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技術審視:批判、建構及意義

      2022-11-21 21:31:08陳多聞
      關鍵詞:人性人類生態(tài)

      陳多聞

      (東北大學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遼寧 沈陽 110819)

      生態(tài)人文主義作為從生態(tài)角度來理解人性的一種思潮,它基于尊重人的生態(tài)價值和生態(tài)需求,融合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理念,著眼于實現(xiàn)人類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生存,明確提出了只有將生態(tài)寓于人的本性之中才能走出生態(tài)困境的人文主張,是人文精神與生態(tài)思想的二重合奏。作為一種學術理論,生態(tài)人文主義醞釀于20世紀下半葉的生態(tài)危機之中,但作為一種思想,卻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中國的老莊?!拔幕纳墒冀K無法脫離技術性的實踐”[1],當爆發(fā)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革命逐步將人類推進到技術社會之后,作為“人類文化最高組成”[2]的技術,“雖未必是造成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問題的禍首,卻常常會被認為是直接執(zhí)行者而被列入被告席”[3](P135),日益凸顯在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的視野中。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立足于對技術反人性的深刻反思,努力將生態(tài)因子和人文元素植入技術之中,試圖建構一種能實現(xiàn)人文主義與生態(tài)主義和解的技術文化。

      一、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技術批判指向

      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建構人類社會的基本手段,從其誕生開始就成為了先哲們反思的對象。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技術批判思想,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老莊,經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勞動異化”的系統(tǒng)反思,鼎盛于“生態(tài)的技術批判成為思潮”[3](P203)的20世紀下半葉,從早期的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到后來的雅克·埃呂爾(Jacques Ellul)、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埃里?!じチ_姆(Erich Fromm)、阿爾伯特·伯格曼(Albea Borgmann)以及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等,無不認識到技術的進步并不等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而紛紛從人類文明和人類本性的角度反思技術、批判技術,“人類靈魂已變得‘面目全非’,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隱藏在社會和文化名義背后的技術:進化使人不斷遠離自己的根源?!盵4](P125)無疑,“我們要把握技術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就離不開對人本性的審視”[5],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啟蒙者、開創(chuàng)者和擁護者,圍繞著技術的反人性展開了猛烈抨擊,劍指算計人道的技術本質、剝削人身的技術理性和毀滅人道的技術邏輯。

      (一)算計人道的技術本質

      信奉“道法自然”的道家學派自然是不排斥技術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其天性。而人類為了能夠生存下去,首先要有棲身之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而后為了儲存物品,“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6](P72),技術就是人類生存于世的基本手段,屬于人道之一,但是除了生存型技術,還有不少算計人道,甚至違反人道的技術,道家對此極其厭惡,一再告誡世人,“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6](P204),“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7],特別是武器乃“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6](P261)。在道家看來,大部分技術都是在算計人道,不管是射鳥用的弓箭、捕獸用的網欄、捕魚用的竹簍,還是攻城用的投石器、攀爬用的云梯等,這些技術都意圖囚禁生命、戕害生靈,對這些技術的濫用,只會使人遠離人之正道,極盡盤剝之能事,最終只會為地道所不載,為天道所拋棄。

      技術對人道的算計在機器時代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機器的出現(xiàn)是技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最大程度地刺激了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也助長了人類壓榨自然的信心,這個時候的“技術(techné)關鍵不是制造、操作和使用工具,而在于展現(xiàn)”[8](P13),“這種展現(xiàn)是自身的展現(xiàn)”[8](P10)。在技術的輔助下,自然不斷展現(xiàn)為可供人類使用的物質、能源和材料:野獸被馴化成為人類的家禽、森林被砍伐成為人類所需木材、土地被耕耘成為人類的農田、石油被抽取成為人類能源……人類憑借機器快速侵占自然、掠奪自然,并不斷合成人工物質,“以人造物質取代有機物質;以非有機的能源取代有機能源”[9](P5)。但同時人類在人道歧路之上越走越遠,逐漸迷失了自我,日益“陷入到無助、孤獨和焦慮之中”[10](P40)。

      (二)剝削人身的技術理性

      技術出現(xiàn)之后不僅算計著人道,也剝削著人身,一旦人類踏上了技術之旅,便一步一步身陷囹圄而無法自拔。技術本是人類理性力量的結晶,但“在技術發(fā)展的背后運轉著的則是無意識的沖動”[9](P22)。人類鍥而不舍于技術發(fā)展的漩渦,孜孜不倦于技術進步的快感,技術在人類的追棒和設計中日漸強大,不僅駕馭著男人們的靈魂和肉體,也開始驅趕著婦女和兒童的身體,“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第一個口號是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11]這樣,在資本主義體制中,技術作為替代勞動的手段正試圖奴役整個家庭的男女老少,先是奪去了男子的勞動時間,繼而也要奪去婦女的家務勞動時間并進而剝奪兒童的游戲閑暇時間,由此看來,機器從一開始不僅加深了技術對人身剝削的程度,也拓寬了技術對人身剝削的范圍。資本主義全然放大了人類的技術“囚徒困境”,人類本是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卻無意被技術所囚禁,“我們的一切發(fā)現(xiàn)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12]。

      在技術誕生之初的遠古時代,技術應人身所求循人道而生,是人類在廣袤宇宙之中賴以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嘗到了“機械”的甜頭、有了“機事”的人類必會生出能算計、善算計的“機心”,只是這種“機心”在強大的機器面前不堪一擊,并迅速俯首稱臣。在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看來,機器時代的人類如果不是“已經淪為技術發(fā)展的奴隸”[13],也是正在“淪為機器的奴隸”[14],而“成為了機器生產齒輪的人,不再是人而是物”[10](P40)。人的身體不再傲視群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是匍匐于技術進步的腳下,心不甘情不愿地為技術所驅使,機器技術吞噬著人類勞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人的身體僅僅為工作而存在。

      (三)毀滅人性的技術邏輯

      在技術的機器語境中,“技術環(huán)境開始將人推進到危險之地”[15](P38),技術在算計人道中不斷剝削人身,并最終想要毀滅人性。在廣袤浩瀚的宇宙之中,有生命的生物不止于人類,飛禽、走獸、游魚、樹木等皆有生命,但具有能動意識的始終只有人類,以能動意識為代表的人性是何其偉大和玄妙,人類能夠依據(jù)野草的鋸齒邊緣制造出鋸子、依據(jù)荷葉的形狀制造出雨傘、依據(jù)蜻蜓的飛行方式制造出直升飛機、依據(jù)野豬的鼻子制造出防毒面具、依據(jù)蝙蝠的嗅覺功能制造出雷達、依據(jù)鯨魚的流線體型制造出潛艇……人性是潛伏在人類整體之中的本質和特性,是人類區(qū)別于世界萬物,特別是高等動物的特質。人性雖然復雜多變卻可以詮釋人類一切活動現(xiàn)象的本質根源,千百年來,數(shù)不清的人文學者都曾熱情謳歌人性,懷疑論創(chuàng)始人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甚至立志要基于“人性第一原則”建構一門人性科學。人性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如今“人成為機器的仆人,人的靈魂被實證科學謀殺”[16],機器成為了資本主義的幫兇,不僅剝削著人身,也毀滅著依賴人身而存在的人性。

      技術一旦成熟起來便“展現(xiàn)出特定結構和要求,迫使我們進行著某些相應的調整,而不管我們是否愿意”[15](P155),比如智能手機的普及造就了一大批“數(shù)碼囚禁者”和“低頭族”,這是設計者始料未及的,手機本來是人類溝通和獲取信息資源的一種工具,但是現(xiàn)如今卻囚禁著人的身體,俘虜著人的思想,“人在技術自主性面前喪失了自主性”[15](P256),日漸成為消極、被動的手段,技術反客為主,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發(fā)展的主旋律,人性退隱于歷史的舞臺,“人的意識無關緊要,技術正在吞噬掉人的一切能力”[15](P95)。繼機器技術之后,生物基因技術湮滅了人類繁衍的自然性,人工智能技術則侵吞著人類思維的獨特性……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才由衷地感慨道:“技術既是人類自身的力量,同時也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盵4](P100)

      二、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技術建構設想

      在對技術的反人性進行了深刻而系統(tǒng)地批判之后,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并沒有就此放棄或者拋棄技術,而是致力于重構技術,因為“如果沒有技術,人就失去了本質”[17](P292),技術雖然有違人性,但卻始終影響人性的內在組成,注定與人類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笆聦嵣衔覀円呀洘o從逃避技術”[18],即使被技術碾壓得體無完膚、壓迫得無法呼吸,人類也要強打精神與之抗爭,尋求關于技術困境的破解之道。被譽為20世紀偉大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技術極盡批判之能事,劍指現(xiàn)代技術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和顛覆,最終也是恨之深而愛之切,不僅明確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逃避技術,而且積極地為建構人類的生態(tài)人文主義技術途徑出謀劃策。而如何重構技術呢?在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文是本質,生態(tài)是準繩。人類要想擺脫技術對人道、人身乃至人性的囚禁和吞噬,首先就要塑造致力于善的技術德性,然后實施著眼于思與詩的技術行為,最終實現(xiàn)聚焦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技術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要逐漸打破技術的神話,祛魅技術造就的海市蜃樓,恢復人性的豐富內涵,因為從根本上看,“危險的不是技術,而是人類將其放置于統(tǒng)治地位”[19],人類心甘情愿接受技術統(tǒng)治,并固執(zhí)地拒絕其他。

      (一)致力于善的技術德性

      技術作為一個外來詞,其詞源為古希臘語techné,在其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德性的內涵。柏拉圖確信“完美無缺的techné不會招致任何壞的結果”[20],人類依靠techné必然能夠建構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他所設想的理想國就建立在 techné之上,由代表善、理解善、詮釋善的哲學王執(zhí)管。到了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士多德那里,techné則被明確賦予了德性的內涵,techné具有德性的思想在亞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形而上學》《物理學》以及《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隨處可見,亞里士多德強調,“每一種技藝以及每一種科學……都被認為是指向某種善”[21],這種善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普遍的善,滲透于我們的技術情感和技術實踐之中,具有德性的技術會創(chuàng)造一個善的社會,給人類帶來身體的快樂,同時也帶來精神的快樂。我國古代的老子在對算計人道的技術進行了批判之后,提出的解救方法是要“絕巧棄利”[6](P95),回歸善的真諦,對于違反人道、地道、天道的技術“有而不用”,“雖有甲兵,無所陳之”[6](P261)。

      技術德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德性,人的德性雖然豐富多樣、不斷變化,但真、善、美卻是其中亙古不變的內核,不管是在遙遠的古代,還是近代和現(xiàn)代都是如此。連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都由衷地感慨:“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22]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早在初中時代就樹立了獻身人類解放事業(yè)的理想,他的中學畢業(yè)論文《論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21世紀初,國際技術哲學學會主席仙依·維樂(Shannon Vallor)在《論技術德性的建構》一文中,在亞里士多德的技術德性理念和孔子仁學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技術德性具體應該包含的十二種美德——誠實、自制、謙遜、公正、勇氣、同理心、關愛、禮貌、變通、前瞻性、慷慨以及智慧,這些都主要指向善的美德。

      (二)著眼于思與詩的技術行為

      人是技術性存在物,技術的誕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生存的必然,可以說,技術就是源于人類“思”的能力。在遠古時代,人類因為能思、善思和敢思才逐步從動物界進化出來,并創(chuàng)造出日漸強盛的人類王國,人類的這種“思”被恩格斯贊譽為“思維著的花朵”,是宇宙間最美的花,技術作為人類“思”的結果,“是人對自然的重構,這導致了一種新自然,源于人與原生自然的互動”[17](P292)。立足于“思”的技術往往是生命的、生態(tài)的和有機的。在海德格爾看來,古代傳統(tǒng)技術通過藝術、通過“詩”的“帶出”(bringing-forth)進行去蔽,它與自然維持著一種合作關系,天地人神整體和諧?,F(xiàn)代技術則通過“挑起”(challenging)和“限定”(setting-upon)進行去蔽,以一種強迫的手段開發(fā)自然,惹得眾神逃離,天地人神不再和諧。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缺陷在于“思”,即人類對技術的根源缺乏反思,缺少追問,只顧順應技術不可阻擋的邏輯理性,而放棄了思想在行動上的運籌帷幄。在這思想貧乏的技術時代,唯有深入追思一切存在者的根源,才能認識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事物并作出響應,這才是人之為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方式。

      “技術(techné)除了代表人的活動和技巧,它還寓意著心靈學和美術……技術是詩意的東西。”[23]海德格爾建立了一個極富人文藝術氣息的主題:“人,詩意地棲居。”現(xiàn)代技術具有一種實踐的意識,故生活在技術環(huán)境中的人類需要建立一種與“技術化生存”相對應的“藝術化棲居”。人類需要開辟一個藝術空間,在其中使用“詩”的語言,實現(xiàn)一種無蔽與澄明的存在狀態(tài),從而開啟真理的本真境域并通達人的自由。當真理自行到場之際,技術的去蔽過程也得以完成,人類可以在情感與理智的雙重驅動之下,以“詩”和科學兩種互補的方式去感悟生命、理解自然,天地人神之間自然就可以重構一種新的和諧。

      (三)聚焦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技術實踐

      在人類誕生之初,人類的技術行為可能只是單純?yōu)榱嘶钕聛?,因此奔命于與野獸和其他部落的人類或爭奪食物或搶占地盤之中,可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文明時代后,人的基本需求就發(fā)生了變化:“不是活著,而是好好活著”[17](P293),人類此時的技術行為便開始立足于更好地生活,“人、技術與美好生活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血肉關聯(lián)”[24](P69),在古希臘的神話里,技術是普羅米修斯為了拯救人類而饋贈給人類的禮物,有了技術的輔助,人類才能活下來,并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也渴望著越來越好的生活。通過技術實踐,人類實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構建,不僅要“活著”,而且要“活好”,要創(chuàng)造性地“成為自己”。通過技術實踐,人類一步步把自然資源工具化,把自然環(huán)境人性化,這是人類實現(xiàn)自身超越自然方案的一整套活動系統(tǒng),而且這套系統(tǒng)并非固定不動,而是像函數(shù)中的因變量一樣,隨著“人的需要”這個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總是離不開現(xiàn)代科技的力量。”[25](P1)人類面對世界,面向生活,在其需要、渴望、欲望等人性和自然(我所面對的世界)之間積極地投入實踐,自然能夠規(guī)劃好人的活動、充分實現(xiàn)人的潛能、確認人的本質、解決人的存在問題。這是一場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并進的行動,是人為了實現(xiàn)美好生活所作的超越“自然性”的努力,而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背后,注定離不開美好技術實踐的建構。美好技術實踐源于人類具有不同于動物的想象力和籌劃能力,而這些能力被人類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的渴望所激發(fā),服務于人要“活好”的需求,為實現(xiàn)人類自由、反思生命意義、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也許正是培根等對科學技術造就美好生活的信念推動了技術社會的實現(xiàn)”[25](P1)。阿爾伯特·伯格曼眼中的美好技術則是能夠平衡聚焦活動和器具范式的技術,能夠使人類自由和富裕,遠離“時間欠缺、工具匱乏或身體虛弱”[26]的狀況,轉向一個能夠“親自參與”并獲得“自我滿足”的豐富世界,技術對于人類整體生活而言,總是預示著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當代啟示:建構生態(tài)均衡的技術文化

      “哲學的未來就是技術哲學”[27],而技術哲學“應該著眼于如何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技術”[28],這種技術可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解,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勾勒出一個人類、自然、社會協(xié)同進化的美好圖景,這種協(xié)同進化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態(tài)均衡,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里最重要的三個組分——人類、自然和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均衡發(fā)展。對于技術的批判觀與建構觀,生態(tài)人文主義為此提供了最為基本的文化框架,引導著人類感受自然、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護自然,即使是技術也只是調和生態(tài)價值與人類價值的文化工具。在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看來,人類目前迫切需要塑造一種新的生態(tài)均衡的技術文化,這一技術文化要求人類全面解構技術理性和技術邏輯,系統(tǒng)建構生態(tài)生存和生態(tài)理性,在此基礎上重構一套有利于生態(tài)穩(wěn)定與文化繁榮的技術規(guī)則,以確保技術的使用有利于維護人類世界的豐富多彩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可以說,生態(tài)均衡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世界的技術目的,也是人類實現(xiàn)與自然健康互動的文化目的。有了生態(tài)均衡的技術文化基礎,人類才有望合理地構建以生態(tài)為中心和內涵的技術文化,加深并優(yōu)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最終詩意地棲居在循環(huán)往復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在我國,“人文主義從一開始就蘊藏在‘天人關系’的討論之中”[29]。這種生態(tài)均衡的技術文化以生態(tài)理性為精神內核,以生態(tài)生存為物質基礎,現(xiàn)如今,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作出到2035年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部署,我們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構建中國特色技術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30],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技術思想無疑對我們有著不可忽略的指導意義。

      (一)立足生態(tài)生存的技術物質文化

      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生態(tài)均衡的技術文化首先落實在物質層面。生態(tài)人文主義語境下的技術“就是人設法去完成生活給與的任務,在有限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某個具體規(guī)劃”[24](P90),技術就這樣成為了人類生存的手段。人類的生存是一種實踐活動,包括生活和生產兩個方面,是人類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古代社會,人類的認知能力還處于蒙昧狀態(tài),此時的人類如同其他動物一樣順應自然而生存,渴了就喝溪流里的水,餓了就采摘野果子或者獵殺野生動物充饑,累了就找個山洞或者搭建樹巢憩息,這是人類最初的自然生存方式,主要依靠自然生物資源完成生產和生活。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增強,人類不再滿足于自然生存,開始依托技術人工物進行生產和生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用機器技術來彌補人類的體力局限,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強化人類的思考能力,技術在人類的歡呼和期盼中登場,成為時代的焦點,技術生存取代了原初的自然生存,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也逐步由自然環(huán)境轉化為技術環(huán)境,最終人類生活在一個不斷技術化的人造世界中。技術環(huán)境全面接管人的生產生存、生活生存和認知生存,并對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潛移默化的統(tǒng)治。人類的生存與技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生存問題本質上成為了一個技術問題。

      20世紀5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爆發(fā)的八大環(huán)境公害事件敲響了生態(tài)危機的警鐘,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技術生存曾經編織給人類的美夢,人類幡然醒悟,認識到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和唯一的,只是回到自然生存也已絕無可能,生態(tài)生存則凸顯為人類在技術時代的救治良方。所謂生態(tài)生存,指不管是人類的生活方式還是生產方式都應以生態(tài)均衡為基本考量,強調綠色、低碳、安全、可持續(xù)。生態(tài)生存是以人類為主體的所有物質、能源和力量的存在,其內涵在于世間萬物同棲于大地,能夠互相保持敞開、交流和融合的狀態(tài)。生態(tài)生存并不排斥技術,仍然需要通過技術構建出人類生存的物質領域以供萬物“棲居”,這是一種情境化的實踐。只有自主、自覺地走向生態(tài)生存,構建生態(tài)生存方式,才能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關系,建設一個適宜生存的生態(tài)文明社會。生態(tài)生存為生態(tài)人文主義理念的推廣提供了實踐的路徑,是一種通達人類健康生活與自由存在的生存方式。

      (二)高揚生態(tài)理性的技術精神文化

      人類的生存方式在意識形態(tài)上凝聚為一種理念,這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如同一雙“看不見的手”影響著這個時代的發(fā)展。古代社會原始、低級的自然生存狀態(tài)在理念上反映為自然理性,指原始人類自發(fā)地憑經驗來看待事物的理性思維,古代人類相信萬物有靈,繼而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后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萌生的人性解放思想演化為“人為自然立法”的理念,人類以科學的名義展開了對自然的探索和征服之旅,理性慢慢戰(zhàn)勝了感性,分析還原的科學方法蠻橫地開發(fā)出自然規(guī)律。特別是在資本的統(tǒng)治之下,人類的物質欲望就如無底深淵般無限延伸,不僅自然淪為了人類可以利用的物質對象,就連人類本身也淪為了可以算計的物質客體,金錢是人類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準繩和普遍價值,這就是技術生存造就的技術理性,它主張用技術手段去算計自然、剝削自然,進而控制自然,在這種強大的技術邏輯之下,人類的內心精神世界日漸淪為“技術化的存在”,失去了本來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造性,人成為了單向度的人,人類文明成為了單向度的文明。

      生態(tài)問題的頻發(fā)和生態(tài)危機的惡化催生了生態(tài)生存的實踐訴求,其對應的理念原則無疑就是生態(tài)理性,生態(tài)理性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為最終目標,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必然性,在反思自然理性經驗性和批判技術理性功利性的同時,也注意吸取了自然理性的自然元素和技術理性的技術要素,是對人類以往的自然理性和技術理性的重塑、揚棄和整合,是一種整體思考、系統(tǒng)構建、可持續(xù)綜合發(fā)展的高級理性。在復雜的文化解釋學層面,技術總是會展示出不同的意蘊,同樣是技術,在資本主義的語境之下表現(xiàn)為資本膨脹的工具,而在社會主義的語境之下則蛻變?yōu)閷崿F(xiàn)人與自然和解的手段。生態(tài)理性已經成為我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哲學基礎,在政府層面表現(xiàn)為制定并實施有史以來最嚴苛的生態(tài)法律制度,在企業(yè)層面表現(xiàn)為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具體到公民層面,“就是進行負責任的生活技術使用行為”[31]。

      猜你喜歡
      人性人類生態(tài)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功能與人性
      石台县| 新余市| 乌鲁木齐市| 收藏| 湛江市| 二连浩特市| 星座| 黎城县| 增城市| 海晏县| 连江县| 富源县| 乌鲁木齐县| 那坡县| 漳平市| 古浪县| 韩城市| 吉林省| 厦门市| 普宁市| 资阳市| 胶南市| 桐庐县| 若羌县| 绵竹市| 桦南县| 钟山县| 西峡县| 富民县| 商南县| 滦平县| 上饶县| 东方市| 丹寨县| 宁陕县| 裕民县| 邢台县| 林西县| 江山市| 淮滨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