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靜,劉 妃
(江西服裝學院 服裝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8)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論其深度,上下幾千年綿延不斷;論其廣度,以中原漢族為首的區(qū)域民族文化影響至今。但傳統(tǒng)并非一成不變,傳承也并非一個群體在發(fā)力。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次民族文化交流,服裝作為民族符號,意識和物質相互影響下的產(chǎn)物不外如是。提及民族文化交流,古有胡漢交融,鑄就大唐風采;今有西風東漸,旗袍氣韻流芳??梢?,“傳統(tǒng)”從未停止展現(xiàn)其包容性。時至今日,除了“達次(省道)”的運用以外,西方的窄衣文化中還有一些優(yōu)點值得我國兼容,在整體服裝廓形不改變的前提下,局部運用就能豐富服裝結構的同時,還可以解決人體運動時所需要的放松量——裂口裝飾便是一個契機[1]。
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宗教色彩逐漸退位,以“裸露”來突出“人”的主題已經(jīng)無法滿足主體的表達欲望,服裝整體廓形朝著兩個方向發(fā)展,即“膨大化”和“緊身形”。就“膨大化”來說,除了在上衣普爾波萬的胸部夾層中加入羊毛和麻屑之外,裂口裝飾的盛行也為此時的服裝帶來新的視覺體驗。隨著歷史的推進,裂口裝飾根據(jù)裝飾步驟分化成多種形式;根據(jù)服裝中的不同位置分化為多種功能;根據(jù)面料的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傳達效果。因此,筆者從裂口裝飾在服裝設計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功能性和審美作用、視覺效果這3個角度進行深度剖析,并將其創(chuàng)新兼容至我國傳統(tǒng)服飾中。裂口裝飾造型多樣,無論是運用于結構中還是隸屬于面料再造,無疑都是在豐富局部造型,如果合理運用核心理念,必然會形成中西結合的新格局[2]。
任何表達技巧都不是一蹴而就,在西方服飾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緊跟文藝復興的腳步,社會分工進一步分化,產(chǎn)生了一批各個行業(yè)的人才。其中,意大利的紡織業(yè)率先發(fā)展,這也得益于十字軍東征的影響,紡織面料由樸素自然的易于纏裹披掛的亞麻織物轉變?yōu)槿A麗的天鵝絨、織錦緞以及織金錦等。在大面積覆蓋裙身的同時,人們意識到一些問題,例如華麗的織金錦面料不易清洗、厚度難以使人體舒適等。因此,裂口裝飾應運而生,一方面,在袖身各處可以看到純色半透明質地的白色亞麻布料,可以緩和織金錦的華麗色彩所造成的視覺沖擊,不同厚度的內層襯布(亞麻布)和外面的胴衣形成鮮明對比,內里亞麻布的融入盡顯女性的柔和[3]。
單層裂口的表達形式最為直觀,在一定程度上預設裂口的大小和造型,開裂位置隨整體想要表達的效果和人體局部位置共同決定。從整體來看,為突出局部位置而使用數(shù)排有規(guī)則的裂口裝飾,這種表達方式通常應用于造型獨特的減法設計中,例如在丹寧面料中的應用。丹寧面料是休閑面料的代表,在這類隨心所欲的面料中做減法設計,表現(xiàn)形式為在前大腿中部、后臀部或者小腿部位找一個魚目挖口。數(shù)排魚目挖口形成獨特風格的同時,裂口減法設計還可以與面料再造中的其他運用方式和文化元素相結合,滿足深受亞文化影響的青年的審美需求。從局部來看,面料的厚度、裂口的寬度以及裂口邊緣的規(guī)則性都是將此物變?yōu)樗锏谋匾蛩?。類似于織金錦的硬質面料在使用裂口裝飾時,一方面是為了展現(xiàn)高貴不可一世的主體氣質,滿足各項日常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在款式固定的前提下讓服裝顯得更有層次感,其中穿插著不規(guī)則元素。例如在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時,不規(guī)則的顯性破壞中就有裂縫的概念,這里引申為對麻布或其他復古的面料進行燒燙破壞,層層面料疊加,露出里衣,可豐富層次,網(wǎng)絡上流行的新中式服裝便普遍應用了這一手法[4]。
在上下層組合型裂口裝飾中,上層與下層之間形成鏤空層,此時的外層在審美作用和功能作用之間偏向于審美感受。談及如何將傳統(tǒng)的工藝有機應用并符合當代服裝語境這一課題時,雙層裂口的表現(xiàn)方式提供了多元化選擇。例如,我國的羽絨服市場多半是針對其功能性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主要表現(xiàn)為單一面料的應用,反而大大縮小了創(chuàng)意設計的空間。除了在結構和款式上做出相應改變,裂口裝飾的應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市場需求,比如采用同一色調的面料進行鏤空設計或結合蕾絲花樣,同一色調更容易在秋冬季被人們接受。另一種形式是不同質地、相近風格的面料或元素相結合,也就是說,相對于前者,上下層關系更為緊密。同樣以蕾絲為例,在職場環(huán)境中,女性運用更多的是皮質面料,為中和這一面料給人的死板印象,或者為更大程度地滿足女性市場需求,采用蕾絲作為內襯,外層改用較為柔軟的皮革面料。這里有一個問題在雙層組合型裂口中更為突出——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層為背景層、上層為不規(guī)則結構線拼合的方式。簡單來說,下層在這里的作用不只是“襯托”上層的怪誕離奇,同時還要保證符合人體穿著需求的基本結構不變,當然,有彈性的針織面料除外。
提及裝飾應用,早在古埃及的新王國時代便出現(xiàn)了橫條紋上罩有網(wǎng)狀織物的非?,F(xiàn)代化的東西。李當岐先生[6]在談論克里特女裝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使用的材料和裝飾技巧無關,更多地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有關。因此,盡管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表達,但表達的方式大同小異,這也是裂口裝飾融入現(xiàn)代社會、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提供內在可能的途徑。在這里,有必要提及屬于裂口的內部裝飾——珠寶。表面的裂口裝飾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昂貴的面料,為凸顯階級身份,貴族們在切口的兩端,也就是魚目的兩端鑲嵌各色寶石和珍珠。針對使用這一裝飾技巧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應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由于時代不同,裝飾材料也不盡相同,與當代元素相結合可實現(xiàn)傳統(tǒng)元素的再融合。以裝飾材料——銀金屬和人造水晶為例,在這些小眾飾品中,尤為突出的是尤目(YVMIN)品牌,自成立以后,陸續(xù)發(fā)布鈦金屬和3D打印材質首飾等。從飾品的角度來看,“萬物皆可飾、萬物皆可被飾”,想必這便是當代裝飾手工藝品的巧妙之處。裂口裝飾本身具有當代審美價值,與此類品牌融合是大勢所趨。其次是裝飾位置劃定,傳統(tǒng)的裂口裝飾僅在兩端鑲嵌寶石,那么裂口裝飾的創(chuàng)新最為直觀的是調整相應位置。這里不僅要考慮外層面料本身就有裝飾功能,裝飾物要與外層相呼應,以表達同一主題,同時還要注意上下層是否合理呼應。以通過裂口的方式展現(xiàn)人體傷口愈合的過程這一主題為例,從上下層顏色的漸變到強調立體感,采用針織工藝加上珠片進行點綴,整個裂口裝飾在較大程度上可以仿真?zhèn)?,利用人造水晶呈現(xiàn)各處仿真血珠凝固狀態(tài),上下層也高度融合成凹凸有致的傷口狀態(tài),這顯然是裂口裝飾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5]。
裂口裝飾的功能性和審美作用在其起源中便有跡可循。關于裂口裝飾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在中世紀的哥特式時期,衣服的剪裁方式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利用“達次(省道)”手法,使服裝結構出現(xiàn)了不曾有過的“側面”,三維空間構成的窄衣基礎就此形成,此時的布料是較為樸素的亞麻織物和毛織物。然而,隨著意大利的紡織工業(yè)逐漸崛起,較厚的面料加上這一裁剪方式會使人體關節(jié)屈伸不能自如,裂口裝飾這一兩全其美的辦法應運而生,在人體各處切開,再用紐帶系結。后來,瑞士的裁縫們從這些裂口中找到靈感,采用大面積的裂口裝飾突出其審美特點。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裂口裝飾的出現(xiàn)本是為了解決衣身各處不能滿足放松量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講,裂口裝飾與達次(省道)屬于同一個概念的反向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具備達次(省道)的功能性。達次(省道)的功能在于解決人體縱向上的維度差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達次(省道)的位置;而裂口裝飾不僅是通過裂口放出這些維度差值,位置相對于達次(省道)也較為隨意,并且裂口裝飾的盛行主要是因為其審美功能,這是達次(省道)望塵莫及的。
此外,這里不得不提另一個概念——“褶”。相比之下,裂口裝飾似乎與“褶”的概念更為貼切,其實不然,裂口之所以作為一種裝飾手段廣為流傳,并經(jīng)過年輕風暴、嬉皮士運動、搖滾樂等文化的洗滌,依靠的是其審美元素而非功能性,即便是同被當作放松量的“褶”也缺乏此類功能,更不要說在這個以短暫的相對滿足和永遠的絕對不滿足為主要欲求特征的當代年輕人中立足[6]。
裂口裝飾可以從其功能性出發(fā)得到合理運用。從外部環(huán)境來講,現(xiàn)代服裝的主要特點是多元化融合,審美作用更為突出,這也為裂口裝飾的再次使用提供了可能。從內部因素來看,裂口裝飾實現(xiàn)審美作用和功能性相統(tǒng)一,這也恰恰符合這個時代服裝的流行趨勢:在不破壞整體美感的同時保證舒適自然。傳統(tǒng)的裂口裝飾大多在肩部,后逐漸覆蓋至全身,一般以一定的規(guī)則大量出現(xiàn),比如德國查爾斯九世身著短褲布里齊茲,上面就有數(shù)個縱向的裂口裝飾,整條短褲可以說是被裂口覆蓋,整體強調“膨大化”概念,可以看出對審美作用的偏向[7]。
在近代,為附和工業(yè)化發(fā)展,服裝上也采取相應變革,在功能性和審美作用之間偏向功能應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服飾文化已然本土化,但未贏得青年一代消費群體的認可。以工裝褲為例,傳統(tǒng)的工裝褲寬松肥大,各處設有符合人體工學的口袋,其功能性隨處可見,但缺乏令千禧一代為之動容的巧妙之處。因此,小眾品牌LOSTCTRL失控聯(lián)合做出相應調整,在褲子各處設有不規(guī)則的縫紉線跡,縫合之后出現(xiàn)裂口形態(tài)。這樣一來,裂口形態(tài)滿足舒適度的需求,不規(guī)則的縫紉線跡形成審美元素,可以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望[8]。
從裂口裝飾的起源中同樣可以找到其形態(tài)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這里有必要提及裂口裝飾起源的另一種說法。相傳,在1477年,瑞士與法國勃艮弟公爵作戰(zhàn),戰(zhàn)敗的法國丟棄了大量被刺破的帳篷、旗幟和軍服,“幽默”的瑞士軍隊利用其縫補自己身上的切口。由此可見,裂口裝飾以另一種形態(tài)出現(xiàn),與前者相比,縫補的方式較為生硬、更為固定、形式多樣,但可以在手縫方式、面料反差、裝飾物的多樣性以及連綴方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這也從根本上限制了裂口的發(fā)展方向。
流行于整個歐洲的是把外面的一層剪成一道道有規(guī)律的口子,或平行切割、留出放松量,在適當?shù)奈恢檬站o。其勝在隨著人體移動,裂口處露出若隱若現(xiàn)的里衣,里衣和外衣這兩種不同的面料交相輝映,外觀奢華且符合男性心理需求。設計師在運用這一手法時,不僅要考慮內外面料的顏色是否搭配,還要考慮外部面料的厚度能否達到想要的效果。從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這種席卷整個歐洲的裂口裝飾更為靈動,隨著肢體運動而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在當代,這種大面積的靈動感通常被用來表達設計師的主體思想,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不同效果,舞臺效果更為突出。
裂口裝飾在身體各處充當“褶”的功能,但遠不止如此。早在20世紀60年代,青年設計師對其“破壞重生”的寓意而著迷,在不同的流行趨勢下,以不同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要把握好裂口裝飾的具體形態(tài)、面料搭配以及連綴裝飾的靈活應用,還要給予其符合時下主流趨勢的內在精神。當前已不是戰(zhàn)后時代,沒有“Less Is More”的流行觀念,在流行周期加速運行的中國,應該提高本土文化影響力,促進服裝流行的新常態(tài)。然而,所要“傳承”的不僅如此,“傳統(tǒng)”本身具有內在包容性,甚至是超越時間和空間來完善自我。本研究從表現(xiàn)形式、審美作用和功能性、視覺效果3個方面,針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裂口裝飾進行深入剖析,創(chuàng)新多種使用技巧,并巧妙運用于我國傳統(tǒng)的寬衣文化中,權衡中西,展現(xiàn)新時代的大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