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紅(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 226200)
陶行知先生在《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指出:“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痹谶@一思想影響下,特級教師袁浩對小學生的習作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他在《習作教學必須著眼于兒童的發(fā)展》一文中指出:“我們教師的任務(wù)就在于創(chuàng)造條件,使習作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適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這一內(nèi)部矛盾,在兒童已有的習作心理水平上不斷引起新的習作需要,產(chǎn)生強烈的習作動力,從而引導兒童習作心理全面、和諧、充分地向前發(fā)展?!?變個小孩,跟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觀察,一起探索,一起歡喜,一起憂愁,從而指導他們習作,我們的指導必是事半功倍的。
“生活即教育?!备鞣N各樣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技能、增長才干的最佳途徑。學生通過活動,增長了見識,得到了良好的鍛煉,才會有真切的感受,也才能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和需求。因此,學校、家庭、社會要有意識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成長。同時,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學生習作的重要素材庫,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習作的重要途徑。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在學生活動的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回憶活動的整個過程,重溫活動中的難忘場景,讓他們相互交流,然后把這些難忘的場景寫下來。這樣不僅升華了活動,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想,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例如,組織學生大掃除,主要目的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掃地、拖地、擦桌椅、擦窗戶、清理風扇等,在活動中懂得衛(wèi)生清理工作的常識,掌握基本的清理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勞動中互相配合,相互幫助、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到底等優(yōu)良品質(zhì)。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滲透活動類作文的習作指導,讓學生學會活動類作文的一般寫法,如點面結(jié)合的場景描寫法、先概括后具體的謀篇布局等。這樣,就能使一次普普通通的大掃除升格為全面的勞動教育,使活動產(chǎn)生育人的價值。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教師提出本次大掃除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分工,使每位學生在大掃除中都有各自的任務(wù);其次,在掃除中學會勞動技能,觀察同學們在大掃除中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真切體驗勞動的整個過程;最后,體驗勞動成果,感受掃除后教室內(nèi)的窗明幾凈,交流勞動感悟和收獲。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點撥、指導,跟學生一起商量,要把大掃除這件事寫下來,我們該怎么做?如何開頭、結(jié)尾?掃除的過程怎么寫?在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將謀篇布局的方法、點面結(jié)合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掌握活動類作文基本的寫作技能。
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既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學生“沒東西寫”的困難,又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怎么寫”,教給學生一定的寫作技能,一舉兩得。因此,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參加各種各樣的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得到知識與技能的雙成長。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幾乎對什么都感興趣,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嘗一嘗。教師的任務(wù)就是遵循學生興趣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鼓勵并引導他們觀察感興趣的人事物,體驗事件發(fā)展的過程,促成他們興趣的遷移,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讓觀察更真切,讓指導更有效,教師要“變成個小孩子”,深入學生中間,跟他們一起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跟他們一起觀察,一起體驗。從小學生的視角去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去看海,我們成人看到的是大海的波瀾壯闊、無邊無際,可小學生眼里看到的是海邊各式各樣的貝殼、蝦米,是給小腳丫按摩的柔軟的沙子;去登山,我們成人看到的是山的高大偉岸、屹立不倒,小學生看到的是路邊的一只西瓜蟲、一棵頂著絨球的蒲公英……所以,教師要像陶行知說的那樣,變身為小孩子,以小孩子的身份去引導他們觀察、思考和表達。
我在帶領(lǐng)學生去參觀植物園前就進行了有意識的引導,跟他們分享各種各樣的中草藥,讓他們看草藥圖片,知曉各自不同的藥用價值;向他們介紹熱點雨林中的大榕樹、棕櫚樹、鐵杉等,讓他們了解“絞殺”這一自然現(xiàn)象……在教師的介紹中,學生聽得特別專注,還時不時提出問題。在參觀植物園時,他們會佇立在被大榕樹“絞殺”的棕櫚樹前久久不愿離去,會蹲下身子尋找能夠解毒消腫的金錢草,會主動辨認路邊的小草是石斛還是柴胡……這樣,學生觀察的視野就更廣闊了,他們筆下的寫作素材也就更豐富了。
教師變身小孩,跟他們一起觀察的時候,別忘記自己變身小孩的目的:一是要立足學生的觀察水平,在他們原有觀察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對他們進行引導,拓寬他們觀察的視野,掌握更多的觀察方法;二是要啟迪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從而使他們體驗到親身參與的愉悅,萌發(fā)習作的欲望和熱情。
陶行知先生在《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一文中提醒師范生:“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在孩子的世界里,他給你一顆棒棒糖,絲毫不亞于富翁做慈善時一擲千金的慷慨;他們扎個風箏飛不起來,就會像宇宙飛船試飛失敗那樣頹喪;他們寵愛的小貓小狗死了,他們會像失去親人一樣傷心……兒童這樣的情緒情感,如果教師不變身為小孩子,是無法體驗到的。因此,教師要變身小孩,使自己更加了解學生,能夠根據(jù)他們的情緒特點,在寫作教學中揚長避短——消除負面的寫作情緒,滋養(yǎng)積極的寫作情緒,從而使學生主動投入習作,把習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教師可以“以情育情”,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影響、引導學生的情緒,讓他們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強烈的習作動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每一節(jié)課都能精神抖擻、斗志昂揚,這樣學生也會躊躇滿志,充滿陽光。教師也可以“以境育情”,通過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選擇貼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師生溝通,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的心理,使他們在課堂上更投入,活動更積極,思維更活躍。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情緒更高漲,更積極。
教師變個小孩,跟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觀察,在與他們一起生活、學習的過程中,用最貼合他們的方法引導他們,這樣的習作指導無疑是最有效,最受學生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