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崧,清史列傳的經(jīng)學巨擘

      2022-12-10 01:34:06楊盈川
      大理文化 2022年12期
      關(guān)鍵詞:阮元道光樂山

      ●楊盈川 文/圖

      王崧,字樂山,浪穹人。嘉慶四年進士,授山西武鄉(xiāng)縣知縣。崧學問淹通,儀征阮元總督云、貴,延崧主修通志,著有說緯六卷。

      ——《清史稿·儒林傳》

      孜孜不倦求學路

      王崧,字伯高,一字西山,號樂(yào)山,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九日。原名藩,字贊元,后為避免與同一年赴考的人重名,所以改名為崧。崧,即滿,山大而高之意。

      王崧祖籍江西上元,其祖王生,元末授大理路判官,住鄧川州玉泉鄉(xiāng)(今洱源縣鄧川鎮(zhèn)舊州村)。當時人們崇尚佛教,名中多冠佛號。王生的佛號為藥師,世人稱其王藥師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平定大理,藥師生率義軍歸附。因其籌措軍餉、招募移民有功,升任鄧川州吏目,不久病歿,其子王藥師恭承襲。

      洪武十六年(1382年),元右丞普顏篤糾合土官高大惠盤踞佛光寨(三營鎮(zhèn)),王藥師恭率隊隨軍征討有功,改任浪穹縣(今洱源縣)世襲土典史,移居浪穹寧湖。經(jīng)數(shù)代與白族通婚,融入白族。在九世祖王汝榮以前,其家世多以武功著稱,建有軍功。從王汝榮開始由儒官承襲,后家風漸尚儒學,且子弟勤奮好學,歷代多有著述傳世。

      至王崧的父親王芝成任內(nèi),已傳14世。王芝成性情誠篤,樂善好施,政績尤著,曾創(chuàng)辦浪穹縣學,倡修鳳羽河,根治寧湖水患等。因為他熱心地方事業(yè),鄉(xiāng)里曾建“王公祠”來祭祀他。光緒《浪穹縣志略·人物志》載:“王芝成性篤博學,幼極泛覽經(jīng)史,為詩文立就。念所居僻遠,無書可讀,因廣購群籍,自諸子百家及漢唐以來文集,無不搜輯。浪穹人知有實學自芝成始。”

      王芝成育有子女五人,王崧年最長。受家庭門風影響,兄弟姐妹五人都喜讀詩書,其中王崧顯得尤具天賦。他從小就泛覽群籍,日夜寢饋其間,尤其喜讀《史記》《漢書》,這為他今后在學術(shù)上的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王崧補縣學生,師從檀萃,為入室弟子。檀萃,字豈田,號默齋,安徽望江(今安慶)人。他曾出任云南祿勸縣和元謀縣知縣。后因事罷官,在昆明育才書院、黑鹽井萬春書院擔任山長。著有《黔囊》《蒙岳記》《農(nóng)部瑣錄》《滇海虞衡志》十三卷、《楚庭稗珠錄》六卷、《穆天子傳·注疏》六卷等?!肚迨妨袀鳌氛f他是一個“名重海內(nèi),文辭撰著,衣被藝林,而淳雅深厚”的學者,博覽群書,詩態(tài)肆汪洋,著述不屑拾人牙慧,自成一家,性格剛直不阿,所以滇人多拜其為師。

      在滇中鴻儒檀萃的指導下,王崧的學識更加長進。檀萃的門徒中學人很多,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人才,王崧常與他們一起探討學術(shù)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從中獲益匪淺。再加上他學習踏踏實實,勤奮刻苦,于是從眾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檀萃最喜歡的學生之一。他隨檀萃云游四海,長了不少見識,與士大夫接觸,經(jīng)歷人情世故來證知所讀之書,結(jié)識了許多學術(shù)名流,學問大有進步。

      乾隆乙酉年(1789年),王崧由拔貢舉于鄉(xiāng)。拔貢是清朝科舉制度中,用以選拔人才的“五貢”(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和優(yōu)貢)途徑之一,由地方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為逢酉一選,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優(yōu)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諭用。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jīng)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拔貢貢生都經(jīng)過嚴格的選拔,由文行兼優(yōu)者充任。當時,王崧參加完鄉(xiāng)試后,沒有停留就回家了??脊僭谑帐奥渚頃r,抽到了王崧的卷子,一看大吃一驚,都感嘆其為難得的好卷,于是想把他列為第一名,但是副考不同意,于是王崧只有屈居第二名。

      嘉慶己未年(1799年),王崧入京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因考試在春天,又稱春試或春闈。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王崧深得主考相國朱文正和太子少保阮元賞識,中進士第六名。其后他有8年時間在云南大理、蒙化、昭通等地書院講學。

      出仕講學于山西

      嘉慶四年(1799年)七月,時年47歲的王崧離開云南赴任山西省武鄉(xiāng)縣。武鄉(xiāng)縣位于群山之中,是山西省一個貧窮落后的小縣。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武鄉(xiāng)和外界的聯(lián)系很少,民風淳樸,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文化事業(yè)落后,向?qū)W之人極少。王崧到任后,興利除弊,改革鹽政,把官鹽改為商鹽,還利于民;主治漳河,疏清其源,造福鄉(xiāng)梓;振興教育,興修書院,修復鞞山書院,并親自兼任山長,聚眾講學。

      鞞山書院是武鄉(xiāng)縣原有的一個書院?!段溧l(xiāng)縣志》載:鞞山,在武鄉(xiāng)縣東北一里,相傳石勒征時于此聞鞞鐸之音,故名。此書院雖經(jīng)歷代官員的修葺,但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之經(jīng)費不足,鞞山書院廢棄已久。王崧在《鞞山書院記》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明倫堂、四齋(崇德齋、廣業(yè)齋、居仁齋、由義齋)無一人肄習其中,蓋讀書為學只為求得生員。昔人資以科舉之書,目未之見,耳未之聞也。夫儒道自漢以來為訓話、辭章、義理之學,其未至于科舉時文止矣,并此而無之?!笨吹竭@種情況,王崧心里很著急,開始勸士讀書。并曾親自去百姓家中勸學:“而勸之方,一以性,一以情?;騿枺骸x書為何?’則詰之曰:‘人子當孝父母乎?’曰:‘然。’‘孝父母為榮利乎?’曰:‘否。’于是詰之曰:‘讀書如是而已矣?!藙裰孕砸??;騿枺骸x書何所用,而舍生計而以讀之?’則詰之曰:‘子博弈乎?游觀乎?’曰:‘然?!嗡枚嵘嬕詾橹??’曰:‘用以悅心志、耳目,于治生無傷也?!谑歉嬷唬骸x書又若是已矣?!藙裰郧橐??!边@就是王崧真誠勸學時的一段對話,感人至深!從人之本性勸人讀書,不為名利,只因人性之所存,興趣之所在也!他認為“士而曰‘儒’,所學者修己、治人之道。道載于書,不讀何由知?不知何由行?科舉盛時,有識之君子恒以士不讀書為憂?!?/p>

      王崧把讀書比作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用最簡單的道理讓老百姓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和益處,并捐薪俸購置書籍和學習用品。在他的帶領下,有財力的人家紛紛捐資捐地,不僅把書院修整一新,還湊齊了學生的膏火費。

      鞞山書院修葺一新,所需初備,王崧便在政務之余主講其中,堂下聽學者云集。王崧講學在當?shù)氐挠绊戭H大,武鄉(xiāng)向?qū)W之風由此大振,書院得到充分利用:“鞞山書院雖陋,養(yǎng)士之資雖少,而來學之士群居族處,講章句課文字,用以悅心志娛耳目,無榮利之相競,如人子之事父母。服習既久,漸窺夫修己治人之方,而握夫訓話、辭章、義理之樞要,其于科舉時文奚足以云?!?/p>

      王崧在武鄉(xiāng)縣令職位上9年,始終以“革興為己任”,后因得罪當權(quán)者而丟官,他“因公去官,不以介意”。罷官后,受山西督撫誠懇邀請,留掌于當?shù)刂臅x陽書院。當時,晉陽書院是山西省會太原的三所著名書院之一。那里人口稠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比較發(fā)達。王崧在晉陽書院主講了四年,為山西培養(yǎng)了不少的人才。他離開山西回鄉(xiāng)時,學生們鐫了一幅《樂山先生講學圖》,還繪了一張像,以示紀念。這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還表現(xiàn)了山西士子對王崧無限的留戀之情。有個自稱“座下弟子”的山西清嘉慶道光年間翰林張煒寫了一篇《樂山先生講學圖記》,附于圖上。文章說:“(先生)嘉慶丙子主講于此,約四年。念鄉(xiāng)園萬里,感老之將至,懷其所學輟講而歸。諸弟子留之不可,從之不能。去后則親炙無由,爰圖賁形于壁。”又說:“先生之講學,聲大而遠,山不能障也,川不能限也。隱隱谹,震乎四百里之外。傳聞者恒以不得親承謦欬為憾。”

      道光年間曾任浪穹知縣的廣東順德舉人黎訥在《敕授文林郎山西武鄉(xiāng)縣知縣王樂山先生墓志銘》中說:“先生既主講,九府十州之士,昔之邀聽而未登其門者,咸稱弟子,集于皋比之下。圣人之學,其道載于經(jīng),其事昭于史。先生之講學也,是非折衷于經(jīng),利鈍征驗于史,而參之諸子百家以盡其變,由淺近而達于深遠,由深遠而逮于淺近,聽之者莫不歡欣鼓舞,聞所欲聞亦聞所未聞,虛而來,實而歸。所講與子夏、仲淹未之何如,而其學固不恃于圣人也?!庇纱丝梢钥闯鐾踽轮v學在當?shù)氐挠绊懼?,人們對他推崇至極。他講學“日以經(jīng)史策勵學者,請業(yè)者益眾”,教澤幾乎遍布整個山西。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年屆60的王崧告老回滇,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

      返滇總纂云南志

      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阮元就任云貴總督。阮元,字伯元,號云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先后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官體仁閣大學士、太傅,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巳時去世,謚號“文達”。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jīng)史、數(shù)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钡确矫娑加兄浅8叩脑煸?,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他到任后不滿于云南舊志的粗陋而奏請重修,雖設立志局卻因為物色不到力學宏富的人總理其事而一籌莫展。后來打聽到王崧早已回鄉(xiāng)的消息,阮元大喜過望,聘他為總纂,令其全權(quán)負責纂修《云南省志》的事宜。

      阮元和王崧是老相識了,早在王崧考鄉(xiāng)試時,阮元對他就很賞識??吹酵踽碌木碜?,阮元大為贊賞,嘆道:“天下人才雖多,三場詳贍如王君者,僅四人耳?!焙髞硭帯痘是褰?jīng)解》時,又收了王崧的四篇文章。王崧雖年近暮年,但事關(guān)滇省公益,于是他帶著鐘愛的弟子杜允中從浪穹來到昆明,駐到了通志館。王崧此時已74歲,如阮元所言:“道光六年,余來滇,樂山年已七十余?!睂τ谶@段經(jīng)歷,王崧自記曰:“道光六年,節(jié)使諸公纂修《云南通志》,招予詣城設局,領其事?!比钤侨珖忻慕?jīng)學大師,王崧也擅長經(jīng)學,他們的相見猶如知音重逢,愉悅不已。

      王崧開始以暮年之軀,傾平生所學,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盡一己之力專注于修纂《云南通志》。他析各省通志而標新,參諸史記傳作旁證,博采滇事案牘,條分縷析,斟酌損益,修成《地理》《建置》《鹽法》《礦廠》《封建》《土司》《邊裔》數(shù)門。阮元對王崧的史識和通志的編纂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王崧)精思卓識,博通萬卷;不囿于淺,不蔽于俗;是博通九經(jīng)疏義,識史家體制者矣……所著《地理》《封建》《邊裔》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遺法,洵為名筆?!?/p>

      清道光九年(1829年),因阮元入京述職,通志編纂由云南巡撫伊里布代行。此時,通志館出現(xiàn)編修意見相左的情況,王崧和李誠對通志編纂的體例、指導思想、內(nèi)容等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王崧代表的是本土地方思維,他雖承認漢民族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但在潛意識里希望通過修志喚起云南士人對云南鄉(xiāng)土文化的認同,他在任總纂的三年中,強調(diào)云南的鄉(xiāng)土認同,不愿本地被邊緣化。爭執(zhí)的結(jié)果是王崧辭去通志館總纂之職,由李誠接替通志總纂。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學者、詩人和書法家,撰寫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聯(lián)”的趙藩對此有明確的記述:“王樂山先生崧,應總督阮文達公聘,總纂《省志》,視舊志為宏富,成書強半矣,文達述職入京,巡撫伊里布公,不學人也,分纂黃巖李誠駁雜而怪癖,每與樂山先生齷齪,巡撫復右之。于是樂山托嫁女,辭歸,不復來。李誠為總纂,于樂山原稿多所篡改,草率成書,舛誤復沓。樂山聞而發(fā)憤,自刻所纂各門,為道光《云南志鈔》以示別?!?/p>

      回到浪穹后,王崧先后主講于桂香書院和古學書院。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王崧在故里病故,終年85歲。

      兼綜群籍成大家

      王崧在經(jīng)學方面頗有研究和建樹,其代表作就是《說緯》六卷。王崧稱“予宦山西,著《說緯》寄里門”,該書是王崧在山西為官時所作。他采用隨筆的形式,將經(jīng)書中某些他認為重要但又在流傳的過程中滋生異說的內(nèi)容,一事一題,羅列各家之說,正本清源,提出己見,撰成此書。全書凡五十六篇,內(nèi)容涉及經(jīng)籍、史事、人物、詩詞諸多方面,其中在經(jīng)籍方面有六藝群經(jīng)、河圖洛書、尚書古文今文、孔子刪詩、春秋托始、三禮目錄等篇;在史事、人物方面有伯夷、叔齊、虞仲、衛(wèi)武公、許由、卞和、扁鵲、舜家門之難和子見南子等篇;在天文、宗教方面有混沌開辟、天主教等篇。考辨翔實,援引宏博,特別是對《詩經(jīng)》《易經(jīng)》各篇的研究尤為精當,頗多獨到之見。王崧的《說緯》一書尤其博得阮元的賞識,稱它“精思卓識,博通萬卷,不囿于淺,不蔽于俗,是能讀九經(jīng)疏義,識史家體制矣”,并將其中的四篇編入《皇清經(jīng)解》中。《皇清經(jīng)解》收錄清代經(jīng)學研究的權(quán)威論說,是自《十三經(jīng)注疏》之后有清一代分量最重的經(jīng)學研究巨著。云南僅選王崧之論入之,實為不易!王崧也因此被譽為清代“經(jīng)學巨擘”之一。

      《樂山集》是王崧個人文章之集大成者。此書分為上、下二卷,共收入有論、說、辨、釋、解、序、書、引、示、傳、狀、表、事略、墓志銘等凡四十六篇。卷末附臨汾張煒撰《樂山先生講學圖記》一篇。嘉慶十九年(1814年),《樂山集》初刻于武鄉(xiāng),由王崧主要論著匯成。道光九年(1829年)重刻。民國三年(1914年)又收入《云南叢書》,專家評稱“其文精湛淵深,華實并茂,且多重于考據(jù),征引宏富,論斷詳確”?!稑飞郊分兴瘴恼?,直接反映了王崧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是其社會理想和人生目標的最好詮釋。該書編前分別有嘉慶十九年(1814年)武鄉(xiāng)李敏中《序》和道光十八年(1838年)嶺南黎訥所撰王崧的《墓志銘》。云南省圖書館藏有上述三個版本。此外,還存有民國年間石屏袁嘉谷校補的《樂山集逸文》二卷,增錄了原刻《樂山集》未收的一些告示文和王舊題名聯(lián)等,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云南備征志》由王崧發(fā)凡起例,先成二十一卷。卷首查林曰:“(道光)戊子、己丑間,(王崧)總通省志局事,編纂之暇,搜集前人記載滇事之書”,即道光八年至九年(1828~1829年)間,王崧在云南通志局工作期間編纂完成。初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總計十六冊二十一卷。后因“咸同兵焚毀,傳本甚稀”。光緒年間,“經(jīng)呈貢秦光玉累二十年先后訪獲殘帙,復以李燮元所得者,始有全書原本。”秦光玉為《云南備征志》的搜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后來秦氏所藏的《云南備征志》卻“又為當時云南高等學堂教習日本人江布淳夫騙去,幸樸安先生抄有副本,致是書內(nèi)容得以保存”,才得以流傳后世,現(xiàn)今通行的《云南備征志》均以這個版本為藍本。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冬,“滇開圖書館,征南中舊籍,瑞堂出其書、郭子南學使乃謀排印數(shù)百部以廣其傳”,用鉛字重新排印該書,編前增入葉爾愷、陳榮昌《序》,編后附秦光玉《跋》。民國三年(1914年),云南省圖書館又重刻此書,并將其收入《云南叢書》初編。此后,秦光玉又繼王崧書中采錄之所未及,收錄滇云文獻凡七十五種,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輯成《續(xù)云南備征志》三十二卷,從而補續(xù)了《云南備征志》以后的不少云南地方史料。云南省圖書館藏《云南備征志》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初刻本(現(xiàn)殘存12冊)、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云南官書局鉛字(據(jù)道光十一年刻本)重印本(共16冊)。《云南備征志》的體例類似古之“史抄體”和今天的資料匯編,其主旨在于提供有關(guān)云南地方史事的基本資料,以備后人征引。全書共二十一卷,卷首設“總序”,略述云南漢初以前之歷史,重點集說云南漢初以前的史料。正文部分始于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而終于明黔寧王沐英《沐氏世襲事略》,共摘錄記載滇事的書籍61種。間附按語,并增疏注,幾乎將有關(guān)云南的史部文獻網(wǎng)羅殆盡,成為研究云南歷史不可不備之書。此書“所匯編的史料大抵以事為主,照錄原文,且所用版本多為善本(如樊綽《云南志》為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水經(jīng)注》則從戴震校本節(jié)錄)”。作者取材嚴謹,認真考訂,使之成為云南史上第一部最為翔實系統(tǒng)的歷史文獻匯編。該書一出即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贊譽,云貴總督阮元謂之為“滇中大典”。方國瑜先生也稱該書:“凡所取以事為主,照錄原文,稱之為‘滇南大典’,故足以當之。得此一編,要籍粗備,考究滇史者稱便焉”,當是對此書的客觀評價。世人皆謂“滇中掌故之書為滇人所纂輯者,以趙州師荔扉之《滇系》、浪穹王樂山之《云南備征志》為優(yōu)”,一直以來,王崧的《云南備征志》并秦光玉《續(xù)志》與師范(師荔扉)的《滇系》齊名,視為云南地方文獻中史部之重要典籍。

      《云南通志稿》署“趙慎畛、阮元修;王崧纂”。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王崧辭去山西晉陽書院主講回鄉(xiāng),此后第六年,即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阮元從兩廣總督調(diào)任云貴總督,并于同年設志局重修云南地方志,阮元力邀王崧從浪穹到云南府(今昆明市),聘其任《云南通志》的主纂,總理通志之事。王崧總纂《通志》十年,傾其心中所學,竭盡全力于此項工程。道光十五年(1835年),當《云南通志稿》尚未完成之時,阮元被“召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調(diào)兵部”,云貴總督一職由時任云南巡撫的伊里布接任,繼續(xù)主持修志事。因伊里布對王崧所撰志稿的體例有所更改,與分纂黃巖、李誠之間在修撰事宜上也有粗齪,故王崧“托嫁女辭歸”,此時該志稿尚未完成。但由王崧主持修撰已成的有《地理志序》《圖說》《建置》《鹽法》《礦產(chǎn)》《封建》《土司》《邊裔》諸門。阮元對其評價說:“所著《地理》《封建》《邊裔》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遺法,洵為名筆?!焙笥衫钫\繼任總纂,負責完成所余部分,成《云南通志》共二百一十六卷,首三卷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行,仍題“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誠等篆”。完稿刊刻后,正式定名為《(道光)云南通志》。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刊。

      《道光云南志鈔》,王崧纂,杜允中注。王崧從通志館辭歸家鄉(xiāng)后,潛心著述,并將自己在通志館所纂的《云南通志》已成之稿再加遴選,由其高足杜允中注釋刊刻,收入《樂山集》,題為《道光志鈔》,也就是通常所稱的《道光云南志鈔》。收入《樂山集》的《道光云南志鈔》,封面刻有“云南志鈔”和“道光九年吉佑堂藏版”字樣,卷首目錄共分八卷。卷一為《地理志》,卷二為《建置志》《鹽法志》《礦產(chǎn)志》,卷三和卷四分別為《封建志》上下,卷五和卷六分別為《邊裔志》上下,卷七和卷八分別為《土司志》上下。然而《道光云南志鈔》完稿者不止上述八卷。如在卷八《土司志》下《廢官序》載:“倪蛻《士官志》、劉彬《永昌土司論》采人《雜著》,茲不錄”。同卷“臨安府蒙自縣縣丞”條載:“日森妻割發(fā)換肉啖夫,不受辱死,語在《烈女傳》?!庇滞怼拔涠ㄖ彪`州武定軍民府知府”條載:“光洵字信卿,仕履詳《職官志》?!笨芍摗吨尽飞杏小峨s著》《烈女傳》《秩官志》未錄入。大概是因為此書為私刻之書,限于當時經(jīng)濟能力,故王崧不能將其成稿全部刊刻,最終只能以八卷七志近三十萬字的篇幅刊刻行世。書中文字簡練,內(nèi)容翔實,特別是關(guān)于云南地理概貌、政區(qū)沿革、土司制度等方面的記述,保存了許多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史料。如在卷七、卷八《土司志》里系統(tǒng)地記述了從元朝至清中期云南土司的置廢和世系等情況,特別是從明末至清中期這一時期的記載尤為翔實,其中許多資料為此前的云南通志所未載,成為后人研究明清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的重要原始史料。該書雖然刊刻,但傳本甚少,以至于后人知道此書的不多。直至民國初年,秦光玉編《續(xù)云南備征志》時始將其收入,方才得以流傳。孫殿起《叢書目錄拾遺》、方國瑜《云南史料目錄概說》皆有著錄。方國瑜、林超民等所編《云南史料叢刊》收有徐文德標點本,1995年云南社會科學院內(nèi)部出版劉景毛點校本。王崧所撰《道光云南志鈔》體例嚴謹,既遵循了地方志的體例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且內(nèi)容翔實。但也有不同意見,如方國瑜先生認為:“王崧所作,實遜于李誠,蓋志書以保存史料為主,征引詳注出處,足以傳信,此李誠本之長。且李誠博洽而有法,能詳原委而不紊,非徒逞意立說可比。樂山通經(jīng)學,不嫻史事,故往往有義例而失之瑣碎,不能以樂山之不得意而后非李誠也?!庇捎谠摃谪灡姇桑龝辔醋⒚鞒鎏?,又間或有語焉不詳者,故后由王崧門生杜允中為之作注,考稽其史料源流,拾遺補闕,又使該書大為增色。

      《南詔野史》明人倪鉻輯,王崧校理?!赌显t野史》一書有諸種版本傳世。最初由明代昆明人倪鉻輯,成書于明萬歷年間,隨后以此書為底本,有數(shù)種改訂本。先后有明人阮元聲《南詔野史》改訂本、清人胡蔚《南詔野史》增訂本以及王崧《南詔野史》校理刻本等。今存《南詔野史》諸種版本中,以胡蔚、王崧兩個刻本所收內(nèi)容最詳,流行最廣。書中主要部分有南詔歷代、段氏總管、明代紀事等,其中唐代大理南詔政權(quán)、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quán)、段氏總管等方面史料多為明代以來史書所采用?,F(xiàn)有《南詔野史會證》出版(明倪鉻輯,清王崧校理,清胡蔚增訂,木芹會證,1990年3月云南人民出版社),茲不贅述。

      王崧的亡佚著作。據(jù)道光十八年(1838年)嶺南人黎訥為王崧所撰《墓志銘》云:“(王崧)生平于書無所不讀,所著有《說緯》《樂山集》《道光云南志鈔》《樂山制義》若干卷行世,《布公集》《江海集》《提鉤集》《樂山詩集》若干卷,未梓,藏于家?!笨芍踽轮魃杏小恫脊贰督<贰短徙^集》《樂山詩集》若干卷,惜藏在家中未梓,以致亡佚,今已無從考證。只存《樂山詩集》中的二十首詩,后被黃蹤《滇詩嗣音集》收錄,也是目前有關(guān)王崧詩詞的唯一記載(這僅存的二十首詩未見于《樂山集》)。關(guān)于《樂山制義》,顧名思義,此書當為王崧所擬科舉考試范文。據(jù)孫殿起《販書偶記續(xù)編》載該書有二卷本曾于嘉慶戊寅(1818年)由積秀堂精刊行世。

      1986年,王崧被收入《中國地方志詞典》,是全國公認的修志名家和方志學家。

      洱源縣城后山王崧墓

      思想宏貫經(jīng)史論

      王崧通經(jīng)史,精考據(jù),治學范圍寬泛,涉及經(jīng)學、文學、史學、考據(jù)學、方志學、詩詞等方面,且多有獨到之見,所謂“能兼綜群籍,成一家言”,尤精于經(jīng)學和史學,學力之深厚,涉獵之廣泛,見識之精辟,影響之巨大,既享譽于其時,復傳美于百世?!肚迨犯迦辶謧鳌窞橥踽铝袀?,評之以“學問淹通”,成為正史列傳的白族學子第一人,亦是清嘉慶、道光時期的儒學大師。

      王崧《樂山集》中的哲理性論文,是其思想經(jīng)、史、論貫通為一家之言的力作。以變易之道貫通自然觀和人性論,凸顯教化之本;以禮義王道貫通歷史觀和政治論,力主圣王治世;以堯舜之道貫通文化觀和學術(shù)論,標舉儒學至尊,兼采眾家之說而自成一家之言,是唐宋以來佛、儒、道三教兼容并包等而觀之的白族精英傳統(tǒng)思想在清代出現(xiàn)的重要轉(zhuǎn)向和標志性節(jié)點。

      王崧的社會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樂山集》之《治亂論》(四篇)中,專論集中表達了他對社會治亂問題的深刻認識。王崧所認為的社會治亂問題,不是帝王一姓的興廢存亡的問題,而是取決于民眾的安居樂業(yè),即“夫民之安不安,治、亂所分也,己安而猶恐未安,故臻于大治;不安而視以為安,故淪于大亂。安與不安未驗諸民,先返諸己?!币曁煜率赖酪悦癜矠楸荆癫涣纳鷦t天下大亂,這是對孟子“民貴君輕”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民是基礎,是根本,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天下之大治,是人民之大治。國家之治亂就是人民之治亂,故王崧說“治也者,治人也?!倍稳朔且资拢J識到“人有形體焉,有德性焉,治之者,養(yǎng)其形體,葆其德性也。農(nóng)桑、學校治之綱也,有資于農(nóng)桑學校者興之,有害于農(nóng)桑學校者除之,是以有兵、刑、禮、樂焉。農(nóng)桑、學校備而不亂,未備則猶亂,既備而復敗壞則又亂。人之形體、德性并全而治,并虧而不治,有全有虧而亦不治?!彼倪@種看法與孔子主張的“為政以德”思想基本一致,即重視對百姓的道德教化,強調(diào)發(fā)展物質(zhì)生產(chǎn)以滿足社會的生活需要,而王崧在理論上從人的“形體”和“德性”兩方面進行了論述,比前人探討得更加深入。對于治人治國治天下,王崧主張“抑商賈,賤貨財,使游惰之人悉歸田里,選士于畎畝之農(nóng),論于學校之士,小之可以治一國,大之可以治天下?!边@樣的治亂理想,是王崧所期望的,同樣是那個時代儒家知識分子們所向往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治”天下。

      王崧的人性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樂山集》里開篇的《辨物》(兩篇)中。兩篇文章雖名為辨物,實乃論人,他從樸素唯物主義立場出發(fā),他把人也作為自然界中的萬物之一,提出整個自然界都是“物”的世界的觀點,并通過對人和人以外自然物的性狀的辨析,從人與物外形上同與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上升到人性與物性的差異進行探究,他提出了“人之類眾乎?物之類眾乎?形人而實亦人,為賢、為知;形人而實鳥獸,為不肖;形人而實鱗介草木,為愚”,這就是說人與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在外在形體的差異,而在于“賢”與“不肖”、“知”與“愚”內(nèi)在的本質(zhì)差異,這正是王崧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的體現(xiàn)。在自然觀方面,他主要繼承和發(fā)揚了王充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并在自己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對之作了發(fā)揮,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王崧思想見解精辟獨到,特別關(guān)注和思考人性的問題,他從哲學的高度闡釋了人性的深層次問題,也為其“人心美,風俗淳”的“致治”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人性中的“善”與“惡”的思辨,是王崧窮其一生探索的問題,即性善之中有惡,反之亦然;否定了絕對性善或性惡,具有辯證思想。他的見解發(fā)人深省,對后人具有啟發(fā)意義。

      王崧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育極其注重,在他看來,學校的設立和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他說:“地廣民眾,不可人告戶說,于是乎有庠序、學校之教。”并且十分重視師道師德,提出了“君即師也,師即君也,道之所寓也”的道、師、君三位一體的觀點。他認為“古圣人治天下,立教于養(yǎng)士之后。自王子以至庶民之子弟,皆有受教之地,虞、夏、商、周異其名,天子諸侯異其制。而在國在鄉(xiāng),舉可謂之為學,五事、五典、六德、六行、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shù),教與學之目也,而其為地,則朝廷之大政緣出于其中”。王崧把自己的教育觀闡釋得很明,也很樸實;作為一名士人,他希望“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無一民不學也。學而成為士,而仕以受祿;學無成復農(nóng),而退耕于野,農(nóng)隙之器,則工也,日中為市政,以有易無,則商也。天下之人無不學,則天下之田無非學田,豈若后世歧教于養(yǎng)外,歧學教外,而乃規(guī)規(guī)焉,置田以買田。田茍足以贍士而有余,則凡皇宮、城池、廊宇、倉庫、囹圄、亭障之興,作鰥寡、孤獨、廢疾與夫婦役、吏胥、輿隸之資糧,度緩急為次序,而皆取給于其中。又擴而充之,則使農(nóng)之所耕,莫非書院之田;農(nóng)之子弟,莫非書院之士。商賈悉盡歸于農(nóng),游民絕而邪愿消。是亦古者教養(yǎng)合一,政學同符之遺意也?!蓖踽绿岬降摹熬硟?nèi)之民無不學,境內(nèi)之田盡為學田”,這是他的理想和希望所在。而“學而成為士,而仕以受祿;學無成復農(nóng),而退耕于野,農(nóng)隙制器,則工也,日中為市政,以有易無,則商也。”主張人應根據(jù)自己能力所及從事自己的事業(yè)。即學有所成為士,學無所成為農(nóng),而農(nóng)閑制器為工,于市易無則為商,“士農(nóng)工商”依個人能力而定和轉(zhuǎn)化,通過教育而達到人人各司其職,這正是王崧教育觀的理念所在。

      阮元在為王崧所撰《說緯》而作的《序》及《王崧墓碑序》中,稱他是“精思卓識,博通萬卷,不囿于淺,不蔽于俗,是能讀九經(jīng)疏義、識史家體制”,并“以己所通之經(jīng)史正學啟迪后人”的人物,并將王崧的《說緯》列入《皇清經(jīng)解》之中。清代曾任浪穹知縣的嶺南人黎訥在其所撰的《王樂山先生墓志銘》中稱:“自有明一代之士,聚其精神以治八比,而天下習于空疏。自我朝興而經(jīng)學始盛。國初以來百數(shù)十年,作者如林,后先相望,然皆產(chǎn)自中土。聞見素廣,易于成業(yè),從未有僻處邊陲,去京師八九千里,而能兼綜群籍成一家言如樂山先生者也。”王崧治學范圍非常寬泛,涉及史學、經(jīng)學、理學和文學等多方面,“兼綜群籍,成一家言”。但從總體上看,除詩詞之作外,王崧用力最勤的當在經(jīng)、史、論三方面,從而形成立于經(jīng)、征于史、成于論而自成一家之言的學術(shù)思想體系。不能否認他是那個時代云南學人中經(jīng)史領域造詣最深者,當之無愧被后世學人尊為“經(jīng)學巨擘”。

      編輯手記:

      生于大理洱源的王崧,受家風影響,幼年時博覽群書,后拜于檀萃門下求學,學識、閱歷得以豐富。王崧37歲時,因?qū)W業(yè)有成,由地方選拔保送進入國子監(jiān),之后又在會試中取得第六名的成績。他治學廣泛,涉及經(jīng)學、文學、史學、地理等方面,世人評價“兼綜群籍成一家言”,《清史稿儒林傳》也為其立傳。王崧出任地方官員時已年過半百,針對任所學風荒廢的問題,修葺書院、授徒講學,振興當?shù)亟逃疗潆x開時,學徒幾乎遍及全省。返滇后,王崧全權(quán)負責纂修《云南省志》,并在經(jīng)學方面著書立說,著作《說緯》編入《皇清經(jīng)解》,成為清代經(jīng)學研究的權(quán)威論著之一,也奠定了他清代“經(jīng)學巨擘”的地位。

      猜你喜歡
      阮元道光樂山
      西齋茶廊坐雨
      中國三峽(2022年7期)2022-12-02 07:01:32
      文化遺蹤——峨眉山—樂山大佛
      樂山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專業(yè)介紹
      一道光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情懷:照亮憂傷的一道光
      龍貓,你愛的那道光是愛情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食在四川,味在樂山
      《贈樂山五言律詩軸》
      芦溪县| 河东区| 正镶白旗| 来凤县| 永年县| 垣曲县| 巴林左旗| 信宜市| 蒙自县| 曲麻莱县| 扶绥县| 常宁市| 衡阳市| 都安| 建平县| 浑源县| 永登县| 清苑县| 资阳市| 大田县| 米易县| 平定县| 绵竹市| 佛山市| 裕民县| 临泽县| 寿阳县| 龙岩市| 华池县| 昌乐县| 象山县| 三江| 肥西县| 大同县| 湟源县| 共和县| 石城县| 什邡市| 新丰县| 吴川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