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濤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間新一屆高三學生已踏上征途。高三季又逢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管理,學生不是封閉在校就是居家上網(wǎng)課,學習壓力、精神壓力不斷增加的同時,減壓途徑卻減少了。在這過程中往往會有同學因精神緊張、情緒失控而厭學,或與同學、父母摩擦增多,有的甚至采取自殘等極端方式宣泄巨大的壓力。
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深知學生特別是高三學生承受的學習壓力和身心煎熬,最近一兩年,自己帶的班里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情緒急躁甚至失控的事例。學生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導(dǎo)致心態(tài)失衡,心理壓抑、情緒低落、郁郁寡歡、缺乏上進心。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他們調(diào)整心態(tài)。
在幫助他們調(diào)整心態(tài)的過程中,我建議引入生命教育,讓他們懂得生命的珍貴,懂得關(guān)心自己、關(guān)愛他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最終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開學不久,我借央視熱播的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中的《史記》一集,在班會課中與學生一起分享,同學們感觸頗深。司馬遷從幼年時期就被父親教導(dǎo)要擔負起司馬家族撰寫史書的使命,青年時期游覽天下,一切都按照既定軌道順利發(fā)展時卻橫遭變故—李陵之禍。在死亡、屈辱的威脅面前,司馬遷選擇了隱忍,接受了腐刑,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窮盡畢生精力終于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太史公書》。他對使命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對歷史的敬畏,讓班里的同學們肅然起敬。
這是一節(jié)很好的生命教育課,司馬遷就是一個極佳的教育事例,它在講述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很好地闡釋了使命價值:
對一個普通人而言。使命,有時代使命,家族使命,還有自我賦予的使命。司馬遷就是集三種使命于一身,忍辱負重完成了曠世巨著,但只有突出貢獻的人才有使命么?普通人是否也有使命?當然有!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有其價值和意義。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役中,不僅有鐘南山這樣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還有更多的普通醫(yī)務(wù)工作者、社區(qū)工作者、快遞員、交警、志愿者等等,他們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崗位所賦予的使命。2021年年初,石家莊突發(fā)疫情,我們緊急封校,全體同學、所有老師嚴格執(zhí)行封校要求,遵守封校紀律,互相陪伴,直至所有考生安全返程,這是我們共同完成的疫情中的使命。
對家長而言?,F(xiàn)在的家長們經(jīng)常用這樣的話語去“關(guān)心”學生,“你有什么困難?你有什么壓力?這點兒困難和壓力有什么大不了的?”潛臺詞還是面對高考這一事關(guān)前途的大事面前“必須考好”的使命教育。殊不知同學間的激烈競爭壓力,學業(yè)艱深枯燥的壓力,學校生活單調(diào)的壓力,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變化的成長壓力,都是家長們難以體會到的。同學間的一次爭吵,家長老師的一句批評,老師無意間的一個玩笑,都有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精神情緒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年人總以“過來人”的固有思維去勸勉青少年,未免顯得代溝過大,脫離實際。倒不如“淡化使命”,少問多聽??矗鄡A聽孩子的煩惱,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感受孩子的心情,引導(dǎo)孩子化解煩郁,接納自我。
對學生而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也都被寄托了成功的期盼,考上理想的大學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試想,在一系列成功價值的教育后,當學生碰到一些挫折,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無法成就大事業(yè)時,會不會失去精神的支撐,甚至懷疑自我,否定生命的價值?因此應(yīng)該拋開急躁的功利心,平心靜氣地想一想,我們應(yīng)該接受的使命至少應(yīng)該包括以下幾點:雖不能事事完全如意但自己的奮力拼搏總能換來一定的成果;用自己的一生去珍愛自己喜愛的事業(yè);用自己的愛心陪伴父母老去;用自己的能力、知識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盡一點綿薄之力;與家人開車馳騁享受團聚時光。這些,都是生命和使命的意義。正如央視新聞對熱播劇《小舍得》的一番評論:“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心意,做一個有溫度、有價值、有情趣的普通人,難道不是一種成功嗎?”
同學們,當自己遇到困難時,當遇到心理過不去的坎兒時,記得回家跟爸爸媽媽說說,跟老師聊聊,跟朋友嘮嘮。你不用做多好的成就給別人看,只需做開心的自己,享受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