劇作品《強盜》中,也有這位莫澤爾神父的同名角色。之后席勒的宗教觀念受到康德等人的影響,上帝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審美假象,所以才擁有終極慰藉的價值意義。

      ④關于上帝是否存在這一問題,康德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論證,不過康德還是在總體意義上認可了上帝存在,這就是一種虛設。

      ⑤熵增定律是熱力學定律。在現(xiàn)代科學中,熵是一種表示系統(tǒng)混亂程度的指標,這一指標不能減少,只能增加或維持不變,最終達到系統(tǒng)的最大化無序狀態(tài),在封閉系統(tǒng)中事物終會走向混亂與無序。

      猜你喜歡
      席勒崇高康德
      文學巨匠歌德論摯友席勒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古典的浪漫——服裝設計中席勒的美學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戰(zhàn)一切『有所掩飾』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30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無名的崇高
      心聲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藝術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吃貓糧得來的諾貝爾獎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瓦房店市| 伊春市| 诏安县| 桓台县| 山东省| 明水县| 潢川县| 溧水县| 腾冲县| 南昌市| 两当县| 石渠县| 白沙| 宁晋县| 太仆寺旗| 珲春市| 蕉岭县| 益阳市| 福海县| 秀山| 友谊县| 从化市| 江口县| 平果县| 五华县| 海淀区| 哈巴河县| 嵩明县| 崇信县| 祁门县| 墨脱县| 大方县| 英山县| 余庆县| 松原市| 安多县| 扎鲁特旗| 大石桥市| 玛纳斯县| 玛沁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