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黃
我開始反思,是什么導致課堂不夠出彩。
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備課模式,找到自己的教學特點。
“你可要想好了,決定了是沒有回頭路的,機會只有一次。媽媽這都是為你著想,為你……”
我是從福建福州一個小縣城考出來的女孩,養(yǎng)育我的城市叫羅源。由于它過于樸實低調(diào),近乎渺小到福州人都對這個地方知之甚少。受這種簡樸的生活風氣影響,我的父母希望我大學畢業(yè)后能回縣城教書,不求才高顯達,但求平凡安穩(wěn)即好。然而我心中那顆不安分的青春因子叫囂不停,它不愿下半生止步在這寂靜的小城。為什么不到心儀的地方去看一看?一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名為“執(zhí)念”的種子肆意瘋長,占據(jù)了我的大腦神經(jīng)。
大四上我便開始在廈門一中參加畢業(yè)實習。廈門一中的全名是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這是一所百年名校,其前身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創(chuàng)立的玉屏書院。這所省重點中學是很多大學畢業(yè)生夢寐以求的就職學府。我也將其視作可望不可即的理想頂峰。
我一心想拼一拼廈門的學校,父母卻希望我先試試福州,安穩(wěn)舒適離家近。然而戲劇性的是,福州的教招竟比廈門早了整整一個星期,如若我放棄了福州的招聘,便只有廈門一條路可走。
與父母意見的不一致使我很有負擔,但更令我痛苦的是不知自己究竟有沒有考進廈門一中的本事。
由于學校師資優(yōu)厚,學子卓越,飛快的教學進度使實習教師并沒有過多機會上臺講課,高一高二年級的最后一桌成了我的聽課寶地。
廈門一中名師云集,沉浸在精彩課堂的我經(jīng)常忘記自己的實習身份,每每回過神來,我都會自慚形穢。我何時才能駕馭這樣的課堂?我何時才能上好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我覺得自己和理想之城隔著一片海。
實習期間的指導老師在目睹了我的憔悴與失落后,主動把我留下談心,他說:“教師招聘最主要的還是看你的講課本領(lǐng),身為教師,最大的資本便是一堂精彩好課的呈現(xiàn)?!敝v到這里,老師頓了頓,繼而加重了語調(diào):“因此你要反思的是,你的試講是不是不夠精彩,是不是沒有令考官印象深刻的記憶點,而不是怨天尤人,將失敗歸因于運氣不佳?!?/p>
我開始反思,是什么導致課堂不夠出彩。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備課模式,找到自己的教學特點。
課堂不精彩便不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試講不精彩便不能獲取考官的認可。
我抓緊每一次空閑時間在宿舍、備課室練習講課,就連在食堂吃飯時都念念有詞,對桌的飯友不禁頻頻向我投來愛憐的目光。
“你好好加油,媽媽等你好消息。”
在備考的最后兩天,母親定時打電話來寬慰我,電話那頭的聲音朦朧間帶著些許不經(jīng)意的顫抖,卻還裝作毫無顧慮地為我打氣。
近2000名畢業(yè)生向廈門一中投遞簡歷,而最后能成功簽約的只有80名,接近25∶1的比例讓我不寒而栗。
最后的試講環(huán)節(jié),上交手機,沒有教輔,30分鐘時間寫教案。命運垂青,我幸運地抽到了最熟練也是最喜歡的一課——《荊軻刺秦王》,對“易水送別”一段進行15分鐘的段落講解。
《荊軻刺秦王》中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準備”中的高潮?!敖园滓鹿谒椭?,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征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凄涼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zhuǎn),“變征之聲”復為“慷慨羽聲”?!笆拷圆_目,發(fā)盡上指冠”,變悲涼為悲壯,變低沉為高昂,變生離死別為同仇敵愾。
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描寫這一場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電影攝影師,運用點面結(jié)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將全景鏡頭(“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鏡頭(“繼祖,取道”)、全景鏡頭(“士皆垂淚涕泣”)、特定鏡頭(“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交錯次第展開,將一瞬間同時發(fā)生的各種現(xiàn)象交織起來寫。
在講到“賓客垂淚涕泣”時,我忽地拋出了問題“為何賓客們悲傷卻是小聲掩涕而不是號啕大哭呢?”這時,臺下的老師嘴角含笑,跟著我的思緒緩緩點頭。
“易水送別”將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來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相比號啕大哭,低聲“涕泣”和“風蕭蕭兮易水寒”更能給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最后拋出問題:“同學們?nèi)绾卧u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愿望所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荊軻刺秦王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講,它又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便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jié)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弊笏嫉摹对伹G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頌的。
飽含深情的試講結(jié)束后,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為臺下為我鼓掌的老師們,為我熱愛的三尺講臺,也為奔赴初心無悔的自己。
最終,我在廈門一中的招聘考試中成績排名第一。在得知結(jié)果的那一瞬間,我連呼吸都不能自已。我反復確認,生怕自己跌入的是夢境。
至此,心底無數(shù)次的糾結(jié)和不平靜,終于畫下了句號。漫漫教師路,正式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