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 穎
湖北理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隨著斗爭發(fā)展,黨創(chuàng)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陜、陜甘、湘鄂川黔等根據地?!盵2]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chuàng)建的主要地方根據地之一,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陽新縣曾是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先后成立“四十八”大機關,領導湘鄂贛邊界地區(qū)21個縣的革命斗爭,被稱為“小莫斯科”,這里保存有革命舊址70多處[3]。
鄂東南即湖北省東南部,主要包括鄂州、黃石、咸寧、黃岡南部、武漢南部等地。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特點。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鄂東南地區(qū)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其內含的紅色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素材。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思政”育人大格局,離不開鄂東南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和鮮活教材。充分挖掘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資源,對實現“三全育人”“立德樹人”具有重要意義。
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類別多樣、內容豐富,是中國共產黨在鄂東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史、革命奮斗史和共產黨人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的有力見證,隨著全球化、多元化、網絡化的飛速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沖擊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工作面臨巨大風險和挑戰(zhàn)。紅色文化資源是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其促使大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樹立正確價值導向、明辨是非。高校是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方向至關重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在鄂東南地區(qū)早期的傳播使鄂東南群眾產生了革命思想萌芽,群眾的革命覺悟推動了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歷史發(fā)展,點燃了鄂東南地區(qū)革命的星星之火。以曹壯父、曹大駿、姜彪、陳暢如、田任秩、柯少軒為代表的黨員,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在鄂東南地區(qū)的大冶、陽新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共產主義和先進文化思想,促使一大批群眾投身革命,產生了大量革命人物和紅色故事,為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導向。
鄂東南地區(qū)不僅遺留了革命舊址、文物實物,還留下了鄂東南革命斗爭的歷史事實、紅色故事、人物傳記、革命歌曲等。如以程子華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大冶兵暴”中表現出來的敢闖敢為;中國共產黨人在鄂東南蘇區(qū)先后組建紅八軍、紅三軍團等的創(chuàng)造力;陽新縣巖泉紅軍村“父送子,妻送郎”參加紅軍前仆后繼、壯烈犧牲的事跡等。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文化感召力,紅色歌曲、紅色故事、革命文物等對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著重要影響,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導向的寶貴素材。大學生接受“潤物細無聲”的紅色文化教育,可以豐富精神世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養(yǎng)。
將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紅色文化傳播,推動對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發(fā)展,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學習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心,提高其對多元文化的辨別力。
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包含中國共產黨在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贏得人民群眾愛戴擁護的有效載體。湖北省陽新縣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陽新人民無私奉獻、熱情支援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建設,為鄂東南蘇區(qū)提供了豐富的軍需用品,保證了軍隊足夠的物資供給。彭德懷晚年回憶:“進至陽新縣龍燕區(qū),該地群眾對紅軍的熱愛,比平江群眾有過之而無不及。外地紅軍到達該地區(qū),均不愿離開,群眾對傷病人員之照顧,真是無微不至。”[4]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青壯年踴躍參加紅軍。充分發(fā)揮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精神,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大學生立德修身、錘煉品德提供榜樣力量。
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鮮活的載體。鄂東南地區(qū)的文物、舊址等,直觀生動地展現了革命斗爭時期的歷史,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深大學生對鄂東南地區(qū)革命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了解。如紅三軍團革命舊址、大冶兵暴舊址、龍港革命舊址等歷史遺跡和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紀念館、紀念設施,不僅能夠見證鄂東南的革命歷史、還原革命風貌,還蘊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
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可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良好的輻射效應。鄂東南地區(qū)流傳的革命歌謠、戲曲、標語等都體現了革命先輩的價值取向。如當時鄂東南龍燕蘇區(qū)政府十分注重干部作風建設,《蘇區(qū)干部好作風》的歌謠傳唱:“蘇區(qū)干部好作風,創(chuàng)造出那個提包政府建奇功。腳穿草鞋挎布包,田頭地邊訪雇農……”[5]這是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
還有一些紅色作品以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為素材進行加工和藝術創(chuàng)造,它們不僅吸收了鄂東南的革命史實和革命精神,也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載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思政教育價值。如以陽新龍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真實故事為題材的采茶戲《龍港秋夜》。借助鄂東南紅色文化作品,可以使大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審美情趣,不斷提升道德修養(yǎng)。
第一,組織領導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夠突出,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對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夠,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領導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第二,獎勵和保障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部分高校在思政課課堂,采用的是一些非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由于非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有現成的教學資料庫,使用起來較為方便且節(jié)省時間,而對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總結相對落后,也沒有激發(fā)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的保障機制。
第一,運用在理論課堂的內容缺乏挖掘設計。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部分高校教師未能將其融入理論課堂,缺乏對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6]143。部分高校教師在專業(yè)課程教學設計時,使用的教學案例和思政素材缺乏時新性和地方特色性,缺乏對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的設計。
第二,運用在理論課堂的教學方法不夠豐富。教學方法是教師把課講好、講清、講深、講透,講到學生的心坎里。部分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講授式、案例法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導致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難以使思政課堂“活”起來。
第一,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活動氛圍不夠濃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建設、學風建設、職業(yè)規(guī)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校園文化陣地是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部分高校教育者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了解不多,受大眾文化影響,科技類、體育類、藝術類大學生活動開展得較多,運用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價值引領、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活動較少,校園中紅色文化資源的氛圍不夠濃厚,活動形式也不夠多樣。
第二,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陣地建設不夠多元。在網絡時代,自媒體等已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要想大學生傳承本地紅色基因,就必須主動占領網絡主陣地,擴大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覆蓋面。而部分高校在網站、“三微一端”等主陣地和各種教育平臺缺乏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結合,直接影響著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發(fā)揮[7]。
第一,紅色文化資源主題社會實踐不夠新穎。部分高校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缺乏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先進理念,未能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忽略了大學生主體地位。以本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選題應用于大學生主題社會實踐、主題黨日活動、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實踐等的較少。
第二,紅色文化資源相關社會服務不夠廣泛。高校的職能之一是服務社會,高校具有人才優(yōu)勢,但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忽視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與政府、企業(yè)、科研機構開展橫向合作,與地方黨史、檔案、文旅等部門的溝通較少,不能全面了解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情況,沒有深入挖掘、總結提煉本地紅色文化資源。
充分發(fā)揮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通過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加大課堂教學挖掘設計、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與校外合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第一,建立組織領導機制。建立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領導機制,強化院校兩級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制訂符合實際、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計劃,把充分挖掘、研究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納入考核,使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
第二,建立獎勵性和保障性制度。建立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制度,使學習活動常態(tài)化;建立激勵性制度,鼓勵高校教師和學生在校外合作、教學科研、校園活動、主題實踐等方面挖掘、研究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并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建立保障性制度,在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構建體系健全、內容科學、保障有力的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體制,擴大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在師生中的影響力。
第一,深度挖掘整合設計,尋找與專業(yè)課程的契合點。深度開發(fā)課程內容,將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授課計劃,充分挖掘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與專業(yè)課程之間的獨特關聯性和相互匹配性,用鮮活、個性的素材豐富課堂教學,真正實現緊密銜接[6]143。如漢語言文學、小學教育等專業(yè)課程可以將描述紅軍在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民謠融入課程,并開發(fā)紅色研學教育,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舞蹈表演、音樂學等專業(yè)課程,可以將鄂東南革命歌曲、陽新采茶戲融入實踐教學;藝術設計等專業(yè)課程,可以圍繞鄂東南革命舊址、紅色紀念場館等開展專業(yè)設計、實習實踐;土木工程、建筑學等專業(yè)課程,可以把革命舊址的測繪、建模、數據庫建設和文物舊址保護利用融入課程內容[8]。
第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體驗與互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深層設計,采用情景教學法、典型案例、互動交流、專題研討等方法。如思政課教師可在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教學中運用典型教學法、參與性教學等方式,用鮮活生動的鄂東南紅色故事闡述中國革命歷史,借助新媒體學唱革命歌曲、觀看紅色紀錄片、經典影視劇等。如在課堂上學唱鄂東南革命歌曲《彭德懷的五·八軍》:“彭德懷的五八軍,進攻陽新城,工友們農友們個個齊歡迎。一沖鋒沖破那反動的大本營,只見一眨眼擒敵兩個營……”[5]63大學生通過參與式體驗,一方面領悟到彭德懷的隊伍能吃苦、能打仗、紀律明、得民心的細節(jié),另一方面也體會到當年彭德懷在鄂東南蘇區(qū)人民心中的人格魅力和人民群眾對彭德懷的懷念之情。再如專業(yè)教師可采用典型教學法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如美術教師可采用專題教學,讓學生以“大冶兵暴”“黃麻起義”等紅色主題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既實現課程教學的目的,又把革命斗爭的精神內涵通過課程和創(chuàng)作傳達給學生;英語教師可選取鄂東南紅色文化重大事件中的某個片段,如彭德懷進駐陽新龍港、紅三軍團成立等,讓學生進行英文演繹,讓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形成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
第一,多元開發(fā)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文化陣地。一是打造豐富多彩文化活動陣地。如開展革命歌曲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紅色影視展播等,使大學生接受本地紅色文化的熏陶。二是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推動紅色戲劇、革命歌曲、紅色書籍融入社團活動。三是建設有水平有特色的學術高地。在學報設立鄂東南紅色文化研究專欄;舉辦鄂東南紅色文化座談會、學術報告會等交流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校交流;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講座,邀請鄂東南地區(qū)的革命前輩和革命后代講“紅色故事”,讓大學生了解鄂東南英雄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的光輝事跡。四是營造有紅色情懷的育人環(huán)境。結合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特色,建設校園硬件環(huán)境,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育人作用。如通過在校園內建鄂東南革命人物雕像,紅色文化長廊、教學樓走廊等方式增加鄂東南紅色文化元素,讓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氛圍中感受鄂東南紅色文化。
第二,建設各類本地紅色文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是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建立本地紅色文化的宣傳陣地。建設紅色網站、“三微一端”等校園網絡媒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送鄂東南紅色旅游景點、介紹革命舊址遺址,講述鄂東南革命歷史、紅色人物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鄂東南紅色文化。二是加強與地方的合作,建設“紅色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在紅三軍團革命舊址、大冶兵暴舊址紀念館現場教學,革命舊址情景再現,發(fā)揮紅色基地的教育功能,使思政課堂從單一的講授式向沉浸式、互動式等形式轉化,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實效性,鞏固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三是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建立校園紅色文化資源展覽館和網上資源數據庫。通過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實物展示,整合和創(chuàng)作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源,宣傳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實踐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先進事跡,營造紅色文化教育氛圍,使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7]142-144。四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設“VR+思政”紅色文化虛擬仿真平臺。將革命舊址、人物事件、實物資料匯集到VR虛擬仿真實驗室,使大學生可以在三維場景構造的虛擬環(huán)境中感受鄂東南歷史,直觀、生動地接受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實物圖片、影像資料,聆聽革命歌曲,“沉浸式”體驗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第一,開展“體驗式”主題實踐,增強本地紅色文化育人實效。組織師生深入鄂東南地區(qū),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查閱鄂東南歷史、收集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料,到鄂東南基層開展紅色資源的田野調查,整理紅色資源目錄,挖掘革命舊址、遺址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等;組織大學生到南山頭革命舊址、巖泉紅軍村重走紅軍路,體驗行軍難、打仗苦的革命歲月;開展大學生公益志愿者活動,在節(jié)假日和重大紀念日到革命紀念館,宣講鄂東南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開展專業(yè)實踐,帶領大學生到革命舊址開展建筑測繪、紅色小鎮(zhèn)規(guī)劃;把本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主題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大學生創(chuàng)新等實踐。
第二,建立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智庫,開展校外合作服務社會。一是加強人才培養(yǎng),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培養(yǎng)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綜合利用的教學、科研、管理的骨干、學術帶頭人,努力打造素質高、業(yè)務精、作風正的紅色文化教育隊伍。二是加大挖掘研究,建設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智庫。利用研究智庫為市縣級各類學校教師、黨史研究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提供交流平臺;指導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改革和研究,促進專家型學者和研究型教師的成長。三是開展校外合作,服務社會。組織師生團隊,洞察鄂東南區(qū)域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把握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掘利用的現實問題,開展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現實性和前瞻性研究,為鄂東南區(qū)域社會提供咨詢服務;開展鄂東南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等相關性研究,為高校學科建設、黨建工作提供資政建議;開展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紅色旅游小鎮(zhèn)的開發(fā)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微觀研究,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9]。
鄂東南地區(q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城市的文脈和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重視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為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傳承紅色基因,增強鄂東南區(qū)域文化軟實力,助推城市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