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梁春發(fā)
(1.南昌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2.南昌師范學院招生就業(yè)處,江西南昌 330032)
我國禪宗在本土化的發(fā)展過程中,通過與儒家、道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其獨特的精神內核,“成為了一種詩意化的生命哲學,導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命律動與和諧,獲得無限的生命愉悅和自由”[1]。禪宗立足于現實的內在超越性對我國文人的思想人格和藝術表達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禪的人生方式及其境界也正是一種藝術的境界”[2](P210-211)。由于禪宗思想的滲入,我國詩歌、書法、文學等藝術形態(tài)從觀照、審視到構思和傳達手法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認為單純索解文字之義是不能明心見性的。禪宗推崇以心傳心,在自心體悟中觀照天然本真之我,而詩、畫等通過語言文字、線條、色彩等營造審美化的藝術氛圍,往往能更好引導接受者進入純粹精神境界,促進人們更加主動深入地體悟原初自我本心。由此,我國禪宗在歷史進程中與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態(tài)緊密融合在了一起,以詩喻禪、以畫喻禪、以樂喻禪等等,采取“繞路說禪”的方法來表征“不可說”的本心。禪宗也在和這些藝術形態(tài)的互滲融通中豐富了傳達理念的途徑,以審美形式啟示人們自主領悟、領會佛法要義而得以更好進入身心和諧圓融的精神境界。
藝術創(chuàng)作會受到主客體因素的影響,包括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因素以及所使用的表達媒介等等。當中的表達媒介又主要包括塑造形象所使用的創(chuàng)作媒介以及作品完成之后的傳播媒介,前者有文學中運用的語言文字,繪畫中的線條色彩,舞蹈中的形體動作等;后者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可以概括性地分為傳統(tǒng)媒介和現代媒介,比如說口頭、紙質媒介和網絡媒介等。不論是創(chuàng)作媒介還是傳播媒介都有其根本性特點,媒介變化也會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具體表征和風格發(fā)生相應改變。當前興起的網絡傳播媒介就給藝術表達帶來了根本性變革。2022年2月2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10.3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3.0%。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較2020年12月提升2.3個小時,互聯(lián)網深度融入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網絡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出現的新媒體進入到了社會各個領域,對社會時代心理、文化傳播、信息接受方式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新媒體給禪宗藝術在內容和形式表達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禪宗藝術表達也在順應這一新的時代背景和傳播平臺的過程中呈現出了特定的風貌。
關于藝術的分類,以接受者對藝術的感知方式為依據,主要可以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視聽藝術和想象藝術等。禪宗文化藝術據此也可分為禪宗視覺藝術(如禪宗繪畫、書法等);禪宗聽覺藝術(如禪宗音樂等);視聽藝術(如禪宗電影);想象藝術(如禪宗詩歌)等。每一種藝術形態(tài)在體現其藝術特征的同時也形成了其相對穩(wěn)定的證悟法門的路徑,或視覺、或聽覺或語言文字等。比如說禪宗視覺藝術通過線條、色彩、形體來構造直觀性形象呈現出的靜態(tài)空間之美,禪宗文學之于語言文字的間接含蓄而產生的想象性體悟。
由于受到時空的限制,在傳統(tǒng)傳播語境中除了視聽藝術以外,藝術形態(tài)的呈現往往是單一的,或可視,或可聽,接受者常常只能通過某一種感覺進入作品建構的藝術世界。但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的電子技術手段使傳統(tǒng)藝術呈現和感知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多種藝術形態(tài)能在同一時空環(huán)境中復合型呈現,給接受者創(chuàng)造了多元化的藝術接受空間。
在很多禪寺網站、禪寺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推文中可以看到禪宗文化對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視聽藝術、想象藝術的交叉與融合使用。像上海玉佛禪寺微信公眾號、江西曹山寶積寺微信公眾號、成都文殊院微信公眾號等禪寺新媒體平臺就常會在同一推文中同時使用到繪畫、音樂、音頻、小視頻、文學等不同種類的藝術形態(tài),以視覺、聽覺和文字想象性形象同時對禪宗文化進行復合性藝術化呈現,在綜合表達中為接受者設定多個思想觸發(fā)點。這些藝術形態(tài)以其不同的藝術特點相互呼應、相互深化,共同促成接受者對佛法的體悟。比如上海玉佛禪寺微信公眾號在2021年六一兒童節(jié)推出的[“做人得有點童心”,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就同時用到了豐子愷的散文《做人得有點“童心”》、漫畫《星期日是母親的煩惱日》《瞻瞻的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等和夢然演唱的通俗歌曲《少年》,文字、繪畫、音樂在交互中形成了綜合性的藝術世界:文字豁達平和,將孩童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娓娓道來;繪畫簡潔自然,在簡易筆墨圖像中勾勒孩子的稚拙神采;音樂動感飛揚,在抒情的旋律中唱響內心純粹的少年時光。各個藝術形態(tài)風格不同又互相應和,營造出了多元化的視聽氛圍,導引人們在多重感覺中體悟本真初心。
相較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給予了藝術表達更加自由的空間。以這一特征為基礎,新媒體平臺的禪宗藝術并沒有局限于對多種傳統(tǒng)禪宗藝術形態(tài)的簡單組合,而是常常打破傳統(tǒng)文化界限進行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突出地表現為對各種流行文化元素的吸納與融合。
在內容上,禪宗文化加強了和社會現實的融合,在新媒體的藝術表達中主動引了當下的流行音樂,流行話題,社會文化熱點等多種流行文化元素。以音樂為例,就可以很明顯到看到在新媒體時代禪宗對音樂的使用既注重了其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又自覺進行了時代更新。在禪宗發(fā)展歷史上,禪宗大師歷來重視“以音聲為佛事”,禪宗有“音教”(或“聲教”)之說,以音聲所說之教法,教化眾人。三宜盂禪師云:“以聲為教,用形為則”“即形聲化,假言啟類”[3](P61)。禪宗音樂把中正、平和、淡雅、肅莊等作為基本的審美尺度[4](P53)。同時禪宗在教化過程中又注重隨機接引、應病于藥,因為充分考慮學人的日常生活情境和愛好,所以禪宗大師們也“十分重視俗曲、民謠的開悟功能。他們在傳法中,把俗曲、民謠作為啟迪學人智慧、打開學人法眼,促使學人開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5](P42)。而新媒體平臺不僅有著海量的音樂資源,制作和發(fā)布音樂相較傳統(tǒng)媒體也更加方便快捷,這都把禪宗音樂的審美世俗化推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會更加順應接受者的喜好與興趣,靈活使用不同類別的音樂形態(tài)。比如說,江西曹山寶積寺微信公眾號在推文中常會適時引入通俗歌曲等流行音樂,在以人們熟悉的音律節(jié)奏直接觸動人心的同時又為所開示的內容營造了直觀化情緒氛圍。2019年五四青年節(jié)時,曹山寺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推文[有的人,一生都在過青年節(jié)],其中就應合五四青年節(jié)日講述了朱士行、法顯、鑒真、佛圖澄、虛云等高僧大德在老年時“行所當行、為所當為”的“青年歲月“。推文配上了歌手樸樹的通俗歌曲《平凡之路》,在抒情動感的節(jié)奏中低聲吟唱青春常有的傷感、迷茫和最終的“平凡”選擇,通過歌聲旋律直接帶動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而有感于大師們不懼時光年輪、行于當下的“青春”人生。《平凡之路》原初的表達主題本來和禪宗沒有太大關系,但經歷諸多人生起落“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了悟情懷又與禪宗在平常中實現超越的內在意旨有相通之處,運用這首流行歌曲來說禪解禪不僅讓人覺其巧妙,而且歌中富有現實生活意味的歌詞表達也更容易觸動人們的感情世界。除了靈活化用,新媒體平臺也為禪宗音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空間。比如上海玉佛禪寺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歌曲《玉佛問禪》,是玉佛禪寺發(fā)起、策劃并制作的人文體驗類紀錄片《4天3夜在寺院》的MV主題曲,歌詞誠摯質樸,在輕靈流暢的歌聲中唱出“一世放下紅塵紛擾心清凈/一切隨順因緣執(zhí)念空/一生笑看云淡風輕/盡在不言中/一束香花供奉佛前身躬行/一份慈悲度化的愛在心中/一輪明月觀照我心/禪意濃”,為聽者唱出了修行路上的點滴感悟和明朗。
再者,新媒體自由的網絡信息空間為人們建構了一個虛擬世界,在給人們提供種種便利的同時,卻也容易讓很多人產生現實疏離感和不真實感。由此,新媒體禪宗文化藝術常常會即時關注當下的社會與文化熱點,并靈活將這些內容化入到佛法開示中,導引人們以純凈之心重新回歸到日?,F實世界。在禪宗看來,“現象界的乾坤萬象都是真如的顯現,山河大地即是真如的禪悟境界,以一幅幅清麗如畫的圖景,作為禪者悟道的契機”[6](P7)。通俗來說,也就是禪者眼中處處皆可見禪意禪趣。像上海玉佛禪寺微信公眾號會不定期對熱映的影視作品、短動畫進行藝術品評,在評介的同時自然地將佛法穿插其中。比如2020年年初,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在嗶哩嗶哩網站熱播,玉佛禪寺微信公眾號就即時分三期:“成長篇”“成年篇”“成熟篇”對該片進行了藝術鑒賞,結合佛法義理對該片進行了內涵解讀,以散文化的文字品味片中紛紜流轉的凡常人生,引導人們在鮮活各異的人性世界中“收獲洞徹人生真相的智慧啟示”。
對這些流行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表明了禪宗文化“信手拈來”“不拘一格”的萬千法門,彰顯了當代禪宗與所處社會語境主動對話的發(fā)展態(tài)度,也在對現實的關注中體現出了我國禪宗慈悲濟世的精神。由于網絡對現代日常生活巨大的滲透性,一個網絡熱詞或者一種生活方式都會隨著網絡迅速傳播開來。比如說,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之一的“躺平”,主要指的是面對壓力自我放棄、“不努力”“不作為”的生活態(tài)度。本來躺平這個詞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極與妥協(xié)意味,但在網絡流行中卻演化了一種社會時尚,成為了很多人堂而皇之自我放棄的“官方”說辭而紛紛“一躺了之”。適時,成都文殊院微信公眾號推出了[躺平,真的可以嗎?看看佛教“正思維”怎么說],解析了正在社會風靡流行的“躺平”之風。文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躲平主義”雖是一種個人自由選擇,但卻充滿了逃避意味。又依據“苦、集、滅、道”佛教四諦進行深度思考,導引人們在“正見”中積極面向目標、解決問題。推文在“躺平”中開始,應和人們的關注點和普遍社會心理進行佛法開示,充分顯現了禪宗文化“對癥下藥”的入世情懷。
要特別注意的是藝術表達的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為了促進流行文化在內容上能更加自然融入到佛法講解中,新媒體平臺的禪宗藝術在形式上靈活運用了漫畫、動畫、網絡流行語、動圖圖片、表情包等多種流行文化元素。比如曹山寺微信公眾號在2020年的一篇推文[還在糾結7+3=8?不如挽救一下你的散裝身體]以當時正流行的網絡流行?!扒锾斓牡谝槐滩琛币錾眢w健康問題,其間穿插使用了網絡流行語“艾瑞巴蒂”,以及“熊貓頭”“長草顏”等網絡表情包,這些流行文化元素的出現不僅能激起人們的親近之心,也更能凸顯曹山寺于時尚風潮中的寧靜平和,從而也就自然表現出了推文的主題:曹山寺的“養(yǎng)身調心”。
面對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社會語境,禪宗文化藝術也在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合,以新媒體平臺的特征為基礎實現禪宗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詩歌、影視、繪畫等禪宗傳統(tǒng)藝術表達進行時代化更新。
可以先來看到禪宗詩歌在新媒體傳播中發(fā)生的變化。我國禪宗詩歌歷史悠久,“從禪宗出現時起,諸大師就以詩偈作為傳心示法的主要工具”[7](P28),唐宋以來的詩論和寫作中常常貫穿著禪宗的內在精髓。詩歌成為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的重要載體,也在與禪宗的融匯中形成了意味深長的藝術之境、成就了我國特有的一種詩歌樣式。禪宗詩歌兼具禪宗思想和詩歌藝術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多是能對禪宗和詩歌進行融合的高僧大德或深味禪理禪趣的詩家文人。而新媒體交互性的平臺特征,使得禪宗詩歌這種傳統(tǒng)藝術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改變?!靶旅襟w的交互設計為藝術活動的傳播創(chuàng)建了新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單向式的傳播不同,網絡和移動終端給用戶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渠道。而以社交平臺為主要傳播渠道的藝術活動,則更加注重用戶的信息反饋,形成以用戶為重點、以內容為核心的傳播機制”[8]。新媒體的交互性讓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可以充分地表達自我見解,通過點贊、留言、轉發(fā)等多種互動形式參與到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中,人們獲得了更加自由、開放的話語空間,這一變化也促進了藝術表達從“部分精英”到“普通大眾”的轉變。詩歌寫作由此充分進入到普通人中間,人們在主動參與和對話中成為了創(chuàng)作、傳播鏈條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成都文殊院在2021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由文殊院青年佛學會文學社和《空林佛教》編輯部聯(lián)合發(fā)起了以“萬物·春生”為主題的線上“春日詩歌會”,人們可以通過“評論區(qū)留言”或“掃碼投稿”等方式參加。爾后在2021年4月13日又以[“春日詩歌會”通知:您的詩,已入選!速來圍觀——]對“春日詩歌會”中精選出來的20首詩歌進行了線上展示,并通過留言形式進行互動品評和詩歌再創(chuàng)作,在互動中一起賞春寫春、解禪悟禪,以對話性的藝術審美形式發(fā)揮了傳播禪理的效果。從中可見,禪宗詩歌藝術借助新媒體平臺具備了新的表達手段,與接受者在即時互動中共同生成作品,普通接受者的體驗也成為了藝術作品延伸性的組成部分,而正是在這種深入體驗中,禪宗文化義理被自然感悟領會。
在詩歌之外,20世紀以來蓬勃發(fā)展的影視藝術也是傳達禪宗文化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而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給影視表達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短視頻的出現和流行。短視頻的傳播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更加普遍化,制作靈活、內容碎片化和表達個性化等特點而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為9.34億,這一巨大的用戶群體對文化創(chuàng)作與表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較而言,傳統(tǒng)禪宗影視作品多取材于禪宗歷史重大事件、名寺發(fā)展和高僧大德生平,側重于做整體性內容表達;而短視頻則多是片段性的,往往集中于某一“點狀”內容做自由靈活地呈現。有很多禪寺在微信、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都開通了視頻號,不定期發(fā)布原創(chuàng)短視頻。其中,有進行寫實的,多輔以音樂和鏡頭剪輯對禪寺日常進行片斷再現,生活化的現場氛圍消除了很多人對禪寺的陌生感;也有注重寫意的,多是對禪寺山水景觀進行唯美表現,在意境化的審美情境中引導人們進入純粹寧靜的思想空間。這些短視頻作品雖然短小,但卻以其一體化的聲畫空間順應了當前時代圖像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不僅提高了人們對禪宗文化的關注,也拓寬了禪宗影視藝術的表現渠道。
除了短視頻,禪宗文化在影視表達上也嘗試了與新媒體革新技術融合,探索具有時代個性的藝術新形態(tài)。比如在2016年,由曹山寶積寺出品、華榮道傳媒制作的VR紀錄片《參見小師父》就采用了VR技術,該片在各網站平臺上線后獲得了廣泛好評。VR“指用計算機技術產生‘虛擬’的世界,讓體驗者能夠無限制自由化地觀看,以獲得體驗的沉浸感”[9]。這種利用技術生成的“再造”性真實使《參見小師父》產生了突出的藝術效果,觀眾通過觀看視頻如同身處寺院,跟隨著片中主人公——12歲的演藝小師父一起經歷了從早起打掃衛(wèi)生、出坡到上課學習、打坐至晚間休息的寺院生活,在認識小沙彌尼寺院日常生活的同時更在一個個體驗性情境中感悟到了佛禪的悠遠澄澈與盎然生機。
最后要說的是,新媒體平臺在發(fā)布上相較傳統(tǒng)媒體更加自由,以此為基礎,禪宗文化在某些傳統(tǒng)藝術的表達形式上進行了更新,著意提高作品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比如說在漫畫的創(chuàng)作上,上海玉佛禪寺,江西曹山寶積寺等都會在微信公眾號以系列形式定期推出、更新本寺原創(chuàng)性的漫畫故事。漫畫中的小師父憨萌可愛、困惑多多卻又總能在對自身諸多囧事的頓悟中豁然開朗,漫畫作品多以小故事的形式展開,總體氛圍輕松幽默,在形象直觀的描述中引領人們見證漫畫主人公成長的同時反觀自我,領會當中的佛理禪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用藝術想象忘掉現實苦痛,用審美方式對人生自由加以體驗”[10]。禪宗藝術將禪宗旨趣和藝術審美融合在一起,在形象感染與情感共振中引導人們自然領悟佛法義諦,實現自我的內在精神超越。當前,“網絡世界萬丈喧囂,是佛教的踟躕處,也更是立足處。尊重互聯(lián)網,意味著更加尊重嶄新的時代緣起”[11]。禪宗藝術作為傳播禪宗的重要文化樣式,在發(fā)展過程中充分顯現出了隨機接引學人的特點,隨著環(huán)境、接受人群的變化主動更新藝術方式、藝術形態(tài)。正所謂“欲利益眾生,作種種方便宜,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印光法師文鈔》)。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接受者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閱讀習慣,我國禪宗藝術在表達形態(tài)、表達內容和表達手段等方面都主動適應并且做出了調整,在充分實現藝術表達效果、豐富了當代藝術文化形態(tài)的同時也拓寬了禪宗文化的傳播渠道,促進了禪宗的現代化發(fā)展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