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世,劉文婷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019年3月,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它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總書記的講話突出了兩個概念,即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方向,對高校培養(yǎng)時代新人起到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途徑的重要作用。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3]
大學英語作為高校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具有量大面廣的特點,因而它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之一。然而當前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卻沒有被充分且有效地挖掘,其原因在于:第一,教材內容的編寫方面,當前各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類別較多,且多以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為背景,體現(xiàn)的是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教材中缺少利于樹立文化自信的“中國元素”,無法實現(xiàn)“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目標。第二,授課教師由于在備課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設計,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把握不到位,導致授課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兩種極端,或是對于思政元素的講解浮于表面,機械地空談愛國、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生硬地融入課程思政的“尬”聊或者“尬”講,使得課程思政和課堂內容涇渭分明;或是只講授知識點,一味地灌輸教材內容,對于思政元素不予深入剖析,忽略了“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最后,評價標準限制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發(fā)揮。課程思政改革處在起步階段,如何評價“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也是高校出現(xiàn)的一大問題。盡管各高校都開展了一系列課程思政的講課比賽與科研立項,但如何科學實施考核評估與效果評價仍需不斷探索完善。
開展課程思政工作,關鍵在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充分認識。大學英語作為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往往反映著人文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體現(xiàn)出強烈的價值屬性,教學活動中關乎“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更容易被理解。挖掘這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的思政教育功能,以浸潤、隱性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中,既為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又拓展了語言課程本身的內涵,以此對學生產生直接、深入而又長久的影響。挖掘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大學英語課程在知識引導、價值引領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開放性與批判性兼容的思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于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使大學教師與學生深化對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的正確認識,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如何改變大學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缺失現(xiàn)象”,使學生可以用英語向世界傳遞美好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行動綱領,將外語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為對師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舉措,探索有效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并積極實踐,逐漸摸索出了學習、研究、挖掘、示范、對標、鞏固六個工作步驟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步是學習,是尋找‘我們?yōu)槭裁匆阏n程思政’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教師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體,是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育人者需先受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工作關鍵在教師,難點也在教師,難在從自覺認同轉變到積極實踐。教師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是讓學生喜愛的人。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實現(xiàn)“愿為和善為”相統(tǒng)一,才能擔負好課程思政工作。學院組織全院教師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重要論述及思想,邀請專家來院做專題輔導,就“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圍繞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四個相統(tǒng)一”、做“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等話題,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此外,學院還開展以“外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教師們結合教學工作實際,交流工作經驗與學習體會,明確了對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認識,深刻認同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教師隊伍思想狀況和紀律作風有了明顯改善,為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第二步是研究。學院研究出臺了《外國語學院課程育人工作實施方案》,并成立了領導組和教研組,制定了選樹學科育人模范教師和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工作細則等。按照實施方案,大學英語教研組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研究實施路徑、教材處理、教學模式、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使用,分享教學心得,交流教學經驗。例如,教師們在交流與分享過程中,認為實施課程思政有以下幾個重點問題需要注意:一是要在教學中把握好思政元素引入的“度”和“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學科教學并不是要脫離教學本體,而是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具體特點,畫龍點睛般地將我們黨和國家所倡導的價值觀念融入進去,要做到收放自如,既豐富教學內容又有助于學科知識理解。二是要注意實用性。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以大學校園、社會熱點、學生自身問題為切入點,以分組討論、情景模擬、案例教學、演講辯論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第三要注意授課的藝術性。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要花心思,融入要巧妙,與知識傳授的銜接盡量自然,不能生拉硬拽,為思政而思政,避免把專業(yè)教學變成思政課堂,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在上述研究過程中,按照2017年12月教育部出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學院又進一步補充、完善了實施方案,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始終有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步是挖掘。實施“課程思政”,應在尊重課程自身建設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課程的育德功能并凸顯其價值引領,將平時“自發(fā)性”的課堂教育有步驟、有系統(tǒng)地轉化為“有意識性”的課程思政。教師要立足課程自身的特點,把深藏于知識表層符號、內在結構之下的人文精神與價值意義發(fā)掘出來,在對知識的解釋中、對世界的描述中,將內含的精神和價值外化為教學實踐,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涵養(yǎng)和價值追求。大學英語教研組以集體備課的形式,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在教材內容中尋找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相關的“觸點”和“融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發(fā)揮集體智慧、反復討論,一課一案,打造“最美課堂”,爭取做到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如鹽在水”的境界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經過教師們的不懈努力,挖掘出了大量切合實際的思政元素資源,形成了一大批課程思政優(yōu)秀案例。例如:在講授選修課中國文化課程中的“Humanity”一課時,教師以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導入課文,對“Humanity”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愛人為仁,仁者愛人。通過列舉愛國事跡、身邊故事及TV節(jié)目中呈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引起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同時認識到與同學相處時,要與人以善,以禮相待,繼而強調學好外語的同時要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上,以名為“Amazing fact of faith”的視頻導入,展示了主題人物Cliff Young,一個60歲的農民、業(yè)余馬拉松運動員成為澳馬冠軍的傳奇故事。通過角色扮演模擬電視采訪、辯論等課堂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通過一項運動而產生如此大的不同。啟發(fā)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學習中要有信念和毅力,夢想終是可以實現(xiàn)的。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上,以“Dream job”為內容,就當今大學生面臨擇業(yè)就業(yè)的迷茫,缺乏未來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劃這一現(xiàn)實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大學生理性對待擇業(yè)就業(yè),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積累,努力實現(xiàn)自己夢想職業(yè)的目標。視聽說課上,教師還積極引入其他豐富的聽說資源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如向學生推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CHINA),第三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講話、演講、批示等內容,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共產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智慧方案,在語言實踐中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四步是示范。學院要求各系部把課程思政教學示范作為每周教研室活動的規(guī)定動作。全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立了“課程育人”教改團隊,培育了一批示范課教師和示范課程。為進一步推廣工作,產生示范效應,每學期學院都會組織開展一至兩次全院課程思政示范課觀摩活動,邀請相關領導和專家現(xiàn)場指導、點評。價值觀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像陽光一樣灑滿每間教室,這便是經過同事間的示范,在外院教師中形成的廣泛認同。其中,以下幾個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及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學生的接受度更是得到了同行們的一致好評。例如:以“Heroes among us”一課為內容,教師組織學生探討了什么是英雄,以及當代英雄具備的品質。教師結合新冠疫情時期的真實情景詮釋新時代英雄精神,疫情防控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奮戰(zhàn)在防疫一線的各行各業(yè)人士就是新時代的英雄。同學們在討論中紛紛為這些英雄致敬:武漢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張定宇作為漸凍癥患者,沖鋒在前,身先士卒,在疫情期間隱瞞了自己的病情,顧不上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妻子,始終堅守在抗疫一線,他的信念就是要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95后護士李慧主動請纓調到隔離病房——抗疫最前線,面對病人張開的口腔采樣化驗,兇猛的新冠病毒隨時會噴涌而出,她義無返顧,處之泰然,并表示“如果我有不幸,請把遺體捐獻給科研”等等。鮮活的例子使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這些新時代英雄都只是社會中平凡而普通的一員,但他們用行動證明,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作出不平凡的貢獻,對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努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中國茶文化有4000年的悠久歷史,底蘊深厚,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了解茶文化,探索茶文化的發(fā)展之路,繼承并發(fā)揚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通過一句民間諺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引出茶的重要性及主題“the origin of Chinesetea culture”,通過動畫視頻,生動地介紹并探討茶文化發(fā)展的四個時期及其特點,使學生有效、有趣味地習得中國茶文化相關知識。作為中國傳統(tǒng)待客之道和標志性文化符號,茶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帶到外交場合。由茶,習近平談到了中國的主張“和而不同”。由國家外交的“茶敘”引出學生如何將茶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問題。同學們紛紛表示,愿更好地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效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同學們友好相處。
在“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一課中,教師通過對文中母女關系的分析,引導學生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各類型家庭家子關系的優(yōu)勢與不足進行討論,并探討最理想的中國式家庭關系模式。課堂設計關注家長與孩子的不同立場,學生可以從其中了解到父母對他們叛逆行為的失望和憤怒。最重要的是,學生們應該明白,盡管父母偶爾會大發(fā)雷霆,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永遠不會破裂。繼而引導學生感知家長的良苦用心,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用英語向父母表達愛之情,感恩父母給予了生命,感恩父母的辛勤養(yǎng)育,感恩成長路上凝結著的父母的心血,并知曉要回報父母。
“Wisdom of Bear Wood”一課的主題是友誼,友誼是珍貴而美好的,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也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關于友誼的諺語和詩詞導入本講主題,引發(fā)學生對“Friendship”含義的思考,明白“友誼、友情、友愛、友善”的中文含義,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重要性。針對當今大學生中存在的不善于交友、不善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問題,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發(fā)展培養(yǎng)友誼與形成和睦友好人際關系的建議。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學會為人處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陽光地成長,為和諧美好社會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The Odyssey Years”教學內容中,教師以“important stages of ones'life”為重點,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為實例,與學生一起探討奧德賽歲月的特點,青年人應如何應對奧德賽歲月所面臨的壓力、困難與挑戰(zhàn)?如何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如何才能讓自己順利地度過大學生活,度過奧德賽歲月?教師又引用畢業(yè)典禮上校長的講話告誡學生培養(yǎng)德行、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實踐,同時要積極樂觀、堅持不懈、常懷感恩之心。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對青年的寄語進行總結,鼓勵青年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才干,將自己的夢想和國家民族的夢想聯(lián)系在一起,腳踏實地、努力奮斗,做全面發(fā)展的人。
外國語學院的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將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是有難度的,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語言是傳遞情感最好的工具,在影響和塑造人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們表示,教學應該是老師和學生都幸福感滿滿的過程,而教育就是和學生一起幸福地進行文化行走,擔負著育人使命的教育更能使教育者本人獲得幸福感。學生們表示,蘊含著思想教育元素的課堂教學對提高他們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表示無比歡迎充滿正能量的老師們。
第五步是對標。即樹立標兵,以點帶面。外國語學院目前有大學英語閱讀、視聽說、基礎俄語、基礎英語等共六門校級課程思政建設課程,都有比較突出的教學風格和課程育人特色。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教師的師德養(yǎng)成,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優(yōu)化知識結構。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問卷調查和座談會也顯示出學生對課程思政工作的高度接受度與認可。學院以重點培育的示范課教師為榜樣和典型,表彰、宣傳這些教師的育人先進事跡和經驗,發(fā)揮其對其他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在評選校、院兩級優(yōu)秀教師、師德師風先進個人時把是否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作為重要參數,在全院營造出對比標桿找差距的濃厚氛圍。
第六步是鞏固。這是總結深化階段。外國語學院將課程思政與教科研相融合,積極申報相關課題,成果豐碩。同時,學院將課程思政延展到課外多項實踐活動中。2019年5月,“外文好戲”——基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外語舞臺劇展演精彩開幕,這是語言實踐與優(yōu)秀文化傳承相融合的有效模式;“誠信考場”是倡導“誠實、守信、良好公民道德”的有效實踐。與此同時,學院還進行了“課程思政”對提高師生理想信念與道德水平的效果分析,先后兩次選取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了大范圍問卷調查,總結成績,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改進,持續(xù)推進課程思政工作。
兩年多來,外國語學院老師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學院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加,立德樹人的氛圍更加濃郁,教師隊伍的積極性空前呈現(xiàn)。同時,課程思政也成為改進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和黨員教育的有效載體,把教師黨支部推到了育人第一線,站在學院工作前沿,助推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專業(yè)建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思政”是高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深入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規(guī)律,多維度增強“課程思政”實效,讓所有課程都成為育人的主要渠道,增強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潤物無聲立德樹人。但“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還需不斷深入探究教學規(guī)律,全面深化體系化、規(guī)范化建設,科學實施考核評估與效果評價等。課程思政是教育的返本歸元,是教學的應有之義,遵循育人規(guī)律,就一定能夠打造出深受學生喜愛的精神大餐。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方向,就能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擔負好我們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