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前段時間,一個關(guān)于二舅的視頻刷瘋了網(wǎng)絡(luò)。有哭得稀里嘩啦、贊美二舅精神的,例如,一位資深媒體人說,都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和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爛牌。二舅這把爛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掙扎與困難中表現(xiàn)出來的莊敬自強,令我心生敬意。也有贊美加反思的,例如,一位傳播學專家指出,二舅也好,還房貸的小宋也罷,這些人都活得讓人覺得那么有力量,看完視頻,需要大大地喘口氣。生活的底色就是艱難的,但是人家活得挺好的。按照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他們是正能量的。但是,他們的故事首發(fā)不會出現(xiàn)在主流媒體里,因為主流媒體的正能量,必須是100%無瑕疵的。為什么呢?我們都知道答案。后來,各種“高手”的“高評”又來了,有的說,二舅的低配人生與寶藏靈魂;有的說,“苦難不是輝煌、消滅苦難才是”;還有的說,二舅刷屏,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它的流量密碼;更有“高手”說,二舅終將隱入塵煙,甚至連作者一塊兒諷刺:你不是缺二舅,你是欠揍;等等。
“二舅”視頻給真正的教育以怎樣的啟示?我認為,應當充分肯定二舅在困境中和落魄時的這樣一種人生選擇。我強調(diào)了“這樣一種”人生選擇,而不是“唯一”的選擇。當然,二舅面對一個又一個“倒霉”時,可以上訪,可以控訴,也可以訴諸法律,還可以如祥林嫂那樣終日以淚洗面,“阿毛、阿毛”地叫個不停,等等。面對諸多選擇,二舅選擇了隱忍、克難和頑強地活著,有什么好指責的?二舅將隱入塵煙,試問哪個人最終又不是?二舅連活著都是個問題,哪來的寶藏靈魂?面對苦難,作為個體的人,有幾個有消滅苦難的能力?盡管我們終日在消滅苦難,然而就個體而言,苦難一點不比甜蜜少,不是嗎?
問這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為了說明,真正的教育一定要培養(yǎng)人們對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們的選擇之尊重、理解,甚至敬佩。有學者說,許多人淚流滿面的時候,還是從不同的角度看看,免得哭錯了墳。說得對,我以為就是二舅“這座墳”也值得人們哭。當然,學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在流了本能的淚水之后,有一點反省意識。這當然好。至于好事者提出的讓二舅直播,二舅的外甥,也是作者說,讓二舅安安靜靜地陪姥姥生活在那個小山村吧,那就是這個故事最美好的結(jié)尾……說得好,這外甥挺清醒。
我還想說,對于體制內(nèi)有保障和年薪幾十萬,包括擁有各種資源、背景深厚的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二舅,但我理解,也希望更多人理解。
還說祥林嫂。小時候,讀了《祝福》,深感祥林嫂的麻木、愚蠢和無能;長大了,再讀《祝?!?,深感祥林嫂可憐、無奈和讓人同情;現(xiàn)在,三讀《祝?!?,深深地理解了祥林嫂,并油然生起敬意:祥林嫂,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個體的反抗呈現(xiàn)出人性的本色光輝,不是嗎?盡管祥林嫂和二舅身處不同時代,但眼下也非沒有黑暗與罪惡,也非一切都公平依法,否則,怎么會產(chǎn)生二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