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萍 黃燕兒
莆田市秀嶼區(qū)人民檢察院,福建 莆田 351146
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升級發(fā)展,使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網上處理生活事務,維持人際交往。這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部分負面影響。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公民的個人信息慘遭泄露。在互聯(lián)網上,公民的姓名,聯(lián)系方式,甚至是家庭地址和身份證信息都可以被有心人輕而易舉地獲得。這嚴重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因此,本文將會重點討論《刑法》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公民個人信息是不容侵犯的,這是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權利。針對目前公民個人信息慘遭泄露的狀況,國家必須要加大保護力度,完善法律條文。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眾總能收到不知名的促銷短信,接到莫名其妙的機構推銷電話。這都是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表現(xiàn)。信息化時代的便利和高效,不能以犧牲現(xiàn)代公民個人信息為代價。我國是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有了法律條文的約束,相關的政府執(zhí)行單位才能夠加大監(jiān)測和打擊力度。
在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很多公民本身并沒有及時意識到自己的信息受到了侵犯。只有當公民受到了個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后,才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所以處理該類事件就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我國法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犯的界定較為模糊。近年來,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刑法》也進行了不斷更新修正。但是判斷公民個人信息是否存在被侵犯行為時,仍存在著相應漏洞。[1]在刑法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內容規(guī)定得較為分散,所以公民對于個人信息的使用權和知情權了解也較為寬泛,并不詳細。對公民個人信息沒有細致的劃分,不僅容易引發(fā)歧義,也在某種程度降低了可操作性。公民想用刑法來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懲戒壞人,但是刑法卻沒有提供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只有當公民個人信息受到嚴重侵犯,產生較大危害后,公民才會采取行動,刑法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懲治作用。刑法與民法不同,刑法的懲治力度更大,打擊性更強。所以,在對待公民個人信息一類的案件時,法律審理判決的過程都較長。
公民受到個人信息泄露后,會利用法律武器尋求司法救助。但是目前,我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所提供的司法救援方式較為單一。公民只能通過對簿公堂、提交證據(jù)的方式尋求幫助。雖然這種方法能夠強有力地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這個司法周期較長,并非一般家庭或者公民能夠承擔。而且上訴的結果也并不一定樂觀。正因為當前人們處于信息網絡時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操作一般是通過網絡進行。公民所提供的證據(jù),可能并不滿足法律對證據(jù)的要求。而法律的審判講究的是“程序公正”,并非感情用事,所以,通過上述方式很難有效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隱私保護問題。當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成為一種常態(tài),人民群眾對那些陌生短信、突然來電也習以為常。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公民更不會選擇上述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權益。
目前,我國《刑法》中對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法律條文中明確指出,犯罪主體包括國家政府機關、教育單位、醫(yī)療機構等行業(yè)工作人員。但是目前,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并非只有以上幾種。一些電商平臺、保險機構、推銷人員都成為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主要成員。尤其是一些不法招聘網站,他們所收集到的公民信息更加全面。這些不法招聘網站將這些信息進行售賣,以牟取暴利。而所謂的招聘,則是掛羊頭賣狗肉——有名無實。[2]甚至在公民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登記領紙巾、下載軟件送玩偶等等,這種線下活動也可能是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但是目前我國《刑法》對于犯罪主體的范圍劃分并不清晰,對于犯罪主體的犯罪行為規(guī)制得也并不完善。所以這方面的不足也需要及時完善。
在我國《刑法》中,并沒有出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項法條。有關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條文分布在《刑法》的各個章節(jié)。這些分布的法律條文分別在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秩序、侵犯公民個人權利、妨害社會治安等章節(jié)當中。只有當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后產生了以上這些結果,國家機關才能利用法律對侵犯公民個人權利的犯罪主體予以懲罰。我國一直遵守的法治原則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范圍內,給公民提供一定的自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一些人泄露了公民的個人信息,但是并未產生嚴重后果,可能也并不會受到刑罰的處理。這些分散的法律條款是不同時期,根據(jù)不同的社會經濟水平出臺的條文,因此,在內容上并不具備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這些法律條文之間相互羈絆,在具體操作中,很難形成一股集體的力量。這并不是為了批評我國的法律構成有問題,而是目前刑法保護存在缺陷。刑法中對于公民個人隱私權保護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非法搜查、非法入侵個人住宅、非法侵犯個人通信自由這三方面。[3]而如今,公民個人信息遭到泄露的平臺并非只出現(xiàn)在線下,而是更多在線上。想要讓有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隱私權保護全面納入刑法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2004年,發(fā)生了一起十分惡劣的公民個人信息遭到侵犯的案件。18歲的湖南女孩在高考中雖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并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而另一位同班同學分數(shù)沒有達到高校錄取分數(shù)線,卻收到了貴州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冒名頂替成績優(yōu)異的女孩去上了大學。這個案件直至5年后才真相大白,這也反映了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反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這個事件過程中,是那位頂替同學的父親利用政府權力獲取了原本屬于另一位女孩的個人信息。女孩的父親在獲取成績優(yōu)異的女孩的身份證號碼和高校錄取通知信息后,為自己的女兒“鋪平了”大學之路。該事件不僅僅是毀了一個女孩的大學夢,同時也是偽造、變更國家重要機關文件的行為。而最終國家也是以涉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為罪名,逮捕了這位父親。這是十分典型的公民個人信息遭到侵犯的案例,但是在當時的《刑法》條文下,那位原本擁有美好未來的女孩并沒有獲得自己應有的補償。她的大學夢依然破滅了,在該案最后的判決中,也沒有為該名女孩的精神損失進行彌補。
2010年,深圳H小區(qū)多達3000多名業(yè)主的信息被不知名網民傳到了某網絡平臺中。業(yè)主信息中不僅包括該小區(qū)業(yè)主的姓名、通信方式,甚至連身份證、銀行卡、房號信息都十分清楚。不久后,另一份深圳業(yè)主信息文檔又上傳到網絡中。而這份文檔甚至泄露了多達8000名業(yè)主的個人信息。[4]在此之后,該小區(qū)的業(yè)主頻繁受到廣告騷擾,推銷電話,甚至詐騙勒索電話也層出不窮。正因為如此,有不少的業(yè)主上當受騙。但是在該案件中,由于犯罪主體是不知名的網民,調查起來難度較高,且無法確定犯罪主體所在的范圍,所以,該案件最后也不了了之。這都是當時《刑法》規(guī)定的不健全而導致的后果。也正因為如此,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迫在眉睫。
前文通過具體案件提到了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所產生的危害,所以,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是維護公民權利的必然選擇。隨著信息化、科技化的發(fā)展,網絡交易已然成為公民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信息化時代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便利,一方面極易泄露公民個人信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國家有權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不法侵犯。而刑法是對社會公民的二次保護,是最后的守門員,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刑法的強制性措施,才能夠確保個人隱私權。加強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能夠讓犯罪主體承受相應刑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不同,它所作出的裁決,并非其他法律能夠相比擬。危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惡劣行為愈演愈烈,也只有使用刑法保護,才是徹底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最終選擇。
能夠約束人們行為的,既有社會的道德律令,也有國家的法律條文。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社會,必須要用強有力的法律來穩(wěn)定社會的發(fā)展。所以,首先要完善行政方面的個人信息保護條文。具有行政性質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能夠為刑法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參考。我國必須要出臺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條文。在條文中,將一些名詞和理論進行概念介紹,這是打好理論基礎的必經之路。除此之外,要將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分開討論,將這三方面之間的界限規(guī)定清楚,才能夠為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提供準確依據(jù)。同時,相關事業(yè)單位要將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條文進行收集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時間、不同背景、不同內容、不同地區(qū)分開梳理,系統(tǒng)總結。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
在實際生活中,不是所有公民個人信息泄漏的事件都可以被納入刑法中。所以,在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體系中,要明確刑法中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第二,關于公民個人所有社交活動的私生活信息;第三,關于公民個人的靜態(tài)信息,具體包括郵件、電腦、信件等。若涉及以上的信息侵權,則可以被納入刑法保護的范圍內。同時,可以建立獨立于行政系統(tǒng)外的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系統(tǒng)。在這個犯罪系統(tǒng)下,會記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罪名,以及犯罪主體的個人信息。[5]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與侵犯公民自由權、財產權的行為侵犯的是同等法益,所以這個體系中的名單與失信名單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這個名單中的人會被予以一定的權利限制,合理規(guī)制他們在互聯(lián)網中的言行。目前網絡中泄露公民個人隱私行為的網民越來越多,構建這個系統(tǒng),也能夠提高公民自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將公民個人信息納入刑法保護,并不是為了懲治公民,而是為了更好地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公民素質。只有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提高了,社會中關于泄露個人隱私的事件才會減少。如今,在網絡世界,普遍存在的公民信息泄露問題,其實反映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淡薄這個現(xiàn)象。所以,在未來建設中,除了要完善法律體系,還要積極進行法律宣講。在法律講座,新聞媒體等傳播途徑中,將保護個人隱私,不泄露他人信息的意識傳播進社會的方方面面,能夠很好地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當每個公民都樹立保護自身信息安全、不侵犯他人信息的意識時,法律也就成了最后的守門員。公民有了較強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就能夠改善過去的不良之風。在很多的人民群眾心中,并沒有意識到自身信息慘遭泄漏是可以尋求刑法保護的。但是當國家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后,人人都善于利用刑法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規(guī)范自身行為預防犯罪,也能讓那些有心之人無處可逃。
針對司法救濟方式單一這個問題,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積極進行解決。第一,可以讓政府或司法部門提前介入,通過政府協(xié)調的方式,讓公民不用訴訟,也能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獲得相應的補償;第二,可以豐富司法救濟的形式,將傳統(tǒng)的公訴方式分為自訴和公訴兩種。自訴仍然是公民根據(jù)個人訴求進行訴訟,而公訴則是國家會讓相關的司法救濟工作人員提供幫助,進行上訴。這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個人隱私。針對一些產生惡劣后果的侵犯個人隱私的案件,國家會直接讓檢察機關進行公訴,主動采取行動保護公民個人權利。
近年來,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事件不斷增加。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公民的權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雖然,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國家政府的治理下,這方面的缺陷一定能夠得到完善。我國法律將公民個人信息納入《刑法》之中保護,已然體現(xiàn)了我國對待公民信息的重視程度。同時,公民也要具備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