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娜,陳青,葉濤
(臨沂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山東 臨沂 276400)
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的淋巴瘤較為少見,據臨床統計,其占原發(fā)性顱內腫瘤的0.9%~1.5%,早期診斷難,且預后較差。對于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的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CNS-DLBCL),臨床較少見[1]。DLBCL是一種侵襲性疾病,其細胞核已超過了組織細胞核,或是小淋巴細胞核的2倍,是侵襲性較高的一種淋巴瘤。DLBCL 好發(fā)于60 歲左右的人群,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從生物學、形態(tài)學、臨床角度分析發(fā)現,DLBCL 具有包括形態(tài)學變異型、分子免疫型、分子亞型、免疫表型、特殊疾病型等類型[2]。而因CNS-DLBCL病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發(fā)病后,患者表現出腦部損傷癥狀,如神經精神癥狀、局限性功能受損、顱內高壓、精神癥狀等。本研究旨在探究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病理學診斷特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2 例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性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9 例,女3 例;年齡55~68 歲,平均(61.34±7.31)歲;以神經性的精神、顱內高壓、局限性神經功能受損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其中病灶出現于額顳部或大腦顳部9例,病灶出現于小腦處3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出現于大腦或是眼內,且以彌漫性生長模式為主要組織學表現,病灶處的細胞多數與中心母細胞相似者;病灶處的細胞呈現橢圓形、圓形,或出現空泡狀,經染色檢查發(fā)現質較細,且有2~5 個核仁靠近核膜處;所有的腫瘤細胞均出現B 細胞標記物,如CD20、CD79a、CD22者[3];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血管內B細胞淋巴瘤者;有明顯的系統性疾病者;繼發(fā)性的淋巴瘤者;硬腦膜淋巴瘤者;免疫缺陷淋巴瘤者;不愿參與本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開展相關檢查,對其病理學診斷特征進行分析。
影像學檢查:應用16層螺旋CT儀開展檢查,電壓設定為120 kV,電流設定為500 mAs,線束準直寬度:16 mm×1.25 mm,螺距為1.0。CT檢查后的圖像均由2名醫(yī)生進行確認。
病理學檢查:2名醫(yī)生閱片確診,取代表性的切片,開展蠟塊經蘇木精-伊紅染色處理。將每例患者的蠟塊,切成12張,每張切片厚4 μm,開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白細胞分化抗原20(CD20)、B細胞系物異性激活蛋白(PAX5)、白細胞分化抗原3(CD3)、白細胞分化抗原5(CD5)、白細胞分化抗原10(CD10)、B 細胞淋巴瘤因子-6(Bcl-6)、B 細胞淋巴瘤因子-2(Bcl-2)、c-Myc、MUMI、Ki-67 等抗體,抗原修復時采用微波處理。根據陽性片作為陽性對照,應用封閉的血清作為陰性對照。免疫反應陽性產物定位于以下幾種細胞膜下,即CD20、CD3、CD5、CD10、Bcl-2,或定位于相應的細胞核上,即PAX5、Bcl-6、Ki-67、c-Myc、MUMI,陽性物質出現黃色顆粒狀時,染色強時,即可出現棕褐色[4]。
1.4 觀察指標 分析CNS-DLBCL 患者的病理學形態(tài)、特征、免疫表現等。
2.1 CNS-DLBCL 臨床特征 12 例患者出現反應遲鈍、行走不穩(wěn)、頭暈、頭痛等表現。經CT檢查,12例患者均出現顱內占位表現,其中有3 例出現了轉移,即轉移至肝臟、乳腺、肺臟,各1例。9例患者經PET-CT檢查,未發(fā)現其他部位腫瘤。
2.2 CNS-DLBCL患者病理學特征 經過光鏡檢查發(fā)現,腫瘤表面已出現彌漫性的生長,且癌細胞出現于血管的周圍。腫瘤細胞多數與中心內的母細胞具有一定相似度,且其與不同細胞混雜在一起,如反應性的星形細胞、小淋巴細胞、小膠質細胞(活化)、巨噬細胞等。通過免疫組化檢查發(fā)現,病灶處的細胞均出現強表達,即強表達B細胞標記(CD20,PAX5),其中有2例強表達白細胞CD10,6例強表達BcI-6、MUMI,其他 4 例表達為 MUMI。Ki-67 指數為70%~90%。
臨床統計,目前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CNS-DLBCL)發(fā)病率有所上升[5]。據相關報告稱,原發(fā)性的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發(fā)病率,從原來的0.81%上升至7.00%,且中樞神經系統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占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96.00%[6]。CNS-DLBCL早期診斷率較差,再加上復雜的影像學表現,臨床癥狀不明顯,易被誤診為炎癥、轉移瘤、膠質瘤等。此外,CNS-DLBCL 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常會累及多個部位。而PCNS 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包括DLBCL、T 細胞淋巴瘤等。其在自然病史中,只局限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因此,CNSDLBCL屬于1期疾病。2017年,WHO對淋巴系統、造血系統的腫瘤進行分類,其被定義為CNS-DLBCL[7]。CNS-DLBCL 具有較強的侵襲性,且為結外型的一種非霍金淋巴瘤。目前,CNS-DLBCL 病因尚不明確,但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CNS-DLBCL 患者,一般不會出現EB 病毒感染。對于長時間應用過免疫抑制劑治療的CNS-DLBCL 患者,會出現感染EB 病毒,說明EB 病毒的出現與免疫抑制劑有關,需要與真正的EB 病毒開展鑒別診斷。免疫缺陷會引起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此類患者中,約有80%的患者經EB病毒檢查呈陽性,組織學多數為DLBCL[8]。
CNS-DLBCL 是少見的非霍金淋巴瘤亞型,只局限在軟腦膜、腦或眼部,與其他DLBCL 相比,預后較差。臨床研究表明,約有60%的CNS-DLBCL病灶出現于小腦膜上,且約有35%的患者屬于多灶性病變[9]。而CNS-DLBCL 患者中,有5%的患者病灶處于軟腦膜上,有20%患者病灶進展至眼內。病灶進展至眼內者,有85%的患者會出現對側腫瘤病變、中樞神經實質性病變,但其受到血腦屏障的作用,較少的腫瘤會擴散至神經以外的部位。本研究結果表明,1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病灶出現于額顳部或大腦顳部,3例病灶出現于小腦處,且均為單獨發(fā)病,經PET-CT檢查,未發(fā)現病變累及至神經外的部位處。70%的患者,會出現局限性的神經功能受損,有25%的患者會出現相應的精神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顱內高壓引發(fā)的癥狀。如腫瘤病灶處于軟腦膜時,患者會出現頭痛,或非對稱下的神經病變,也會出現眼內病變,如復視、視力模糊等。本研究選取的12例患者所出現的臨床表現,均為腫瘤引起的神經精神癥狀。
經組織學檢查發(fā)現,CNS-DLBCL 患者會出現彌漫性的生長,腫瘤細胞分布于血管周圍,只有對病灶周圍、病灶分布區(qū)域進行區(qū)分,才能更好的識別這種特征。病灶處的細胞,多與中心母細胞相似,且還有3 個左右的細胞靠近核模,但在處理時,會因收縮的假象,影響腫瘤細胞核的評估。此外,CNS-DLBCL 病灶處的細胞與其他細胞混雜,如B淋巴細胞、小膠質細胞、T 淋巴細胞等,有時還可以看到泡沫樣細胞、大片壞死細胞,特別是應用過大劑量的類固醇激素治療者,病灶成分較小,不易被發(fā)現,從而引起漏診或誤診。另外,CNS-DLBCL腫瘤細胞表達B細胞標記物,通過聯合其他抗體,可從免疫表型方面對DLBCL 進行分型。此外,CNSDLBCL 呈彌漫性浸潤,手術治療差,經組織活檢診斷,可了解病灶類型。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性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病理學特點,對提升診斷效果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