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森
(重慶市開州區(qū)陳家中學 重慶 405402)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自此,勞動教育逐漸成為重要話題。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實施應優(yōu)先選擇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以日?;?、生動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兼有自然領域及人文領域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在開展勞動教育方面有著鮮明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應從地理學科特征出發(fā),挖掘地理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并積極探尋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的路徑,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科教學應有機結合勞動教育的內容。隨后,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地理、技術等學科要重視學生勞動的科學態(tài)度、規(guī)范意識、效率觀念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新時期下,勞動教育的內涵進一步豐富,教師要兼顧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勞動習慣以及勞動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工作,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高中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要求地理教師立足于地理學科特色,把握勞動教育的內涵及要求,以具體的實踐活動展現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地理核心素養(yǎng)包括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xié)調觀等要素。其中,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強調學生行動意識與行動能力的形成發(fā)展,而實踐活動是勞動教育的基本載體,其注重以實踐活動達到育人目的??梢姡瑒趧咏逃膶嵤┦前l(fā)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現實需要,為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除此之外,勞動教育還有益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優(yōu)化,可以說具備綜合性育人價值。將高中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又能拓展地理教學的實踐路徑,加快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2]。
高中階段是學生身體及心智發(fā)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黃金時期。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梢哉f,勞動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作用顯著。根據皮亞杰劃分的認知發(fā)展階段,高中生的認知發(fā)展屬于形式運算階段,其正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快速轉變。為此,面向高中生的勞動教育應側重于開展復雜勞動及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勞動教育更加貼合高中生的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其科學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背景下,“五育并舉”已形成共識,作為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勞動教育有其獨特的育人使命。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新時期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現實需要,也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兩者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有益于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一項活動。在人類文明初期,人類的生產勞動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因而使得人類的勞動實踐帶有明顯的地理印記。從源頭來看,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二,“立德樹人”是地理學科的根本任務,而勞動教育是“五育”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實施的目的也最終指向“立德樹人”。因此,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有著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兩者的結合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其三,地理課程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存在許多地理知識與地理現象,地理課程學習有助我們掌握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本就是生活教育,倡導學生借助勞動這一途徑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四,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都具有實踐性特征,強調在實踐中育人。從本源、目標、特征、實施途徑等方面來看,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都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所以說,地理學科在滲透勞動教育方面優(yōu)勢顯著[3]。
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及生產勞動關聯(lián)性強,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使得勞動教育滲透的內容與形式更為多樣化。縱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其中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技術與實踐三大部分內容,在自然地理學習中,自然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環(huán)境的治理與保護、土壤的改良與保護等知識都可用于開展勞動教育;人文地理知識主要研究了由人類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人文現象,其中的顯性及隱形勞動教育資源尤為豐富,諸如鄉(xiāng)村、城鎮(zhèn)、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交通等知識教學中都可合理滲透勞動教育;在技術與實踐模塊學習中,教師可借助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地理信息技術的運用等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勞動技能,提升其勞動素養(yǎng)。可見,地理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充足,能夠促使學生從認知勞動到養(yǎng)成勞動習慣,最后形成良好的勞動能力。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整理勞動教育素材,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選取適宜的教學手段,如項目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實際的勞動教育場所并不僅限于教室及校園,廣泛而多樣的實施場所能夠顯著增強勞動教育效果,諸如工廠、社區(qū)、科技館、田野、山林等環(huán)境都可用于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性、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特點,這也意味著地理教學場所較為廣泛,可延伸至自然與社會的真實環(huán)境中。因此,將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能夠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可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勞動知識,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也可帶領學生進入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鍛煉其勞動品質及技能。
課堂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將高中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需要以日常教學活動為依托,確保勞動教育的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與勞動態(tài)度,能夠自覺學習勞動技能,樹立深厚的勞動情懷。為此,教師要促成勞動教育的“自然滲透”,結合新課標要求及地理教材內容選取合適的勞動教育素材與適配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觀察”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京張鐵路的修建”這一短視頻,引導學生了解詹天佑設計“人”字形路線是建立在科學的地形勘測基礎上的,并使其認識到我國首條鐵路干線的成功修建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辛勞,進而正確認識勞動并尊重勞動。
又如,在教學“生態(tài)脆弱區(qū)的綜合治理”一課時,教師可對教材中的情境材料進行適當拓展,借助網絡搜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觀看圖片及視頻后思考土地退化的原因以及科學治理的措施,并從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尋找答案。最后,教師在課堂結尾為學生進行總結,引導其意識到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治理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造性勞動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啟發(fā)學生在實際勞動中要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此外,教師可依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實踐任務,如開展地理實驗、學具制作、圖標繪制等,也可布置實踐類的課后作業(yè),如查找資料、調查采訪等,以此實現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巧妙滲透勞動教育,同步提升地理教學成效與勞動教育效果[4]。
勞動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種,需要依托實踐活動發(fā)揮育人價值;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場所的多樣性。因此,地理野外實踐活動是促成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地理野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勞心又勞力”,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感與體驗感,使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與技能,感受到地理學習與勞動的樂趣。盡管在地理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合理規(guī)劃實踐流程,重點發(fā)展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造思維。當前,野外考察、地理觀測、職業(yè)體驗、研學旅行、地理調查等都屬于高中地理野外實踐活動的常見形式,在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之外,校園也是開展地理野外實踐活動的理想場所。例如,在教學“植被”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布置“調查校園樹木”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并在實踐中產生知識學習興趣。此外,月相觀測、氣象觀測等地理實踐活動都可在校園中進行,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
高中地理新課標明確要求,地理學習評價應包括過程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教師不應單一將書面成績作為學習評價標準,而應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促成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合。首先,教師可在地理試題中融入勞動教育素材,考試仍然是當前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高中生對于考試普遍較為重視,教師利用試題展開勞動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體現地理試題的育人價值及正面導向功能。例如,在日常試題訓練中,教師可設置一些包含勞動情境的題目,讓學生回答相關問題,進而了解其對勞動的態(tài)度與認知,在講解習題時,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滲透勞動教育。其次,在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時,教師應將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作業(yè)完成情況、實踐活動表現等納入評價依據。此外,教師應推動學習評價的日常化、通俗化,多開展口頭評價、作業(yè)評價等,并善用評價的激勵功能,采取積極正面的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使其積極參與到勞動實踐活動中。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為各小組布置“制作日地模型”的實踐任務,要求各小組在課堂中展示最終作品并講解設計心得。最后,由教師與小組投票選出最佳模型,給予獲勝小組獲得相應的獎勵,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勞動熱情[5]。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要主動承擔起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大力支持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并發(fā)揮好引領、主導作用,協(xié)調社會、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打造堅實的勞動教育共同體。同時,學校要推動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成與完善,使勞動教育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也要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打好基礎;還要健全勞動教育場所的建設,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勞動場所,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地理學科特性決定了其教學場所的廣泛性,要求教師高效整合校內及校外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如地理園、氣象站、博物館、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qū)等都是理想的校外地理教學場所。因此,勞動教育與地理教學的結合需要進一步拓展教育教學空間,也就需要學校協(xié)調多方力量,為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開辟寬廣的教學空間。
現階段,研學旅行是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以此為例,學校應從三個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第一,學校應結合所在區(qū)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校情、教情、學情等因素構建勞動教育課程,使課程以研學旅行為載體,展現出鄉(xiāng)土特色與地理學科特點。第二,學校要主動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告知其研學活動的具體情況以及價值意義,爭取到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讓學生都能參與到研學旅行中,獲得知識技能及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第三,學校應與勞動教育基地、研學旅行場所建立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打造特色校外研學基地。同時,與更多企事業(yè)單位溝通交流,爭取到他們的支持,為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開放實踐場所??傊?,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協(xié)同推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發(fā)揮出獨特的育人價值,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勞動,勞動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及整體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積極意義。高中地理學科在融合勞動教育方面優(yōu)勢顯著,兩者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且地理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以及寬廣的勞動教育空間,教師可以地理課堂教學為著力點、以地理野外實踐活動為切入點、以地理學習評價為契機、以“家校社”協(xié)同推進為突破點,探索出地理學科與勞動教育結合的可行之路,高效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