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曾國藩致劉蓉兩封未刊信札的點校與考釋
      ——兼論曾國藩、劉蓉、郭嵩燾早期對傳統(tǒng)友道的踐履

      2022-11-24 06:01:44劉小力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郭嵩燾道光曾國藩

      劉小力

      (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8 )

      一、信札的點校和釋讀

      湖南省圖書館藏劉孟涵稿本《挽詞雜著》中,發(fā)現(xiàn)兩封曾國藩寫給劉蓉的未刊信札①。信札置于卷首,兩封信抄寫在一起未分頁,兩信之間另起一段以“又”字分割,標題為《曾文正致劉中丞書》,沒有稱呼。

      劉孟涵(1886—1951),字浣華,號劼夫,別號孓公,漱居士,清優(yōu)庠生,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曾任湖南省議會議員、湖南省財政廳秘書、湘鄉(xiāng)縣文獻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漱公集》《漱公批牘》《挽詞雜著》(稿本,藏湖南圖書館)[1]。

      劉蓉家與劉孟涵家為同族世交,劉蓉與劉孟涵的爺爺劉必作共同纂修了櫧山劉氏肇修族譜,劉孟涵與劉蓉的重孫劉敦復為好友,共同纂修了櫧山劉氏四修族譜[2]。1934年,劉敦復在寫給商務印書館的信中記載:“(劉蓉)生平凡友朋所致函牘,均保存無缺,數(shù)近千函?!茨昃幱喅蓴?shù)巨冊?!雹谶@批信件下落不明,劉孟涵抄錄的曾國藩信札可能來源于此。

      信札點校如下①:

      曾文正致劉中丞書

      使者歸至中湘得書,因悉一切。次日喚船,舟子骯骳不發(fā),又明日始解纜,又明日乃至縣城。城中舍親有人以初一日自舍下來中湘,亦有人曾于初四日過舍,并言家祖宿恙全愈,康健如昔,城聞此信如釋千鈞重負。然備詢始末,殊愴悸不可為懷。轉(zhuǎn)憶吾弟以工愁之張衡,為抱病之吳質(zhì),床頭無服藥之錢,室中無顧問之人,此情此狀,不堪思也。城前作書寄伯琛,不審已寄去否,伯琛若知仁弟有疾,料應星奔至省。然老天位置吾輩,斷不容有絲毫如意事,城固卜伯琛必不與君作隊也。顧城為君計,亦宜裁悲減思,好自調(diào)攝,不宜偎愁抱郁,如漆斯粘。以君綺歲茂才,旭日方東,才意馳許,要當凌轢管樂,蹴踏燕許,不當效王伯與杜牧之一流人!城早歲不學,近又風塵奔走,既自維將終無所成就,而復愧有友如霞仙其人,竟不克有所獻替,良足恧耳。若伯琛者,騏驥籋云,發(fā)燕秣楚,倘與仁弟相聚魚頭,互為砥礪,千斫萬縷,豈不幸甚!顧既已不能,則亦分道揚鑣,各爭前驅(qū)。而或百端牽掛,如兒女子情態(tài),固非城之所以期君,亦非伯琛之所以期于君者,亦又非城之所以期伯琛者也。城前于君處,累欲進此等言,每一啟口,囁嚅乃輟,如是數(shù)四,誠慮霞仙之見,尤且城亦良難免此也。城雖萬言終復無當,惟霞仙保重保重,養(yǎng)此身為事親之身可耳。

      子城頓首頓首

      孟容足下尊恙既痊,可否伯琛來省否?道路修阻,莫由問訊,悵矣如何!溽暑方盛,蘊隆蟲蟲,仲宣體弱,保重!奚似仆曩所期于足下者,不愿君置身清秘,力據(jù)要津,但愿卓犖觀書,騰踔無前,足以馳騁曾(曹)劉③,方駕董賈,庶無乖于切劘,亦有施于里闬。今乃為造化小兒所累,則宜好自調(diào)攝,優(yōu)游客與,以暢天懷,不應才意丹心重自郁抑。仆前在縣城曾作書寄君,頗道及此意,諒已達左右,又寄錢貳千為足下日用之需,亦已到否?

      兩信以“責善”為中心,對劉蓉的兒女情長提出了委婉批評。期望三人(當時曾國藩、劉蓉、郭嵩燾剛正式訂交數(shù)月)互為砥礪,志存高遠,以古代圣賢為榜樣,各爭前驅(qū),青史留名。同時又表現(xiàn)出溫情脈脈的一面,對劉蓉關(guān)愛有加,并寄錢給劉蓉解困。

      第一封信首先簡要敘述了在中湘(湘潭)接到劉蓉的來信、到湘鄉(xiāng)縣城的經(jīng)過、知悉祖父“宿恙全愈,康健如昔”后欣喜而愴悸的心情。接著用詼諧的語氣對劉蓉的相思之疾和窘境表示關(guān)切和同情,把劉蓉比喻為多愁的張衡和寂寞的吳剛(唐王維:“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唐韓偓:“吳質(zhì)謾言愁得病,當時猶不憑闌干”),“此情此狀,不堪思也”。對三人的分離表示無奈,“然老天位置吾輩,斷不容有絲毫如意事”。勸慰劉蓉“宜裁悲減思,好自調(diào)攝,不宜偎愁抱郁,如漆斯粘”。同時贊美劉蓉和郭嵩燾的才華,勉勵劉蓉積極進取,“以君綺歲茂才,旭日方東,才意馳許,要當凌轢管樂,蹴踏燕許,不當效王伯與杜牧之一流人”。轉(zhuǎn)而勸誡劉蓉,不應如婦孺之輩,兒女情長,“或百端牽掛,如兒女子情態(tài),固非城之所以期君,亦非伯琛之所以期于君者,亦又非城之所以期伯琛者也”。信的結(jié)尾,曾國藩深情而委婉地表達了對劉蓉的相思之情,“尤且城亦良難免此也”。落款用“子城”,亦有懷舊之意。

      第一封信寄出后,曾國藩又籌錢兩千為劉蓉紓困。當時曾國藩在經(jīng)濟上也非常窘迫,《曾文正公年譜》:“(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公謀入都會試,無以為資,稱貸于族或家,攜錢三十二緡以行,抵都中,馀三緡耳。時公車寒苦者,無以逾公矣!”[3]635

      信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和劉蓉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劉蓉對曾國藩用情至深直至晚年,劉蓉常夢見曾國藩,“夢長夢短渾閑事,借不林間更數(shù)年”[4]338。曾國藩去世前一個多月,劉蓉夢見曾國藩欲騎黃馬而去,潸然淚下④,曾國藩去世一年后劉蓉也悲傷過度而逝。曾國藩曾用“垂頭對鐙火,一心相媚悅”描述兩人早期的交往,稱劉蓉為“天下之至愛”[5],幾已超出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二封信寫于得知劉蓉病愈之后,和第一封信的意思相似。第二封信更側(cè)重于激勵劉蓉,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和高遠的志向,“奚似仆曩所期于足下者,不愿君置身清秘,力據(jù)要津,但愿卓犖觀書,騰踔無前,足以馳騁曾(曹)劉,方駕董賈,庶無乖于切劘,亦有施于里闬。”

      曾國藩、劉蓉、郭嵩燾都有很深的故土情懷,曾國藩曾立志“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鄉(xiāng)黨”[6]18,劉蓉勉勵郭嵩燾繼承發(fā)揚湖南之道統(tǒng):“使天下后世稱之曰:楚有人焉,周濂溪光風霽月之品,于今未墜?!盵7]62郭嵩燾晚年在曾文正公祠旁創(chuàng)辦思賢講舍,致力于湖南道統(tǒng)的傳續(xù)。

      兩信寫于三人結(jié)交之初,曾國藩為兄長,比劉蓉大五歲,郭嵩燾大七歲,劉蓉、郭嵩燾都對曾國藩非常敬佩。在后來的通信中,劉蓉稱:“滌兄邇?nèi)者M學可畏,頃寄書論為學之方,體認殊深。他日建樹,殆非科名之士所及?!盵7]62郭嵩燾贊揚曾國藩:“滌兄氣量伏一世,讀書審事,具有卓識,好學深思,文行交進。以弟觀之,此間殆無其匹?!盵8]7郭嵩燾晚年更是視曾國藩為湖南道統(tǒng)領(lǐng)袖人物。曾國藩也以兄長的身份督導幫助兩人,曾誡勉二人“惜陰如金、守身如玉”。道光二十年,郭嵩燾生活艱難時,先后向曾國藩借銀二十五兩[9]。

      二、信札書寫時間考

      根據(jù)信札內(nèi)容判斷,兩信為曾國藩早期書信。第一封信寫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六月間,于湘鄉(xiāng)縣城,第二封信寫于六月中旬,于荷葉塘家中。

      曾國藩早年名子城,道光十一年改名滌生,后間或使用子城名,《曾文正公年譜》:“(道光十三年)時公名子城”[3]633,是年曾國藩與劉蓉相識。曾國藩入京后罕用“子城”名,此信落款“子城”,信中多處自稱“城”,應為早期信函。道光十六年夏,郭嵩燾經(jīng)劉蓉引見,與曾國藩初識于岳麓書院[10]。信中多次提及郭嵩燾(字伯琛),故此信應寫于道光十六年夏季之后。道光十九年后曾國藩入京,十多年未回故鄉(xiāng),此信寫于湘鄉(xiāng)縣城,故應在道光十九年前。

      從行程上分析,道光十六年曾、劉、郭分別之后,時間已至秋天,劉蓉返回湘鄉(xiāng),《劉蓉年譜》:“秋,拜謁曾國藩父麟書公”[11]。道光十七年二、三月間,三人在長沙再聚月余,后曾國藩去了瀏陽考察古樂,劉蓉在岳麓書院讀書,《曾國藩年譜》:“公聞瀏陽文廟用古樂,詣瀏陽縣,與其邑舉人賀以南等咨考聲音律呂之源流,留兩月乃歸”[3]634,劉蓉“追憶昔游”有“君泛瀏陽棹,我下麓山帷”[12]281之句。因此從行程上推測,第一封信應寫于曾國藩從瀏陽回家路過湘鄉(xiāng)縣城時,第二封信寫于荷葉塘家中。曾國藩三、四月間離開長沙,在瀏陽停留二個月,時間上推測應為道光十七年五、六月間。從兩封信的關(guān)聯(lián)上看,相隔不久,第二封信有“溽暑方盛,蘊隆蟲蟲”之句,“溽暑”為季夏,應為六月中旬所寫。

      查閱已公開發(fā)表的曾國藩書信,最早是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寫給父母的家書。如2011年岳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修訂版》,在《曾國藩全集》(古籍整理出版國家“八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的基礎(chǔ)上,增收家書部分二十余件,書信部分四十余件,是權(quán)威版本?!对鴩抻啺妗分械募視蜁艁碓磸V泛,“據(jù)湖南圖書館提供曾氏家藏稿本、曾氏親筆信函,以及南京大學歷史系所藏曾氏書札,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單位所藏曾氏信函之原件抄件。此外,各種書刊報紙已刊印的曾氏信函及凡所得知的公私曾氏信函藏件,也一并收入?!逼渲惺珍涀钤绲男藕堑拦舛陮懡o父母的家書。可見這兩封信早于目前已公開發(fā)表的曾國藩的信件,也是曾國藩入仕前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從已公開發(fā)表的關(guān)于劉蓉、郭嵩燾的文獻資料看,這兩封信也是少見的早期史料?!豆誀c全集》(岳麓書社)收錄最早的書信是道光二十年致劉蓉。《劉蓉集》(岳麓書社)收錄最早的書信是道光十八年寫給曾國藩和郭嵩燾兩人的。

      三、曾國藩、劉蓉、郭嵩燾早期對傳統(tǒng)友道的踐履

      這兩封未刊信札結(jié)合三人早期交往的背景,可以清晰地反映他們早年的交往和志向,堪稱踐履中國傳統(tǒng)友道的楷模。

      朋友之道是人倫中重要的一維,五倫之一,《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眰鹘y(tǒng)友道以共同的志向為紐帶,同心同德,相互學習,切劘道義,勉勵向善。同心同德,志同道合的朋友稱為金蘭之友,《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薄秶Z》:“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朋友以講習道義、砥礪向善為宗旨,《周易》:“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薄睹献印罚骸柏熒?,朋友之道也?!痹鴩⑷?、郭嵩燾三人之間的交往正是以傳統(tǒng)友道的宗旨為依歸。他們早年相識相交,以后以道義相切劘,相互勉勵探求為學之道,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蘭之友。在未來長達三十余年的歲月里,三人踐履了這種友道精神,實現(xiàn)了“方駕董賈”和“有施于里闬”的志向。

      曾國藩和劉蓉世居湘鄉(xiāng),祖輩為當?shù)剜l(xiāng)紳,交游廣泛,兩家相隔較遠。兩人于道光十三年相識于湘鄉(xiāng)縣城,一見如故,時年曾國藩23歲,劉蓉18歲。與劉蓉相識后,曾國藩“聰明始小開”。同年曾國藩在縣城應科考,入縣學。翌年八月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曾國藩與劉蓉大醉三日慶祝。道光十四年十一月,曾國藩入京會試,劉蓉在湘鄉(xiāng)縣城為之送行,依依不舍。劉蓉在《曾太傅挽歌百首》中追憶了這段時期的交往:“海內(nèi)論交我最先”“識面從初歲屬蛇,龍城校士及春華”“棘闈戰(zhàn)罷奪標回,傾蓋執(zhí)勤及早梅。一話徹宵三日醉,洛陽真見二鴻來”“鎮(zhèn)湘城畔送行舟,駐馬荒祠話別愁”[4]281。曾國藩在《寄懷劉孟容》中也情深意切地回憶了兩人最初交往:“昔者初結(jié)交,與世固殊轍。垂頭對鐙火,一心相媚悅。炯然急難情,熒熒光不滅。漣濱一揮手,南北音塵絕?!盵13]

      道光十六年春,劉蓉與郭嵩燾相識于岳麓書院,成為莫逆之交,同年夏天,曾國藩在京兩次會試未第,出游江南,溯江而歸。經(jīng)劉蓉引見,曾國藩與郭嵩燾相識,三人在一起“同寓會城近兩月”(湘鄉(xiāng)會館)。道光十七年春,三人再次相聚長沙劉蓉住處月余[14],二月二十七日正式訂交,結(jié)拜為金蘭之友。

      劉蓉的重孫劉敦復收藏有三人結(jié)拜的帖子,陳浴新《足征錄》:“于劉敦復寓,獲觀其所藏劉養(yǎng)晦與曾文正、郭養(yǎng)知訂交貼子,時在道光十七年丁酉春二月二十七日。曾生于嘉慶辛未十月十一日亥時,劉生于嘉慶丙子四月二十三日辰時,郭生于嘉慶戊寅三月初七日申時。郭耘桂、曾重伯均有題識?!盵15]

      丙申、辛酉年的兩次相聚有三個月時間,三人“盡數(shù)月之歡”,度過了終身難忘的青春好時光,以至劉蓉、郭嵩燾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三人在后來的文章中都一再懷念。曾國藩《寄懷劉孟容》:“明年會長沙,對床殊吶吶??蓱z郭生賢,日夜依我闥。三子展殷勤,五旬恣猖獗。自從有兩儀,無此好日月。”[13]16劉蓉《寄懷曾滌生侍郎并序》:“酉年會長沙,歡懷及春盛。郭君復鼎來,心期得雙瑩。萬古此良時,千金酬一詠。此樂復何年?盛事難為更”[12]281?!都脑鴾焐讨v兼柬郭筠仙孝廉》:“探懷出肺肝,相視成莫逆。重以松竹盟,合作金蘭契。手足自相依,寧論膠與漆”[16]。曾國藩去世后,劉蓉在《曾太傅挽歌百首》中寫道:“林宗襟度故超群,春雨長沙共五旬。信是蓬壺好日月,德星聚處復三人。”自注:“道光丙申春,予與公及今郭筠仙中丞同寓會城近兩月,聚談極歡”[4]330。曾國藩生前與劉蓉曾戲稱,后死者作墓志銘,劉蓉為曾國藩作墓志銘未完就去世了,郭嵩燾續(xù)寫了曾國藩的墓志銘,后又撰寫了劉蓉的墓志銘。郭嵩燾臨終前在《枕上作》中寫道:“及見曾劉歲丙申,笑談都與圣賢鄰。兩公名業(yè)各千古,孤負江湖老病身?!盵17]《玉池老人自敘》:“初游岳麓,與劉孟容中丞交莫逆。會曾文正公自京師就試歸,道長沙,與劉孟容舊好,欣然聯(lián)此?!盵18]103郭嵩燾的墓志銘和神道碑銘中均記載了此事,可見影響之大。

      三人之間的金蘭之交對他們的學術(shù)之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互為砥礪,千斫萬縷”,三人思想都日漸圓融。三人訂交時,曾國藩26歲,劉蓉21歲,郭嵩燾僅19歲,思想尚未成熟。王先謙撰《兵部左侍郎郭公神道碑銘》:“游學岳麓書院,與湘鄉(xiāng)曾文正公國蕃、劉公蓉相友善,切劘以道義,于書靡不通究?!盵18]25《玉池老人自敘》:“怦怦然覺理解之漸圓融,而神識之日增揚詡矣”[18]104。結(jié)交半年后,郭嵩燾考取舉人,一年后曾國藩中了進士。曾國藩也自認這一時期思想逐步成熟,“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來稍事學問”[6]6,“癸巳、甲午間,余年二十三四聰明始小開,至留館以后年三十一二歲聰明始大開?!盵19]劉蓉在以后的幾年里也取得了很大進步,道光二十三年六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 “昨日接霞仙書,懇懇千余言,識見博大而平實,其文氣深穩(wěn),多養(yǎng)到之言。一別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對之慚愧無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面目見故人耶!”[20]

      以三人對“道德文章”的研討為例,可以說明三人之間如何“講習道義”。道德文章是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基本問題,“彼此往復數(shù)千年而未洽”,在最初的聚會中三人對“文”與“道”的關(guān)系進行了辯論,在后來的許多年里,三人又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一直持續(xù)到晚年。某種意義上,三人一生都在探索和踐履傳統(tǒng)友道。

      最初劉蓉持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詞章之學不過小技,甚至會妨礙求道,“竊以為文也者,載道之器,濟治之方,非特記誦詞章之謂也?!薄坝需b于此,班、馬、左、史之文,韓、柳、 歐、蘇之集,盡束高閣”[21]57。劉蓉因此有六年未作詩⑤。這一觀點遭到曾國藩、郭嵩燾的反對。郭嵩燾在后來的信中回憶道:“計舊歲面晤時,言且不欲多讀書,每玩斯語,終不謂然”[8]。

      一年后,道光十八年四月間⑥,劉蓉給曾國藩、郭嵩燾的信中反思了自己的觀點,“不知矯枉過甚,其弊等耳,沉溺久而始覺其非?!薄疤斓厝赵律酱ㄖ模性⒎鼞獢嗬m(xù)關(guān)鍵之法,況乎以文立教者,蓋可忽乎哉?”但劉蓉依然認為道本文末,“猶花草之美,錦繡之文,猶末也”[21]56。

      道光二十年,郭嵩燾給劉蓉的信中以房屋為喻,詳細解釋了自己的觀點:“五經(jīng)者,堂奧也;四子書先儒語錄者,門戶也;廿一史者,墻壁窗牖也;諸子百家者,則又箱房客廳之屬也。不泛覽群書以博其趣,深求夫古今之故以盡其變,通觀夫賢圣之蘊以會其源,則雖入門戶,究無遮闌歸宿,或有心明其理而不能措之事,驗之當世者,恐亦非學問之道也?!醪辉搁w下之小其局而自固也?!盵8]2

      道光二十一年,劉蓉給郭嵩燾的回信中承認自己的偏頗并做出解釋:“蓋矯往年浮泛之弊,而詞或過焉者也。既承來教,而后頗憶前語之失?!贬槍誀c熱衷于“詞章之學”,劉蓉提出了規(guī)勸,“茍正學不講,德業(yè)無聞,……上之不能致吾君堯舜之治,下之不能躋身孔孟之庭,……區(qū)區(qū)竊愿吾弟殫心要道,刻志潛修,窮伊洛之源,探洙泗之奧”[7]60。劉蓉不僅自己勸誡郭嵩燾,還讓曾國藩“更策勵之”,劉蓉認為相互勉勵向善是友道之本,“朋友之道,斯為大者”。

      道光二十五年,郭嵩燾與曾國藩同寓,對曾國藩、劉蓉的求道精神非常敬佩,郭嵩燾寫信給劉蓉表達了銳意進取之心⑦:“兄與滌兄力明正學,抉除文字浮囂之習,躬圣道而力踐之,每竊自愧。”“非讀書不能盡乎事之變,以求乎理之正。自昨歲以來,若《近思錄》《大學衍義》《史記》、昌黎先生之文,循次而讀焉,……敬以告我兄,其或因是而誘進焉,亦皆兄之賜也”[8]7。道光二十九年,郭嵩燾談到兩人“義兼師友”,在學術(shù)上的砥礪:“蓋不聞清論而口所欲言者,無與證明所為。不能釋然者,亦明見吾兩人交好,義兼師友,非復今人之所知也?!盵8]15

      道光二十一年,曾國藩給劉蓉寫了千余字的回信⑧,首先贊揚了劉蓉來信討論學術(shù)的良苦用心,“意欲誘而進之,且使具述為學大指,良厚良厚!”在信中曾國藩綜述了道德文章的意義,“一陳崖略”,詳細闡釋文與道的關(guān)系,提出文道并重的主張,堪稱名篇。曾國藩重點說明了“文”的發(fā)生過程和重要性,“故國藩切謂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為要務”,得出了文道并重的結(jié)論和自己的追求,“仆竊不自揆,謬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而為文復臻于無累,區(qū)區(qū)之心,不勝奢愿”,并對劉蓉的觀點進行批評,“而足下或不深察,亦偶同于世人之說?!薄爸苠ハ戏Q文以載道,而以‘虛車’譏俗儒。‘虛車’誠不可,無車又可以行遠乎?孔孟沒而道至今存者,賴有此行遠之車也?!谥T儒崇道貶文之說,尤不敢雷同而茍隨。”[6]6

      道光二十二年冬,劉蓉給曾國藩寫了兩千余字的回信,對諸多問題進行了回應。其中引用朱熹的觀點說明為道之法的重要性,從衛(wèi)道的角度對曾國藩提出了殷切期望,“伏望日新其德,以自進于高明之域,終為斯道之幸,則區(qū)區(qū)之望也?!盵22]這封信讓曾國藩在日記中感嘆道:“一別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為此曾國藩思考了兩年時間,后劉蓉又寫了兩封信[23],曾國藩都沒有回信,“每一伸紙,以為足下意中欲聞不肖之言,不當如是已也,輒復置焉”[6]16。

      道光二十五年,曾國藩給劉蓉回了長信[6]16,亦為曾國藩的名篇,這一時期曾國藩思想已趨成熟,志存高遠。這封信再次闡明道德文章之間的關(guān)系,重點闡釋“道”的發(fā)生過程,解釋了天道、地道、人道、仁義、天地之氣、萬物、人性、人心、圣人、常人、格物誠意和學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學,豈有他與?即物求道而已?!睆膶W術(shù)聯(lián)系到實際,曾國藩表明了以古代圣賢為榜樣,追求正道的雄心壯志:“國蕃不肖,亦謬欲從事于此”,曾國藩贊揚劉蓉求道之勇:“足下崛起僻壤,仍能求先王之道,開學術(shù)之蔀,甚盛!甚盛!此國蕃所禱祀以求者也”,并闡明自己的志向與劉蓉共勉:“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蓋欲行仁義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則欲寡過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鄉(xiāng)黨。其有所成與,以此畢吾生焉;其無所成與,以此畢吾生焉。辱知最厚,輒一吐不怍之言,非敢執(zhí)涂人龂龂不休而如此也”[6]16。

      關(guān)于這一論題的辯論持續(xù)了一生,長達三十余年,憾未達成一致。劉蓉《曾太傅挽歌百首》:“道光壬寅、癸卯間,公官京師,嘗寓書論及道德文章分合之說,彼此往復數(shù)千年而未洽。近歲公自保定致書,論及此,以朱子《讀唐志》論為不然。平生尚論古人,衡量學術(shù),每相符契,惟此論終身未能合云?!盵4]339

      劉蓉執(zhí)于道,郭嵩燾重于文,曾國藩文道并重。君子和而不同,三人雖觀點各異,卻惺惺相惜,殊途同歸。三人一生的學術(shù)成就成為金蘭之交最好的注釋。

      注釋:

      ①廣州公安局劉海鈞先生與筆者在湖南省圖書館查閱資料時共同發(fā)現(xiàn)兩信,并為點校信函提供了幫助,在此衷心感謝。

      ② 私人收藏.

      ③原文為“曾劉”,疑為“曹劉”,鐘嶸《詩品·總論》:“昔曹劉殆文章之圣”。

      ④ 劉蓉《曾太傅挽歌百首》:“公以兩手持須徐應曰:‘我馬維黃?!讯鴾I下。方訝問之,而遂醒矣。迨二月聞公之訃,則薨于是月四日戊午,蓋黃馬之先兆云。”劉蓉集·二[M].長沙:岳麓書社,2008:336.

      ⑤道光二十三年,劉蓉寫信給曾國藩和詩一章,有“此道荒廢已六年余,破例作此,不復成章”之語。劉蓉,劉蓉致曾國藩,湖南圖書館藏近現(xiàn)代名人手札,第三冊[M].長沙:岳麓書社,2010:1514頁.

      ⑥《劉蓉集》中此信未標注日期,應為道光十八年。信中有“今年迫二十有二矣”。《郭嵩燾先生年譜》:“(道光十八年),四月劉蓉致書先生及曾國藩論學?!惫⒁?郭嵩燾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19.

      ⑦《郭嵩燾全集》把此信時間定為道光二十五年,疑有誤。應為道光二十六年,信中有“去秋滌兄有書奉寄”之語,曾國藩有三年未給劉蓉寫信,道光二十五年秋寫了長信。信中還有“侄兒今亦五歲矣”,劉蓉大兒伯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六年虛歲五歲。

      ⑧《曾國藩全集修訂本》把此信定為道光二十三年,疑有誤。道光二十一年潤三月初八,曾國藩日記中有:“下半天寫寄劉霞仙信,至三更始完,約千馀字。”道光二十四年,曾國藩《秋懷詩五首》:“吾友劉孟容,遺我兩好書。三年不報答,幽怨今何如? ”,道光二十四年冬,劉蓉給曾國藩的信中也提到“兩年未奉德音”。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曾國藩應沒有給劉蓉寫信。

      猜你喜歡
      郭嵩燾道光曾國藩
      湖湘文人日記中的郭嵩燾形象
      名家名作(2023年16期)2023-10-23 01:30:11
      跟曾國藩學修身
      做人與處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一道光
      情懷:照亮憂傷的一道光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0
      龍貓,你愛的那道光是愛情
      省思與超越——新世紀以來郭嵩燾研究回顧與展望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6
      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你還是賊,他已是曾國藩
      左宗棠與郭嵩燾的不同境遇
      凤阳县| 太仓市| 尼勒克县| 时尚| 商丘市| 子洲县| 当涂县| 涪陵区| 观塘区| 漳州市| 通渭县| 清新县| 桑日县| 北宁市| 永嘉县| 福安市| 耒阳市| 蒙山县| 古丈县| 资中县| 曲靖市| 久治县| 玛纳斯县| 海口市| 仁寿县| 通江县| 云南省| 石景山区| 兴和县| 日照市| 苏尼特左旗| 本溪市| 马山县| 赤壁市| 浑源县| 庆阳市| 米易县| 砀山县| 揭阳市| 阿合奇县|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