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池店中學 吳麗青
初中地理是以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為主要學習對象的科目,其知識內容的空間感十分突出,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較強的空間整合思維和圖文互換能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fā)育的進行階段,有關能力還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常常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針對這一客觀存在的矛盾,初中地理教師便要加大對“以圖導學”法的研究和應用力度,借助具象的圖像資源來體現、整合抽象且分散的地理知識要素,并以之為載體實現對學生多維思維和信息處理能力的有機培養(yǎng)。
地圖是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集中體現某一地域范圍內多種地理單元的資料,對當地地理狀況的表達具有很強的可視性和聯(lián)系性特征。初中生的邏輯推導和資源整合能力雖然已在一定程度上趨于成熟,而在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化串聯(lián)和網絡構建方面卻仍有待加強。一幅正規(guī)的地理地圖必然會對地勢、地形、水文、降水和植被覆蓋等內容做出直接反映,而另一些內容更詳實的地圖甚至可以表現出當地的城市分布、人口密度、土壤類別、交通狀況和農業(yè)發(fā)展情況。以此可知,一份地圖就是一個濃縮了初中地理大多數知識內容的“壓縮包”,同時還是一片可供學生運用各類地理技能進行信息攝入和處理訓練的“演兵場”。
根據以上內容不難看出,對初中生地圖學習素質的培養(yǎng),既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儲備,在客觀上起到幫助學生自覺形成知識網絡的作用;又可以結合真實的地理范圍創(chuàng)造鍛煉學生知識和技能實際應用能力的平臺,使學生的地理學習取得“學以致用”的理想效果;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觀察、認識到更多的關聯(lián)性地理知識元素,使他們的地理課程學習體現出更強的立體性和綜合性。
初中生雖已初步具備比較成熟的信息加工和情緒把控能力,但仍有很強的感性操控屬性,對行為的價值評判依舊有較大的趣味比重。很多初中生對地理學習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觸情緒,原因無外乎是覺得這門課枯燥、乏味,知識內容既多又難,認為學習地理的資源投入和效益產出不成比例。針對這一問題,初中地理教師就可以利用地圖這種具備很強的信息直觀表現力和畫面感的工具來完善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地理科學的趣味和易學性。要發(fā)揮出地圖教學的這些作用,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從以下兩個方向切入開展具體工作:
首先,教師本身要具備過硬的地圖方面的業(yè)務知識,對教學內容要做到先學、先會、先精,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容框架和理論核心,熟練掌握各類有關知識,并對這些知識在地圖中的表現形式和挖掘路徑形成清晰的認識。這是教師能夠完善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也是教師樹立個人良好職業(yè)形象并以之為基礎形成強大個人魅力的前提。
其次,教師要充分重視多媒體教學和互動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上盡可能地以信息化手段完成對地圖資源的引入、展示和挖掘利用,從多個感官角度對學生進行信息刺激;同時還要根據初中生已擁有一定程度的學習和表述能力的特點,將一些難度小、內容少的教學工作交給具備一定條件的學生來完成,讓學生在利用地圖資源講解的過程中自覺地鞏固有關知識點并進一步感受分析地圖的技法,并以此形成對學生的情感激勵。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所謂“課堂學習”并不僅僅是指“課堂的學習”,任何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平臺都可被稱之為是課堂,而地圖的應用則恰好需要更為廣闊的平臺作為支撐。地理學科的自然和社會性質都非常強,教師便可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直接深入到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以地圖為向導和索引帶領學生還原知識的發(fā)現、提煉和檢驗流程,系統(tǒng)化地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印象并讓他們掌握地圖的實際應用策略,同時也借助實踐活動的趣味性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這個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師要牢牢把握地圖資源和學生認知能力之間的平衡點,做好地圖的選擇和提供工作,以保證學生學習、實踐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
比如,在學習《天氣和氣候》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戶外,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科學現象,諸如點燃一些紙觀察灰燼的運動方向,或者在晴天站在室外和室內的交界處感受風的吹動方向,等等;而后再根據氣象地圖中所標注的本地氣流運動狀況來反思自己通過實地觀察、實驗所取得的認知,同時對地圖上的信息做出主動反饋。這些活動將知識的來源現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給了學生進行二次觀察和研究的契機,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也滿足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欲望。
古語云“授之以魚弗若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提煉信息、整合資源的能力,地理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其最終目的,教師的各項工作也才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減負。在利用地圖開展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師不要將知識結果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應以現象為出發(fā)點,借助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現象逐步摸索,并借助地圖工具尋找解答問題的相關線索,最終自主找到現象的成因,并對這一成因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展開思考,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展現地圖的問題導向功能。此外,初中地理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具備一定條件的基礎上開展地圖加工性的練習,以讓他們的綜合課程知識得到更多渠道的鞏固與運用。
例如在講解《海陸變遷》這一課題時,教師可先就課題內容向學生提問,由學生對山脈形成的原因和過程自由發(fā)表看法;之后教師可結合之前關于板塊漂移的知識,提示學生思考二者間可能存在的聯(lián)系;如果學生的思考遇到阻礙,教師可組織學生做一些探究實驗,譬如將地理課本橫放在桌上并從兩邊向中間擠壓,看看課本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繼而引導學生得出“山脈的形成是因為地質板塊的擠壓”這一結論;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地圖,或者直接向學生展示一幅電子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上主要山脈的走向、海拔和位置,在地圖上將學生剛才得出的結論動態(tài)還原出來。這一方法的實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充分調動每一個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同時對每一步的推導都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印象,對于地圖的信息解析價值也做出了更深層面的開發(fā)。
通常情況下,一份地圖中所能呈現的地理知識信息是非常繁多且互相交織的,這就導致很多在地理學習方面相對后進的學生在剛剛接觸地圖時會有“一團亂麻”的無措感。為了切實解決學生的這一困擾,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先以“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思路去開展教學,首先要根據地圖中的基本元素進行專題講解,帶領學生暫時回避其他方面的信息而只對不同的專題知識進行理解和分析,等到教學取得階段性成果后便再帶領學生對下一專題內容進行集訓。在學生對各個獨立板塊的知識實現預期鞏固效果后,教師便要通過具體的例題對兩項或更多的專題知識開展綜合考查,讓學生嘗試利用前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跨板塊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如此一來,學生首先可以拉近自己和地圖之間的“心理距離”,而后還可以對不同方面的知識內容形成更具條理的認知脈絡,并且在日后的自主學習中也能夠借助漸進的方式完成對不同學習成果的聯(lián)動運用,從而從根本上優(yōu)化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yǎng)。
比如對于《世界的聚落》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可以首先提供一幅反映我國先秦時期邯鄲地區(qū)聚落分布的歷史地圖,而后再分別提供該地區(qū)聚落在中唐、晚明和現代時期的分布地圖,引導學生先后從水源、地形兩個方面了解這兩種地理區(qū)位因素對人類聚落分布的影響;再帶領學生結合由教師提供的對應時期廣域平均氣溫和降水情況變化表,了解人類聚落的變遷所受到的來自氣候方面的影響;最后則可結合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產業(yè)發(fā)展所需資源的分布位置,來使學生將社會性地理因素和人類聚落的發(fā)展變化趨勢聯(lián)系在一起。
結合觀察經驗和地理認知不難發(fā)現,有些地區(qū)雖然在很多地理條件上有著很高的相似度,但是卻在整體上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地理概況和發(fā)展模式。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以圖導學”教學時應當對這類兼有共同性和差異性的素材做進一步的挖掘和利用,引導學生根據具備上述特點的兩個乃至多個地區(qū)的地圖,找出二者在海陸相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海拔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在下墊面類型、人類活動規(guī)模、社會產業(yè)結構和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異性,并進行一些以這些信息為內容的計算,最后則引導學生嘗試對上述地區(qū)地理信息之差異出現的原因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地圖元素的識讀,同時還使學生基本掌握了利用地圖內容和學習成果進行實踐應用的方法。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西亞》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和我國廣州這兩座基本處于同一緯度的城市的地圖,讓學生討論并分析二者為什么在年降水量、年均氣溫、城市發(fā)展形勢以及社會產業(yè)結構等方面會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并可引導學生通過結組的方式開展交流討論。如果學生的討論出現困難,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兩座城市的地形、海陸距離和礦藏分布等信息,提示其正確的分析思路和角度。
在具備了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功底后,初中地理教師就要著手培養(yǎng)學生對這些資源的活性運用思維和能力,而這同樣也可以成為彰顯“以圖導學”模式價值的一座舞臺。在開展這一階段的工作時,初中地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不具有固定答案的發(fā)散性應用問題,只提出一個具體的總目標,發(fā)動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以及手中的地圖資料去自由選擇方法、開辟道路并最終達成問題的總目標,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大的解題自主權和學習成果運用熱情。
比如同樣是在進行完關于《世界的聚落》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給學生一塊虛擬地區(qū)的3D地圖,反映出這個地區(qū)的地形、水資源分布、植被和氣候等方面的條件,而后發(fā)動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一座城市并在地圖上設計出具體的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而后讓學生分別介紹自己的規(guī)劃和構思原因,看一看誰的設計最為科學、合理,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地圖的幫助下時刻保持對多元地理信息的綜合考慮和認知。
除了以上幾點內容外,初中地理教師還要注意對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讓學生以結組的方式借助地圖資源共同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一來方便學生互相交流依托于地圖學習地理的經驗和方法,以做到集思廣益、互通有無;二來也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欲,讓他們在團隊中更有概率取得突破性的合作成果。這一工作策略還可以和前文中所提到的實踐教學相結合,以起到更具復合效果性的“以圖導學”教育引導成果。
一張地圖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地理課本,一切的知識和技能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具體的展示和靈活的運用。初中地理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以圖導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出地圖的價值和共用,引導學生通過多元策略感受到地圖在知識具象化、技能實踐化和學習成果綜合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強大效力,幫助學生學會看地圖、用地圖并進一步愛上利用地圖學習地理的感覺,以此來使學生的地理學習體現出真正的應用價值和學習質量,從而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地理綜合素養(yǎng)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