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唯誠
傳統(tǒng)上,考古學家只研究可見的物體,例如根據挖掘出的遺址重現古代建筑,通過分析人們使用過的工具和遺物,以確定古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等。不過現在,一些考古學家開始將考古對象擴展到文物的氣味上,他們研究附著在文物上的氣味分子以恢復曾經發(fā)生過的氣味,他們搜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以嘗試調制出古人使用過的香水。總之,他們希望用最新的方法和技術重建古人的“氣味景觀”,進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過氣味去體驗和解釋他們的世界的。
現在,先進的生物分子技術使人們能相對容易地從古人用過的物品中識別分子。這些與古人接觸過的物品,一般包括香爐、容器、垃圾碎片、牙齒、木乃伊遺骸中的古老芳香殘留物等。
沙特阿拉伯的泰瑪是古代貿易商道上的一個驛站,被稱為“香路”。大約2300年到1900年前,人們經由這條貿易商道將乳香和沒藥從南阿拉伯運往地中海。乳香和沒藥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辛辣味的樹脂,產于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北部地區(qū)和印度。
在泰瑪出土的香爐
但泰瑪并不僅僅是貿易商隊的補給站。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那里的居民也購買芳香植物供自己享用。人們將不同的香料放置在不同的器皿中,這些器皿包括方形香爐、錐形香爐和在公共建筑里用作香爐的高腳杯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考古學家芭芭拉·胡貝爾帶領她的研究團隊對這些器皿進行了化學和分子分析,并在2022年3月的《自然人類行為》雜志上概述了他們研究古代氣味的新方法。這些科學家認為,氣味滲透到古泰瑪人的日常活動中,那些不同的香料產生的氣味具有各自特殊的含義。
在古埃及的寺廟里,氣味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祭司用圣油為神像涂油。圣油有相應的氣味,并有增強儀式感的作用。寺廟里混合著香水、鮮花、熏香與烤肉的氣味。有文字記載稱,烤肉的味道特別令人愉悅,是和平的象征,也是針對敵人的威嚴的象征。
在另一些場合,人們感受到的“氣味景觀”是完全不同的。在古埃及,將要成為書吏的學生住在特殊的建筑物里學習古埃及文字。要想獲得能成為書吏的知識,這些學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因此他們要避免使用香水或其他令人愉悅的氣味。在一份古老的記載中,這些有抱負的文士被描述為“臭烘烘的公牛”。在古埃及的作坊里,制鞋人軟化獸皮,鐵匠鍛造武器,他們也不需要香水和鮮花,那里的“氣味景觀”自然也是另一番景象。
為了全面了解古代城市的“氣味景觀”,考古學家們熱衷于梳理古代文獻以尋找有趣的線索。
研究表明,古埃及的芳香治療和使用香水的傳統(tǒng),大約始于5100年前第一王朝統(tǒng)治的時候。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草書文件中提到過幾種香水的配方,但確切的成分和制備方法并沒有被清楚地記載下來。十多年前,科學家發(fā)現了大約2300年前的古埃及香水工廠,內有窯爐和用黏土制成的盛香水的容器。于是,柏林自由大學的埃及考古學家多拉·哥德史密斯和捷克科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科學的歷史學家肖恩·考夫林,試圖通過已經出土的文物和資料破解古埃及香水的密碼。他們在查閱了大量的古代文獻后選取了一些可信的材料,包括沙漠棗子油、沒藥、肉桂和松脂等,使用這些材料,研究人員仿制出了一種名為“曼底西亞”的古埃及香水。這個名字來源于其產地曼底斯。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0年,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可能使用過這種香水。
重新配制出的“曼底西亞”香水散發(fā)著一種強烈的帶有辛辣和甘甜的混合味,氣味持久且令人愉悅。研究人員還根據日常生活、神廟儀式和木乃伊制作過程中使用的香料書面配方,重新配制了幾款其他的古埃及香水。
復制的“曼底西亞”香水和制作香水所用的材料
然而,考古學家的這些工作只是重現了一些氣味而已。接下來面臨的挑戰(zhàn)是,了解古代的人們是如何感受和解釋這些氣味的。
氣味是人類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科學家們知道,人類對氣味的辨別能力驚人的好。氣味可以觸發(fā)人們對過去經歷的回憶,也常常與社會和儀式的意義有關。研究發(fā)現,人們對一些氣味的看法經常出乎意料的一致:香草、柑橘和花香的氣味通常能獲得好評,腐臭的油性氣味和發(fā)酵的氣味,比如成熟的奶酪或人類的汗水,會引發(fā)厭惡反應。在古埃及,文獻中把香油和香水的芳香等同于文明的法老統(tǒng)治,而魚和鳥的難聞氣味則意味著法老統(tǒng)治之外的危險和陌生的區(qū)域。
盡管人們對氣味的理解有許多相同點,但也有學者認為,人們對氣味的價值評判不是固定的,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而變化。例如,在古埃及,一些古代文獻將“沼澤”描述為神之所在,在那里,魚類和禽類繁榮。但人們對沼澤散發(fā)的氣味感受并不相同,來自埃及南部的文獻經常對北部埃及人進行負面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北部沼澤散發(fā)的氣味給予差評。
在這方面的另一個實例是,大約2000年前,即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fā)之前,龐貝的小酒館里也充滿了各種氣味。在龐貝古城,考古人員已經發(fā)現了158處這種非正式的飲食場所。當時的居民在這種小酒館里吃飯,他們會聞到一些刺鼻的氣味,例如油煙的氣味等,這些氣味通常并不好聞,但龐貝人覺得熟悉又親切,因為羅馬人的成功使這些氣味變成了家的味道,甚至可能是文明的味道。研究表明,在古羅馬的城市里,各種氣味非常濃烈,包括煙草、垃圾、食物的氣味,它們充斥在空氣中,人們對它們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因此,假使古人像現代人一樣把氣味標記為令人愉快的和令人不快的類型,那么文化和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可能左右人們的感受,對氣味作出各自不同的評價。
目前,由于受到條件和技術的限制,恢復古人的“氣味景觀”還面臨種種困難,但這樣的考古方式已經為人們認識和了解古代世界開辟了新的途徑。方興未艾的“氣味考古”將為研究古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