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鳳
(吉林省龍井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龍井133400)
中醫(yī)藥是我國偉大的瑰寶,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對我們后世的健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藥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主體,中藥炮制是隨著中藥的發(fā)展和應用而產生的,有了中藥就有了中藥炮制,她是根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依據(jù)辨證論治的需要以及藥物本身的性質特點,對藥材進行特殊加工的一項制藥技術。飲片炮制方法是古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摸索積累所成。隨著改革開放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學科的不斷分化和新型研究手段的出現(xiàn),中藥系統(tǒng)的藥理學研究不斷深入,炮制原理逐步揭示,有效物質基礎的中藥化學成分,有效部位逐漸的探索,很多炮制方法是否繼承與改進得到了佐證。因此遵古炮制的必要性以及新的炮制方法的改良都需要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去解釋。本文將一些源自經典方劑的中成藥進行個別舉例?,F(xiàn)分述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教材《方劑學》[1]記載參苓白術散,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桔梗炮制要求為:炒令深黃色。在此方中桔梗的作用是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又載藥上行,以益肺氣。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短交菝窈蛣┚址健吩醋运未?。朝代不同,炮制方法有異,實屬正常?!吨兴幣谥私涷灱伞穂2]中(此書將每一品種藥名下分為兩部分歸納:古代文獻與現(xiàn)代經驗兩項)記載,桔梗古代文獻炮制主要有:浸漬:如用百合汁浸、米泔浸,酒浸。在近代炮制經驗當中,各地有各法。鎮(zhèn)江的地方炮制經驗是,單炒:取桔梗,炒至微黃為度(鎮(zhèn)江),并附解釋:其藥效炒后較平和??v觀古代出現(xiàn)了清炒,麩炒、醋制、酒制、姜制,米泔水制、百合汁制等諸多炮制方法。古人認為桔梗經過炮制加工,可以增強其宣肺、利咽、止咳功效。近代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秸梗主要有效成分是三萜皂苷這是它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成分生物活性多樣。
金在久[3]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上以桔梗為主藥組成的方劑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 - 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肺部疾病時, 均具有明顯的療效。這與古代中醫(yī)的桔梗功效: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及性味歸經功效正好相符合。桔梗中除了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酚類、聚炔類、脂肪酸類、無機元素、揮發(fā)油等成分。喻格[4]等人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等方法對桔梗中揮發(fā)油成分進行了測定。在桔梗中,除了三萜皂苷類還含有揮發(fā)油,結果證明桔梗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族酸類化合物,還有較少的芳香族化合物和萜類化合物。目前研究更多的是三萜皂苷、多糖等化合物的生理,藥理活性。揮發(fā)性油藥理活性研究非常少。
我們在參苓白術散方中主要是應用桔梗宣肺利氣,益肺氣這一作用,也就是歸肺經的功效,王正益[5]研究后認為,桔梗炒品三萜皂苷含量高于生品,說明桔梗通過炒制可以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就炮制目的而言起到了增強療效的作用。桔梗因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進步,可以采用烘法。其實烘法和炒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加熱。增強療效的同時減少揮發(fā)油含量。但是通過正交試驗表明烘法的最佳工藝為加熱90℃,烘45min,所得三萜皂苷含量稍微高于炒品,明顯高于生品,說明烘桔梗可以代替炒桔梗,但由于當時宋代的歷史科技原因限制沒有烘制設備,所以經方中炒桔梗并且令深黃色,比生品更適合。然而揮發(fā)油具有芳香走竄的功能,其性質在室溫下就易揮發(fā),加熱后揮發(fā)加速,所以炒后揮發(fā)油減少,藥性會更加平和。即不僅可以減少揮發(fā)油的偏性,燥性即緩和桔梗的藥性,而且還可以提高其三萜皂苷的含量,說明宋代古人此方中桔梗需要炒黃后再使用,有一定道理并且與現(xiàn)代科學研究結果相符?,F(xiàn)歷版2020年《中國藥典》[6]桔梗飲片炮制要求: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僅記錄凈制這一種,且成方制劑項中沒有特別說明桔梗的炮制要求。
另外《方劑學》參苓白術散方中白扁豆要求:須姜汁浸,去皮,微炒。(和薏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為臣藥。《中藥炮炙經驗集成》記載白扁豆古代文獻有:單炒,炒炭,陳皮炒,醋制?,F(xiàn)代經驗有:炒黃、炒焦,砂燙、土炒、麩炒。張偉娜[7]等人研究認為:不同炒制火候炮制出的炒白扁豆仁浸出物含量有差異,文火炒制比武火炒制的飲片,浸出物顯著提高,所以經方要求微炒合理。張曉雪[8]研究認為,白扁豆及扁豆皮的揮發(fā)性成分不同,可部分說明其藥效差異的原因,白扁豆皮里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及其酯,脂肪酸及其酯可能是白扁豆皮揮發(fā)性成分的主要藥效部分,初步判斷構成白扁豆皮的特殊氣味及療效的物質基礎為草蒿腦和黃葵內酯。但是白扁豆里的脂肪酸及其酯含量較少,可能與其自身含油較少有關。所以去皮的原因在此,即分離不同藥用部位,因為所含有化學成分不同。
白扁豆被《中國藥典》收載,甘,微溫。歸脾、胃經。功能為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炮制品種僅有兩種:一、凈制:白扁豆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二、炒白扁豆 取凈白扁豆,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微黃色具焦斑。用時搗碎。此經方在現(xiàn)歷2020年版《中國藥典》成方制劑項中有兩種記載,分別是參苓白術散和參苓白術丸,均要求白扁豆(炒),方共十味藥,粉碎成細粉,過篩……《雷公炮炙論》[9]記載:李時珍曰,凡用白扁豆,須取硬殼扁豆子,連皮炒熟入藥;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從本方。也就是說不管有多少種炮制方法,應遵從原方具體要求。
本人推斷白扁豆用姜汁浸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白扁豆有毒,二是姜汁可以降毒或減副作用。魯利民等人[10]研究認為,在扁豆中能分離得到兩種血球凝集素(A 和 B),凝集素 A 不能溶于水,凝集素 B 可溶于水。凝集素A具有有抗胰蛋白酶活性,實驗中小鼠的生長得到了抑制,同時會引起肝臟組織的區(qū)域性壞死,但其活性加熱后會被破壞,故屬于毒性成分。血球凝集素B可以非競爭性的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加熱后其活性得到抑制, 最高損失約94%。 所以炒制(加熱)可以去毒。姜汁浸的作用分析如下:首先,姜汁浸的目的是使姜汁這個液體輔料能夠滲入到白扁豆組織內部去,并參與一定作用。作用要么增強療效,要么降低毒副作用。在中藥炮制學中,通常姜制的目的有一:制其寒性,增強和胃止嘔的作用,降低毒性;二:緩和藥物的刺激性,甚至制其毒性。例如從古至今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常用生姜,白礬復制以降低毒性,增強療效。在《中藥炮制輔料研究》中毛淑杰[11]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厚樸姜制后刺激性明顯降低。那么我們白扁豆姜汁浸能否降毒副作用機制目前并未完全闡明,是否可以通過添加輔料或改進炮制工藝來研究白扁豆降毒副的機制還尚未可知。在此需要對比當下僅僅炒白扁豆與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二者炮制方法在減毒副、增效方面哪個更好,需進一步究,以便驗證原經方炮制的合理性。
經方烏梅丸源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方中蜀椒要求炒香,現(xiàn)代中成藥烏梅丸寫名為花椒。中藥藥名的寫法以藥典的正明為準。調劑學認為通常處方用名寫為:花椒、川椒,蜀椒均是指花椒。另外,處方寫名為花椒時,按規(guī)定應付規(guī)格為:生花椒。
袁娟麗[12]等人研究后發(fā)現(xiàn),生品花椒有小毒,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鼠少動、嗜睡、肌肉麻痹等輕微中毒癥狀,說明花椒揮發(fā)油具有一定毒性。所以生品花椒不宜入藥。邊甜甜[13]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用GC-MS 法分析清炒炮制花椒中揮發(fā)性成分前后的變化,揮發(fā)性成分清炒炮制后含量出現(xiàn)降低,但成分組成差別不大,所以清炒花椒后不僅減毒還緩和了辛散之性,此法一舉兩得。另外,現(xiàn)歷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花椒有兩種規(guī)格:一、花椒 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二、炒花椒 取凈花椒,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有香氣。顯然《傷寒論》中要求蜀椒炒香是有道理的。
陳皮在臨床中使用非常廣泛并且使用歷史悠久,炮制方法多種多樣。王其獻[14]整理研究發(fā)現(xiàn)橘皮去白的做法始于南北朝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書中提到,橘皮“凡修事須去白膜一重,細銼用”。宋代《圣濟總錄》認為: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藥者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者則去白。”元代脾胃學說創(chuàng)始人李杲說:“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清代醫(yī)家陳士鐸所著《本草新編》中提到:或問陳皮留白為補,去白為攻,然乎?……或問陳皮即橘紅也,子何以取陳皮而不取橘紅?夫陳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則寬中消,若去白而用紅,與青皮何異哉,此世所以;留白為補,去白為攻;之誤也。其實,留白非補,和解則有之耳。何培蕓[15]等人認為,橘紅即橘皮表層, 紅色者,性味歸經與陳皮同,側重于化痰止咳 ,用于外感并發(fā)咳嗽痰多 ,多配其他化痰止咳藥如半夏、杏仁、紫蘇子、白前等。橘白即橘皮中的里層白色者 , 味微甘, 性緩,長于治療脾胃虛弱的厭食納少等癥 ,常配其他健脾消食行氣如山藥、扁豆、白術等,同用。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很多醫(yī)家都認為橘紅與橘白都具有不同的藥效。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方中陳皮不去白;平胃散和藿香正氣二者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陳皮均要求去白。清氣化痰丸源自《醫(yī)方考》陳皮也去白。
陳皮主要含有揮發(fā)油、 黃酮類、有機胺類及微量元素等的化學成分。目前關于陳皮的研究很多,但是把橘紅與橘白分離,分別提取,測量各含有多少種化學成分以及含量多少的研究報道較少?,F(xiàn)代關于橘紅與橘白是否具有不同功效,是否有分離橘紅與橘白不同藥用部位的必要性,與此有關的藥理作用研究也較少。
中藥成分復雜,多數(shù)中藥都是歸經數(shù)個臟腑或經絡,所以常常是一藥多效但是在臨床中往往不需要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jù)病情的需要有所選擇,最好通過炮制使需要的功效突出,從而不需要的功效降低或摒棄。中醫(yī)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腎。柴胡疏肝散中要求陳皮醋炒。陳皮醋制后要么質要么量發(fā)生了改變,阮俊翔[16]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陳皮醋制前后15 個化學成分,含量上發(fā)生了變化,初步識別其中有蕓香柚皮苷和橙皮苷這2 個成分相對含量升高。沒有發(fā)現(xiàn)有新的物質產生或原來的成分失去,推斷醋制前后功效發(fā)生改變的物質基礎是蕓香柚皮苷和橙皮苷。蕓香柚皮苷能減少血栓形成,橙皮苷抗血栓作用較強、具有保護心血管作用,,中醫(yī)認為肝藏血,醋制入肝經,藥效入血分。這兩個物質含量的增加有可能增強柴胡疏肝散活血止痛的功效,從而發(fā)揮“引藥入肝”的作用。初步判斷本經方陳皮醋制有一定道理。在 2020 版《中國藥典》中指出陳皮:“除去雜質,噴淋水,潤透,切絲,干燥”,未見收載其他炮制品,但在各地規(guī)范中卻有其他炮制品種收入。陳皮古今炮制方法很多,《中國藥典》僅收載凈制一法,民間則有醋制、麩炒、土炒、姜制、蜜炙等方法。醋制后的柴胡其升散之性緩和,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增強,對于肝郁氣滯型的脅肋脹痛、腹痛等癥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醋制后的陳皮作為柴胡疏肝散的佐藥具有引藥入肝經、活血定痛的功效,其藥效必定優(yōu)于未炮制品的藥效。
當下參苓白術散已經做成中成藥,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極其廣泛,翻閱多個廠家說明書中并沒有說明桔梗為炒制,白扁豆為姜汁浸,去皮微炒。現(xiàn)歷烏梅丸已經作為中成藥,多家藥品說明書寫為花椒沒有備注炒制,按規(guī)定應付:生花椒。書寫“花椒(炒)”才應付炒品。
現(xiàn)今市面上中成藥柴胡疏肝丸藥品說明書中,并沒有注明陳皮醋制,其他含有陳皮的中成藥說明書,陳皮也沒有標明留白與不留白的特殊炮制要求。根據(jù)中藥調劑學規(guī)范,沒有注明即是付常規(guī)品種。補中益氣丸,平胃丸和藿香正氣,清氣化痰丸,陳皮的炮制要求均沒有注明。顯然與經方炮制要求不符。
中藥經加熱,水浸,酒制,醋制,蜜制,鹽制等藥汁輔料共同處理后,有些成分或增加或減少,或是生成新的化合物,其有效物質基礎化學成分常發(fā)生變化,所以炮制前后有差別。我們炮制的目的主要是增強療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 以便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中藥材成分紛繁復雜,其療效是多成分綜合作用的結果。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新方法繼承,發(fā)展,和提高炮制技術,系統(tǒng)研究中藥材炮制前后其物理變化規(guī)律和化學成分質與量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藥理作用,同時對于揭示中藥炮制的科學內涵和藥效化學物質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如此才有利于對炮制方法做出科學評價,進而規(guī)范炮制技術,建立更加客觀化,數(shù)據(jù)化合理的質量標準。在沒有確切的理論實驗依據(jù)情況下,中藥材最好遵古炮制,隨本方炮制。但此方面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