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浩
敘事視角是敘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指敘述者對事件進行觀察和敘述的角度,不同的視角具有不同的視野,所看到的“景觀”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廣播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所形成的采訪對象的錄音記錄包含多種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對新聞事實的敘述,在敘述過程中必定有一個敘事視角,通過特定的視角,采訪對象得以完成對事實的篩選和呈現(xiàn)。目前,在國內(nèi)對于新聞傳播的敘事學研究中,一般把敘事視角分為全知全能視角、個人限知視角、客觀視角和復合視角四種類型,本文也將延用這一分類方式進行闡述。
全知全能視角是指敘述者可以洞察相關事實的“前世今生”,既能通過背景介紹“歷史”地解讀事實,又能從宏觀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對其進行定位,通過概括性敘述、意義表達等手段全方位地進行敘事。這一視角被羅蘭·巴特稱為“用居高的視點,即上帝的視點傳發(fā)故事”。
敘事者從敘述事實時所占據(jù)的位置、對相關事實掌握程度等因素出發(fā),如果認為其“把握”了相關事實的核心內(nèi)容,就有可能采用這一敘事視角。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開辟中國大豆“第二戰(zhàn)場”》中,當代中俄區(qū)域經(jīng)濟研究院院長宋奎的采訪錄音就是這一視角:
中國人有豐富的種植經(jīng)驗,包括種子的培育,科技呀,農(nóng)業(yè)裝備,機械化的操作,俄羅斯農(nóng)業(yè)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土地資源,自然環(huán)境比較好,種植成本也比較低,中國和俄羅斯的農(nóng)業(yè)合作,互補性會很強。
這段錄音超脫于可感的具體事實,對中國人的種植經(jīng)驗、俄羅斯農(nóng)業(yè)、土地資源豐富程度等都有清晰的判斷,并預測了兩國合作的前景,有利于聽眾更全面、準確地理解新聞事實。
全知全能視角的優(yōu)勢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便于受眾從總體上了解事實。但這一視角偏向于宏觀和抽象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劣勢。
第一,廣播新聞中,采用全知全能視角進行敘述,有可能導致采訪錄音中充斥較多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起來好像精確描述了核心事實,實際上聽眾并沒有對此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深刻理解相關的新聞事實。因此,要有意識地引導采訪對象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形象化、通俗化的解釋,以彌補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式的不足。
第二,全知全能視角常常用于說明新聞事實的意義、作用等抽象信息,但廣播新聞報道在這方面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充斥專業(yè)術語的抽象性信息一聽而過,難以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廣播記者要盡量引導采訪對象對專業(yè)性較強的內(nèi)容進行簡短但更具實質(zhì)性的概括或解釋,采用口語化、通俗化的話語,便于聽眾理解。
第三,全知全能視角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總結(jié)、概括具體事實的過程中,往往會夾雜著自己的主觀判斷,這一主觀性因其話語的權威性而使聽眾對事實的認知產(chǎn)生一定的偏向。這需要引入其他視角的敘事予以彌補。
第四,采訪對象全知全能視角的采訪錄音有可能因為其姿態(tài)高高在上,形成較為濃重的說教味,從而導致受眾的逆反心理,這也應該引起重視。
人物限知視角把對新聞事實的敘述限制在敘述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范圍內(nèi),它不像全知全能視角那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對新聞事實“無所不知”,卻能很好地表達敘述者對新聞事實的切身感受,使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事實。
人物限知視角使敘述者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的講述更具感染力,并能準確表達人物的心情,這也是廣播新聞作品具有較強感發(fā)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如第20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兩岸同胞共推媽祖信俗,申報世遺獲得成功》中,媽祖信俗申報世遺工作小組組長唐炳椿的講述:
我很激動。正好我在福州開會,又不敢把手機關掉,一會兒就拿出來看一下,就看看有沒有誰給我發(fā)短信。一看,有,我就很激動,就告訴我們湄州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我說你趕快到媽祖廟面前去放鞭炮,給媽祖報告說媽祖申遺成功了!
這樣的表述讓人仿佛真實地處在當時的情景中,和一般的泛泛而談相比,傳播效果不能同日而語。
人物限知視角還有一種形式,即采訪對象本人視角的客觀化表達。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廣播消息《小櫥窗里有“乾坤”》中,小巷“總理”田象霞反映上級部門頻繁檢查對基層社區(qū)帶來困擾的一番話就是如此:
他來了也不看你內(nèi)容,他就考核你下邊兒,五月一期,六月一期,換下來就廢了,就扔了。你說多嗎,也不多,一個部門來一趟,但部門多呀。
她講述的是從多次經(jīng)歷中得出的體會,把這些情景和感受集中起來,采用旁觀者的客觀化表述形式,可使講述內(nèi)容更具客觀性和普遍性,但這種“客觀化”表達仍然基于個人視角,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見,也能增加感染力。
個人限知視角敘事中,要注意事實選擇的典型性,情感表達也不能流于空泛。第27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作品、廣播消息《重溫初心再出發(fā)》中,時任錦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德佳回憶自己當年貪玩五分鐘,入黨延遲兩年的故事就很具典型性:
八七年的時候,各方面都具備入黨的條件,那天下午研究我入黨,上午中休的時候,打乒乓球過了五分鐘,讓院長發(fā)現(xiàn)了,然后院長就說,這年輕人,遵紀方面呢,上午打乒乓球過了五分鐘。結(jié)果這一下,又考驗了我二年,八九年我才入的黨。
由當事人講述當時的情景,情感真摯,加上講述時的語氣等,能產(chǎn)生更加感人的傳播效果。
報道實踐中,有一種“偽個人限知視角”需要引起注意。這種“偽個人限知視角”看似敘述當事人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但卻試圖以概念化的方式描述事實和情感過程,類似于上帝視角的全知全能,達不到人物限知視角所應有的感染力。在一篇關于大運河志愿者服務隊的廣播新聞報道中,記者選用了志愿者這樣一段錄音:
這么多年來在這方面花了不少精力,花了很多腦筋,也包括資金,你說不能跟他們要錢嗎?我說我不要,我們就是怕把文化的東西丟失了。
如果能引導被采訪者說出具體的故事,比“花了不少精力,花了不少腦筋,也包括資金”這種概念化的表達更能打動人,也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充分認識人物限知視角的感染力的同時,也要看到,這一視角可能帶來情緒化、不夠客觀等效果,應該通過其他敘事手段予以彌補。
客觀化視角排除敘述者的主觀感受,只能敘述聽到的、看到的以及親身經(jīng)歷的情況。廣播新聞中,可以應用大量的音響錄音描述新聞現(xiàn)場的狀況,記者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客觀化敘述表達新聞事實,但一些視覺化場景,一些記者無法接觸的景象需要采訪對象應用客觀化視角加以表述。例如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廣播專題《圍繞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點限行,保定徐水上演現(xiàn)實版“掩耳盜鈴”》中親歷者的采訪錄音:
七點前,我得把車開出盛源街,到馬路牙子邊上停著,吃點飯啥的,晚上回來,不過七點都不讓往回走。
這個監(jiān)測點確實是真的,有空氣抑塵車天天圍著這轉(zhuǎn),那個大炮車來回打霧的那種。
個人限知視角是一種人格化的敘述,敘述者個人的判斷、情感等都可以表達,而客觀性視角中,敘述者不能敘述自己的情感,對事情的由來、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對他人的內(nèi)心感受等都無法得知,但這一視角有利于客觀反映真實情況。另外,選用這一視角的人物采訪錄音時也應注意,敘事不能事無巨細,一概平均用力,應對典型性事實進行重點描述。
應該承認,單一視角的敘事有其局限性,從某一特定視角的敘事中,人們所獲得的信息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而復合型視角則能綜合不同視角的敘事優(yōu)勢,使結(jié)論性信息、情感性信息、體驗性信息、客觀性信息等相互融合,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例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廣播評論《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中,一位社區(qū)工作人員的采訪錄音就是全知全能視角+個人限知視角的復合性視角:
一個網(wǎng)格,要有事情報,要有一些事情。你這網(wǎng)格里面,這一個星期來很安靜,沒有任何居民來反映情況,也沒有什么糾紛,但是不行,你必須自己去編幾個。(全知全能視角)打個比方,501的人跟我比較熟悉,就要他來報案子,反映門口有垃圾,報完之后隔一段時間,我再點回復:垃圾已清除。就是這樣操作。(個人限知視角)
而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廣播評論《解“鎖”》中,一位企業(yè)家的采訪錄音則是全知全能視角+客觀性視角的復合性視角:
地方政府配套引導資金不能低于20%,咱們一直沒有落實,就是因為我們是民營企業(yè)成分,他定下來他要擔當,萬一出現(xiàn)問題誰來承擔責任(全知全能視角),開過很多會,也去我們公司考察多次,我光寫報告寫了不下20份。(客觀性視角)
復合視角的優(yōu)勢在于,敘事上更少羈絆,更加自由、靈活,對事實的表述也能更加全面、深刻。
總體而言,敘事視角應該與敘事者的角色、身份、認知、立場等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則可能出現(xiàn)“不可靠敘事”,影響傳播效果。不同視角的敘事對受眾的感染力也不盡相同。廣播記者如果能強化“聲音思維”,合理運用不同敘事視角的采訪錄音,能整體提升采訪錄音的傳播效果,使廣播新聞“聲音的力量”更加有力,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