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亦神亦祖:陳元光將卒后裔由來考

      2022-12-08 06:42:57
      陰山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云霄實則后裔

      劉 濤

      (肇慶學院 肇慶經濟社會與歷史文化研究院,廣東 肇慶 526061)

      陳元光,河東人,是武周時期嶺南首領,北宋時始載漳州地方志[1]。陳元光譜系存在建構與重構過程[2],陳元光將卒后裔也不例外,部分原本追隨閩王王審知入閩的祖先敘事,先后改為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祖先敘事。目前,學術界關于陳元光將卒信仰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對后學多有啟示。如蔡惠茹《明清漳州開漳圣王信仰的發(fā)展與變遷考察》一文通過明清地方志記載的陳元光將卒名單與陳元光家譜收錄的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冊比較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陳元光將卒未獲追封,對后學研究多有裨益。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未深入考察陳元光將卒所在宗族,進而揭示陳元光將卒存在民間信仰合法化的過程,并分析其成因[3]。拙作《“陳元光將卒”由來及其演變》一文對見載明清地方志的陳元光將卒名單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陳元光將卒名單存在不斷增加的過程,卻未對未見載陳元光將卒名錄的陳元光將卒后裔進行考察[4]。

      陳元光將卒規(guī)模龐大,影響深遠,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學術界對陳元光部將大多從歷史人物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較少從族群互動與民間信仰視角深入考察。為此,本文將圍繞未見舊志記載的陳元光將卒名單后裔,廣泛搜集正史、地方志,結合田野考察所得族譜、碑銘、口述史料等史料,通過分門別類梳理陳元光將卒信眾,還原陳元光將卒信仰的產生與演變過程,并分析其原因,從而為新時期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路徑。

      一、因信仰陳元光而成為陳元光將卒后裔

      因信仰陳元光而成為陳元光部將后裔,卻未見載舊志收錄的陳元光將卒名單,主要有云霄吳姓與白石丁姓。

      (一)云霄吳姓

      云霄吳姓指吳原宗族,主要生活在漳州府漳浦縣云霄(今漳州市云霄縣云陵鎮(zhèn)),萬歷元年《漳州府志》稱:“今語浦故家,必曰陳、吳二氏,”[5]722此“浦”指漳浦縣,吳原宗族是漳浦縣兩大世家大族之一。吳原宗族宣稱其入閩始祖是陳元光之父陳政的部將,實則并非如此。

      吳原以漳浦縣儒學生員考中景泰元年(1450年)舉人[6],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正德《大明漳州府志》[7]1579-1583、康熙《福建通志》均有傳[8]。

      吳原《吳氏家譜序》記載:

      自吳凡幾遷居于光州固始。唐廣明間,有從玉鈴(鈐)衛(wèi)將軍陳政者征閩,因家于泉,族屬益繁。五季之亂,譜遂無傳。今所知者,元大德二年,誠庵府君,諱福友,自泉徙居漳浦之云霄,遂為云霄人。斷以誠庵為始祖,其遠祖弗可考者,皆不錄。[9]10

      該譜序落款:“宏治七年甲寅春王孟陬月元旦”“六世孫原”[9]11。此“宏治”即“弘治”,為避乾隆弘歷名諱,改“弘”為“宏”。

      吳原譜序存在兩處自相矛盾的說法:其一,追隨陳政入閩時間相差兩百多年。既然吳原的祖先是相傳唐總章二年(669年)入閩的陳政部將,其入閩時間為何在唐僖宗廣明年間(880—881年)?

      其二,吳原在弘治七年(1494年)所撰譜序若是原文,為何其所修《云霄吳氏族譜》未成為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將卒的參考家譜?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根據(jù)陳元光家譜《龍湖譜》記載,最早記載陳元光吳姓部將為“府兵校尉”“吳貴”[5]144。吳原墓志銘述及“《云霄吳氏族譜》藏于家”[10],該墓志銘撰于“(弘治)九年”[10],即弘治九年(1496年)?!对葡鰠鞘献遄V》在弘治九年(1496年)已流傳于世。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述及吳原“著述有”“族譜”“藏于家”[7]1582。然而,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將卒僅參考陳元光家譜《龍湖譜》、許天正家譜《許氏家譜》、盧如金家譜《盧氏家譜》[4],卻未記載參考吳原家譜。陳元光將卒名單始載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其時,陳元光的吳姓部將僅“府兵校尉”“吳貴”一人[5]144?!皡琴F”其人出自陳元光家譜《龍湖譜》,并非吳原《云霄吳氏族譜》,吳原《云霄吳氏族譜》原文未記載“吳貴”,也未記載其祖先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將卒名單沿用萬歷元年《漳州府志》的說法[11]883,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漳州府志》所載陳政、陳元光的吳姓將卒名單僅增加“府兵隊正”“吳弼”一人[12]12a。吳原之后歷經天啟年間(1621—1627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兩次修譜以及嘉慶二十年(1815年)抄錄[9]12-16,均未提到其入閩始祖名諱,可見吳原既非吳貴、吳弼后裔,亦非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

      吳原譜序所載入閩始祖是陳政將卒的說法從何而來?這就要從吳原修譜所據(jù)版本說起。吳原譜序述及其父吳永綏在成化元年(1465年)安排吳原的堂兄吳森編寫家譜:

      顯考永綏府君,于成化元年,命從兄森,匯家譜二帙,額其次序,各提為一世起。俾后之子孫各詳其所親,各系其所出,分為大宗、小宗,欲明其親疏詳略之意。[9]10

      吳森,是天順元年(1457年)舉人,官至浙江布政司參政[6]。吳原譜序所云入閩始祖是陳政將卒的說法是否出自吳森所編家譜?根據(jù)吳原墓志銘述及其祖先:“公之先自河南固始入閩,家泉之晉江。元大德中,五世祖福友,以百戶屯田漳州云霄,遂為云霄人?!盵10]該墓志銘所載吳原的祖先譜系最遠僅能追溯到吳原五世祖吳福友。此“大德中”具體指吳原譜序所載“大德二年”,即吳福友在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擔任元軍百戶,因此從泉州晉江前往漳州云霄屯田。該墓志銘為吳原之子“奉翰林黃編修瀾所為行狀,求予銘墓”[10],無論是行狀、墓志銘作者,抑或吳原之子,均不知吳福友之前的譜系,更無從談起吳原的祖先是跟隨陳政入閩。目前所見吳原所撰譜序述及:“唐廣明間,有從玉鈴(鈐)衛(wèi)將軍陳政者征閩,因家于泉,族屬益繁。五季之亂,譜遂無傳。今所知者”[10]實則后人增補。

      吳原譜序所載其祖先是陳政部將的說法在何時增補?這就要從吳原之父吳永綏重建云霄威惠廟說起。

      吳永綏,即吳原墓志銘所云“晚紹,號有松”[10],其字永綏,嘉慶《云霄廳志》有傳[13]。嘉慶《云霄廳志》記載吳永綏在明成化年間(1464—1487年)重建云霄威惠廟:

      威惠廟,祀將軍陳元光。唐嗣圣間建,遺址莫考?,F(xiàn)廟在鎮(zhèn)城西門外,明成化間,里人吳永綏建。[13]

      此“威惠廟”供奉陳元光?!版?zhèn)城”指云霄鎮(zhèn)城。清末所見云霄威惠廟位于云霄鎮(zhèn)城西門外,實則吳永綏所建。

      吳永綏為何要興建云霄威惠廟?這就要從吳永綏的祖先說起。吳原譜序述及其僅知最早祖先是“誠庵府君”,即吳福友。吳原對吳福友以上的祖先并不了解:

      原慨其上世之弗可知者,既弗可譜,則后之子孫將何以盡夫尊祖敬宗之義?[9]10-11

      直到吳原一代尚不知吳福友以上祖先譜系,吳永綏如何得知是陳政部將后裔?吳永綏并非以陳政部將后裔的身份重建云霄威惠廟。

      吳永綏重建云霄威惠廟實則與其元代百戶后裔身份有關。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述及吳原家世:

      吳環(huán),與參政森、侍郎原同六世祖,環(huán)高祖福賜,為同知陳君用下百戶,有全城功,事見君用傳。[7]916

      此“福賜”即吳福賜,但該志又作“賜”,即“吳賜”[7]1560,實則同一人。吳福賜在元末名將陳君用手下?lián)伟賾?,立有軍功。正德《大明漳州府志》主纂周瑛與吳環(huán)是同科進士[7]916-917,該志所載是可信的。

      吳福友一家原本世襲元軍百戶:

      始祖福友公……長以戰(zhàn)功授本衛(wèi)百戶,仍許世襲,后調漳州,于漳浦云霄等處提督屯種、稽查耗亡田土,占軍籍、居云霄,為開基祖。明洪武四年,釐勝國臣屬,始改籍為民。至正以前,孫:廣和,猶以公蔭,襲百戶,累功統(tǒng)兵同知總管府。公授職百戶,載明內閣大學士李西涯文集。[9]22

      此“軍籍”指元軍,“勝國臣屬”包括元朝軍隊。吳福友一家在洪武四年(1371年)被編入漳浦縣“民籍”?!睹魈祉槹四赀M士題名碑錄(甲戌科)》記載:“吳原,福建漳州府漳浦縣民籍?!盵14]

      吳永綏為淡化元軍百戶后裔色彩,采取入鄉(xiāng)隨俗的對策,從而有重建供奉漳州民間信仰陳元光的云霄威惠廟之舉。

      吳永綏父母吳在中、蔡氏“合葬大臣山”[9]43,吳永綏、凌氏夫婦“合葬大臣山”[9]43。云霄大臣山得名與陳元光府兵校尉盧如金有關。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始載:盧如金“葬于連玭山,鄉(xiāng)人因名為大臣山,對配將軍山”[5]145,盧如金“與元光同祀”[5]145,即與陳元光一同被供奉在威惠廟。盧如金宗族實則元軍后裔。盧如金之妻“祝氏,光州萬戶侯正陽公女”[15],此“萬戶侯”實則“萬戶”,為元代設置,即盧如金是元代萬戶的女婿。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根據(jù)盧如金家譜《盧氏家譜》記載為盧如金立傳[5]145,盧如金后裔宣稱盧如金是陳元光府兵校尉,為后來吳原后裔改稱入閩始祖是陳政部將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吳原譜序所載祖先是陳政部將的說法實則出自天啟年間(1621—1627)重修家譜的吳寀之手。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記載:

      (徭人)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由陳元光將卒始也。[11]2583

      此“徭人”指畬民。“城邑人”指漳州城邑人,由于流傳追隨陳元光自河南移民漳州的祖先敘事而被畬民稱為“河老”。

      正德以降到萬歷三十八年(1506—1610年),云霄鎮(zhèn)城百姓要應對“時出為寇”的畬民[16],居住在云霄鎮(zhèn)城的吳原宗族為應對畬民需要與“城邑”百姓打成一片,根據(jù)漳州“城邑人”流傳的“河南”“陳元光將卒”祖先敘事,宣稱祖先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陳政部將。首先,吳原提出祖先來自河南固始。天順五年(1461年)《大明一統(tǒng)志》始載陳政是光州人:“政,光州人,元光父也”[17],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又云:陳元光“其先河東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5]143,可見萬歷元年(1573年)出現(xiàn)陳元光是光州固始人的說法。吳森、吳原先后修纂家譜均未宣稱祖先是陳政部將,吳原譜序所云祖先來自河南固始實則受到北宋以降泉州人祖溯光州固始的影響[18]。隨后根據(jù)泉州人追隨王審知入閩的祖先敘事,出現(xiàn)“唐廣明中”的記載。

      吳寀實則提出“有從玉鈴(鈐)衛(wèi)將軍陳政者征閩,因家于泉”的說法。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明確記載陳元光吳姓將卒僅吳貴一人,吳寀無法聲稱是吳貴后裔,只能宣稱祖先也是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而來。閩南傳統(tǒng)修譜是家譜修成,此前參考的版本不再流傳。吳寀在天啟年間(1621—1627年)根據(jù)吳原所修版本重修家譜。雖然吳寀《云霄吳氏重修祖譜序》聲稱其所修家譜內容為“今第取九世以下,十三世以前之子姓”[9]13,但吳寀所見家譜版本為吳原所修《云霄吳氏族譜》:“左司徒云坡公編訂”[9]12,此“左司徒”指戶部左侍郎,“云坡公”即吳原別號云坡居士。吳原譜序經吳寀抄錄,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家譜時所見,繼而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抄錄。

      (二)白石丁姓

      白石丁姓主要生活在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今漳州市龍海區(qū)角美鎮(zhèn)楊厝村丁厝社),宣稱是陳元光任命的漳州“承事郎”后裔,實則源于白石丁姓在元末信奉陳元光有關。

      丁儒見載地方志始于萬歷癸丑(1613年)《漳州府志》:

      按《白石丁氏古譜》:唐自高宗朝有曾鎮(zhèn)府者,以將軍鎮(zhèn)閩。丁之先有丁儒者,曾贅婿也。及將軍陳政與曾鎮(zhèn)府更代,而曾遂流寓龍溪?!t元光以將軍知州事,丁儒為州承事郎。……而陳政之前有曾鎮(zhèn)府,皆前此諸志所未嘗及。[10]2048-2050

      該志引用《白石丁氏古譜》記載,認為丁儒由于是曾鎮(zhèn)府的贅婿而隨之入閩,繼而成為稍后入閩的陳元光屬下。此《白石丁氏古譜》收錄在嘉慶抄本《白石丁氏世譜》。

      丁儒實非唐人。丁儒曾任“州承事郎”,即漳州承事郎。承事郎為宋代官職,若丁儒曾任“承事郎”,實則宋人。

      白石丁姓為何要將丁儒塑造成陳元光部屬?這就要從白石丁姓信奉陳元光說起:

      先是本家七五致政……于宋端平二年舍建慈濟宮三座……其孫光祖另砌石座一臺,以奉七五致政為檀樾主?!试琳?,白石前五傳社眾欲移趙山廟于社中,而難其地,到本家求七五致政所舍慈濟宮、東邊道士房一帶吉園地,起蓋趙山廟,上堂祀陳州主元光。”[19]59a-59b

      此“七五致政”指丁七五郎,因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捐建慈濟宮供奉保生大帝吳本,而被奉為檀樾主。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趙山廟遷入白石,白石丁氏由此信奉陳元光。從“今五甲社趙山廟所祀檀樾是”來看[19]66b,由于白石趙山廟土地為慈濟宮所有,丁七五郎又被白石丁姓尊奉為檀樾主,從而拉近了白石丁姓與陳元光的距離。

      既然白石丁姓在元末信奉陳元光,因此留下元代的印記,導致《白石丁氏世譜》聲稱首篇譜序為元代龍溪人所撰。該譜收錄的首篇譜序《江東丁氏譜序》落款“大元釋褐狀元黃思永撰”[19]3a,述及“唐九承事郎公,諱儒”[19]2a,即丁儒。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記載:“黃思永,龍溪人,元釋褐狀元。”[7]1044黃思永為龍溪縣人,在元代成為釋褐狀元。但該譜序并非黃思永所撰,若為黃思永所撰,為何未留下書寫時間?實則反映了白石丁姓信奉陳元光始于元代。

      《白石丁氏世譜》第二篇譜序落款“明賜進五士、五經解元黃文史題”[19]5a,此“賜進五士”有誤,原文應作“賜進士”。黃文史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應天府五經解元[20],并非進士,所謂黃文史撰寫的譜序實則托名偽作。白石丁姓為何要托名黃文史?究其原因,應與黃文史取得的科舉成就有關。

      《白石丁氏古譜》實則創(chuàng)修于嘉靖十年(1531年),該譜第三篇譜序《文峰丁氏族譜敘》實則創(chuàng)修族譜譜序[19]5b-6b,該譜序述及“始祖九承事郎”[19]5b。白石丁姓之所以創(chuàng)修族譜,源于發(fā)現(xiàn)丁儒的價值。原來,潮州丁姓曾在嘉靖三年(1524年)前來白石聯(lián)宗:

      端明公九世孫有諱朝輔者,稱六公。明嘉靖三年,至漳訪祖,修始祖事郎墳。先是寄一詩云:“但知松樹千枝葉,不審根從何處來?尋到原頭深幾許,始知承事手中栽?!盵19]65a

      此“漳”指漳州?!栋资∈鲜雷V》稱:“端明公,諱允元……遂以朝奉大夫知潮州軍事,正己率僚,茂著政聲,入《名宦傳》,詳《潮府志》,因立籍潮州仙田鄉(xiāng),孫子蕃衍?!盵19]64b-65a嘉靖《潮州府志》始載丁允元:“今祀于名宦”[21]221,該志修于“嘉靖丁未”[5]162,潮州直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方將丁允元視為名宦?!端螘放叮骸?紹熙二年五月十二日)詔廣東提舉劉坦之知潮州丁允元并放罷,臣僚論其貪酷也?!盵22]丁允元在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因“貪酷”而遭到罷黜。潮州丁姓其時尚無族譜,否則丁朝輔詩文不會提及“不審根從何處來?”到了漳州“始知承事手中栽”。丁朝輔為重塑形象,在原有丁允原譜系基礎上,往前追溯到丁儒。由于丁儒名不見經傳,促成白石丁姓在嘉靖十年(1531年)創(chuàng)修族譜,繼而在嘉靖十四年乙未十二月(1536年)為丁儒夫婦豎立墓碑:“唐承事郎丁公暨宜人曾氏墓”,落款“大明嘉靖乙未季冬之吉旦立”。

      丁儒未被列入陳元光將卒名單,究其原因有二:首先,《白石丁氏古譜》直至嘉靖十年(1531年)尚未述及丁儒與陳政、陳元光開發(fā)漳州。嘉靖《文峰丁氏族譜敘》僅云:“始祖九承事郎來自河南,家于象山”[19]5b。托名黃思永譜序述及丁儒與陳政、陳元光父子交往,實則借鑒萬歷元年《漳州府志》之后的產物。黃思永譜序記載:

      余閱譜,見丁氏之先,始自唐九承事郎公,諱儒,字學道,高宗朝有曾鎮(zhèn)府者,以府兵鎮(zhèn)閩。公就閩贅焉。后與陳鷹揚父子平蠻寇、開漳郡,為州別駕。其所傳攘平事跡,比漳乘較詳則又知丁氏之大,有造于漳也。[19]1b-2a

      此“陳鷹揚父子”指陳政、陳元光父子,“鷹揚”出自《元和姓纂》所載“右鷹揚將軍陳元光”[23]。此“漳乘”指漳州地方志,漳州自南宋淳祐《清漳志》以后,直到正德八年(1512年)修成《大明漳州府志》。黃思永為元代人,漳州在元代并無修志。若黃思永所云“漳乘”指淳祐《清漳志》,但萬歷元年《漳州府志》修纂曾參考“《淳祐志》”[5]31,即淳祐《清漳志》,萬歷元年《漳州府志》為何不能據(jù)此記載丁儒?

      白石丁姓在萬歷癸丑《漳州府志》修纂之際,邀請同為龍溪縣的鄉(xiāng)紳徐鑾閱讀《白石丁氏古譜》,希望據(jù)此采編進該志:

      萬歷某年,郡刺史閔公延諸薦紳大修漳乘,遍訪閭巷。故族徐耀玉先生鑾,得吾古譜閱之,乃知柳營江之所由名,及陳之前有曾、有丁,喜而志之。據(jù)憑吾譜,以為德色,并以為漳乘生色。[19]16a

      此“郡刺史閔公”指漳州知府閔夢得。“漳乘”指萬歷癸丑《漳州府志》?!靶煲裣壬帯奔础褒埾扈帯?,參與修纂萬歷癸丑《漳州府志》[11]73,與白石丁姓有舊。徐鑾雖作為白石丁姓“故族”,竟然不知柳營江典故與丁儒有關,也不知在“陳之前有曾、有丁”,即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之前已有曾鎮(zhèn)府、丁儒翁婿?

      此“古譜”版本應是萬歷四年丙子(1576年)所修?!栋资∈鲜雷V》收錄第四篇譜序《文峰丁氏族譜敘》,為“萬歷四年丙子,二十一世孫良克宗甫拜述”[19]7a-8a。該序記載:“我族始自唐九承事郎開跡于漳,卜居柳營江東之象山?!盵19]7b其時已提及柳營江。白石丁姓針對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將卒名單未列丁儒,只能將丁儒入閩時間設置在陳政、陳元光入閩之前,從而造成丁儒未載陳元光將卒名單事出有因的假象。

      《白石丁氏古譜》由白石丁姓何人提供?《白石丁氏世譜》記載丁長春曾與徐鑾有交:

      第二十二世:布衣天游子寄凡先生,諱長春,字其綿,更名從龍,字云門,別號寄凡。[19]92b

      丁長春有詩《天柱石室歌》[19]99a-100a,作于萬歷三十七年到三十八年間(1609—1610年)?!皶r呂別駕思懋偕鄭副憲輅思、戴觀察亨融、徐司馬鳴卿、張孝廉紹和、鄭孝廉瓚思飲芝山吟社同詠”[19]100b,此“天柱石室”指長泰天柱山石室,乃戴燝在黃文史石室基礎上拓建而成[24]。“呂別駕思懋”指呂繼楩,字思懋,萬歷三十七年到三十八年(1609—1610年)任漳州府通判[16]?!班嵏睉椵`思”指鄭懷魁,字輅思?!按饔^察亨融”指戴燝,字亨融?!靶焖抉R鳴卿”指徐鑾,字鳴卿。“張孝廉紹和”指張燮,字紹和?!班嵭⒘懰肌敝膏嵕艨?,字瓚思[25]93。張燮與戴燝、徐鑾、鄭懷魁、鄭爵魁為龍溪縣芝山詩社成員。丁長春曾與呂繼楩、鄭懷魁、鄭爵魁、張燮、徐鑾前往戴燝隱居處賦詩唱和。

      徐鑾與萬歷癸丑《漳州府志》纂修“鎮(zhèn)海林茂桂”“長泰戴燝”“龍溪張燮”“龍溪鄭爵魁”齊名“霞中十三子”,又和總纂“郡人劉庭蕙”交往密切[11]73。丁長春在萬歷癸丑《漳州府志》修纂之前與徐鑾、戴燝、張燮、鄭爵魁交好。林茂桂是何喬遠摯友,曾應邀前往長泰天柱山與之詩文唱和[25]99。戴燝曾在漳浦威惠廟西廟樓題詩,在緬懷陳元光的同時,追溯祖先到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20]。鄭爵魁也有為陳元光部將丘安道族譜作序述及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開漳之舉。鄭爵魁在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所撰譜序記載:“漳之邱姓,出于河南光州固始縣。自唐保義將軍安道公,從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開辟漳土”[26]1,該譜序落款為“萬歷戊申年仲春,同邑薊州府鄭爵魁拜書于德星舍?!盵26]2此“同邑”指龍溪縣。“保義將軍安道公”即丘安道,因清世宗尊崇孔子,為避孔丘名諱,改“丘”為“邱”??滴酢墩闹莞尽吩鲅a的陳政、陳元光將卒名單有“府兵隊正”“丘安道”[11]12b,二者實為一人??滴酢墩闹莞尽犯鶕?jù)所謂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冊”記載“府兵隊正”“丘安道”[4],實則“保義將軍”丘安道此前被列入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冊”,由于陳元光將卒名單并無“保義將軍”,導致“丘安道”原有的官職“保義將軍”被改成“府兵隊正”。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未將丁儒載入陳元光將卒名單,源于該志作者礙于萬歷元年《漳州府志》陳元光將卒名單未記載丁儒,無法將丁儒載入陳元光將卒名單。

      二、因被認為信仰陳元光而成為陳元光將卒后裔

      被認為信仰陳元光而成為陳元光部將后裔,卻未見載陳元光將卒名單,此陳元光部將存在有姓名者與未有具體姓名者兩種情形,主要體現(xiàn)在漳州何姓與丙洲陳姓兩個案例。

      (一)漳州何姓

      漳州何姓被認為信仰陳元光而成為陳元光部將后裔,屬于有姓名的陳元光部將后裔。然而,實際上所謂信奉的陳元光并非陳元光,而被稱為陳元光部將的祖先實則唐末人。漳浦官潯、南靖荊美、平和何地三地何姓族譜對同一信仰的神明卻存在三種文本書寫。

      首先,漳浦何姓認為祖先“圣頭公”追隨“周旨王”與“陳將軍”入閩。其族譜收錄的《清源何氏族譜志》記載:

      余稽鼻祖,乃安撫公也。唐時,與周旨王、陳將軍率眾定閩。凡子弟皆其安插,閩人德之。今田家世祀三佛,中黃龍袞者,周旨王也;左黑面按劍者,陳將軍也;右幞頭白面者,圣頭公也。問之,曰:“圣頭公,乃何姓安撫公也。時畫地安插,入閩諸人如田主公然,故祀之?!盵27]16

      該譜序落款“正統(tǒng)十二年,莆田十九世孫:譖謹志”[27]16,認為是來自莆田的何氏鼻祖安撫公十九世孫何譖所撰。

      此“周旨王”其人,見載《清源何氏世系并詩歌》:

      唐昭宗時,王緒舉光、壽二州附秦宗權。王潮兄弟率固始人從。后緒據(jù)二州,陳將軍統(tǒng)三千之眾入閩,分處閩越。王審知因其眾定閩,凡仕籍中有自光州固始來者皆得美官。[27]32

      該文作者“何潯六世孫孝傳思恒叟撰并吟”[27]38,《官潯何氏族譜》編寫者何思明據(jù)此懷疑“周旨王”是唐末入閩的王審知,“周旨王(王審知?)”[27]17,而“陳將軍”則認為可能是“陳師先”,“陳將軍(陳師先?)”。

      其次,南靖何姓于此卻有不同記載,其收錄的《何氏族吟》稱:

      始祖安撫公,在武則天時,與州主王、陳將軍率光州固始人定閩。凡有田疇,子弟皆其安插,閩人德之。今田家世祀三佛:中,州主王也;右(左),陳將軍也;右,圣頭公也。問之,曰:“何姓安撫公也。彼時畫地安插,閩人思其德□,遂祀之?!盵28]6

      該譜序落款也是“正統(tǒng)十有二年歲次丁卯孟春之月,十九世孫謹志[28]7,與《清源何氏譜志》版相比,增加了具體的月份,卻少了作者故里莆田及其名諱何譖。在《何氏族吟》版譜序中,何氏始祖“安撫公”入閩時間已具體到“武則天”,“周旨王”也被改寫成“州主王”。從閩南方言“周旨”與“州主”兩字諧音,似乎可寫成“州主”,此“州主王”也可解讀成是陳元光族譜所載陳元光封號“開漳州主圣王”的簡稱。陳氏族譜收錄的《宋紹興廿年公元(1150年)封誥陳圣王、許昭侯等敕》所云:“陳元光中解元,任中郎將,平閩有功,鎮(zhèn)守漳州,追封開漳州主圣王,加謚忠毅文惠王”[29]。

      最后,平和何姓又認為先祖何嗣韓在唐儀鳳年間(676—679年)追隨陳元光入閩,其后裔“安撫使”又跟隨王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何子祥所撰《何氏源流紀略》記載:

      何之先,本光州固始人。唐儀鳳間,何嗣韓從陳元光經略全閩,因家焉。昭宗時,王緒舉光、壽二州附秦宗權,緒先鋒擒緒奉王潮,懼眾不附,求固始人先世有功于閩者,以慰民望。表授我某代祖安撫使,分田畫地,安插閩人,當時賴之。后王審知據(jù)閩,引身去,閩人思其德,塑像以祀。[30]

      此“何嗣韓”于此被認為與“安撫公”是兩人,成為“安撫公”的祖先,不提其曾任“節(jié)度使”。究其原因應與何子祥發(fā)現(xiàn)其鼻祖生活在唐末如何能追隨陳元光入閩呢?據(jù)此在原有的唐昭宗時期譜系之前增加唐儀鳳年間譜系,但又不能丟掉鼻祖何嗣韓。此“塑像以祀”,即《清源何氏族譜志》《何氏族吟》所云“三佛”。

      《清源何氏譜志》《何氏族吟》均將“陳將軍”單獨列出,可見此“陳將軍”與傳統(tǒng)上認為的“歸德將軍”陳政以及“唐將軍陳元光”無關。那么“周旨王”原型到底是不是“州主王”陳元光?

      這就要從何氏譜系說起。南靖何姓存在自相矛盾的記載:

      鼻祖安撫公,諱衍,號嗣韓,唐昭宗時入閩,表授安□節(jié)度使,分鎮(zhèn)泉州,食采螺陽,為閩者分派之祖。唐昭宗時,與州主王、陳將軍率光州固始人定閩。田疇子弟,皆其安插,閩人德之,今田家世祀三佛。[28]15

      南靖何姓于此又認為“安撫公”在唐昭宗時追隨“州主王”入閩。唐昭宗時期(889—904年),與武后時期的陳元光所處時代相差甚遠,南靖荊美何姓應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由此備注“應是武則天垂拱二年六八六乙酉”[28]15。

      此“安撫公”何衍,號嗣韓,又作何嗣韓,均未見載陳元光將卒名單[12]11a-13b,陳元光將卒名單何姓者僅“府兵隊正”“何德”一人[12]12b。

      何衍、何嗣韓實則并非“唐昭宗時”人,漳浦、南靖何姓族譜均作“安撫公”長子何成曾任漳州衛(wèi)武職?!肚逶春问献遄V志》記載:

      時有長子諱成,官授指揮、昭信校尉,世襲漳州衛(wèi)千戶,居于溪之白石,何祖興焉。[27]16

      漳州衛(wèi)千戶是明代衛(wèi)所武職,既然何成世襲漳州衛(wèi)千戶,其父如何是唐末人?這就要從漳浦、南靖、平和何姓源流說起?!肚逶春问鲜老挡⒃姼琛肥黾捌渥嫦龋骸霸{南京留守右衛(wèi)朝陽門左千戶所軍族,家于泉之晉江清源洞麓下”[27]32,繼而述及《漳浦何潯一系》:“兄信祖、弟信?!痹凇昂槲渚拍辏螢槌槌浔?,分為上下兩家,聽當民役,不免催科相累,遂分為一九兩甲,一甲何守善為上宗信祖戶,九甲何惠旦為下宗信福戶”[27]36,《平和何地一系》:“祖信哥”“至洪武九年,為防倭事,相推軍役,不忍兄弟相刃,乃與其子京保、彥保匿名而逃,公族播遷折逸至三徙,軍役已定,乃得何地而居之,遂籍于平和之屬民也”[27]37,南靖何姓始祖“添江公,元鏞公三子,初與父移漳郡城,后移黃山腳下,是為黃山腳下之祖”[28]20,何添江之父何元鏞“元至元間移居漳郡”[28]18。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記載:“南靖縣該管漳州衛(wèi)屯田三百三十六所”[5]1016,何元鏞實則漳州衛(wèi)軍戶,屯田南靖。

      之所以會出現(xiàn)“安撫公”入閩時間存在兩個說法,實則與地方社會歷史變遷有關。所謂唐昭宗時入閩的說法,源于泉州流傳祖先追隨王審知入閩的現(xiàn)象,泉州何姓因此聲稱祖先在唐昭宗時入閩。而武則天時期入閩的說法,則與漳州在明末流傳祖先追隨陳元光開漳的敘事有關,即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始載:“徭人”“俗呼畬客”“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由陳元光將卒始也?!盵11]2582-2583因此漳州何姓先后聲稱祖先是陳元光的部將。

      “安撫公”實則民間信仰神明,即“圣頭公”,源于明代泉州、漳州衛(wèi)所軍戶出于形塑祖先需要而建構,又先后重構。所謂“周旨王”被指稱“州主王”陳元光出現(xiàn)在何時?這就要從“州主王”專指陳元光最早出現(xiàn)的文獻說起??滴跷迨四?1719年)《平和縣志》記載陳元光被漳州人尊稱為“州主王”:“漳人稱州主王?!盵31]

      (二)丙洲陳姓

      丙洲陳姓生活在泉州府同安縣從順里(今廈門市同安區(qū)西柯街道),宣稱是陳元光部將后裔,其祖先名稱卻未見載陳元光將卒名單,源于其將信奉的“陳圣侯”認作是陳元光。丙洲陳姓聲稱“最早發(fā)源于潁川(今位于河南),后隨‘開漳圣王’陳元光入閩”[32]。事實果真如此?

      首先,丙洲陳姓聲稱祖先是陳元光部將,然而卻未說明其名諱。陳元光將卒名單中陳姓有三人,始載康熙《漳州府志》,均是“府兵隊正”,分別是“陳叔章”“陳馬”“陳實”[12]12a-13a。丙洲陳姓所謂追隨陳元光入閩的祖先并非上述三人。為何丙洲陳姓入閩始祖未留下名諱,卻流傳祖先追隨陳元光入閩的事跡?這就要從丙洲陳姓的譜系說起?!吨夜煞肿宄鼍又尽酚涊d:“十世祖黯公,分派同安吳倉、丙州”[33]44,“十六世祖福慶,分居同安丙州”[33]45。其譜系為:忠——邕——夷則——儔——聞——丞——喜——仲寓——元通——黯——仁煦——光著——仕英——播——有明——福慶——均名——仲賢、仲玉[33]104-114。其中,“福慶,分居同安東界海中丙洲”[33]114。

      “南院”即漳州南山寺,“南院陳”聲稱為陳邕捐出?!澳显宏悺迸c“北廟陳”原本同姓不同宗。雖然,在清末至民國年間出現(xiàn)兩個陳姓宗族譜系合流,但仍留下蛛絲馬跡:

      通過重構譜系,陳忠與陳元光成為堂兄弟關系:

      克耕長子:“敬,邑令,諱昌”;敬生一子:“忠”;忠生一子:“邕,生四子一女,贈太子太傅,謚忠順王。此即南陳派之始祖”??烁樱骸罢保蛔樱骸霸狻盵33]68。

      然而,“南院陳”始祖陳忠的原籍卻露出破綻。

      《南陳實錄》記載:

      始祖陳忠公,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xiāng)(今屬江西饒州府),所居多植桂,因名桂里。[33]30

      陳元光先后被稱作嶺南首領、河東人、光州人、光州固始人,與京兆人陳忠無關。為此,丙洲陳宣稱祖先追隨陳元光入閩時只能求同存異追溯到陳姓郡望潁川。

      丙洲陳姓信奉的“陳圣侯”是否就是陳元光?這就要從陳元光的封號與丙洲陳姓紀念“陳圣侯”的節(jié)日六月十五日說起。

      丙洲陳姓又稱“陳圣侯”為“陳府圣侯”,將其供奉在“昭應廟”,祭祀時間定在六月十五日。《宋會要》僅記載一次陳元光被封為侯:“神宗熙寧八年六月,封忠應侯”[4],陳元光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被追封為忠應侯,六月十五日祭祀“陳圣侯”似乎源于陳元光在六月被追封為忠應侯?然而,舊志所載“昭應廟”由來及其獲賜廟額時間卻露出破綻??滴酢洞笸尽酚涊d:

      昭應廟,在龍堀村,為邑南鎮(zhèn)。有穴深不可測,相傳有龍起于中。宋乾道三年賜額。明景泰癸酉,主簿蔡遴捐俸,令耆民陳孔贊重建。[34]

      該志認為昭應廟位于龍堀村,即丙洲,有一穴深不可測,相傳有龍于此活動。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獲賜廟額。明景泰四年癸酉(1453年),同安縣主簿蔡遴捐出俸祿,下令當?shù)亻L者陳孔贊重建。文中只字未提陳元光。

      查閱《宋會要輯稿》并無同安昭應廟記載,昭應廟實則未獲賜額。所謂相傳有龍在穴中活動,實則與地名龍堀得名有關,清初所見昭應廟實則明代中期重建。

      再者,從所謂昭應廟獲賜廟額的時間與陳元光其時封號比對,實際上不相符。乾道三年(1167年),其時陳元光已被追封為靈著順應昭烈王,并非侯爵?!端螘嫺濉芬谩端螘酚涊d:“靈著順應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22]142b-143a,陳元光在乾道四年(1168年)之前的封號是靈著順應昭烈王。陳元光祠廟僅漳浦縣陳元光祠見載《宋會要》,獲賜廟額也僅是“威惠”。“昭應”二字既非賜額,也與陳元光無關。

      民間相傳“昭應廟”先后歷經“忠毅堂”“保生大帝廟”的變遷?!爸乙闾谩?,是為了紀念陳元光曾經多次巡視同安海防而建,實則無從可考。若“忠毅堂”與陳元光有關,則源于陳元光“謚號”。然而此“謚號”始載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先天元年”“謚曰‘忠毅文惠’”[5]144,所謂“忠毅堂”的說法實際上在明末以后出現(xiàn)?!氨I蟮蹚R”則是丙洲雜姓時期謝、李、陳、宋等姓所建,供奉保生大帝以及“二十八王公”,后來丙洲陳姓將“保生大帝廟”改建“昭應廟”,供奉的神明也從保生大帝改為陳元光。又將二十八尊神像埋在對面的瓊頭村牛頭山半山腰,由此形成陳元光一神獨大的局面。

      丙洲陳姓何時開始強調“陳圣侯”指陳元光?在清代中后期糧戶歸宗運動中,促使丙洲從雜姓村演變成單姓村。在清末民國時期“南院陳”與“圣王陳”重構譜系,以兄弟房頭相稱的歷史背景下,開始重構“陳圣侯”形象。丙洲陳姓將“陳圣侯”視為陳元光,礙于丙洲陳姓并非陳元光后裔,只能宣稱是陳元光部將的后裔。丙洲陳姓俗稱“陳圣侯”為“阮祖”,將陳元光視為祖先,實則與“陳圣侯”是丙洲陳姓的保護神有關。

      三、結 語

      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未見載舊志陳元光將卒名單的陳元光將卒的屬性。陳元光部將存在民間信仰神明的現(xiàn)象,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陳元光部將由于追隨陳元光開發(fā)漳州有功而被追封,由此走向神壇。反而是部分陳元光部將后裔將其信奉的民間神明形塑成陳元光部將,陳元光將卒神團實則是眾多民間信仰的聯(lián)合體,最初原型均非陳元光將卒。陳元光將卒神團大多本是地方官府打擊的“淫祀”,其信眾為爭取合法身份,先后在明代中后期以后重塑形象。尤其是明末“陳元光將卒”被視為與畬民“畬客”相對應的“河老”族群以后,陳元光將卒群體呈現(xiàn)出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趨勢,清代中期開始的糧戶歸宗運動成為整合的有利條件。地方社會民間信仰神明轉型成功的案例激發(fā)了民間社會將民間信仰重塑成陳元光部將的浪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記載:詔安縣“功臣祠,在城東。祀唐將軍陳元光前鋒將許天正及元光子珦”[5]1147,許天正由于與“元光同祀”,促使地方官府引用《許氏家譜》記載,為許天正立傳,提出許天正是“陳元光首將”“至宋,追論元功封昭應侯”[5]145,首開先河。而詔安縣“靈貺祠,在城東北。祀唐將軍陳元光先鋒將協(xié)威侯。鄉(xiāng)人祈禱多有應?!盵5]1147此“協(xié)威侯”則未留下姓名,成為民間社會效仿的對象。而“祁山廟,在城西,祀唐將軍裨將。靈侯廟,在城東,祀靈侯,亦唐將軍裨將”[5]1184,此“唐將軍”指陳元光,“祁山廟”被認為是陳元光分營將歐哲,宣稱其獲封“祁山圣侯”;而“靈侯廟”聲稱供奉陳元光分營將李伯瑤,宣稱其獲封“靈佑侯”。既然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已記載歐哲、李伯瑤,為何不直接說明“祁山廟”供奉“祁山圣侯”歐哲,“靈侯廟”供奉“靈佑侯”李伯瑤?萬歷癸丑《漳州府志》仍載“祁山廟,在城西,祀唐將軍裨將。靈侯廟,在城東,祀靈侯,亦唐將軍裨將”[11]2173,直至康熙《詔安縣志》始載祁山廟祭祀歐哲:“祁山廟,在縣城南關外,祀唐將軍裨將歐哲”[35],但靈佑廟尚未指出是供奉李伯瑤。后來的康熙《漳州府志》、嘉慶《漳州府志》、光緒《漳州府志》均沿此說。顯然,萬歷元年《漳州府志》修纂之際尚未出現(xiàn)“祁山廟”供奉“祁山圣侯”歐哲、“靈侯廟”供奉“靈佑侯”李伯瑤的說法。歐哲、李伯瑤獲封均未見載《宋會要》,其封號實則其信眾所為。清初出現(xiàn)祁山廟供奉歐哲的說法,而李伯瑤是“靈佑侯”的說法直至清末仍未被漳州知府所認可。

      第二,陳元光最初宗族譜系與莆田關系密切,《陳昭素家譜》是北宋莆田歷史名人陳昭素家譜。從南宋鄭樵、方大琮指出莆田人多祖溯光州固始來看,陳元光從最初的“河東人”改稱“光州固始縣”而來,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瓣愒鈱⒆洹焙笠崃鱾髯嫦仁顷愒狻皩⒆洹?,追隨陳元光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開漳的祖先敘事,不得不與流傳祖先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的追隨王審知而來的族群互動。漳州地方社會形成以“陳元光將卒”后裔為核心的主流族群,即“河老”族群大行其道,其他非“陳元光將卒”后裔不得不參與其中,與之不斷合流。其合流的歷史背景自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準允庶民祭祀始祖開始,福建從里甲社會向宗族社會進行轉型,隨后經歷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開始到清末在福建全省范圍內推行的糧戶歸宗改革,促使原本并非“陳元光將卒”后裔先后成為“陳元光將卒”后裔?!瓣愒鈱⒆洹泵麊我踩找纨嫶?。“陳元光將卒”名單從最初見載萬歷元年《漳州府志》的陳元光及其二十姓“將卒”[5]144,到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援引“浦志”(即萬歷《漳浦縣志》)出現(xiàn)的“五十八姓”[11]879,再到康熙《漳州府志》出現(xiàn)六十二姓[12]11a-13b,最后到光緒《漳州府志》增加施姓,而成為六十三姓[36]。加上未列“陳元光將卒”名單、始載萬歷癸丑《漳州府志》的丁姓,以及未見載地方志、只是散見民間族譜的薛、翟、謝、蔣等數(shù)姓,合計六十八姓。所謂八十七姓,實則包括“陳元光將卒”及其眷屬姓氏。然而,唐代以降至清代,基本上婦隨夫姓,因此只得男性六十八姓,且又有同姓不同宗者。陳元光后裔既有來自同姓不同宗的閩南人[1],也有的來自客家人[37],從而為陳元光將卒后裔提供了參考與借鑒,促進了不同族群不斷加入陳元光將卒名單。值得注意的是,陳元光將卒是走向神壇的英雄祖先群體,與王審知及其文官武將群體不同。究其原因應與陳元光走向神壇并被宋徽宗獲賜廟額有關。陳元光將卒后裔認為陳元光將卒因為追隨陳元光開發(fā)漳州,而走向神壇,并獲得載入地方志的機會。

      第三,陳元光將卒信仰研究對新時期東南族群研究的啟示。新時期陳元光將卒信仰研究,既不能局限于文獻分析階段,也不能停留在重述文本層面,重點應進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實。在揭示區(qū)域社會歷史變遷的基礎上,還原文本的書寫過程,分析書寫的原因與目的。對于民間口述史料,應置身更廣闊的時空,揭示其產生與變遷的歷史情境,并分析產生與演變的原因。應在追求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其建構與重構的譜系,從古至今所發(fā)揮的凝聚族群的作用。在漳州,不僅是名儒劉棠譜系歷經建構與重構[38],武將陳元光及其將卒譜系也是如此。“陳元光將卒”后裔譜系合流是族群互動的結果,是地方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祖先敘事無所謂“真?zhèn)巍保荒苁恰罢妗钡?。若否定其真實性,判定其是“偽造”的,將無法繼續(xù)發(fā)揮凝聚族群的目的。原本并非來自“陳元光將卒”后裔的成員,對其譜系進行重構,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瓣愒鈱⒆洹焙笠岚l(fā)現(xiàn)只有通過陳元光方能見載漳州地方志,由此獲得地方社會話語權,達到增強自身競爭力,以便更好地應對其他族群的目的。

      猜你喜歡
      云霄實則后裔
      盧士杰《自有云霄萬里高》
      云霄辦喜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1:26:58
      事務主義:看似辛辛苦苦,實則一事無成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9:06
      尋找恐龍后裔
      莫當“井中葫蘆”——看似深入,實則漂浮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24
      飛上云霄
      奧斯卡主持人,看似光鮮,實則黯淡!
      電影(2019年2期)2019-03-05 08:33:38
      嘮叨的媽媽
      《哥倫布后裔》中的歷史改寫與雜糅敘事
      看似荒謬而實則正確的等式
      即墨市| 丹凤县| 衢州市| 黄骅市| 望江县| 纳雍县| 永昌县| 呼伦贝尔市| 波密县| 扎兰屯市| 越西县| 勃利县| 曲麻莱县| 探索| 奇台县| 宁波市| 西贡区| 溆浦县| 玉门市| 滦平县| 教育| 全南县| 边坝县| 清苑县| 富民县| 绥棱县| 扶余县| 肇源县| 苏尼特右旗| 纳雍县| 富顺县| 广河县| 独山县| 隆子县| 诏安县| 阿拉善左旗| 行唐县| 贡嘎县| 大悟县| 时尚|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