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闡釋翻譯觀下《飛鳥集》中譯本的譯者主體性對比研究

      2022-11-25 15:55:48賀桂華
      關鍵詞:飛鳥集鄭振鐸馮唐

      朱 璐,賀桂華,2

      (1.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2.懷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飛鳥集》是印度著名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的經典之作。該詩集首次出版于1916年,囊括了325首短詩,屬于散文體詩歌,其長度不一,雖不遵循節(jié)奏,但樂感豐富。20世紀20年代,中國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鄭振鐸將《飛鳥集》譯成了中文。鄭振鐸所譯的《飛鳥集》(以下簡稱鄭譯本)出現了許多讓人贊不絕口的翻譯,其“隨感式小詩”的翻譯風格影響了同時代的許多作家,如冰心、郭沫若等。鄭譯本的出現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甚至被公認為最好的版本。2015年,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馮唐翻譯了《飛鳥集》(以下簡稱馮譯本),再次將泰戈爾的這部經典之作拉回人們的視線中。對馮譯本,學界褒貶不一,使其成為了目前最具爭議的中譯本。李銀河將其高度評價為“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也有人批評馮譯本是“對泰戈爾的褻瀆”“詩歌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同年12月,出版社將其發(fā)行的譯本全部召回。

      2015年以前,學界對《飛鳥集》中譯本的研究僅限于鄭振鐸譯本,且相關研究較少,主要探討鄭譯本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及存在的語言歐化現象。曾晶晶探討了鄭譯本中的語言歐化現象并分析了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1]。張娟總結了《飛鳥集》鄭譯本采用的直譯、意譯和歐化這三種翻譯策略[2]。2015年以后,學者大多聚焦于馮譯本的詩意美。如王春等從詩學視角出發(fā),賞析了馮譯本的詩學重構之美[3]。高遠從美學視角出發(fā),研究了馮譯本中的翻譯美學,并剖析了馮譯本所采用的翻譯策略[4]。也有學者從倫理視角分析馮譯本《飛鳥集》被出版社召回的原因[5]。學者們對《飛鳥集》不同中譯本的差異研究相對較少。僅有劉海濤[6]、侯靜[7]以及何善秀[8]等學者對比研究了《飛鳥集》的不同譯本。研究發(fā)現,學者主要探討不同譯本之間的忠實性及移情在兩譯本中的作用,但未有學者對《飛鳥集》鄭譯本和馮譯本中譯者主體性差異進行對比研究。屠國元和朱獻瓏將影響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原因歸類為:譯者對原作的選擇以及對譯作的翻譯策略的確定;不同的文化差異;譯者自身的因素,如價值觀、思維模式、情感態(tài)度等[9]。本文基于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 1929-2020)在其著作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中提出的闡釋翻譯觀,從“信賴”“侵入”“吸收”“補償”四步驟出發(fā),試對比分析《飛鳥集》鄭譯本和馮譯本的譯者主體性差異并探究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飛鳥集》鄭譯本與馮譯本在“信賴”步驟中譯者主體性的對比

      “信賴”(trust)即相信原文。斯坦納認為,“所有的翻譯活動都始于信賴”[10]。這一步中譯者主體性體現在文本的選擇上,譯者從一開始便相信文本言之有理,才會進行翻譯活動?!靶刨嚒庇谧g者而言至關重要,“信賴”的前提是相信并認可文本,影響譯者選擇文本的因素有許多,諸如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背景、興趣喜好等,這些因素和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密不可分。

      鄭振鐸選擇翻譯《飛鳥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五四運動時期,中國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一群遠見卓識的中國人發(fā)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思想解放運動,鄭振鐸便身處其中。他致力于翻譯外國文學、引進西方的文化思想,他認為新思想的引入和傳播需要新的文學形式。為此,鄭振鐸開始積極翻譯泰戈爾的作品,并采用直譯策略保留原文形式,傳播散文體詩歌,這對中國文學界影響深遠。鄭振鐸相信翻譯《飛鳥集》會推動中國文學界的發(fā)展,并讓新思想影響更多的中國人。

      而據馮唐所譯的《飛鳥集》序言可知,馮唐選擇翻譯《飛鳥集》是由于出版商(浙江文藝出版社)對他的信賴,以及提供的豐厚報酬。出版社選擇讓馮唐重新翻譯《飛鳥集》,一是馮唐在當時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二是希望能夠再次重現這一經典。

      除了上述原因,兩位譯者選擇翻譯《飛鳥集》也是源于對泰戈爾及其詩作的濃厚興趣。鄭振鐸在譯作《飛鳥集》的序言中寫道,“現在所譯泰戈爾各集的詩,都是1.我所喜歡讀的,而且2.是我的能力所比較能夠譯得出的”[11]。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鄭振鐸對于文本的選擇,既是因為興趣,也是因為能力。馮唐在譯作《飛鳥集》的后記《二十七個剎那》中說:“泰戈爾得過諾貝爾獎,我想知道,一百年前,政治味道不濃的時候,給東方的諾貝爾獎是什么味道。”[12]馮唐還表示想見識見識這本短小精悍的詩集。

      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但卻興趣相投的兩位譯者,他們對《飛鳥集》的理解有何不同之處?

      例1:

      ST:

      Let me notput myself wrongly to my world and set it against me.[13]

      TT鄭:

      讓我不要錯誤地把自己放在我的世界里而使他反對我。[14]

      TT馮:

      我不要把自我錯置在天地

      我不讓自我與我為敵[12]

      可以看出,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翻譯目的也會存在差異,而譯者的翻譯目的和不同譯本的形成息息相關。鄭振鐸嚴格遵循原詩的順序翻譯“Let me not”,是因為當時的文人對西方作品的密切關注,但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他的譯本確實不夠流暢且不易理解;馮唐對原文進行了轉換,他的譯本更加清晰明了,讓讀者一目了然。

      當然,除了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譯者所受的教育風格也是影響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重要因素。

      例2:

      ST:

      The world put off itsmask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kissof the eternal.[13]

      TT鄭:

      世界對著他的愛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

      他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14]

      TT馮: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

      綿長如舌吻

      纖細如詩行[12]

      譯者所受的教育風格會影響他對原文意義的解讀。當時鄭振鐸經歷了白話文運動,雖語言表達不夠簡練,但他一直認為“譯作忠實為第一要義”。而馮唐生活在文革時期,隨后中國歷經了思想解放,語言表達更加大膽,甚至有些叛逆。“mask”原意為“面具”,而馮唐將其譯為“褲襠”,他甚至還將“kiss”譯為“舌吻”。這不僅有悖原作,還讓譯文看上去粗俗下流,將原本嚴肅莊重的詩歌瞬間變成滑稽搞笑的作品。馮唐的譯本沒有考慮讀者的接受度,也沒有堅持對原文的忠實性,讓人頓感詩意全無,這也是他的譯本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二、《飛鳥集》鄭譯本與馮譯本在“侵入”步驟的譯者主體性對比

      “侵入”(aggression)即侵入原文。在理解過程中,譯者與原文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觀念的碰撞。“侵入”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意識的侵入,另一種是文化觀念的侵入。譯者受到本族語言的影響后有意或無意地加入自己的想法,可稱之為“個人意識的侵入”;文化觀念的碰撞又可理解為“文化觀念的侵入”。在交際語境中,理解是一種暴力行為,具有極強的掠奪性和侵略性,理解的途徑更是具有挪用性?!袄斫饩拖袷瞧平饷艽a:破譯如同解剖,擊碎外殼,剝離內核?!盵10]

      例3:

      ST:

      Rockets, your insult to the stars follows yourself back to the earth.[13]

      TT鄭:

      爆竹呀,你對群星的污蔑,又跟著你自己回到地上來了。[14]

      TT馮:

      火箭

      你向星星挑戰(zhàn)

      你摔回了地面[12]

      由于兩位譯者個人意識與文化觀念的不同,他們對原文的侵入方式有異,對“rockets”一詞的理解截然不同?!皉ocket”一詞有兩種基本語義:“爆竹”或者“火箭”。但在泰戈爾著《飛鳥集》(1916年首次出版)的時代,并沒有“火箭”(第一支火箭于1926年發(fā)射)的概念。鄭振鐸侵入了原詩,加上個人理解,將“rockets”譯為“爆竹”,這和泰戈爾當時撰寫此詩的想法不謀而合。馮唐想當然地將其譯為“火箭”,雖從字面上理解沒有歧義,但卻與原文不符。

      例4:

      ST:

      Tonight there is a stir among the palm leaves, a swell in the sea,

      full moon, like the heart-throb of the world.

      From what unknown sky hast thou carried in thy silence

      the aching secret of love?[13]

      TT鄭:

      今天晚上棕櫚葉在嚓嚓地作響,海上有大浪,

      滿月啊,就像世界在心脈悸跳。

      從什么不可知的天空,

      您在您的沉默里帶來了愛的痛苦的秘密?[14]

      TT馮:

      今晚

      棕櫚樹葉亂響

      海上掀起巨浪

      滿月如全世界的心悸

      從那個未知天空

      你默默地帶來了

      愛的

      痛的

      秘密[12]

      鄭振鐸在翻譯第二句詩歌“From what unknown sky hast thou carried in thy silence the aching secret of love?”完全按照原文的順序翻譯,未做一絲修改,略顯僵硬。而且,他的譯本中還出現了比較歐化的語言,包括“的”字結構反復出現,如“愛的痛苦的秘密”;語言搭配晦澀難懂,如“不可知的天空”“您在您的沉默里”。這些語言表達方式同當時的文化歷史息息相關。鄭振鐸所處的時代,人們的語言和思想都未完全解放,語言存在“歐化”現象。他認為,“語體文的歐化是為了力求文學藝術的精見”,這和魯迅先生支持歐化的想法不謀而合。陳??狄仓赋觯敃r語言的“歐化”一是為了“益智”,二是為了“輸入新的表現法”[15]。鄭振鐸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結合自己的理解,對原文進行了文化歷史上的侵入。雖然這首譯作現在看來有些僵硬,但卻完全符合當時的表達習慣。而馮唐對第二句詩做了一些調整,讀上去更加通順。從行文也可以看出,馮唐在努力押韻,因為他認為“詩人最厲害的武器就是押韻”。馮唐生活的時代自由灑脫,人們的語言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馮唐的譯文風格更加簡練,更易于讀者接受。

      三、《飛鳥集》鄭譯本與馮譯本在“吸收”步驟的譯者主體性對比

      “吸收”(incorporation)即對原文內容和形式的吸收。譯者歷經前兩個階段,即對原文的“理解”后,開始進行表達,這是翻譯過程的中心步驟。這一步驟中,不同譯者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翻譯策略的選擇則體現了譯者主體性。譯者力圖將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完全吸收,為譯作注入新的活力。斯坦納認為,“吸收可能會導致目標語文化的破壞,因此譯者需辯證地理解這一步驟”[10]。翻譯《飛鳥集》時,鄭振鐸和馮唐的翻譯策略不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例5:

      ST: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13]

      TT鄭: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14]

      TT馮:

      夏日的飛鳥來到我窗前

      翩躚

      消失在我眼前

      秋天的黃葉一直在窗前

      無歌

      無笑

      無翩躚

      墜落在我眼前[12]

      若撇去原文,單看譯文馮唐譯本更具詩歌的美感,用詞簡練,讓讀者更有畫面感,彷佛飛鳥的歌聲、笑聲、翩躚的舞姿都出現在了眼前。馮譯本還將整行沒有韻腳的詩譯得更加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中西翻譯史上出現過許多的翻譯標準,但其大多都具有相通性,最基本的標準是“忠實”,也就是“信”。在馮唐譯本出現了原文中不曾出現的動作,如“笑”“翩躚”“墜落”,這些詞都加入了譯者自己的主體性。馮唐譯本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其根本原因在于讀者無法接受譯者的不忠實。他運用了歸化的手法,帶讀者體會他所感受到的《飛鳥集》,里面全然沒了原作的痕跡。而鄭振鐸譯本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原文保持一致,他運用異化手法,盡量忠實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正是因為“忠實”,鄭振鐸譯本受到讀者的一致喜愛。

      例6:

      ST: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13]

      TT鄭:

      憂思在我的心里平靜下去,正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中。[14]

      TT馮:

      痛在我心里漸漸平和

      夜在樹林里一字不說[12]

      鄭振鐸采用了異化原則和直譯策略,保留了原詩的形式和內容。馮唐則采用了歸化策略,運用意譯,句式整齊。原詩中“silent”是用來描述“trees”,想表達的是“叢林的寂靜”,也暗指作者心中的憂思已不在。對比原詩,馮唐譯文讓人不知所云,原文中“silent”本做“trees”的形容詞,而譯文中卻在描寫“夜晚”,這和原文有出入,此處想必是馮唐經過自己的理解,對原詩進行了“創(chuàng)譯”。泰戈爾曾力圖打破詩歌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散文體的詩歌,而馮唐卻努力將其整合成押韻詩歌,譯出馮唐版《飛鳥集》。

      例7:

      ST:

      The night kisses the fading day whispering to his ear, “I am death, your mother. I am to give you fresh birth.”[13]

      TT鄭:

      夜與逝去的日子接吻,輕輕地在耳旁說道:“我是死,是你的母親。我就要給你以新的生命。”[14]

      TT馮:

      白日將近

      夜晚呢喃

      “我是死啊

      我是你媽

      我會給你新生 噠?!盵12]

      馮唐認為詩歌要努力做到押韻,這也是飽受爭議的地方。因為原詩并未講究押韻,而是運用了散文體形式。馮唐為了押韻甚至都有些“不擇手段”,如使用“啊”“噠”等象聲詞壓尾韻。押韻最主要的功能在審美上,對文本信息的傳輸幫助不大。西方譯詩更重意象,而并非押韻,不能因音就韻,因小失大,破壞意象之美。再從語言的表達上來看,馮唐的歸化手法,讓原本嚴肅且?guī)в凶诮桃馕兜脑姼枳兊妹婺咳?。泰戈爾原文是來表達對新生的敬畏,對生命和自然的贊禮,但馮唐用“我是你媽”如此現代化的語言構建出了詼諧幽默的景象。而鄭振鐸譯本雖沒有押韻,卻將原詩的意象成功再現。按照現代漢語的標準,最后一句譯詩“我就要給你以新的生命”用詞不夠簡練。當時鄭振鐸處于現代漢語初創(chuàng)期,其語言不可避免受到外語的影響,存在歐化現象。盡管如此,其表達能讓當時甚至現在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可見,兩位譯者所呈現的譯本風格截然不同,這與他們翻譯策略的選擇息息相關,而他們翻譯策略的選擇又同兩人所處的時代和所受教育密不可分。鄭振鐸當時為了建設新文學,傳播新思想,采用歸化和直譯的手法,甚至有些譯文遵循了“寧信而不順”的原則。他力圖忠實于原作的形式和內容,向國內讀者引進散文體詩歌,影響了一大批學者。而馮唐(2015)在其譯作后記《二十七個剎那》中說過“翻譯要‘有我’”,他力圖將“有我”最大化,運用了異化原則和意譯策略。馮唐的譯作如同其時代,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四、《飛鳥集》鄭譯本與馮譯本在“補償”步驟的譯者主體性對比

      “補償”(restitution)即最后對譯文的完善。補償階段彌補了闡釋翻譯的前三個步驟中譯文的不完整?!叭羧鄙俚谒膫€階段,之前對文本的信賴就會影響譯者達到平衡狀態(tài)”[10]。經歷了前三個步驟后,譯文和原文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失衡。泰戈爾的《飛鳥集》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具有鮮明的異域特色,這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因此,譯者最后需要對原文進行“補償”,讓譯文在形式和語言風格上盡可能地到達“平衡”。

      例8:

      ST:

      Godexpects answers for the flowers he sends us, not for the sun and the earth.[13]

      TT鄭:

      上帝希望我們報酬他的,在于他送給我們的花朵,而不在于太陽和土地。[14]

      TT馮:

      神在等待我們答題

      對于他開出的花朵

      不是對于他開出的天和地[12]

      泰戈爾筆下的《飛鳥集》蘊含了豐富的宗教哲學色彩,多首詩歌中出現了“god”一詞。泰戈爾作為一個印度詩人,信奉梵教,他眼中的“god”和西方信奉的“上帝”有所不同。鄭振鐸直接將“god”譯為“上帝”,此處意思有所欠缺,并非詩人眼中的“god”。中國古代許多神話會出現諸多神仙——中國人信神,不信上帝,因此,馮唐考慮到詩人的信仰,并未按照字面意思翻譯“上帝”,而將其譯成“神”,這是馮唐歷經前三個步驟后對原文的補償,以及對譯文的調整。譯者翻譯作品時,需要靈活處理兩種語言文化的沖突,補償譯文之間的差異,方能讓譯文真正達到“平衡”。

      結語

      譯者處于翻譯活動的中心地位。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文本的選擇、理解、翻譯,以及最后的修改(即補償),都能夠體現出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本文基于闡釋翻譯觀,對比分析了《飛鳥集》鄭譯本和馮譯本在翻譯四步驟中譯者主體性的差異,并探究了差異產生的原因。首先,兩位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對《飛鳥集》的興趣所趨,體現了“信賴”這一步驟的譯者主體性。其次,兩位譯者對原文的“侵入”源于他們個人對原文的理解以及時代背景下文化觀念的不同?!拔铡彪A段,鄭振鐸和馮唐選擇了不同的翻譯策略。鄭振鐸運用異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風格;馮唐則選擇了歸化,改變了原文的形式。經過了前三個步驟,譯作和譯者都處于“危險”的狀態(tài),最后一步中兩位譯者都對原文進行了“補償”,以達平衡。通過對兩譯本的比較,本研究發(fā)現,鄭振鐸譯本能夠經受時代的考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忠實于原文,尊重原作,考慮到了讀者的接受性和譯文的可讀性。而馮唐譯本主觀能動性發(fā)揮過多,甚至完全抹去了原作的痕跡,這是他譯本飽受爭議,絕大多數讀者難以接受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翻譯過程中譯者雖會不可避免地發(fā)揮其譯者主體性,但這需建立在尊重讀者和原作的基礎上,翻譯本身便是“戴著腳鐐跳舞”,若譯者完全脫離腳鐐,不能稱之為翻譯。

      猜你喜歡
      飛鳥集鄭振鐸馮唐
      飛鳥集之鵲橋仙·相思引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十二點鐘
      敬與恕
      鄭振鐸炒股
      敬與恕
      讀者(2019年18期)2019-09-11 02:01:21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鄭振鐸虛心接受批評
      《飛鳥集》節(jié)選
      《飛鳥集》: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學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8
      泰戈爾《飛鳥集》解讀諸法
      語文知識(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开封县| 昌都县| 宣汉县| 晋江市| 大方县| 高密市| 青阳县| 平定县| 辽阳县| 甘谷县| 新和县| 昌江| 永康市| 新疆| 新竹市| 广宁县| 延庆县| 平湖市| 峨眉山市| 新闻| SHOW| 定州市| 商都县| 齐齐哈尔市| 贡觉县| 大埔县| 黔西县| 宜丰县| 富顺县| 三穗县| 大竹县| 定远县| 田林县| 荆门市| 利川市| 泉州市| 陇南市| 同德县| 留坝县| 合江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