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希哲,胡永芳,蔡增亮
(1.廣州醫(yī)科大學體育部,廣東 廣州 511432;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1203)
“女排精神”不僅是我國體育精神的典型代表,更是中華民族特殊情感的集中顯現,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fā)圖強、不畏艱苦、勇于拼搏。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沖擊,“中國夢”的實現與大學生價值觀的再塑都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精神引領。因此,有必要將“女排精神”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之中,以此創(chuàng)新出大學生價值觀再塑的路徑。
1.適應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1)大學生群體普遍缺少磨練。經濟的發(fā)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數量較多,在家中嬌生慣養(yǎng),進入校園后容易出現“巨嬰”現象,局限于自己的舒適圈,逐漸養(yǎng)成懶惰、渙散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愿吃苦,甚至害怕吃苦[1]。這正是由于缺少“女排精神”中的頑強意志與拼搏精神,以及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認輸的毅力。近幾年來頻頻出現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如發(fā)生在2017年的“2·19四川師范大學學生自殺事件”“6·18女大學生跳樓事件”等,說明大學生普遍缺乏頑強拼搏的個人價值觀與勇于承擔責任的社會價值觀。
(2)多元文化沖擊價值觀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年齡層以及群體的文化傾向具有較大差異,社會主流文化與其他文化共同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導致學生的價值觀也不斷地搖擺,甚至發(fā)生變化。信息化與全球化演變使文化與技術沖破地區(qū)、國家、階層的限制,充斥于網絡環(huán)境之中,促使各種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觀念、藝術、文化等信息迅速傳輸與交互,影響范圍不斷擴大[2]。例如,西方發(fā)達國家能夠利用互聯網輕易地傳播與滲透本國價值觀,包括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影響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與政府的權威性。因此,目前急需一個新的價值觀教育內容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而“女排精神”正是其中之一。
(3)西方意識形態(tài)入侵。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利用流行文化、消費方式與科學技術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入西方價值觀念與思潮。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念尚未成熟與穩(wěn)定,加之網絡謠言與負面消息的推波助瀾,容易喪失理想信念,偏離正確軌道,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鞏固[3]。而“女排精神”中的愛國精神與責任意識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有利于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紅又專的合格人才。
2.適應時代發(fā)展
(1)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缺少實效性。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方面,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思想觀念領域已經呈現出較大的變化,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卻并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及時更新,難以使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愛國教育缺乏較強的實效性,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在具體過程中重輿論、輕落實,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并且,愛國教育的社會化程度較低,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中,并沒有利用與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也難以引起大學生群體的重視。
(2)個人理想與“中國夢”關系處理的需要。價值觀對大學生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大學生的價值觀中普遍存在個人主義傾向,過于關注個人夢想,缺少家國情懷,尚未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未來相連,但大學生只有未來在工作崗位上積極奮斗、積極提升專業(yè)技能,使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才能真正實現學業(yè)夢、創(chuàng)業(yè)夢及個人理想,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之中,實現民族團結、互助、同心、同德[4]。
(3)新時代大學生精神引領的需要。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征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都需要更強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的引領,培養(yǎng)敢做敢為、敢打敢拼的拼搏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個人、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只有國家強大、民族振興,個人才能獲得幸福、實現理想。此外,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在國際上具有價值引領的作用,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到全人類的發(fā)展與未來。新時代大學生立足國際,代表中國的“年輕力量”,他們的價值觀也代表著中國的價值觀。
1.中國女排影響性較強
20世紀80年代,我國乒乓球等小球項目在國際上取得傲人成績,但大球項目卻長期成績平平。由袁偉民擔任主教練,以郎平等排球隊員為代表的女排在1981年戰(zhàn)勝七支老牌強隊,一舉奪下世界杯冠軍,打破了國外在大球項目上的壟斷,并且在之后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再次摘得金牌,不僅使國人受到極大鼓舞,其他各國也為之一振[5]。在這之后,中國女排在2003年、2015年以及2019年的世界杯、2004年和2016年的奧運會屢屢奪冠,受到了整整兩代中國人的關注。中國女排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使“女排精神”成為各行各業(yè)學習的對象,人人都可以以“女排精神”為標桿和榜樣,在自己的領域勇攀高峰。
2.排球運動在國際上的關注度較高
被稱為我國“國球”的乒乓球項目在國外并不流行,以排球為代表的大球項目才是國際賽事中的主要項目,甚至大球項目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整體競技水平。一方面,排球運動具有獨特的魅力,各個大洲的女排隊伍風格迥異,歐洲和美洲的女排隊伍力量性顯著,亞洲的女排隊伍以全面性和靈活性取勝,不同的球風相互摩擦和碰撞,激發(fā)出獨特的運動美感。另外,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關注體育運動,特別是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央一套和中央五套的直播收視率超過70%,體現出人們對排球運動的極大關注[6]。
3.媒體宣傳的多元化
中國女排取得優(yōu)異成績后,從國家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紛紛緊抓女排熱潮,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例如,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女排隊員,企業(yè)、學校等部門利用宣傳海報、專題展覽以及紀錄片贊美“女排精神”。同時,在民間從演員到微博名人都轉發(fā)關于“女排精神”的文章,女排隊員與郎平教練也受邀與觀眾和粉絲互動、交流,比賽中隊員認真、拼搏、努力的表情被做成“表情包”,使“女排精神”的熱度長期高漲[7]。此外,專為中國女排制作的紀錄片《信念之中國女排》《記憶》陸續(xù)播出,《老梁故事會》《天天向上》等具有影響力的綜藝節(jié)目也邀請中國女排隊員客串,極大地擴展了“女排精神”的宣傳深度和廣度。
1.把握“女排精神”的感召力
“女排精神”對中國的感召不僅在于輝煌的成績,還在于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既是中國人體育精神的濃縮,也是民族情結的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體育不僅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還能為中華民族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8]。因此,高校應積極把握“女排精神”的感召力,以此引導大學生理性地看待問題,主動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建設緊密結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2.突出“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中國女排是中國體育的發(fā)展者,“女排精神”中的頑強拼搏、自力更生等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對于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十九大”報告要求,充分發(fā)揮“女排精神”對民族復興、國家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覺解讀“女排精神”,通過這一精神了解自身所擔負的時代責任,成為走在時代前列、把握歷史潮流的新時代青年。
1.注重價值觀教育的供給側與需求側
思政教師應依據“女排精神”了解與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從中發(fā)現思想層面的問題與不足,并探索出“女排精神”中可以用來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同時,關注教育活動中的師生互動作用。一方面重視教師在教學內容供給側層面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努力做到教學相長、知行合一[9];另一方面重視學生在教學內容需求側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價值觀再塑。
2.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的功能
校園媒體主要包括校報、廣播站、宣傳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校內LED屏幕等。與其他媒體相比,校園媒體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高校思政教育部門與宣傳部門應當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利用校園媒體營造良好的價值觀教育氛圍,如貴州大學的“新媒體聯盟”,利用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校園媒體建立聯動宣傳機制;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校園媒體對學生的親近性,提升學生對官媒的信任度,及時掌握與引領輿論動向,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強化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督與管理,抵制負面信息的散布。
3.充分利用“微媒體”的時效性
以微博、微信、微電影為代表的“微媒體”在大學生中普遍流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且傳播速度驚人[10]。例如,2019年中國女排奪冠通過“微媒體”的發(fā)布,在5小時之內刷爆朋友圈,同時微博互動超過5 500萬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媒體”的時效性宣傳“女排精神”,做好價值觀教育工作。在“微媒體”上發(fā)布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如轉發(fā)女排教練和隊員的正面言論、觀點等,鼓勵學生跟帖留言、積極評論。此外,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建立基于“微媒體”的教育機制,將反應大學生價值觀和影響價值觀的社會事件、素材等加工成電子化產品。例如,舉辦“中國女排微電影系列展”“我為女排點個贊”微寫作大賽等。
4.調動實踐活動的激勵作用
全球化與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將高校思政教育由傳統的封閉空間轉變?yōu)殚_放性空間,高校應當積極開展多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如素質拓展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幫扶活動、各項體育比賽等,培養(yǎng)學生的拼搏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還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參觀、游學與訪問實踐,如湖南的郴州被譽為“中國女排起飛之地”,可以安排學生前往中國女排的訓練場所參觀,近距離感受“女排精神”[11]。此外,勞動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也是大學生價值觀再塑的良好場所,通過直觀的方式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感。
1.充分挖掘“女排故事”
“女排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時代價值。教師可融合“女排精神”與思政教學內容,結合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講好“女排故事”,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例如,郎平與陳招娣忘我訓練的老女排故事,朱婷、劉曉彤頑強拼搏的新女排故事等,引導大學生從“女排故事”中汲取價值觀再塑的養(yǎng)料。
2.突顯模范作用
中國女排是老中青三代中國人的英雄,“女排精神”既包括隊員個人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英雄事跡,也有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力量。在價值觀教育中,高??梢詾閷W生樹立“女排英雄”形象,以此激發(fā)榜樣的力量。例如,在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和運動會時,可以將“女排精神”作為宣傳材料和學習素材,突出新老隊員的典型示范作用。
3.發(fā)揮思政課堂的影響
目前,高校思政課程教材邏輯嚴密,且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規(guī)范性和統一性,但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統一、輕差異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等課程中加入“女排故事”,融入“女排精神”,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女排的魅力[12]。例如,在“主觀能動性”內容教學中,安排以“女排精神”“文化自信”為主題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討論內容制作成PPT并上臺講解,使“女排故事”扎根于大學生的心中,實現“女排精神”的“入腦”和“入心”。
1.融合校園文化中的“軟”“硬”資源
高校的校園文化既包括“硬”性資源,也有“軟”性資源。前者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如體育場、綠植、宣傳欄、教學樓、雕塑等,能夠展現出本校的辦學宗旨、校訓校規(guī)、育人目標等精神內涵,這些硬性物資都可以成為宣傳“女排精神”的工具,促進大學生價值觀的再塑。后者包括校訓、校內各項制度、校園文化活動等,高校應強化這類資源的規(guī)范化與人性化管理,通過校紀校規(guī)使學生感受到“女排精神”所蘊含的紀律感與集體感。
2.構建共享教育平臺
共享教育平臺的構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網絡平臺、組織平臺與活動平臺。就網絡平臺而言,在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校園文化的熏陶需要充分利用自媒平臺(如微博、微信、貼吧、QQ等),可以圍繞與“女排精神”相關的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為學生表現自我提供機會與平臺,同時激發(fā)起學生自身的自我教育意識。就組織平臺而言,高??煞e極促進各類學生組織、社團、班委會的建設,激發(fā)出學生組織的教育輔助作用。就活動平臺而言,高校應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志愿者服務活動能夠使學生從對比中深刻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13]。還可以開展以“女排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征文活動、攝影展、演講比賽等。
大學生價值觀再塑既是適應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中國女排成績優(yōu)異,在國內外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并且排球運動在國際上關注度較高,加之媒體宣傳的多元化使“女排精神”具有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再塑的可能性。因此,高校應當充分挖掘“女排精神”的引領價值,依托“女排精神”創(chuàng)新價值觀再塑的方法與途徑,創(chuàng)造價值觀再塑的平臺,從而將“女排精神”融入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以此凝聚國家力量,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