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鎧浩
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直以來,家事糾紛案件與其他案件相比有其獨特性,糾紛的當事人的親密關系以及親緣性導致傳統(tǒng)審判模式在處理家事糾紛案件中變得“有心無力”。正因如此,2016年4月國家開始家事審判改革后,多元解決糾紛的理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得到了司法界的認可和倡導。我國以多家法院為試點,從訴訟轉換為訴訟與非訟相結合,積極探索更適合的家事案件處理新方式,在法律和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家事審判改革中,試點法院家事法庭的設立成為一個亮點,作為家事糾紛解決過程中的司法實踐的成功案例。充分反映了當前訴訟爆炸、案件逐年增加、審判機關案多人少的大背景下,家庭事務糾紛當事人急需解決糾紛的期待。對此全國法院對家事審判方式、工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要下大力氣,在探索中不斷加以推進。
家事審判是以家庭矛盾產生的糾紛為對象,它不僅涉及身份關系還會涉及家庭倫理,不僅涉及家庭成員情感還會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家事糾紛的背后往往隱藏著錯綜復雜的情感因素。與普通財產案件存在很大的區(qū)別,家事案件中當事人的身份是核心要素,它的產生是基于身份關系的存在,主要包括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身份關系之爭和財產之爭。家事案件不同于一般案件,它主要是基于身份關系的確定和基于身份關系所產生的家庭糾紛案件,婚姻關系、家庭關系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關系在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諧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不僅能夠保證家庭關系穩(wěn)定,還能夠直接影響一個地方的發(fā)展進步與社會的和諧;因此,想要維護整個社會平穩(wěn)運行,就必須確保每個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然而,隨著改革開放,教育普及,人的思想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思想觀念不再停留于原地,而是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社會現實需要傳統(tǒng)的家庭審判觀念作出改變,否則將會導致家庭矛盾激增,中國傳統(tǒng)家庭婚姻觀也會受到嚴重的沖擊。近年來,隨著國內家庭事務糾紛案件的日益增多,家事案件的審理形勢也不容樂觀,審判機關在家事審判工作中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重重的壓力之下,改革成為我國的家事審判制度必須采取的措施。
社會在發(fā)展中不斷變遷,家庭結構也從傳統(tǒng)向現代型轉型。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在社會變遷中不斷演變,家庭矛盾所導致的糾紛也從之前的單一轉向繁雜,如今要想完美解決一件家事糾紛案件,不能再拿“舊手段”去應對,傳統(tǒng)審判方式在處理家事糾紛中的能力短板日益凸顯。[1]時至今日,兩大法系雖在不斷融合,但在家事訴訟過程中,大多數國家或者地區(qū)仍然不約而同地將其作為一個特殊領域在民事訴訟中區(qū)別對待。應當適時設立符合實際需要的專門化的家事審判機構,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審判機關在社會發(fā)展當中處理家事矛盾引發(fā)糾紛的要求,也是為了回應人民解決家事糾紛的渴望,為家事案件的有效解決提供硬件支持。
眾所周知,普通民商事關系一般僅涉及當事人個體私益,因而嚴格實行私法自治的原則,國家一般不加以干預。[2]家事關系“系建立于男女間之婚姻及親屬間血統(tǒng)社會自然之事實關系”,[3]因此,家事關系所產生的糾紛應屬男女及親屬間的私權利,當爭議發(fā)生時,應當由個人處理,但其內在本質卻是與社會公共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家事關系雖然涉及男女雙方的婚姻及親屬之間的私權利,但是其具有公益性,由此看來,家事關系并不能完全任由私人進行處理。綜合以上觀點,家事關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應當是親屬間的關系,正是基于這種特殊的關系,家事案件才會變得跟普通民事案件有所區(qū)別,它不僅會涉及當事人的財產權利,更是會涉及到權利人及其家屬的終身利益,甚至可能涉及幾代人的恩怨。所以,在處理家事案件的方式上,不能簡單地采用普通民商事糾紛的處理方式。
表面上,家事案件牽涉財產分割、精神安慰費、撫育費等金錢支付請求,實質上卻是親屬間情感上的糾葛,夾雜諸多非理性因素。[4]不難理解,普通民商事糾紛它處理的是問題本身,相比之下,家事案件的處理雖然涉及到問題的解決,但更重要的是對于糾紛當事人關系的處理,它更加注重對人際關系的修復。我國審判機關在處理家事糾紛案件中,例如離婚糾紛,首當其沖的是夫妻關系的變更問題,其次會涉及到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共同財產認定與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最重要的是夫妻離婚所涉及到的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護等附帶事項。相比之下,離婚糾紛案件中所涉及到的未成年子女是無辜的,因為父母的矛盾而受到影響,因此值得國家、社會的重視與保護。未成年子女,不僅生理上還沒有發(fā)育成熟,思想上也尚未成熟,而且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未成年子女在家庭關系中一般處于弱勢地位,由于不平等的地位,他們難以在父母面前主張自己的權利。未成年子女在父母離婚中產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會在訴訟結束后消失,它可能會滲透到其成長的過程中,所以離婚案件中受害最大的并不是爭執(zhí)不下的夫妻,未成年的孩子在離婚案件中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在家事案件中,為了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辦案法官在辦理一起家庭糾紛案件過程中,不能與一般民事案件處理畫等號。法官應當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自己的職權,主動深入了解案件經過,查明案件事實,由此解決家事案件。
首先是,家事案件與之前相比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它已不再停留于對分割金錢或者不動產權等問題的處理,它變得越來越繁瑣。現在的家事案件還會牽扯到夫妻或者親屬間的投資,所以因投資產生的股權糾紛、債權糾紛或者知識產權糾紛在現代家事案件中已經是屢見不鮮。尤其是涉及家族企業(yè)的離婚案件,財產分割更是牽涉諸多復雜事宜,處理不好,不僅可能直接影響一個家族企業(yè)的經營和發(fā)展,還會對國家和社會帶來消極影響。[5]過去很多年,全國家事案件基本以夫妻離婚糾紛為主,或者是因夫妻離婚糾紛所激起的一系列相關附帶案件,家事案件已不再單一化,它已經向復雜化轉變,類型也變得多樣。如今,大量新的家事案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爆發(fā)式地出現,例如假離婚引發(fā)的案件、同居析產糾紛產生的案件、胚胎繼承案件等。不僅如此,家事案件也日益復雜和多元,家事訴訟與非訟事件不再是涇渭分明、截然兩分的態(tài)勢,市是呈現一定的交叉與融合,傳統(tǒng)程序二元分離論遭到學者的質疑。[6]面對現代化家事案件日趨復雜化的問題,世界各國意識到處理好家事案件的重要性,因此努力尋求解決的途徑。對此,一些域外國家另辟蹊徑,對家事案件單獨進行立法,為處理家事案件提供了法律支撐。德國在2008年制定的《家事事件和非訴事件程序法》最為著名,它規(guī)定了采用非訴的方式處理家事糾紛,這使家事審判的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全面落實了家事非訴程序。
一般財產案件,雙方當事人多為合作關系,故在雙方民事交往活動中多會留心保留相關證據,當雙方產生糾紛時向法院提供證據以主張自己的權利。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tǒng)的民事審判方式中當事人是依靠辯論來主張其權利,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舉證證明的義務。在法庭審理中,法官也是通過主持當事人舉證、質證來查明案件事實。若在家事案件中采用傳統(tǒng)對抗式的審理方式,不僅不利于案件的處理,而且會激化當事人間的矛盾。此外,大多數家事案件從本質上看,基本是婚姻和家庭矛盾沖突累積的結果。由于是家庭成員產生的矛盾,在矛盾中也會缺乏規(guī)則意識,所以他們在法庭上的陳述往往沒有證據支持,面臨證據不足敗訴的后果。在傳統(tǒng)模式的家事審判中,審判者必須處在中立、客觀的位置上。一般情況下,無法主動去取證查明事實。
當今社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家事案件的復雜程度與日俱增,國家與人民對于家事審判的專業(yè)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導致了傳統(tǒng)的審判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在的家事案件,它在處理家事案件中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我國缺乏專門的家事審判機構。我國的法官大都以普通民事案件的審判方式來處理家事案件,傳統(tǒng)審判方式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使他們深受影響,極其容易忽視家事案件所固有的特殊性。例如,在司法實踐中,家事案件被錯誤地視為“婆婆媽媽”的瑣碎爭議,許多民事法官不愿意主審家事案件,甚至不安心于擔任家事法官。[7]
傳統(tǒng)的民商事審判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家庭糾紛案件。要想以最好的方式處理家事案件,設立專門的家事審判機構不失為一個好對策。家事審判專業(yè)機構旨在通過符合家事案件特點的司法理念和方法,對受損的人際關系最大限度地調整和修復,達到維護家庭和諧的目標。所以,作為家事案件的最佳處理方式,設立專門的家事審判機構可以為化解家事糾紛提供有力的支撐。
按照我國家事案件的發(fā)展情況,我國十分有必要設立專門化的家事審判機構。最高法2016年推行家事審判改革,在多個試點法院設立家事審判庭,專門處理家事糾紛,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今,盡管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的家事審判制度和機構,不過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我國自2016年起實行家事審判改革,單一的解決糾紛機制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非訴訟和訴訟有機結合的糾紛處理多元化解機制。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基石,著手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家事糾紛化解機制。多部門溝通,積極努力建立多方聯動機制。由于家事糾紛具有濃厚的社會性,僅僅依靠司法審判機關處理家事糾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需要相關行政機關、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積極配合,共同化解家庭矛盾處理家事糾紛。
“訴源治理”理念的提出,使綜合運用訴訟和非訴訟方式處理家事案件成為可能,為家事糾紛的多元化處理提供充足的原動力支撐。建立家庭事務糾紛多方聯動化解機制。不僅可以處理家事糾紛,而且可以對當事人進行相關的心理疏導,還能夠為當事人提供相關的法律支持。通過與行政、司法機關和社會組織方面的溝通與協(xié)調,優(yōu)化人民調解機制。在政法委的牽頭領導下,由公檢法司、民政局、教育局、衛(wèi)生局、婦聯、工會、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居)委等組織之間共同努力,分工明確,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機制,各盡其責,齊心協(xié)力化解家庭事務糾紛中的各種疑難雜癥。不僅是為了解決矛盾,更是為了當事人的家庭和諧,通過維系家庭穩(wěn)定,進而維護社會的倫理、秩序,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德國的《家事事件和非訟事件程序法》與日本的《人事訴訟法》,或將家事案件非訴訟化后進行統(tǒng)一處理,以促進家事審判改革,或建立請求合并管轄制度。由此,家事案件所附帶的一系列糾紛是極其有必要統(tǒng)一解決的,世界各國為了使家事案件得到統(tǒng)一處理,將訴訟與非訴訟程序相結合,進行靈活的操作。如上所述,家事案件與一般的民商事案件有很大的不同,家事案件涉及的財產權利或個人關系因帶有非理性因素所以更為復雜。此外,婚姻事件有關家庭安定,如果婚姻出現問題使家庭經常處在糾紛之中,不僅影響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而且極有可能影響社會秩序。同一婚姻關系如果多次提起訴訟,此訴訟判決確定后,再提起彼訴訟,將會使有婚姻紛爭的家庭經常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8]因此,如果繼續(xù)適用傳統(tǒng)民商事的審判模式來解決家事糾紛產生的案件已經不合時宜??紤]到家事案件的特殊性,有必要對家事審判專門機構進行設計。對于家事案件實行集中審理,對于一件家事糾紛所引發(fā)的相關案件進行統(tǒng)一處理。家事審判專門機構在家事糾紛案件的處理上,同一程序內可同時辦理不同事項,可以交替使用訴訟和非訴法理處理家事案件,以上方式在一般審判程序中都是很難實現的?;诖?,家事案件的審理可借鑒統(tǒng)一合并處理的原則。最為重要的是設立專門的家事審判機構,使家事案件得以靈活、有效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