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極高明而道中庸
      ——基于《中庸》文本的解讀

      2022-12-07 00:31:14李茂祝楊慧齡
      文教資料 2022年15期
      關(guān)鍵詞:內(nèi)圣外王高明子路

      李茂祝 楊慧齡

      (廣東醫(yī)科大學(xué),廣東 東莞 523808)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章,自從宋代朱熹繼承程頤、程顥的學(xué)說,將《中庸》定為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之一,《中庸》的地位愈尊,影響力較以往大增。明代陳鳳梧說:“漢唐以來《中庸》一書列于《禮記》,故子思之學(xué)不顯,至宋表彰《大學(xué)》《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保?]

      《中庸》文本里沒有對“中庸”一詞具體解釋,只是對“中”進(jìn)行了解釋,對“中”的解釋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2];對“庸”的解釋見于后代對《中庸》的注解。漢代鄭玄對“庸”的解釋是“庸,常也”[3]。因此他對“中庸”一詞的解釋便是“用中為常,道也”。宋代程頤對“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

      一、何為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本于天道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5]這句話道出了中庸之道本于天,以天道為法則??追f達(dá)對這句話理解為“子思欲明中庸,先本于道”。他對這句話解釋是:“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兇,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依循性之所感而行,不令違越,是之曰‘道’。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達(dá),是‘率性之謂道’”,“人君在上修行此道以教于下,是‘修道之謂教’也”。[6]《中庸》中還有:“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保?]中庸之道本于天道,因此君子行中庸之道能夠知天知人,君子的舉動能成為世世代代天下的法則,行為能成為世世代代天下的法度,言語能成為世世代代天下的準(zhǔn)則。正因中庸之道本于天道,行中庸之道能達(dá)到中和的境界,《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8]依孔穎達(dá)的理解,“中”是“情欲未發(fā),是人性初本,故曰‘天下之大本也’”,“和”則是“情欲雖發(fā)而能和合,道理可通達(dá)流行,故曰‘天下之達(dá)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能致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yǎng)育焉”。[9]

      (二)中庸之道不遠(yuǎn)人

      《中庸》引用孔子的話:“子曰: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保?0]中庸之道不是偏離人道的虛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人倫常道?!熬家?,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dá)道也?!本?、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是人倫常道,朱熹認(rèn)為這種人倫常道就是孟子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1]。從這個意義看,中庸之道是儒家的特征,佛家、道家不講君臣、父子、夫婦、昆弟等人倫之道,因此不符合中庸之道?!八仉[行怪”的行為,雖“后世有述焉”,但也不是中庸之道,依據(jù)朱熹的解釋“素隱行怪,言深求隱蔽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后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dāng)強(qiáng)而強(qiáng)者也”[12]。中庸之道應(yīng)該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13]。君子安于平素的地位去做自己的本分,而不去做本分以外的事情。無論是富貴或貧賤,身處夷狄或在患難之中都按照自己的本分做應(yīng)該做的事。這樣,君子做什么事情都會心安理得。因此,行中庸之道,“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做自己本分的事情,安分守己,天命自然會賜福。正如《周易》大有卦的上九所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14]?!吨杏埂氛J(rèn)為中庸之道是從普通男女知道的淺易道理開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钡杏怪廊绻骄恐辽願W處,便昭顯在天地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所以說“及其至也,察乎天地”[15]。

      (三)實行中庸之道并非容易之事

      雖然道不遠(yuǎn)人,但要實行中庸之道并不容易,因為“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16]。知者、賢者容易做過頭,愚者、不肖者做的又達(dá)不到要求,因此行中庸之道一點也不容易。愚者、不肖者達(dá)不到要求而不能。如關(guān)于孝的話題,《論語·陽貨》當(dāng)中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釉唬骸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7]孔子批評宰我不仁,在守孝言行上做得不夠,便是不肖者不及的表現(xiàn)?!抖Y記·檀弓》記載:“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禮,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勇仿勚斐?。”[18]子路姐姐去世,子路為其服喪,超過了禮制規(guī)定的時間,子路仍然未除喪??鬃訂枺簽槭裁床怀??子路回答:我沒有兄弟,只有一個姐姐,所以不忍心除喪??鬃勇牶?,用“先王制禮”的道理批評了子路,約束子路歸于禮。子路在守孝行為上做得過了頭,屬于賢者過之的行為,也不符合中庸之道。另外,有些人“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19],盡管可以治理天下國家,放棄厚爵重祿,勇于踩踏利刃而不畏難,但是卻不能實行中庸之道。因此行中庸之道實在是不容易。

      (四)中庸之道的入德之門

      《中庸》認(rèn)為知、仁、勇是行中庸之道的入德之門,“知、仁、勇,天下之達(dá)德也”[20]??追f達(dá)對此解釋說:“知、仁、勇,人所常行,在身為德,故云天下之達(dá)德也。”[21]《論語·憲問》中也有“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22],而“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23]?!吨杏埂穼⑺醋鳛橹牡湫汀㈩伝刈鳛槿实牡湫?、將子路作為勇的典型予以闡述知、仁、勇。“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yáng)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4]舜好問,能審察淺易之言,對于言而未善者能隱而不宣,對于善言則推廣傳播;又能確定愚者、知者兩個極端,量度以取中道,以使愚者、知者都能依中道而行。因此,舜是能行中庸之道的知者的典型?!吨杏埂樊?dāng)中對顏回的描述則是“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顏回能行中庸之道,領(lǐng)悟到善理,則牢記在心中終身不忘。在《論語》中顏回的仁出現(xiàn)多次,如《論語·雍也第六》孔子贊許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5],“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6]。這就是仁者不憂的體現(xiàn)?!墩撜Z·顏淵》 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釉唬骸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7]因此,顏回是行中庸之道的仁者的典型?!吨杏埂酚涊d子路問強(qiáng)??鬃哟鹪唬骸肮示雍投涣?,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瑥?qiáng)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qiáng)哉矯!”[28]子路好勇,《論語》多次提到子路的勇,如《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9]孔子稱贊子路的勇,但又指出他不能裁度事理,容易魯莽行事,因此子路問強(qiáng),孔子引導(dǎo)子路要在義理上要勇、要強(qiáng),而不是在私欲上要勇、要強(qiáng),這樣的勇才符合中庸之道。

      二、極高明的體現(xiàn):內(nèi)圣外王

      內(nèi)圣外王的概念出現(xiàn)在《莊子·天下》:“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荆稌芬缘朗?,《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xué)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保?0]按照《莊子》的說法,只有掌握道之大備者才能內(nèi)圣外王。雖然內(nèi)圣外王由《莊子》提出,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儒家經(jīng)典都強(qiáng)調(diào)內(nèi)圣外王,《中庸》也強(qiáng)調(diào)內(nèi)圣外王,雖然《中庸》文本里內(nèi)圣外王的主線雖不像《大學(xué)》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31],由格物、至知、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么明顯,但也同樣強(qiáng)調(diào)了修身與為政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中庸》強(qiáng)調(diào)修身的重要性,為政的前提是修身,“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32]。仁是修身之本,也強(qiáng)調(diào)為人要行忠恕之道,“忠恕違道不遠(yuǎn),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與《論語》中的忠恕之道是一脈相承的。修身先正己,“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34]。不怨天,不責(zé)怪他人,任何事情都要自責(zé)于自己,從自身找原因,“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35]。修身行道就好比射箭。如果箭頭射在靶心圓圈以外,應(yīng)該反過頭來求自身。《大學(xué)》中強(qiáng)調(diào)慎獨,“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36]。與《大學(xué)》一樣,《中庸》也強(qiáng)調(diào)慎獨,“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7]。君子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懷著畏懼、謹(jǐn)慎的心態(tài)。《中庸》強(qiáng)調(diào)修身要知人知天,“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38]。對此,鄭玄解釋說:“修身乃知孝,知孝乃知人,知人乃知賢、不肖,知賢、不肖乃知天命所保佑?!保?9]可見,中庸之道強(qiáng)調(diào)修身辨別人的善與不善,由此通達(dá)天理?!吨杏埂酚謴母畹膶哟握f知人知天,“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40]。對此,孔穎達(dá)的解釋是:“正諸鬼神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此鬼神,是陰陽七八、九六之鬼神生成萬物者。此是天地所為,既能質(zhì)正陰陽,不有疑惑,是識知天道也。以圣人身有圣人之德,垂法于后,雖在后百世亦堪俟待。后世之圣人,其道不異,故云‘知人也’?!保?1]至此,由修身而知人知天已達(dá)內(nèi)圣的境界。

      內(nèi)圣與外王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中庸》有一段話作了很好的闡述,“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42]。由修身達(dá)內(nèi)圣,進(jìn)而通過治人、治天下國家而達(dá)外王,這種邏輯關(guān)系與《大學(xué)》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是相類似的。如何才能外王呢?《中庸》引用了孔子答魯哀公問政的話:“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yuǎn)人也,懷諸侯也?!保?3]這九經(jīng)便是治理天下國家之道有九種常行的事情。治理天下國家的這九種常行之事有什么邏輯呢?朱熹引用了呂氏的話對這種邏輯關(guān)系進(jìn)行了解釋,“天下國家之本在身,故修身為九經(jīng)之本。然必親師取友,然后修身之道進(jìn),故尊賢次之;道之所進(jìn),莫先其家,故親親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體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國,故子庶民、來百工次之;由其國以及天下,故柔遠(yuǎn)人、懷諸侯次之,此九經(jīng)之序也”[44]。實行治理天下國家之九經(jīng)會達(dá)到什么效果呢?《中庸》又作了進(jìn)一步的闡述,“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45]。統(tǒng)治者有德、國人及君臣講信修睦、財用足、對邊遠(yuǎn)及四方諸侯采取懷柔措施,如此則人多、地廣、兵強(qiáng),普天下便會自然信服敬畏,四方都會歸順之。這就是王道。這種王道便是《詩經(jīng)》所描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46]。反映天下歸于王,而歸往的社會,也符合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對王的解讀:“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撸斓厝艘?;而叁通之者,王也?!保?7]如何實行治理天下國家之九經(jīng),《中庸》也作了詳細(xì)的闡述,“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yuǎn)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yuǎn)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48]。通過注重儀禮,貴德,尊位重祿,設(shè)官分職,使民以時,減輕民眾稅賦,計功行賞,嘉獎有善行之人,同情才能不足之人,延續(xù)中斷俸祿的世家,復(fù)興頹敗廢滅的邦國,幫助諸侯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貢禮薄收,賞賜厚重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治理國家天下,使得四方來歸,從而實現(xiàn)王道。

      三、極高明而道中庸

      內(nèi)圣外王是極高明的體現(xiàn),如何達(dá)到內(nèi)圣外王的極高明境界,《中庸》中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49]朱熹把“一”解釋為“誠”,從《中庸》的整個文本來看,朱熹的這種解釋比鄭玄對這個“一”解釋為“豫”要相對合理。因此,“誠”是達(dá)到極高明的方式。

      《中庸》中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保?0]“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保?1]由這兩句話可知,由“誠”達(dá)高明是圣人的天性,由高明到“誠”是學(xué)而知之的結(jié)果?!罢\”與高明是等同的?!罢\”為天道,天道是高明,圣人不需勉勵而自行善,不經(jīng)思慮而自得于善,能從容不迫達(dá)到中庸之道,由此可見,圣人的性情符合天道自然,因此“誠”是高明。而“誠之”是選擇善事堅定固守而行,行不間斷,也可達(dá)“誠”的境界,也就是達(dá)到高明的境界。簡單來說,“誠之”就是學(xué)而至于“誠”,達(dá)到高明的境界。

      《中庸》多次提到“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瑒t可以與天地參矣?!保?2]“至誠之道,可以前知。”[53]“故至誠不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保?4]由這幾段話可以看出,至誠能充分發(fā)揮人與物的天賦本性,幫助天地化育萬物,功德與天地并列;至誠可以預(yù)知未來;至誠不停息,不停息就能突破時空界限,流傳久遠(yuǎn),久遠(yuǎn)就化育萬物無所不周,就有了薄厚之德,育物薄厚則能功業(yè)顯著達(dá)高明。因此,至誠是誠的最高層次,是極高明,是圣人之道,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從這個角度看,至誠,也就是圣人之道似乎高不可攀。其實不然,“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55]。次于圣人的賢人從細(xì)微處著力,通過努力地學(xué)也能達(dá)到至誠。這種至誠,經(jīng)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過程而達(dá)到,雖不是圣人自然而然的至誠,但效果是一樣的。普通人達(dá)到至誠就要“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qiáng)”[56]。學(xué)、問、思、辨、行持之以恒,勤能補(bǔ)拙,別人做一遍就會,自己做一百遍也能掌握;別人做十遍就會,自己做一千遍也能掌握。也要“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尊奉圣人自然而然至誠的德性而勤學(xué)圣人之道,通過勤學(xué)達(dá)到寬廣博大的宏觀境界,又深入精細(xì)詳盡的微觀之處,達(dá)極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尋舊聞舊事,由此能探究對事理新的認(rèn)識,以樸實厚道的態(tài)度崇尚禮儀。通過上述的途徑,普通人也能達(dá)到至誠,就是達(dá)到極高明。

      極高明者是否標(biāo)新立異,與普通人過不一樣的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極高明者道中庸,極高明者不自大自夸,不標(biāo)新立異,不離群索居,“ 《詩》曰:‘衣錦尚 ?!瘣浩湮闹?。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yuǎn)之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57]。極高明者看似平淡、簡易,但其實卻高深莫測,正所謂大道至簡;而小人則好自夸,初看似乎有本領(lǐng),但久處就發(fā)現(xiàn)其實是淺陋之徒。

      《中庸》中極高明者的典型是孔子,“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58]?!拔ㄌ煜轮潦ィ瑸槟苈?、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qiáng)、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59]“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60]孔子遵循堯、舜二帝的傳統(tǒng),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為天下至圣、至誠,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功,可謂高明至極??鬃訕O高明而道中庸,不語怪、力、亂、神,過著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墩撜Z》描述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61]。既沒有過頭,也沒有不及,這便是達(dá)中和的品行。有鄙夫問孔子,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保?2]孔子的“叩其兩端而竭”與舜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是一樣的,這些都是中庸之道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孔子不僅是極高明者,還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典范。

      猜你喜歡
      內(nèi)圣外王高明子路
      Propagation of surface 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 in a symmetric waveguid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內(nèi)圣外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6
      爸爸的“高明”之處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百家講壇(2019年14期)2019-07-29 06:15:04
      Study on the Per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Channel Laser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誠信
      自身要端正
      “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nèi)圣外王與中庸之道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51:24
      伊宁市| 托克托县| 巴马| 凤山县| 嘉禾县| 唐海县| 嘉兴市| 三原县| 原平市| 武汉市| 澎湖县| 库伦旗| 汉源县| 巫溪县| 肥城市| 龙门县| 化州市| 江门市| 华坪县| 宝坻区| 武川县| 贵德县| 台湾省| 阿坝县| 什邡市| 铜陵市| 尤溪县| 曲阳县| 阜康市| 高平市| 凯里市| 滁州市| 承德市| 资中县| 太谷县| 文山县| 沐川县| 彭山县| 郎溪县| 拜城县|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