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前一陣子,在澳洲求學(xué)的女兒放假回家過了兩個星期,相熟的同事打趣我:“你又可以過上飯來張口的生活了?!?/p>
女兒熱愛廚藝,在她讀高中的時候,每周末回家,她基本包攬了家里的一日三餐。有時候晚上外出吃飯,她回到家后還會鉆進廚房花上一到兩小時,研究各式烘焙西點。為此,有一年她過生日,我們送她的禮物就是一款升級版的烤箱。我常常在朋友圈曬她的各種廚藝作品,所以在朋友眼里,我就成了那個坐享其成的老母親。
這兩個星期里,工作日我每天上班,下班到家已快6點。她閑在家里,又擅長做飯。但是,“我不會要求她給我做飯?!蔽疫@樣回答同事。
每天快下班前,我會“請示”女兒當(dāng)天是外出就餐還是在家吃飯。如果她選擇在家吃飯,我就去買菜回家做。終于有一天,女兒忍不住問我:“媽媽,你為什么從來不要求我做飯?”
我笑答:“你讀高中的時候,每個周末、節(jié)假日回家做飯做西點,那是你的一種樂趣,是生活的調(diào)劑。你今年在澳洲10個月沒有回國,每天都要自己做飯。這么長的時間里,做飯對于你來說已經(jīng)從樂趣、調(diào)劑變成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希望你回來度假的兩周好好放松一下,可以不用考慮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p>
孩子大樂,報以慣常的甜言蜜語:“媽媽最好了,媽媽我最愛你?!?/p>
我笑:“但是如果你將來回國工作,那么就得分擔(dān)家務(wù),沒有討價還價余地?,F(xiàn)在你是度假,跟長期生活是有區(qū)別的?!?/p>
有一天,在我“今晚想吃什么”的電話請示里,傳來孩子愉快的回復(fù):“媽媽,我已經(jīng)下樓買好菜了,今晚我來露一手?!辈挥谜f,那一餐老母親沒停止各種贊美與感動的表達(dá)。當(dāng)然,女兒在家的兩周里,我享受到她親手做的晚餐也不止一餐,我總是及時表達(dá)各種感謝和贊美:
“謝謝你做的蛋糕,又低脂又好看,而且太美味了。”
“沒想到你第一次做排骨湯就這么好喝,喝下去的時候真是有幸福的感覺啊?!?/p>
“我把你做的小餅干分給同事們吃的時候,大家都表示非??煽凇!?/p>
我們對外人提要求的時候,常常會持慎重的心意,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會怕對方不高興。而對我們所愛的人,無論是父母、伴侶還是孩子,提要求的時候常常會理直氣壯。一句“你是自己人”“我是你的母親/父親”就可以無視對方是否真心接受你提出的要求。對方如果不愿意,有時候還會心酸、生氣……
因此,雖然女兒對烘焙很感興趣,但是,我從來不對她提“你看我給你買了這么高檔的烤箱,你就給我做份西點吧”,也不提“給你買的甜甜圈機都沒用過幾次,你給我做幾個試試呢”,更不會提“面包機買了就別浪費,周末的早點你負(fù)責(zé),做好一家人的面包”……這樣的要求一提出,都是對孩子的興趣施加壓力。我總是在她主動給我做各種美味佳肴的時候,不斷地表達(dá)感謝?;蛟S正因為我的“不要求,多感謝”,孩子對烘焙、對廚藝的興趣才始終保持,并樂此不疲。
有時候,父母可以多嘗試對孩子“不要求,多感謝”,親子關(guān)系可能更和睦,家庭氛圍也更幸福。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