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紅
(隴南市武都區(qū)漢王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00)
伴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推進,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活動內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地位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需要凸顯學生主體性地位,扮演好協(xié)助者、組織者、引導者與監(jiān)督者的身份,致力于激發(fā)學生潛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與自覺性。而學生作為主體需要在教師指導、同伴互助下學得語文知識、學得語文技能。但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模式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缺失、課堂導入趣味性不足、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評價不及時、作業(yè)設計質量偏低的問題,導致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難以取得預期成效。為改善此種教學現狀,教師要把握好新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找準教學質量低的成因,并通過立足實際、多措并舉以優(yōu)化語文教學,逐步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改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內的主體性地位,倡導以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基本原則。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而言,教師需要轉變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人格、時刻處于發(fā)展中的個體,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的表達訴求、個性化想法、豐富體驗及內在感受,堅持從學生視角出發(fā)籌劃語文教學資源、精心組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確保語文教學與高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學習基礎水平、學習實際情況及多元化學習需求相對接,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可以獲得優(yōu)質、適切的語文教育,能夠在教師指導及同伴互助下建立較為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收獲對自己生活及終身發(fā)展有幫助的語文技能。
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改善評價現狀,注重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整合,重視綜合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學情分析、檢測、激勵等作用,在考察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幫助學生發(fā)現并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為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改進提供依據,并以激勵性、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給予學生充足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內情緒高漲、情感飽滿,時刻保持專注并端正學習態(tài)度,從而讓學生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1]。
新課改要求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基本知識的解讀分析、語文技能的講解與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等產生綜合效益,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以核心素養(yǎng)理念為引領,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在日常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德育、美育、思想教育等,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引領學生從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內汲取精髓、獲得前行動力,讓學生獲得對社會、環(huán)境、生活、人生選擇、道德等各方面的啟示,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凝練對自己終身有益的核心素養(yǎng),逐步實現全面、和諧且個性化發(fā)展。
課前預習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階段。通過課前預習,學生不僅可以全面、初步感知所需學習的新知識、新內容,而且可以在預習中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所儲備的語文知識及技能、在課堂上所獲得學習方法,采用自己習慣、喜歡的學習方式,在閱讀、體驗中思考,對新知識產生疑惑或問題,學生自主提問的過程便是其走進語文知識的過程,在課堂學習中,學生也會將疑惑、問題轉化為自己的關鍵性任務,為學生提供強大的內驅動力。但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缺失,課前預習活動流于形式,無法幫助學生做好知識及認知準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目標模糊、學習動因不足,難以有目的、有側重地進行語文學習,從而導致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偏低[2]。
課堂導入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開端,契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興趣、心理、思維特點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良好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但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為節(jié)約課堂時間,通常通過語言描述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如用語言簡要介紹課文的作者、主要內容;用語言講解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及目標等。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語言導入抽象、籠統(tǒng)且枯燥乏味,與其形象思維特點、直觀感知需求相背離,無法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全方位體驗所需學習的新知識,將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度較低,而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足,會導致語文教學活動無法有序、有效開展,進而降低語文教學質量。
新課改倡導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在遵循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找準教學目標及核心知識點的基礎上圍繞小學生需求、特點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高效。但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方式十分單一,通常為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機械性訓練、說教灌輸,未能將學生視作語文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也需要沿著教師思路分析課文、習練閱讀與寫作技能,并且要在教師強制性管束下被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此種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會制約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影響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弱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且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容易誘發(fā)學生抵觸、厭倦等負面情緒,最終導致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提升速度緩慢。
教學評價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優(yōu)化改進語文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反思意識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F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評價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即將語文考試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在學期末綜合考察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此種教學方式不夠及時,存在較大的滯后性與局限性,缺乏與過程性評價的有機整體。在課堂教學階段,大部分語文教師也意識到評價的必要性,但在評價方法上不夠科學,未能從保護學生自尊、呵護學生心靈出發(fā),語言評價占據主導地位,而激勵性評價、榜樣式評價、啟發(fā)性評價較少,且評價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利于學生自我發(fā)展,并且會降低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3]。
作業(yè)作為學生在非學校學習期間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不僅具備診斷、鞏固及學情分析功能,而且是家校互動的載體、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作業(yè)設計以重復性、機械性、懲罰性作業(yè)為主,作業(yè)量較大、作業(yè)形式單一、作業(yè)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性明顯不足,無法體現出語文學科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且過多的作業(yè)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與心理負擔,誘發(fā)學生語文學習倦怠。除此之外,教師尚未開發(fā)作業(yè)新特性,忽視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過多布置書面性作業(yè),對作業(yè)的體驗性、操作性等重視程度不足,學生難以通過完成作業(yè)有效鞏固語文知識、運用所學的語文技能,難以體會到語文學科魅力及語文學習樂趣,便會逐漸降低自主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較低。
課前預習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前端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從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水平、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語文學習需求、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設計制作導學案,整合生字詞、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等語文基礎知識,讓學生通過閱讀導學案、教材并完成預習任務以感知新知識,悟得新方法,產生疑惑及問題,再結合學生預習結果制定教學方案、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新型玻璃》教學前,教師可以圍繞說明類體裁課文閱讀這一教學要點設計導學案,整合說明類體裁課文的基本要素、說明方法,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后圈畫出體現要素及說明方法的語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型玻璃以查閱相關資料。通過課前預習,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及文體特征,從宏觀上把握好課文結構及寫作思路,對新型玻璃用途產生好奇心。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引入拓展性資源,開展仿寫活動,在為學生導播釋疑的同時綜合鍛煉學生讀寫能力,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4]。
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在體驗及個性感受,找準小學生的興趣點,將抽象籠統(tǒng)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且有趣的視頻、生活化場景,帶給學生視聽一體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沉浸在濃郁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全身心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內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綜合學習能力,從而通過改進學生學習狀態(tài)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例如在《白楊》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出示茫茫戈壁圖片,請學生結合自己對戈壁的了解嘗試描述戈壁上的場景畫面。接下來呈現挺拔的白楊樹圖片并設置懸念:茫茫戈壁沒有山、沒有水、沒有人煙,為何白楊樹可以在戈壁上生存?白楊樹有何特點?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以圖片為學生再現課文情景,將學生的思緒代入到荒涼、環(huán)境惡劣的戈壁中,以挺拔的白楊與惡劣的環(huán)境作對比,引發(fā)學生對白楊的思考,并通過設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自主探索白楊樹的美好品質。
豐富多樣、妙趣橫生且貼近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講授、灌輸、說教式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以活躍課堂氛圍、帶動學生自主學習。
3.3.1 以游戲化教學活躍課堂氛圍
游戲化教學是指將游戲與教學活動結合為有機整體的現代化教學方式。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語文思維獲得發(fā)展,但其天性依然喜愛游戲,樂于參加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且在游戲內學生的體驗更加連貫、深刻,能夠不知不覺地深入理解語文知識、習練語文技能。為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游戲活動形式,利用多姿多彩的游戲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較為復雜的學習內容,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度,確保語文教學活動有序、有效開展,逐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例如在《晏子使楚》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活動,請學生分別扮演楚王、晏子、武士等角色,通過表演、對話的形式演繹課文內容。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補充其內心活動、神態(tài)表情及動作,也可以豐富對話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晏子的足智多謀、能言善辯,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助推學生高效率達成學習目標[5]。
3.3.2 以合作式學習降低學習難度
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基礎水平獲得提升,學習自主性也明顯提高,但對于部分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如何教,還需要重視學生如何學。合作學習屬于自主學習的范疇,相對于獨立學習而言,合作學習可以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帶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內。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優(yōu)勢承擔相應學習任務,在小組內分享經驗、共享資源、整合想法、探究問題,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例如在《口語交際:演講》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演講相關視頻,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請各小組成員探究如何提升演講的說服力及感染力?演講稿的寫作技巧、演講的有效方法等,各小組成員在合作互助中掌握關鍵知識,領會演講的精髓。在合作學習后教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展示,并對學生的表述查漏補缺,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基礎上撰寫演講稿。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豐富學生學習策略,從而有效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
新課改著重強調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確保教學活動、學習活動與評價活動相互銜接,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教學評價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產生完善自我的內在動因,再通過教師的追問、指導以為學生提供合理化建議,讓學生在完善自我中超越自我,逐步獲得語文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圍繞中心寫意思》寫作教學中,當學生形成寫作框架后借助交互式白板展示學生作文思路,請其余學生觀察后予以評價,通過生生評價開闊學生寫作思維;當學生組織語言并形成作文后,教師請同桌間交換閱讀,圍繞本次作文課的主題相互評價作文中心是否突出、意思是否明確、謀篇布局是否合理、語言是否生動簡潔等,學生互評后再由教師點評,以激勵式、榜樣式評價選出優(yōu)秀作文并在班級內呈現,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并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潤飾。此種教學評價包含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及教師點評,可從多角度反映學生學習成果,激發(fā)學生反思重構意識,通過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以提高教學質量[6]。
作業(yè)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家?;拥拿浇椤P抡n改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著力點,通過設計開放性、實踐性語文作業(yè)幫助學生內化、運用語文知識,并增強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性,讓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熱情,體會到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并通過語文學習獲得道德品質、文化品格的綜合提升。例如《金色的魚鉤》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重溫紅色經典,弘揚紅色精神”系列作業(yè),請學生在家長的監(jiān)督、指導下合理、正確運用網絡以搜集紅色故事,閱讀后制作“紅色故事卡”以簡要介紹故事內容、革命英雄人物、獲得的啟示。同時,依托社交媒體促進學生間的資源共享,每周末請學生共同探討紅色精神的內涵、對自己當下學習及未來發(fā)展的指導等。此類具有實踐性特點并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元素的語文作業(yè)可以涵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燃起學生愛國情懷,并在閱讀中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從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逐步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若想有效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便需要把握好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心理、行為、思維及興趣特點,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此基礎上把握好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不斷優(yōu)化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流程及教學活動形式,在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