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紹華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15)
公共政策是影響決定、決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也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其目的是要體現公平分配和公共利益,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與過去相比,新時期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也有了新的變化,參與政策制定的范圍不斷擴大,形式更加靈活,但仍然存在決策觀念落后,決策權力相對集中,決策體系相對封閉,決策程序缺乏明確規(guī)范,以及決策監(jiān)督力度不夠,民主參與程度較低等弊端,影響了我國公共決策科學化進程[1]。公共政策往往在政府部門內部形成,客觀上存在著“內輸入”的問題。一項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和實施通常是相關政府部門互相博弈的結果。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常態(tài)化的統籌協調機制,以有效回應各方利益訴求,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融合行為科學與管理科學,從不同角度對“公共政策”概念進行界定,并整合多學科知識開展公共政策研究,提出新的發(fā)展理念,更好地預測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進而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完善提供建議,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有學者通過對比分析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背景等影響因素,借鑒西方公共政策制定方法,構建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理論框架及模型,這是對西方相關理論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延伸。對中國本土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研究是一個新的理論領域,在政策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的職能范圍直接關系到政府自身及其所代表的各方利益[2]。理論上,權力精英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往往代表民眾的社會利益,這是政府權力精英及非多元決策下的社會互動的表現[3]。當前,由于我國保障民眾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的決策監(jiān)督機制,“內輸入”成為中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存在政府部門利用“內輸入”機制將部門利益納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風險。
新時代公共政策制定過程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公共政策本身的復雜性增強。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政府各項工作都面臨著更加艱巨、更加錯綜復雜的挑戰(zhàn),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更加健全的公共政策來應對。第二,公共政策制定需要更高的技術手段。由于知識和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變化,公共政策制定的難度大大增加。同時,技術手段的快速進步,也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加先進的工具。第三,公共政策制定過程需要參與主體范圍的擴大。傳播媒介的融合發(fā)展,實現了各類信息的快速傳遞,這些信息在醞釀、決策、執(zhí)行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對關鍵主體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新時期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與過去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由于管理者時間、精力以及知識能力的限制,需要邀請專家參與制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術專家、社會領袖、群眾代表的意見不容易達成一致時,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結構化過程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積極影響。
行政權力部門通過制定公共政策來協調人與人、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而部門參與制定公共政策則是發(fā)揮行政權力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陳振明教授在《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一書中揭示了公共政策形成的內在機理。他指出,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政府對全社會的價值資源進行權威分配,即通過資源分配只讓一部分人享用資源,而另一部分人則無法享用有限資源。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本質上體現了價值的分配過程,政府應在各種利益團體之間均衡社會公共利益。
在實際工作中,值得警惕和預防的是政府某些部門可能利用“內輸入”機制,以公共政策制定主體的身份直接或間接利用行政權力影響政策制定,可能造成決策權力大的部門對有利于本部門的政策容易通過并得以貫徹執(zhí)行的印象。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實際上是權力角逐的過程,也是政府各個部門權力較量的過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對于行政權力的追求,政府各部門都有著不一樣表現。為了克服這種弊端的出現,公共政策制定前必須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建立一系列的民意調查制度、信息公開制度、信息反饋制度、公眾聽證制度等,搭建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的平臺。與此同時,還應在必要的時候發(fā)揮民主黨派、群眾團體以及各種自發(fā)組織團體的作用,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科學制定公共政策,體現人民的意志和法律的權威,行使行政權力時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因為行政權力是憲法賦予行政機關管理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的權力,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法律強制性,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核心,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均衡與價值最大化。
政治活動服務于經濟利益,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與方法[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公共權力行使中形成委托—代理關系,社會公眾是公共權力的所有者,社會公眾通過委托—代理關系讓渡部分權力給各級政府,而各級政府就成為了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和代理者。各級政府部門的主政者和各級官員,實際上代表各級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
公權力的行使和代理要克服“自利性”傾向。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在現實經濟社會中,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客觀上具有“經濟人”的特性,和社會其他普通民眾一樣,其追求經濟利益的動機既不比普通民眾更自私自利,也不比普通民眾更大公無私,既然是“經濟人”就會追求個體利益或者個體效益的最大化,難免會有“自利性”傾向?!白岳浴眱A向的出現不可避免使得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經常處于“公仆”和“社會公民”兩種角色的沖突之中。所以,克服“自利性”擴大“公益性”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動力,這種動力的合理釋放,使包括制定公共政策在內的所有政務活動能夠服務于全體民眾的經濟利益,服務于全社會的公共需求。
公權力的行使和代理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依法行政。依據法律規(guī)范公權力的授予和行使,既要保證行使公權力時依法辦事,又要在兼顧個人和公眾利益的基礎上,保證公權力實施時效率的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行使公權力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要在法律框架內,處理好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裁決權的關系,“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5]。
政績包含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個方面的政治功績,是政府在行使其職能時體現出的管理能力[6]。政治家也是“經濟人”,追求政績符合其“經濟人”的特性。在權力的金字塔體系中,職位有限而競爭者眾多容易形成結構性關系緊張?!暗履芮诳兞敝械摹翱儭本褪钦儯円虼顺蔀楦刹刻岚稳斡玫闹匾笜?,也成為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積極作為的主要動因之一。
首先,政績是發(fā)展觀的表現,發(fā)展觀是政績觀的前提和基礎。干部履職履責所取得的成績會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發(fā)展就是政績的原動力。領導干部主政一方,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兢兢業(yè)業(yè),必然會獲得群眾的擁護和黨組織的肯定,政績也當然能成為黨組織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
其次,政績還是體現干部個人素養(yǎng)和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吧普闭咭欢〞猿钟萌娴?、實踐的、群眾的觀點來統籌發(fā)展與政績的關系;一定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提高執(zhí)政能力;一定會正確處理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處理好“經濟人”假設與“人民公仆”定位的矛盾,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評判政績的根本標準??梢哉f,正確的政績觀又是領導干部端正執(zhí)政思想認識、提高執(zhí)政能力、秉持服務宗旨的重要動力。
最后,追求政績體現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是要把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用科學的發(fā)展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等來統籌,達到公共政策的科學性與公平性,最大限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為推進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化,促進政府部門間有效溝通與協調機制的建立,針對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參與部門的行為動機,從規(guī)制參與部門的行為等方面提出如下優(yōu)化路徑。
建立科學完善的部門績效評價機制,一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有完備的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改變部門的利益結構,讓部門利益與公共利益在更大程度上契合;同時,部門目標與組織目標實現最大程度的吻合,從而有效引導部門行為,減少或遏制部門的機會主義風險[7];二要樹立績效評價的先進理念,制定出臺科學的考核體系;三要有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參與考核的機制構建,形成多維度、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辦法;四要讓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構建政績考核體系,提高他們在過程評價中的積極性;五要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考核程序,把考核結果與獎懲等手段結合,實現對部門行為的有效引導和激勵。
為避免“內輸入”模式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的負面影響,必須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不斷提高公眾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首先,要擴大政務公開的范圍,在政務公開上確保內容的真實性。政府公開內容的真實性是政府與社會公眾有效連接的關鍵,也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保持公眾與政府良性互動的必要條件之一。政務公開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政府公信力、執(zhí)行力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其次,要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上實現政務公開。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公開能讓社會公眾明了公共政策形成的具體過程及公共政策的發(fā)展變化,也能讓社會公眾全方位監(jiān)督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最后,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社會公眾在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法律保障體系。加強政務公開的法制建設,一要確立公民知情權在法律中的地位;二要完善制度建設,強化監(jiān)管配套;三要加強督查問責,以帶給社會公眾更多獲得感。
政府決策機構應合理分配政策資源,把政策資源優(yōu)先使用到關鍵問題的解決之中。一是要改革政府部門預算決算制度,實行真正意義的零基預算,徹底打破傳統部門的利益。清理政府部門的預算外收入,規(guī)范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二是要提高政府公共資源配置的透明度,加強對政府部門財政收支的審批和監(jiān)督,從而幫助監(jiān)督部門以較低成本對預算資金的使用績效進行監(jiān)控。三是政府各級部門的預算要體現自主性和靈活性,但不可忽視的是,政府各級部門預算支出結果要在預算支出計劃規(guī)定范圍內,并達到各級部門的績效標準??冃гu估就是評估政府各個部門支出的資金與實際完成的績效是否匹配。對于違規(guī)違紀行為,必須依法依規(guī)對部門負責人追究責任,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讓政府公共資金能夠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而不是成為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各利益主體的行為博弈,構建一套健全的監(jiān)督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監(jiān)督體系可以監(jiān)督和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讓權力執(zhí)行機構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保證公共利益目標不偏離方向。要完成這樣的目標,首先,可以在政府機構內建立獨立且有效的監(jiān)督機構,防范和監(jiān)督各級政府部門不合理的執(zhí)政行為,督促權力機關從社會公共利益的目標出發(fā)來制定或執(zhí)行公共政策;其次,要強化執(zhí)法部門、監(jiān)察部門、紀檢部門、審計部門的監(jiān)督職責,建立監(jiān)督核查制度,同時發(fā)揮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社會媒體監(jiān)督政府的作用;再次,實施合理的經濟和行政獎懲措施,避免出現權力尋租、徇私舞弊的不法行為,褒獎秉公行政、為民謀利的正義之舉;最后,在財政支付中引入獎懲機制,對于違規(guī)使用資金進行權力尋租的部門,可減少其下一年度的經費預算,反之,則獎勵下年度預算開支。經濟上的有效措施,能更好地引導執(zhí)政部門在制定公共政策時以最佳的路徑實現目標。
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各參與部門之間的行為動機有著不同的表現,源于這些部門作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參與主體都擁有自由裁量的權力,以及各自的利益目標和價值追求等,這些因素構成了公共政策制定的行為動因。因此,要通過科學完備的績效評價機制,對各部門行為進行有效激勵與約束,同時,還必須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提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透明度。公共政策制定者也要在合理的范圍與限度內理性分配和充分利用政策資源,以期實現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