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飛
同一塊碧璽的兩端具有不同的顏色
橄欖石,產(chǎn)于阿富汗
寶石是巖石中的精華。它們晶瑩剔透,流光溢彩,絢麗奪目,熠熠生輝。千百年來,層出不窮的各類寶石讓人癡迷,讓人瘋狂。有些寶石高高在上,鑲嵌在象征著權力的皇冠上;有些寶石則走進了千家萬戶,戴在人們的手指上、頸項上。然而,地球上有5000多種礦物,究竟哪些才能躋身于寶石家族呢?
綠色碧璽
新興寶石——日光石
各種顏色的石榴石 (1)
各種顏色的石榴石 (2)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巖石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而礦物一般是自然產(chǎn)出且內(nèi)部質(zhì)點(原子、離子)排列有序的均勻固體,它們的化學成分相對固定,并且可用化學式表達,比如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而一種礦物要成為寶石,需要滿足三個基本要素:美觀、耐久和稀少。
美觀,就是具有一定的美感,這是作為寶石的首要條件。只有少數(shù)寶石在天然狀態(tài)下就是美麗的藝術品,大部分寶石都隱藏在原石之中,甚至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缺陷,需要能工巧匠進行一定的加工、改善或處理才能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視覺美感。
耐久,也就是堅硬耐磨,反映了寶石抵抗外界磕碰、空氣中粉塵的磨蝕和抗酸堿腐蝕的能力。為了表示礦物的硬度,德國礦物學家莫斯在1812年首先提出了一種標準,即“莫氏硬度”,分別用1到10來表示以下10種礦物的硬度大?。夯?、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和金剛石。這里的硬度值并非絕對硬度值,而是表示硬度增加的順序。因為空氣中存在的石英質(zhì)灰塵會磨損寶石的外表,而石英的莫氏硬度為7,所以,要成為一種寶石,它的硬度需要足夠大。比如螢石,雖然也很美麗,但莫氏硬度只有4,因此并不能成為寶石。
稀少,指的是寶石的稀有性。每一塊寶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資源儲量有限,絕大多數(shù)寶石都是不可再生的(少數(shù)有機寶石除外),開采一點就會少一點,因此才吸引了更多人收藏和佩戴。
古人曰:“玉,石之美者。”在人們的習慣用語中,常常將“寶”“玉”并列,并以“寶玉石”作為珠寶玉石的簡稱。人們將天然珠寶玉石、人工珠寶玉石統(tǒng)稱為“寶玉石”,但實際上,寶石和玉石是有區(qū)別的。
按照我國珠寶玉石國家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寶石一般指經(jīng)琢磨后能作為裝飾品的礦物單晶體(可含雙晶體),色彩美觀,折光率高,光澤強,透明度好;而所謂的玉石,指的是具有美觀、耐久、稀少的特性和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或非晶質(zhì)體。
水晶,產(chǎn)于湖北大冶,其中的水晶雙晶形成了美麗的心形
雖然地球上的礦物種類繁多,但是能夠成為寶石的只有200多種,我國的國家標準(GB/T 16552—2017)《珠寶玉石名稱》中列出的天然寶石只有60多種,而國際珠寶市場上常見的僅有20多種而已。它們主要是鉆石、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金綠寶石、碧璽、尖晶石、鋯石、托帕石、橄欖石、石榴石、水晶、海藍寶石、月光石、日光石、拉長石、天河石、坦桑石、磷灰石、鋰輝石和堇青石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已經(jīng)能夠在實驗室中合成和制造寶石。最常見的就是鉆石的仿制品,比如合成立方氧化鋯、合成碳硅石、人造釔鋁榴石和人造釓鎵榴石等,其中合成立方氧化鋯最為常見。
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礦物絕大部分都是固態(tài)的無機物,但是人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特殊的物質(zhì),它們的形成跟生物密不可分,雖然不會形成晶體,并無規(guī)則的外形,但是同樣具有極好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比如珍珠、珊瑚、琥珀、煤精等。它們不完全符合礦物和寶石的定義,但也被列入寶石名錄,被稱為“有機寶石”。
西瓜碧璽,外圍為青綠色,中間為紅色
有機寶石——琥珀制作的帆船
海藍寶石,產(chǎn)于巴基斯坦
水晶,產(chǎn)于內(nèi)蒙古
為了爭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寶石們各顯神通,爭奇斗艷。雖然不同的人群喜好或有不同,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把鉆石、祖母綠、紅寶石和藍寶石合稱為“四大名貴寶石”,后來又把金綠寶石加入其中稱為“五大名貴寶石”。無論是哪種寶石,都無法動搖鉆石“老大”的地位。鉆石把寶石的三要素發(fā)揮到了極致,“寶石之王”的美譽名不虛傳。
除了以上所述的珍貴寶石以外,其他一些寶石,比如水晶、碧璽、石榴石、橄欖石、托帕石、尖晶石等都比較常見,它們的內(nèi)在品質(zhì)達不到珍貴寶石的標準,屬于中低檔天然寶石,也被稱為“半寶石”。相對于名貴寶石而言,半寶石的美感程度略顯遜色,硬度也稍微低一些,產(chǎn)量相對較大,所以市場價值也稍低一些。不過,這只是整體上的評價,實際上,品質(zhì)高的半寶石價值并不低,有很多半寶石甚至比某些珍貴寶石的價值還要高。這不僅要考量它們的克拉質(zhì)量、顏色、凈度和切工,而且還要參考它們的產(chǎn)地進行綜合評價。
盡管某種礦物要成為寶石有很高的門檻,但寶石家族并非一個封閉的圈子,經(jīng)常會有新成員被吸納進來。近些年來,就有很多新品種成為寶石家族中的一員,比如坦桑石、摩根石、紫鋰輝石、沙弗萊石、藍錐礦等。這既得益于地質(zhì)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也有寶石公司商業(yè)包裝和推廣的功勞。當然,寶石家族中有新成員不斷加入,也有老成員的退出。特別是那些產(chǎn)地少、產(chǎn)量低的稀有寶石,如果我們找不到新的礦藏,那終有一天它們會全部消失,成為歷史上的“匆匆過客”。
“庫利南”鉆石模型
淺黃色鉆石
祖母綠,產(chǎn)于哥倫比亞
祖母綠,產(chǎn)于巴西
紅寶石,產(chǎn)于緬甸
紅色剛玉原礦,產(chǎn)于青海海西州
合成藍寶石
玄武巖中的藍色剛玉,產(chǎn)于山東昌樂
金綠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