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晨,張萌
(青島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青島地區(qū)昔日被稱為膠澳,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后,命名膠澳租借地之新市區(qū)為青島。德國在中國獲得一塊租借地的企圖蓄謀已久,1897年德國借口巨野教案,于11月13日派艦隊到達膠州灣并登陸和占領(lǐng)青島,這就是膠州灣事件。翁同龢作為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的大臣,與德國駐北京公使海靖多次交涉,為維護國家主權(quán)與德國展開了長時間的外交博弈。目前學術(shù)界對膠州灣事件中德交涉雖有一定研究,但多集中在膠州灣事件的緣起及交涉內(nèi)容等方面,而對于中德外交博弈過程的研究相對薄弱[1-4]。本文擬以翁同龢為中心,對膠州灣事件中德外交博弈過程展開分析。
山東巡撫李秉衡是處理巨野教案的主要官員。面對德國的不宣而戰(zhàn),李秉衡認為“是其蓄謀已定,即無此盜案,亦將別尋釁端”[5]7,他主張與德國展開戰(zhàn)爭。李秉衡的作為招致了德國的不滿,圍繞李秉衡的任用問題中德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博弈。
巨野教案發(fā)生后,清政府主旨是趕快破案,不給德國以借口。清政府命令山東巡撫李秉衡“速派司道大員趕赴巨野進行查辦,限十五日內(nèi)拿獲兇犯”[6]85。李秉衡在收到電報后迅速“派委臬司毓賢、兗沂道錫良,馳往巨野,徹底根究有無起釁別情,并嚴飭督拿兇盜”[7]19。巨野教案的發(fā)生給德國占領(lǐng)膠州灣提供了借口,德國占領(lǐng)膠州灣的企圖蓄謀已久,目的是使“在中國的德國公司很容易能夠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以便隨后與在中國享有較高聲譽的英國公司競爭”[8]。德國駐北京公使海靖深知李秉衡是主戰(zhàn)派,要求將李秉衡“革職,永不敘用”[7]28,其他仿效李秉衡態(tài)度的大臣從重處理[5]144。
針對德國對李秉衡的無端指責和革職要求,翁同龢極力周旋和維護。他肯定了李秉衡的工作業(yè)績,認為“誠不能不責成他,但人各有能有不能,李撫臺歷辦河工歲省百十萬,又為戶部籌款亦十余萬,不得謂非無用”[7]39,以此來打消德國對李秉衡的敵意,并有力駁斥德國認為李秉衡辦事不力的責難。面對翁同龢等清朝官員對李秉衡的力挺保護,德國轉(zhuǎn)而對清朝的選官用人制度提出懷疑。1897年12月2日,海靖提出官員任職期間在其所管轄區(qū)域發(fā)生了殺人案是不能升職的。翁同龢認為清朝大臣的任職與德國毫無關(guān)系,“此系中國內(nèi)政,毋庸貴國干預(yù)”[9]。海靖由要求李秉衡革職到質(zhì)問清朝官員升遷,這是德方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轉(zhuǎn)變。但此時關(guān)于德國退兵問題雙方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清政府只是要求德國不能兵分到膠州、即墨,海靖也表示同意。
1897年12月7日,李秉衡任用問題經(jīng)過翁同龢、張蔭桓“再三駁詰,允由中國自行酌辦”[7]49。從中看出翁同龢等人為了李秉衡的任用問題與德國進行了多次的爭論、博弈,才有了最后的“自行酌辦”。擬定教案賠償?shù)?款:“李秉衡始允刪去四字,先允至降調(diào),不提革職,由中國自辦,不作為德國所請?!盵7]49李秉衡的任用問題在此時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談到退兵問題德國卻要求用一個島來抵換。12月15日翁同龢與海靖會談,海靖認為賠款的前5條可以商定。1898年1月2日,經(jīng)過翁同龢激烈的辯論,關(guān)于李秉衡的問題雙方終于有了一個結(jié)果:“未允李秉衡不做大官,刪去永不敘用四字?!盵7]601月15日海靖給總署的照會中提到:“山東巡撫李秉衡應(yīng)革職,永不敘用,改為李秉衡不可再任大官,查中國應(yīng)許已經(jīng)撤任之李秉衡不可再任大官,本大臣相應(yīng)按照翁中堂、張大臣所擬之意通融辦理,允將此節(jié)作為了結(jié)此款?!盵7]66
關(guān)于李秉衡的任用問題翁同龢與海靖經(jīng)過多次的商討交涉,在各大臣的極力辯解下認為其是朝廷命官,其任用也應(yīng)由清政府去權(quán)衡、判斷,堅持要求去“永不敘用”四字,德國方面最后妥協(xié)。從海靖對于李秉衡任用問題的最后妥協(xié)可以看出,德國并不真正在乎李秉衡的個人任職,只是借李秉衡事件警告清朝對德強硬的大臣,從而為德國“合理”占領(lǐng)青島做鋪墊。關(guān)于李秉衡任用問題的妥協(xié)并不代表德國真正的妥協(xié),是德國以退為進,為進一步實現(xiàn)占領(lǐng)膠州灣采取的策略。
山東鐵路修筑權(quán)及鐵路沿線礦山開采權(quán),是中德雙方爭論較多且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面對德國方面出爾反爾修改約定的做法,翁同龢從耐心謹慎到憤懣無奈,雖與德使反復(fù)交涉,最終還是向德國妥協(xié),德國最終獲得了山東鐵路修筑權(quán)及鐵路沿線礦山開采權(quán)。
1897年11月20日,海靖在教案賠償?shù)?條中要求:“在山東省如有制造鐵路之事,中國先準德國商人承辦,如有鐵路就近開礦之事,亦應(yīng)先準德商承辦?!盵7]2912月7日,清政府同意德國的要求,沒有進行過多討論。12月23日,海靖提出修改條約,要求膠澳到濟南鐵路的修建由德國承辦,翁同龢認為這不符合之前的討論,沒有完全答應(yīng)德國的要求,只是同意將鐵路從膠澳修建到濟南,提出鐵路的修建應(yīng)該由華商和德商共同完成,海靖同意這一提議。1898年1月2日,翁同龢與海靖再次會談,進一步明確“如中國開辦山東鐵路及路旁礦務(wù),先盡德商承辦,惟須彼此商妥”[7]61。翁同龢擔心再出現(xiàn)問題,德國再修改條約,在此次會談中將清政府的提議用鉛筆寫下給翻譯人員,讓其一條條翻譯給海靖[7]61。在翁同龢看來,中德關(guān)于鐵路問題基本達成約定。不料海靖又于1月8日提出新的要求,除修建從青島通往濟南的鐵路外,要求將鐵路延伸到山東邊界。針對海靖的這一要求,清政府認為“由濟南府往山東界之一道,應(yīng)俟鐵路造至濟南府后始可開造,以便再商,與中國自辦干路相接”[5]81,并且同意“另訂詳細合同內(nèi)聲明”[7]64。即使翁同龢如此小心翼翼,德國在沒有實現(xiàn)其在中國利益最大化之前,對教案賠償?shù)?條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
1898年1月15日,海靖發(fā)來照會稱,中國已經(jīng)允許設(shè)立德商華商公司來建造鐵路,鐵路由膠州通往山東省城濟南,途中經(jīng)過濰縣、青州等地方,其中通往濟南及山東各地方的鐵路另立一合同;關(guān)于礦物問題在此次照會中也有說明,中國應(yīng)允許在鐵路附近的30里內(nèi)開挖煤礦,在濰縣、博山縣等地方允許德國開采,關(guān)于開挖礦物這一章程需要另行商妥[7]67。清政府同意了德國此次對于教案賠償?shù)?條的修改要求,但是要求另立的合同不需要根據(jù)其他國家的章程,由中德兩國商定就可以[7]68。1月25日,海靖聲稱清政府有數(shù)名大臣想要和別的國家在山東省修建鐵路開采礦物,他要求如果中國要修建鐵路開采礦物必須先和德國商量。
面對德國出爾反爾修改約定、遲遲不肯退兵的做法,翁同龢在日記中用“可恨可恨”[10]3082表達了自己對德國的憤恨,同時也可以看出翁同龢面對德國無理要求時的無奈。此時清政府還是堅持“山東鐵路并無外國洋商來本衙門商辦之事。如華商擬聯(lián)合德商由膠澳至濟南府修建造鐵路,自應(yīng)與貴國會商。若造南北干路經(jīng)過山東地界,應(yīng)由中國辦理”[5]175-176。德國認為這樣其并不能完全獨霸山東的鐵路礦物權(quán),于是借口德國一水兵在膠州灣被刺死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修建一條膠澳到沂州的鐵路,并且中國在山東修建鐵路要與德國商量[10]3087。翁同龢認為這些新的要求與之前有很大的區(qū)別,與海靖一一辯論,海靖沒有達到目的而惱羞成怒,認為翁同龢對“西國大局情形,毫無知悉。如有練達之人從旁勸之者,于此位大臣甚有利益,以免其謬執(zhí)成見,致使中國有旦夕之?!盵5]176,要求清政府用李鴻章替換與德國極力辯解的翁同龢。除此之外海靖還威脅清政府,如果耽誤辦理此事將用近期到達的兵力以及將要到達的新兵來擴充在膠澳的駐扎地。面對德國的武力威脅,清政府認為“中國均已照辦”,并且與海靖發(fā)來的照會都符合,沒有需要補償?shù)牡胤?,其中修建從膠澳到沂州的鐵路以及附近的煤窯等礦業(yè)開采,中國與德國已經(jīng)商量好分兩部分來完成,這本是原來所沒有討論的事情。中國駐德國公使呂海寰的電報中稱,“中國自辦鐵路先與德商一節(jié)貴國外部并未爭論,惟言沂州一路本衙門函請貴大臣來署相商”,并且清政府還希望德國“照原議結(jié)案,迅速撤兵”[5]179。
面對清政府的照會,海靖置之不理,于2月7日再次要求“由膠澳至沂州一道及開辦該處煤礦,此節(jié)做為定準,方能前往貴署面商”[5]85。清朝大臣希望海靖能到總署來當面解決此事,但是海靖拒不答應(yīng),無奈之下清政府同意了海靖的要求,同意修建膠澳到沂州的鐵路。當清政府認為準許建造由膠澳到沂州的鐵路是德國關(guān)于鐵路問題最后的決定時,德國又提出建造由沂州到濟南相連的鐵路,進一步加強其對山東地區(qū)的控制與掠奪。此時的清政府已經(jīng)沒有了談判的籌碼,正當清政府無計可施的時候,中國駐德公使來電稱,德國又表示“可將先商照法約改為先向德商購物,先向德人講,如不成,再向他人講,若非購自外洋者不論”[11]77。這封來電給清政府帶來了希望,最后采取駐德公使的意見。
經(jīng)過中德雙方反復(fù)商定,巨野教案賠償?shù)?條最終決定,同意德國建造“其一,由膠澳經(jīng)過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由膠澳往沂州及由此處經(jīng)過萊蕪縣至濟南府”的鐵路,且“所開各道鐵路附近之處相距三十里內(nèi),如膠濟北路在濰縣、博山等處,允準德國商開挖煤斤等項及須辦工程各事,亦可德商華商合股開采”[7]145。鐵路的修建奠定了德國侵略山東地區(qū)的基礎(chǔ),德國開始組建德商公司,與華商公司共同修建膠濟鐵路,并且在附近地區(qū)大量掠奪礦產(chǎn)。德國通過修建鐵路不僅可以控制整個青島地區(qū),而且其勢力范圍可以延伸到濟南甚至是整個山東地區(qū)。
針對山東鐵路修筑權(quán)及鐵路沿線礦山開采權(quán)問題,翁同龢等人與海靖進行多次的交涉、談判,但都無濟于事,德國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最終靠武力威脅迫使清政府答應(yīng)了德國全部要求。清政府的妥協(xié)不僅僅是就鐵路問題的妥協(xié),更是落后的封建主義制度抵擋不住資本主義侵略的一種表現(xiàn)。19世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朝大臣翁同龢等人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在與德國的外交博弈中雖盡了自己最大努力,但是最終因為對世界發(fā)展大勢的不了解以及國家力量的弱小而失敗。
賠款特別是租借膠澳,一直是德國最為關(guān)注和重視的問題,也是其侵略中國的主要目的。圍繞這個焦點問題,中德雙方代表展開激烈的博弈和斗爭。
教案賠償?shù)?條賠款,是清政府非常棘手的條款。一方面德國未說明賠償數(shù)目,全憑德方意志;另一方面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6]87。翁同龢認為中德并未進行戰(zhàn)爭,中國不應(yīng)該給德國賠償[10]3060。此時翁同龢并沒有意識到賠款只是借口,德國想借口賠款來威脅清政府以獲取在膠澳的租借權(quán),實現(xiàn)對膠澳地區(qū)的占領(lǐng)。
1897年11月20日,海靖在照會中要求“德國國家辦結(jié)此案所費之銀,中國國家賠償”[7]30。此時德國沒明確賠款具體數(shù)目,也沒有提出租借膠澳。德國駐倫敦大使哈慈菲爾德伯爵在電文中曾指出,“關(guān)于我們占領(lǐng)膠州事,中國政府曾對此提出抗議”,“必須盡量避免與中國有摩擦”[12]173-174。這時候德國已經(jīng)在策劃借賠款來租借膠澳。12月7日,針對教案賠償?shù)?條進行討論,翁同龢認為談判過程“破費磋磨”[7]49。在談判期間,德國給清朝的大臣提出很多難題,談判甚費精力,討論到最后海靖稱“用費不至多索”,但就是“未肯明說數(shù)目,至臣衙門照會內(nèi)另案商辦一節(jié)”[7]49。這里所說的另案是“指一島抵換膠澳”[10]3066。德國此時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以賠款為要挾,迫使清政府答應(yīng)租借膠澳。
1897年12月10日,面對態(tài)度日益強硬的德國,清政府提出德國國家辦理此次案件的費用由中國賠償。清政府認為中國本來是不用賠償?shù)聡k理此次案件的費用,但看在中德數(shù)十年的“友好”邦交上,看在德國幫助中國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的“友誼”上,中國期望在德國退兵后再與德國另立案商辦,這與教案沒有任何關(guān)系,清政府對于德國的要求都是再三考量才決定[7]68-69。12月14日,德國首相何倫洛熙說道:“目前,不論中國政府采用任何方法,以圖避免履行其賠償,它們都只會有利于我們的目的?!盵12]177德國還認為,“在膠州方面獲得特權(quán)的同時又能立刻獲得一個華南海港”[12]191。德國對于獲得膠澳是十分自信的。12月15日,海靖聲稱教案賠償前5條都可以商定,唯獨第6條退兵的事情難以辦到,并說已接到本國的電報要求在膠澳不能退兵。面對日益復(fù)雜的情況,翁同龢等人多次反駁詰問,海靖才將教案的前5條了結(jié),他認為退兵可以商量,但是退兵需要請示國家,因為這礙于德國國家的面子不能迅速決定,只能另立一案來解決。翁同龢提出,針對面子這個問題,中德兩個國家的面子都要顧及。
1897年12月23日,海靖在給德國外交部的電文中指出:“當我們宣布教案完全解決及放棄我們帝國戰(zhàn)費賠償?shù)囊髸r,中國皇帝應(yīng)出于自愿并為表示感謝干涉還遼,把膠州移交給亨利親王殿下?!盵12]190海靖對于占領(lǐng)膠州灣有十分的把握,認為“華人因害怕英國或日本侵占其領(lǐng)土,正極度急切地要求提前與我們簽訂協(xié)定”[12]191。海靖12月16日給中國外交部的電報稱,費用的賠償保留待日后交涉,但附加一條秘密條約,“只要我們留在膠州,我們將不要求軍費的賠款”[11]196。翁同龢同海靖進行商定,如果可以租定膠澳,德國國家的費用可以不用賠償。在翁同龢詢問膠澳退兵的問題時,海靖提出如果膠澳租界劃定就可以退兵,德國想要占領(lǐng)青島的目的逐漸明朗。翁同龢也逐漸意識到“即我而敗不過割地謀和”[10]3072。此時翁同龢在退兵問題上已經(jīng)由滿懷欣喜的商討轉(zhuǎn)向交涉失敗的無奈。除此之外德國還提出,如果租借可以商定則可以不用賠償,并且要求膠澳口的兩岸都讓給德國,允許德國在此處建造船廠、煤廠、炮臺,但是膠澳口內(nèi)仍然是中國的,德國愿意出租金并且訂立年限。翁同龢反問如果德國占領(lǐng)兩岸,其他國家的出入將會不便利。面對這個問題海靖并沒有回答,翁同龢又提出德國占一岸中國占一岸,認為這樣或許可以施行,但是海靖仍沒有答應(yīng)。針對這種情況,翁同龢又提出我國將開各國的通商口岸,德國不能阻攔,“如是往復(fù)數(shù)百言”[10]3072,海靖也沒有真正同意,只是敷衍翁同龢。
1898年1月1日,海靖態(tài)度強硬并且手拿地圖,將膠澳地方劃出,堅決要求獲得膠州灣出??谝恢钡疥帊u。翁同龢據(jù)理力爭,與海靖“辯論至兩時之久,幾于舌敝唇焦”[7]60,后“怫然起,曰如此則我無可商,以后不必尋我”[10]3076。這時候翁同龢已經(jīng)難以壓抑自己的怒火,也感受到了談判的困難和無助。翁同龢為維護國家的主權(quán)與海靖進行了長時間的周旋與博弈,他態(tài)度堅決并且?guī)в行┰S強硬,要求“寧讓齊白山,不讓陳家島”[7]60。面對翁同龢堅守原則的做法,海靖“詞氣與前數(shù)次略有不同,尚不至十分桀驁”[7]60。次日,雙方再次進行會談,此時德國“已有活動之意”[7]61,翁同龢也表示“須速了,否則火星復(fù)然,非中之福云云”[10]3076。此時關(guān)于退兵問題雙方的討論已經(jīng)到了僵持的階段,針對根本性的問題雙方都不肯做出讓步。1月4日,海靖仍堅持不租借不退兵,并且威脅到,“如不允租,不但不退膠墨之兵,且應(yīng)盡兵力所至,任意侵占”,“愿租之后,可以不要中國賠費;否則,盡德兵力,索賠數(shù)百萬”,“中國不能借用洋債”[7]63。在德國的武力逼迫下,清政府被迫同意先將教案賠償?shù)?條了結(jié),并且“另外之案應(yīng)另籌和好辦法”[5]152。也就是說清政府與德國重新確定一個方案來解決租借膠澳問題。3月6日,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租借膠澳,租期9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最終犧牲國家利益換取暫時“和平”。
膠州灣事件中德外交交涉與博弈,是晚清中國外交的一個縮影。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日益衰落的清政府在外交中處處被動,缺乏保護國家民族利益的能力。盡管如此,翁同龢等清朝外交大臣在處理與西方國家外交事務(wù)時,仍是據(jù)理力爭,竭盡所能維護國家利益,希望把國家的損失降到最小。膠州灣事件發(fā)生后,面對德國要求將李秉衡革職“永不敘用”時,翁同龢極力維護李秉衡,并從中國內(nèi)政的角度駁斥德國的無理要求,迫使德國做出一定讓步,同意李秉衡的任用由中國“自行酌辦”。關(guān)于山東鐵路修筑權(quán)及鐵路沿線礦山開采權(quán)、教案賠款和膠澳租借問題,因是德國侵略中國的目的所在,德國在這些問題上毫不讓步,反而以武力脅迫步步緊逼。翁同龢盡管與德使反復(fù)談判交涉,努力爭取有利于中國的方案,但在弱國無外交形勢下,翁同龢的外交博弈終歸失敗,清政府無奈答應(yīng)了德國的要求。
縱觀翁同龢與海靖的談判博弈過程,德國雖多次提出武力威脅,但是并沒有真正訴諸武力。德國僅僅以武力威脅,就讓清政府束手無策,最終答應(yīng)德國的要求,從中可窺見晚清政府的確軟弱。19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發(fā)展大勢脫軌,在與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博弈、交涉中,薄弱的綜合國力注定博弈過程的艱難,結(jié)果的不如意。膠州灣事件中國對德國外交博弈的失敗,導(dǎo)致德國強租青島地區(qū)為租借地,這也引發(fā)了此后俄租旅大、英租威海衛(wèi)、法租廣州灣等,他們仿效德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外交面臨更多的風險與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