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吳沁園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種以審美活動(包括藝術活動)為主要方式與手段的教育活動,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性,是豐富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歷代美學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美育。早在1906年,中國近代教育家、哲學家王國維就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身體能力”和“精神能力”都得到發(fā)展的“完全之人物”,而這些只有通過“完全之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各育并舉”的教育才能實現。王國維的這一思想對中國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后,蔡元培、魯迅、郭沫若、朱光潛、周揚等歷代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美育。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美育,強調美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文件指出要“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育融入到學校教育,使之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培養(yǎng)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教育工作大會時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進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見,美育關乎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作為擔負著培養(yǎng)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任的各級各類學校,都深刻認識到美育的育人價值,把美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戰(zhàn)略高度來理解,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更新美育理念,拓展美育的發(fā)展與實施路徑。
美育和思政教育關系密切,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兩者相互融合。思政和美育的結合是對大學生教育的新探索,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將美育與德育相互結合,讓兩者互相滲透、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創(chuàng)新美育發(fā)展的路徑成為當下美育的一個比較突出的課題。
在此,我們以江西高校開展的思政品牌活動——“紅色走讀”比賽為例來探討高校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問題。
“紅色走讀”比賽是2021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在江西高校開展的一項紅色教育實踐活動,該活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對高校學生進行紅色教育:一是通過組織大學生登錄紅色資源平臺,讓學生“通過參觀數字展館、品讀紅色故事、打卡紅色足跡等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鼓勵學生在“云游”中找切入點和創(chuàng)作源,通過創(chuàng)作紅色文化作品等,深入探究紅色故事背后的革命精神,創(chuàng)新紅色故事的現代表達方式;三是通過指導學生組成走讀團隊、制作走讀方案,開展線下實地走讀[1]。這些活動將黨史教育與紅色故事創(chuàng)演,課堂學習與實地走訪,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等結合起來,不僅讓高校學生受到思政教育,還使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得到了極大的鍛煉與提升,做到了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思政角度看,江西高校所開展的這一系列“紅色走讀”比賽活動,將審美與思政結合在一起,融德育與美育為一體,從思政角度切入審美教育,使審美教育從理念到實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
為了進一步利用江西豐富的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基因,南昌師范學院成立了紅色故事創(chuàng)演團——“青風學堂”社團。該社團由南昌師范學院師生組成,在學校團委的領導和組織下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紅色實踐育人的目標,進行“紅色走讀”活動。在2021年,為進一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該社團將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走讀相結合,帶領各中小學分隊學生代表前往井岡山、瑞金、于都、弋陽等地開展紅色快閃,實地走訪了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館、方志敏故居、瑞金紅井、于都長征集結出發(fā)地等紅色遺址。通過聆聽、學習、采集、創(chuàng)演紅色故事,給革命老區(qū)送演黨史故事,落實思政育人方針。例如,在活動開展“云游”第一階段,他們創(chuàng)作了視頻作品《永懷烈士遺志,傳承理想信念》。該作品緊扣“20歲的我們與20歲的他們”這一主題,與革命先烈開展“跨越時空的對話”,以鮮活的紅色故事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保ぐl(fā)他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些作品將紅色故事以藝術的方式展演出來,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融合與統一,以紅色基因這一思政元素來引領審美教育,為新時代審美教育起到了價值引領作用。
此外,南昌師范學院青風學堂還通過瞻仰革命舊居舊址,查閱地方黨史文獻,收集整理紅色故事,開展現場教學活動和理論宣講等方式,引導青年學子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的生動實踐,深刻感悟贛鄱大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蘊藏著“四個自信”的成功密碼,引導學生增強責任、牢固信仰、堅定信念,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引導青年學生在建黨百年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傳承好先烈的遺志,走好自己這一代青年人的“長征路”。
這些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還將紅色基因融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中,并使紅色基因在審美教育中起到了一種價值引領作用,創(chuàng)新了美育觀。
如前文所言,美育即審美教育,指的是一種通過審美理論的學習以及自然界、社會生活以及藝術作品的賞析等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素養(yǎng)與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式,其目標在于求美。而德育,即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教導學生明確善惡、規(guī)范行為、趨善遠惡,目的在于向善。這兩種教育,分屬不同領域,有著各自的目標與手段。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美育與德育往往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互融互通的。這是因為在美學上,真善美是辯證統一的,美離不開善,善是美的靈魂;美與善是互相聯系的。在傳統的德育中,教育者往往將比較抽象的善惡觀念和思想道德原則寄寓于具體生動的形象或物態(tài)化的藝術意象中,以實現“以美引善”,使受教育者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塑造,從具體情景體驗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喚起其對善惡、正義、家國天下的理解并落實于行動。正如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所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2](P116)。
也就是說,美育與德育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可以做到互相融合、互相貫通。首先,從德育角度看,美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具有形象性、情感體驗性等特點,如果我們將德育融入到美育中,可以有效地推動德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富含德育內容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都可以成為最生動的德育教學范本。其次,從美育的角度看,美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德育內容的滲透對于培養(yǎng)人的道德理性、實踐理性等具有重要意義,美育中滲透德育既可以深化美育的內涵,同時還有利于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此,教育部強調要對學生同時進行“德智體美勞”教育,即實施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但是,長期固化的思維,使很多人認為美育就是審美教育,將其視為美學、藝術學、教育學三門學科交叉融合的一門學科。從課堂實踐上多以藝術教育為美育的直接指導方式。一些學者也多以藝術學、美學、教育學為出發(fā)點對美育進行探討。但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生態(tài)文明、鄉(xiāng)村振興、非遺保護、綠色環(huán)保、國際競爭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提出,決定了新時代需要培養(yǎng)的是順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學科的“綜合性”才能實現,從知識結構的角度來看,不能再單獨地從某個學科、某類知識來看待審美教育,而應該是建構一種涵蓋各學科領域的廣博的美育知識體系。換言之,新時代的美育應該打破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之間的壁壘,走出單一的學科藩籬,尤其可以將德育與美育結合在一起,實現兩者的互融互通。在此,我們以南昌師范學院學生會所創(chuàng)演的話劇作品《帶鐐行》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帶鐐行》是南昌師范學院學生會2021年所創(chuàng)演的一出話劇。該劇以四川籍烈士劉伯堅于1935年在監(jiān)獄中所寫的一首詩歌“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作。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為題材,通過精彩的舞臺表演再現了劉伯堅烈士在監(jiān)獄中的情景,向觀眾呈現了劉伯堅烈士“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滿腔豪情及其作為共產黨人的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
該作品以話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將黨史教育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個性鮮明、情節(jié)生動、戲劇沖突明顯、表演細膩形象,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劉伯堅烈士獄中生活與斗爭的情形,刻畫了其意志堅定、視死如歸、熱愛祖國和人民并為之奮斗終身的光輝形象,獲得了江西省2021年度紅色走讀作品一等獎。
為了創(chuàng)作這部話劇,南昌師范學院校學生會成員走訪了信豐、大余、于都等江西各地,參觀了多處紅色文化場館,并發(fā)揮各自專業(yè)特長,從劇本編寫、舞臺布置到服裝設計、舞臺表演等都是由學生們自己獨立完成。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過程中,學生不但重溫了黨史,親身體驗了烈士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情懷,還使他們的審美欣賞與創(chuàng)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實現了美育與德育的融合。
在此次紅色走讀活動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學生們自己發(fā)揮各自專業(yè)特長,組建團隊創(chuàng)作而成。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采用話劇、h5、視頻、沙盤、剪紙、電子音頻等不同形式創(chuàng)作、表演紅色故事,實現了人工智能、化學、物理、新媒體、設計、繪畫等多學科的結合。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不但專業(yè)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還受到了紅色文化和審美文化的洗禮,開創(chuàng)了一條將紅色文化與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新路徑,實現了美育與德育的互融互通。
18世紀的德國美學家席勒曾說過:“人們在經驗中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必須假道美學問題,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2](P21)。這一觀點說明審美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美育與德育的密切關系,為我們正確認識美育與德育的之間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2019年5月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高等院?!白裱烙攸c,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這一指導思想,高校必須把“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為此,我們需要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教育、體育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審美教育,做到“五育并舉”。隨著國家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從思政教育角度切入美育,以德育帶動美育,創(chuàng)新美育的途徑成為很多美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美育和德育雖然具體目標不同,手段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對完滿人性的追求,對人的培養(yǎng);只不過,德育側重于對人的思想品格、道德理性的培養(yǎng);而美育側重于對人的形象感知能力、感性維度的培養(yǎng)。從人的培養(yǎng)角度看,對學生進行人格美的教育是美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所謂人格美教育,指的是利用古今中外各種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案例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啟發(fā)學生向善向美。
為此,南昌師范學院開展了一系列“紅色走讀”活動,利用革命史上具有人格美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以榜樣的力量感化學生,培養(yǎng)學生對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德啟美,踐行美育的人格美教育方面的任務與目標。
在2021年,南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八一紅心隊”開展了“云游江西”的活動。該活動以南昌起義紀念館為云游基地,以館內的一封回信和一張收條為切入點,講述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青年人滿懷革命理想,勇擔救國大任的志氣,彰顯出砥礪奮斗的青春色彩,對學生進行了一場生動的人格美教育。
此外,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奇跡隊”也開展了“我們的20歲,超越時空的對話”紅色視頻創(chuàng)作活動。該活動以20歲的抗戰(zhàn)時期上饒集中營中“七君子”和二十歲的我們?yōu)橹骶€,利用江西省線上數字展館,創(chuàng)作了視頻《“七君子”賦壯詞以寄之》。該視頻主要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上饒集中營中“七君子”雖處于牢籠桎梏當中,但是仍然心系國家與人民,堅決地與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斗爭,展現了20歲革命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激發(fā)當代“20歲的我”要有砥礪奮進的勇氣。這一作品以時空對話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了先烈崇高的人格美,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南昌師范學院所開展的這些活動通過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與體驗,將審美教育一點一點地融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且與德育相輔相成,引導青年學子以實際行動展開筑夢之旅,讓革命精神薪火相傳。20歲的烈士們帶著人民的期望,為偉大的革命事業(yè)拼搏奮斗,而20歲的青年應愿不負韶華,持之以恒,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目前而言,高校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渠道還是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講授美學理論或開設文學、音樂、美術、影視等文學藝術類課程來普及美育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素養(yǎng)。而實際上,藝術節(jié)、文藝創(chuàng)作與表演、社會活動等第二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渠道。教育部對高校美育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普通高校要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藝術教育,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推進機制”[3]。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需要課內、課外同時進行,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并行不悖。但就目前而言,一些高校往往比較注重美育的第一課堂,對于美育的第二課堂重視不夠。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南昌師范學院團委通過組織學生社團參加“紅色走讀”活動,引導學生自編自導各類文藝節(jié)目,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之成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并與美育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審美教育的任務,收到不錯的效果。
江西是革命的搖籃,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思政和審美教育的天然素材,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深刻的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和文化價值”[4]。
江西省各高校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領導下所開展的一系列“紅色走讀”活動依托江西豐富的紅色資源,結合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云平臺開辟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引導學生云上游、線上讀、線下走,將“紅色走讀”所思所感,用繪畫、原創(chuàng)音樂、視頻、H5、動漫等形式表達出來,爭當紅色基因傳承者、踐行者。通過運用數字化、可視化、AI、VR等新技術、新手段打造的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學子們用5萬條發(fā)自肺腑的留言、7200萬余次的訪問量表達自己的愛國情、奮斗志。把“紅色走讀”與審美教育第一課堂聯動與貫通。同學們結合所學專業(yè),讓“紅色走讀”活動成為專業(yè)實踐和審美實踐的課堂。
例如,南昌師范學院學生會紅色走讀作品《地球上的紅飄帶》就是這一實踐的產物。該作品以紅軍長征路線為依據,通過沙盤制作展現了紅軍長征過程中13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戰(zhàn)斗與歷史節(jié)點。從大會師、到達延安、飛奪瀘定橋、過草地、激戰(zhàn)臘子口、懋功會師、爬雪山、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血戰(zhàn)湘江、于都出發(fā)到遵義會議。每個節(jié)點都制作了二維碼,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讓參觀者可以直觀地深入學習沙盤所呈現場面的內容。
再如,江西某高校自編自演自導原創(chuàng)情景舞臺劇《江·山·情》。為了創(chuàng)作該作品,該校組織了100名青年學子,這些學子組成了“星火”團支部和“燎原”團支部,然后赴井岡山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了為期四天的主題教育活動。該劇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主題,以紅色江西省、巍巍井岡山、深深革命情為主線,分世紀對話、三灣改編、革命愛情、烈士不屈、民族歌舞五幕,講述了兩名江財學子穿越時空,與紅軍展開青春對話,感悟與青年大學生同樣年紀的先烈們是如何在革命中抉擇、成長,用熱血澆鑄信仰的故事。該劇是“星火”和“燎原”兩個團支部的百名學子結合自身在井岡山尋訪的紅色故事進行延展后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
還有,南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青年學子圍繞黨的百年非凡奮斗歷程自創(chuàng)了繪畫作品《百年巨變,鑄就輝煌》。該作品以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中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為主題,以百年黨史中涌現出的一批頑強拼搏、不懈奮斗、視死如歸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光輝事跡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100張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展現黨的百年風華的繪畫作品,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表達了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錘煉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頑強拼搏、奮勇積極進取的決心與毅力。
通過這些活動不但鞏固了學生的課堂知識,還強化了學生審美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能力,使社團活動、課外文藝創(chuàng)作與表演等第二課堂成為江西高校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又一渠道。
蔡元培先生說:“哲學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學觀念,以具體者濟之,使吾人意識中,有寧靜之人生觀。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為美學觀念惟一之價值?!盵5]在這里,蔡元培先生強調了審美對于個體人生的重要意義,并且突出了美學與哲學的區(qū)別。在他看來,哲學是抽象的,而審美是形象的、具體的,并且是通過打動人的情感來影響人性人情。這就啟示我們審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簡單的說教方式進行,而必須通過感情的陶冶,以情動人才可能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校所開展的一系列“紅色走讀”比賽活動,充分利用江西地方紅色資源及專業(yè)特色,通過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引導學生用豐富多樣的形式講好黨史,進行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與表演,成功探索出一條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教育相互融合的道路,實現了美育在教育理念與實施路徑方面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