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
技,是古人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道,是君子畢其一生追尋的目標。以技為本,鋪就通往圣賢的道路。古之圣賢,以技為徑,奔赴一場真理與靈魂的約會;今日之青年,更應潛心于技,以慧眼洞悉精湛技藝背后“道”的奧秘。
磨煉技藝,是求學問道的必由之路,更是心智通達的必要前提。一位無名旅者曾在石板上刻下一句話:“在生命的溪流入海前,我希望歷盡兩岸繁花與天際云霞?!蹦捈妓嚨倪^程,就是引領生命走向充盈和崇高的過程。歷盡各種困難,領悟其中之道,理想信念才能愈發(fā)堅毅,生命才能愈發(fā)純粹。那時你將發(fā)現(xiàn),正如博爾赫斯口中的“詩”一般,“道”就埋伏在技藝行經(jīng)的街角一隅,隨時都會撲向我們,為我們帶來精神的愉悅和滿足。
我們之所以要勤于技、精于技,是因為技雖微,卻是漫漫求道長夜中永遠的螢火。風急浪高,無畏者不懼山高路遠,求道者眺望奇絕秀色。大國工匠高鳳林,數(shù)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火箭“心臟”焊接,于精湛的焊接技藝中領悟自身的擔當之道;作曲家陳致逸扎根音樂領域十余載,音樂理論學貫中西,懷著赤烈的誠心,以西樂演奏中國新氣象,在深耕中挖掘音樂之大道;更有“95后”航天人崔藝晗,以青年英姿肩負時代使命,這份擔“大道”的底氣,正源于對精湛技藝的孜孜以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有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青年倘若能精于一技,何愁不能在平凡中領悟自己的心道?
技與道是相互推動的。真正的“道”往往隱藏于單調(diào)、枯燥的技藝中,以精進技藝補齊“道”之拼圖,日臻完善的“道”又為“技”的精進明晰了方向,最終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造就許多“技”與“道”兼?zhèn)涞娜?。當代青年在求道過程中,不應好高騖遠,要沉心靜氣,腳踏實地,在前進中磨礪技藝,修身養(yǎng)性,終能抵達心之向往的大道之境。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鼻蟆暗馈辈椒ビ啦煌P?,精“技”之旅永無止境。日漸純熟的技藝,終將讓你領悟非同凡響的真理。愿你我青年在應該努力的年紀,致力于精進技藝,養(yǎng)性悅心,悟圣道之境界,為增進人民福祉貢獻力量。
【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第一中學】
◆點評
本文首段以對“技”和“道”二者關系的簡要概述引出中心論點,提出青年應潛心于“技”,悟“道”之奧秘。接著圍繞“精技”“悟道”進行闡釋,通過旅者刻字、引用博爾赫斯的觀點論述了“精技”可使精神富足的重要性。論證方法多樣,以螢火為喻,揭示精深技藝是領悟心道的必要前提;又列舉高鳳林、陳致逸、崔藝晗的事例,使論點更具說服力。結(jié)尾回扣論點,聯(lián)系現(xiàn)實,呼吁青年精技悟道,造福人民,增強了作文的感染力。
(指導老師:劉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