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邵 巖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300451
近幾年關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的研究備受重視,從中醫(yī)溯源發(fā)現(xiàn)二者從經絡上是互相絡屬、從功能上是互相關聯(lián)的。臨床上多應用該理論指導肺病治腸和腸病治肺,且取得明顯臨床療效。故現(xiàn)代醫(yī)學從胚胎學說、信號通路、黏膜免疫、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研究,證實了肺腸同治的可靠性,并提出了“腸—肺軸”理論。本文對近幾年文獻資料進行了綜述,期待“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研究能更加深入地發(fā)展。
“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起源于《內經》?!鹅`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手太陰肺經通過橫膈,屬于肺臟。手腕后方的支脈從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而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內側端商陽穴,臨手太陰肺經上行,上出于頸椎,再向下進入缺盆,聯(lián)絡肺臟,通過橫膈,屬于大腸。肺與大腸通過分出的經脈加強了聯(lián)系,即所謂經別。手陽明經的經別下走大腸,屬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后入本經。手太陰經的經別入肺,散行于大腸,出缺盆后,沿喉嚨合入手陽明經。此為內經所謂肺與大腸經之六合。肺經在列缺穴分出絡脈與手陽明經脈相通,大腸經偏歷穴別走入肺經,實現(xiàn)兩經的第三、四會合。肺與大腸經通過經別的出、入、離、合,溝通兩經,使聯(lián)系更加緊密,突出了肺與大腸兩經相互絡屬,一臟一腑,一陰一陽,表里相對,密切相關。《黃帝內經·咳論篇》曰:“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奔凑撌隽朔闻c大腸相互絡屬的關系。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為傳導之府,故咳則遺失穢物也,大腸咳狀如此。
肺與大腸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lián)的。若肺臟病可影響大腸傳導導致大便異常?!胺握撸喔抵?,治節(jié)出焉?!碧崾痉螝庑嫡S兄竽c傳導有節(jié)。肺氣肅降,通調氣機,下助大腸傳導糟粕?!恫∫蛎}治·大便秘結論》記載:“肺氣不能下達,則大腸不得傳道之令,而大便亦結矣?!眳蔷贤ā稖夭l辨·中焦篇》:“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绷硪环矫?,肺氣肅降,通調津液到大腸,使大腸潤而不燥,以利傳導糟粕。若肺氣虛無力推動,致大腸傳導遲緩,引起排便困難。若痰熱壅肺,不能宣發(fā)布散津液于大腸,而導致腸燥津虧,大便干燥難行。正如《石室秘錄·卷三》中提及:“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行于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哉?!比舴螣嵋朴诖竽c可引起瀉利,《醫(yī)經精義·卷上》說:“大腸痢證,發(fā)于秋金之時,亦是肺金遺熱于大腸?!?/p>
肺的宣降失調可以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反之,若邪犯大腸導致腑氣不通,上逆于肺,也可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出現(xiàn)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五》曰:“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腸,故上則為氣喘爭。故大腸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遺于肺?!贝竽c是傳化糟粕之腑。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腑氣通暢,氣機調達,啟閉有度,有助于肺的宣降。如《醫(yī)旨緒余·下卷》云:“肺色白,故大腸為白腸,主傳送濁穢之氣下行,而不使上干于心肺,所謂傳瀉行道之腑也?!比舸竽c傳導失常,糟粕積滯,內阻不通,氣機不通也會影響肺,使其失于宣降。正如陽明腑實,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氣機上逆,影響肺之宣降,則會出現(xiàn)便秘腹?jié)M而喘咳等證。
肺氣宣降正常則大腸傳導有節(jié),大腸傳導正常則肺氣宣降如常。肺與大腸相表里,生理相聯(lián),病理相通,故治療上亦可同治。如肺病可以治腸,反之,腸病亦可治肺?!秱摗逢柮鲗嵶C(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敝赋鲈锸簝冉Y于胃腸而出現(xiàn)排便異常,而喘息不得臥這一肺系證候,選用大承氣湯,使腑氣通利,則肺熱隨之下泄,喘滿自除?!督饏T·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流謂之懸飲”,“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奔词菓檬畻棞ハ?,使患者產生腹瀉,使多余水分從腸道排出,則胸痛、咳喘好轉。正如“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所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腸痹》言之:“濕結在氣,二陽之痹,丹溪每治在肺,肺氣化,則便自通”治療濕邪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肺氣不利,腑氣不通,而見腹脹便秘,咳嗽咳痰。治療時不能單用攻里,還要宣通肺氣。
傳統(tǒng)醫(yī)學的“肺與大腸”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和消化道有許多相似之處,且經臨床觀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許多相關性。傳統(tǒng)醫(yī)學主要從氣機升降和水液代謝方面論述肺與大腸相表里?,F(xiàn)代醫(yī)學從早期胚胎、信號通路、黏膜免疫、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研究,甚至提出了“腸—肺軸”概念[1]。在肺與腸同源性方面,McGrath PS[2]發(fā)現(xiàn)人胚胎在第3~4周時內胚層被卷入胚體內形成原腸。原腸分化的前腸部分又逐步分化為口腔底、舌、咽、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以及喉以下呼吸管道和肺臟等器官。劉聲等[3]通過觀察28周齡以內的人體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肺與空腸、回腸、結腸、直腸等的上皮組織細胞學特征,得出結論:肺與腸在胚胎早期上皮形態(tài)一致,上皮細胞增殖、凋亡無顯著性差異。在胚胎各期,肺與回腸、結腸上皮組織活性蛋白物質無顯著性差異。實驗證明在胚胎早期肺與回腸、結腸在組織細胞學上“同源”。孫小鈞[4]應用肺腸合治、治肺、治腸法分別治療過敏性哮喘大鼠,結論為肺腸合治組在TGF-β1/Smads信號傳導通路相關指標 TGF-β1降低、Smad3升高、Smad4、Smad7降低、IL-17、IFN-γ升高,提示肺腸合治可能通過對 TGF-β1/Smads 信號傳導通路調控實現(xiàn);TGF-β1/Smads 信號傳導通路可能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生物學效應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體黏膜免疫是組織、細胞和效應分子組成的綜合網(wǎng)絡,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中激活的淋巴細胞能夠到達包括呼吸道在內的多個黏膜淋巴組織,發(fā)揮針對相同抗原的免疫反應,這被稱為共同黏膜免疫系統(tǒng)[5]。李繼紅等[6]應用大承氣湯治療哮喘大鼠,發(fā)現(xiàn)哮喘合并便秘大鼠支氣管肺組織中炎癥細胞浸潤明顯,外周血中Th17細胞升高比例與Treg細胞降低比例較哮喘組更明顯,血清IL-17、IL-6水平明顯增加,提示在哮喘發(fā)作合并腸道菌群及功能失常時,大量的細菌穿過腸道黏膜,進一步激發(fā)T細胞,Th17和Treg分化失衡,免疫反應向呼吸道黏膜遷移,在黏膜淋巴細胞的“歸巢”作用下,呼吸道產生強而廣泛的黏膜免疫應答反應,加重了哮喘發(fā)作。應用大承氣湯可以調節(jié)Th17/Treg的免疫作用,提高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淋巴細胞的“歸巢”作用,減輕哮喘發(fā)病。鄭榕等[7]認為非常功能失調是“肺腸合病”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是“肺腸合病”的物質基礎,其“選擇性的歸巢機制”則是“肺腸合病”的基礎,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是“肺腸合病”的物質基礎,其“選擇性的歸巢機制”則是“肺腸合病”的橋梁。Fu W等[8]通過建立哮喘合并菌群失調大鼠模型,發(fā)現(xiàn)TLR/NF-κB信號傳導可能在肺和大腸之間相互作用中發(fā)揮作用,TLR和NF-κB可能是治療肺部疾患合并腸道疾病的潛在靶標。盧崇情等[9]應用宣肺平喘方治療哮喘大鼠肺可以緩解氣管痙攣,減輕肺部炎癥反應,并且發(fā)現(xiàn)大鼠腸道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用藥后可以改善腸組織病理損傷,調節(jié)腸道致病菌群。胥靖域等[10]從微生物菌群變化角度解釋“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建立大鼠肺病模型和腸病模型,比較葡萄球菌、腸桿菌、乳酸桿菌等腸道菌群的變化,結論顯示肺病可以及腸,腸病可以及肺,但肺病對腸的影響占主導地位,這說明臟病對腑病的影響大,微生態(tài)菌群的變化可能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物質基礎之一。張經文等[11]認為陽明腑實證患者腸道屏障受損,腸道內大量內毒素、細菌進入血循環(huán)和淋巴系統(tǒng),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可對肺組織造成損傷。中藥制劑通過通腑瀉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可以抑制腸道細菌增殖,抑制炎癥反應,減少胰腺、腸和肺組織損傷。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孟慶巖等[12]通過文獻搜索建立了“肺合大腸古代文獻數(shù)據(jù)庫”,采用頻數(shù)統(tǒng)計的方法得出結論:在病理方面,肺病及腸所占比例最大,為57.72%。腸病及肺為8.43%。說明肺病對腸的影響要大于腸病對肺的影響,這確立了肺在“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中的主導地位。在生理性方面,肺與大腸經絡絡屬關系所占比例最大,為42.39%。這充分證明了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絡屬的,為“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奠定了基礎[13]。
任建等[14]認為很多AECOPD呼衰患者合并腹脹、便秘癥狀,使膈肌順應性下降,影響通氣效果。故應用承氣灌腸液(大黃、葶藶子、厚樸、瓜蔞、茯苓、丹參、黃芪)聯(lián)合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AECOPD呼衰患者。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少于對照組(P<0.01),腹脹、便秘明顯好轉(P<0.05)。李萍等[15]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糞便中發(fā)現(xiàn)了該病毒,很多患者出現(xiàn)了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癥狀,說明存在肺腸同病現(xiàn)象。張文星等[16]根據(jù)古代疫情結合此次疫情特點,建議應用導瀉的同時注意故護中焦脾胃,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應用宣白承氣湯,臨床觀察患者并未出現(xiàn)明顯腹瀉現(xiàn)象,說明該方既有導瀉之功,又有護胃之效;既能清肺,又能通腑,效果顯著。陳莉莉等[17]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闡述了脾胃虛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fā)生的內因,通過益氣健脾可以調節(jié)腸道黏膜免疫,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艚鹆值萚18]根據(jù)肺腸同治理論,通過Meta分析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痰熱壅肺型”患者,較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組有效率明顯提高,可以減少外周血乳酸含量,縮短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高淑美[19]應用大數(shù)據(jù)挖掘發(fā)現(xiàn)中藥在此次抗擊疫情方面起到突出貢獻,核心用藥為生地、玄參、火麻仁,核心方劑為射干麻黃湯、宣白承氣湯,總治則為清肺止咳、潤腸通便。核心基因為Th17 細胞、IFN-γ、IL-6、血管活性腸肽、VIP、神經肽等,均可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而改善疾病。
“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不僅用于治療肺系疾病,同樣能夠通過宣發(fā)肺氣濡潤腸道,肅降肺氣促進大腸蠕動而治療便秘、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腸道疾病。甘雨龍等[20]認為提壺揭蓋法可用于肺失宣降導致的便秘患者,以調暢氣機,使腸道恢復傳導功能。臨床上適用于伴見咳嗽、咳痰的老年便秘患者。張嘉鑫等[21]發(fā)現(xiàn)很多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同時伴見咯痰清稀,說明寒飲可從肺下移腸間,腸腑不得積聚,可導致腹痛泄瀉,多應用小青龍湯加減以溫陽化飲,使痰、濕、水邪從二便而解。厲越等[22]通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辨證分型,應用補益肺氣、宣暢氣機、化痰止瀉、清肺潤燥、清熱利濕兼顧護脾、胃、腎法均可以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發(fā)作。竇丹等[23]根據(jù)“肺腸同治”原理應用網(wǎng)絡藥理學和生物信息學,對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潰瘍性結腸炎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做出了核心靶點網(wǎng)絡圖,結果顯示,交集靶點52個,主要涉及代謝、免疫炎癥以及氧化應激等相關信號通路,為中藥“異病同治”提供了參考。蔣元燁等[24]認為大腸息肉的中醫(yī)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主要為脾虛、腎虛,標實主要為氣、濕、痰、瘀。而氣、濕、痰、瘀這四大主要致病因素皆與肺相關。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從肺論治大腸息肉完全可行。王錦慧等[25]從“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腸—皮膚軸”論述清肺宣肺、疏通陽明可以對腸道菌群結構產生影響,從而調節(jié)免疫代謝改善痤瘡癥狀。馬俊杰等[26]根據(jù)“肺腸同治”原理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癥,結果顯示,涼膈散組療效優(yōu)于單純治肺組、單純治腸組及乳果糖、氯雷他定組。因為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瘙癢評分,且甲狀旁腺素及TNF-α、IL-6炎癥指標也得到改善,揭示了腸—肺—皮毛的內涵。顧慶華教授[27]認為呃逆的病機為肺失宣肅、大腸失司,從肺與大腸相表里論治呃逆,以宣肺通腑為主,理氣和胃為輔,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經過越來越多的臨床實驗和科研試驗的證實,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說明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器官是相互溝通的,而非孤立的個體,是中醫(yī)臟腑表里學說的重要理論之一。目前臨床觀察以腸治肺的較多,而以肺治腸的較少。不足之處為辨證分型無統(tǒng)一標準,觀察病例數(shù)量較少,無長期追蹤觀察,缺少排他性實驗研究,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