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芳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初級中學,甘南 合作)
在素質教育時代,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想適應教育的變革,就需要及時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進行德育引導與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下面以語文教學為例,提出相應的德育滲透措施,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在初中時期,語文是基礎學科之一,也是實施德育滲透的主要學科之一。在語文教育中開展德育工作可以實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價值。一方面它可以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初中生正處于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在此時期,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夠避免學生走彎路,進而保證學生良性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可以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基礎知識,也需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只有獲得全面發(fā)展,才能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它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和良好的精神品質等。在語文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能夠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在語文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觀點和蘊含的思想情感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也能升華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在學習新聞的相關內容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新聞要素,而且要關注新聞內容,學習新聞中人物的優(yōu)良品質。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這些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例如,艱苦奮斗的精神、敢于拼搏的精神、堅韌不拔的精神等,這些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品質。深挖語文教材,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能夠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促使學生終身向好發(fā)展。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質量,也能夠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
除此以外,在人教版課本中,在學習《陳太丘與友期》時,也可以通過立德樹人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內容的同時,除了要掌握字詞的含義外,也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對思想態(tài)度與情感進行分析。只有在了解文言文知識的前提下,深入學習文章,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的。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讓學生更加“明事理”,更加“懂禮貌”。分析“陳太丘”及其“友人”的性格特點,全面了解人物形象。教師要加強對文言文語句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精髓,實現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例如,在文章中,有“過中不至”的語句,以及“非人哉”的描述等。教師要針對這些關鍵性的描寫,組織學生展開探討,并且進行思想交流。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也能引導學生明白“禮貌用語”的重要性。學生互相討論的過程,也是良好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借助文章具體內容,實施針對性的德育,能夠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德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對教材深入分析,找到更多的教育切入點,從而為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打好基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增加學生的討論空間以及課堂參與程度。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作業(yè),讓學生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并且表達自身的感悟。這樣的德育滲透,不僅能優(yōu)化語文教學質量,而且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能夠實現終身的良性發(fā)展,也能夠顯著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水平。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借助德育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避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避免學生的反感心理,提升教育的效果。在課堂上,只有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主動性增強,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專注程度與理解程度,進而優(yōu)化學習效果。教師要分析班級學生的狀況和教材內容,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通常情況下,借助德育故事,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參與,進而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課本中,在講解《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可以為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開展分組合作,針對這些故事進行交流探討,分析故事主人公的品質,從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故事,并且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只有這樣,才能在提升語文水平的基礎上,實現較好的德育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以及積極思想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在當前,學生獲得社會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獲得信息的來源也更加多樣化,在這種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中,學生往往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從而走入思想誤區(qū)。尤其是在初中這個階段,學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正處于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只有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對學生實施思想以及價值觀的引導,才能保證學生健康發(fā)展,保障學生茁壯成才。
例如,在人教版課本中,當學習《變色龍》時,就可以實施德育,做好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工作。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施,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變色龍的視頻,讓學生對變色龍產生直觀的了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變色龍在遇到什么情況時會變色?”“《變色龍》中的故事給人哪些啟發(fā)?”通過交流與探討,不僅能增加學生對文章的了解,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情感,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引導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形成良好的品格。
作文教學、閱讀教學,還有綜合性教學,共同構成了語文教育。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需要在這三個方面進行滲透。結合這三個部分的教學特點,合理進行立德樹人的理念滲透,能夠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能夠培育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健全學生的人格,促使其健康成長。
在閱讀中,學生不僅需要明白文章的含義,而且要挖掘作者的情感,體會作者的思想。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基礎性知識的教育,也需要滲透德育,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美好品質的熏陶,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散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針對“走大路散步”,或“走小路”散步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會到一家三代人的思想差異,也能夠明白一些道理。這篇文章不僅體現出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傳遞出尊老愛幼的美德。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夠實現德育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
另外,在作文寫作中,學生不僅要描述事情經過,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情感表達,需要有與道德素養(yǎng)相關的內容。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學生進行選題與立意的時候,要根據當前的主流價值觀,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寫作。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立足點,對學生實施生活美德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的美,從而逐漸培養(yǎng)思想品質。而且,教師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也要關注學生所表達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對于學生表現出的一些思想問題,要及時做好引導與教育工作。只有保證學生的心靈健康,保證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才能實現德育目的。要想進行德育滲透,教師還需要關注寫作情感的表達。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了要傳授一些寫作技巧,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寫作個性化,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及學生的感悟與體驗表達等。讓學生的作文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是說,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教師不僅要考查文字表達技巧,還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通過及時引導學生的思想,培育學生的積極情感態(tài)度,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進行德育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促使其全面發(fā)展。通過德育滲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對學生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促使學生身心健康,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