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中男生,為人熱情大方,但總是交不到要好的朋友。每次生日都是我一個人過,每次放假都是我一個人在家里……看著朋友圈里一些朋友曬出他們一幫人又在一起跨年,又在一起為誰慶生時,我很落寞,我也好想有這么一群朋友啊,但我就是無法做到,我該怎么辦?
杜杜
杜杜:
你好!
看到你的來信,一個人渴望友情,熱情大方,卻交不到要好的朋友,看上去確實讓人有些困惑。我們試著來分析,看看問題可能出在哪里呢?
所謂友情,不是一種很玄的、只靠運氣和緣分的東西,也是有一定內(nèi)在模式可循的。能看出來,你試圖通過“為人熱情大方”來獲得友情,但友情需要的,可能并不僅僅是這些。
首先,與人交往,需要一定的社交技能,比如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能夠從他人的言行、表情中識別對方的情緒、動機和需求。簡單說,就是通過換位思考,讀懂別人的行為,識別社交信號。
這個技能非常重要。因為在日常交流中,語言傳遞的信息只占全部交流內(nèi)容的7%,還有93%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傳遞的(比如聲音、表情、動作等)。如果識別不出這些社交信號,往往碰了壁還不知道怎么回事。
你見過這樣的場景嗎?幾個人在一起聊天,一個人長篇大論,其他人的目光已經(jīng)游離,還暗暗打了個哈欠,說話的人卻絲毫沒有察覺,這就是沒有識別社交信號。
想在社交中更加自如,就需要我們平時多用心觀察,留意人們有哪些微表情,體會他們說的話實際上在表達什么,什么情況下大家聊得很嗨,什么情況下氣氛有些尷尬……用心揣摩。
其次,友情是吸引來的,而不是追求來的,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想一想,你喜歡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是不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某些特質(zhì)讓你想要靠近?
真正的友情,是同頻的人互相吸引,而非刻意追求甚至討好。就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兩方面下功夫。
一是讓自己更容易被看到。一個人站在山腳,一個人站在山頂,誰更容易被看到?當然是站在高處的那個人。
所以,我們可以多創(chuàng)造一些表達自己的機會,這就相當于站在高處,讓大家更容易看到你、了解你。作為學生,毋庸置疑,學習成績好,會更容易得到關注。此外,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寫得一手好字、打籃球特別帥……這些,都會讓你更有識別度。我至今還記得,初中時班上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女生,在晚會上跳了一曲《秋日私語》,引起了全年級的轟動。
讓自己發(fā)光,有勇氣站在聚光燈下,讓大家有機會看到你,這是吸引朋友的一個好方法。
二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一兩個興趣愛好。兩個人初相遇,往往會尋找一些共同話題,這樣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朋友之間更是如此。所以,你可以發(fā)掘一下,自己有什么興趣愛好。共同的興趣愛好就像暗號,憑借著暗號,更容易找到同頻的人。
總之,表達自己、培養(yǎng)興趣愛好、增加軟實力,這些都有助于我們獲得友誼。
說完技巧和能力,我們再往更深層看一看。
有沒有一種可能:熱情大方并不是你真正的性格,而是一個社交面具,是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一種手段?
人們通常認為,一個人只有熱情大方才會受人歡迎,所以,我們就做出這樣的姿態(tài),試圖以此融入群體。但內(nèi)心深處,我們可能是不自信的、退縮的,總是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
因為不是出于本性的自然流露,我們雖然想表現(xiàn)得合群、熱情開朗,但就像終究不是自己的衣服,別人能感覺到不對勁,我們自己也會覺得擰巴,即便在群體中也會覺得寂寞。
如果是這樣,我們需要做的是先接納自己,樹立真正的自信。
自信的人,會更真誠——對別人真誠,對自己也真誠,不矯飾,也不討好??吹絼e人需要幫助,愿意真誠地伸出援手;自己有需要,也敢于向別人尋求幫助。這樣的人,可能不是那么耀眼,但相處起來很舒服,大家都喜歡和這樣的人在一起。
另外,覺得自己無法融入群體,也許是你的本性不適合這樣做。
蓋洛普優(yōu)勢理論把人際交往分成兩種,一種是取悅型,這樣的人擅長和很多人打成一片;與之相對的,是交往型,更擅長兩三好友深入交往。
回顧一下你的經(jīng)歷,你更貼近哪一種呢?
我用了很長時間,才知道自己屬于交往型。
小時候,和小伙伴們在一起,雖然也會說笑打鬧,但我總有點抽離感,無法完全融入。為此,我糾結(jié)了很多年,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性格問題。當慢慢長大,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和三兩好友促膝長談,聊一些觸及心靈的話題,這樣的交往會非常滋養(yǎng)內(nèi)心。
所以,你不妨多去體驗嘗試,自己適合什么樣的交往方式,接納自己的特質(zhì),自己舒服,也會吸引到同頻的人。
日本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p>
我們在交往中也是如此。我們認為自己是熱情大方的,但在和外界的“碰撞”中,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會引起我們的反省和思考,看看是哪里的問題,需要做哪些提升,進而明晰自己是怎樣的人,什么樣的交往方式更適合自己……然后不斷改進、調(diào)整。這個過程,就是成長。
所以,恭喜你,在交友方面的困惑,促使你開始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尋找和世界相處的方式,這就是成長中的必修課——雖然會有孤單、自我懷疑和沮喪,但一個成熟、飽滿、獨特的自我,必須經(jīng)歷這樣的蛻變。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是,別著急,慢慢來。
(凌想,《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心理咨詢師,創(chuàng)辦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