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玲
地域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審美情趣,而且還滲透到人們日常行為以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個人的情感、性格、行為習慣,以及對社會建設和發(fā)展都有著一定的影響。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高度重視對地域文化的開發(fā)和利用,給予語文教師積極開發(fā)和利用生活中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的強大動力。地域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對于當地歷史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桃源是一個千年古縣,歷史悠久,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聞名遐邇的“人間仙境”桃花源演繹了無數神秘的故事,讓世人無比向往。桃源又是革命老區(qū),有著眾多的紅色資源,這些都可以開發(fā)利用為高質量的語文課程資源。
一、融入語文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桃花源記》時,可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桃源地域文化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桃花源文化,用精美的畫面、動聽的樂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地域文化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背后相關知識內容和文化背景。在教學《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三峽》等寫景美文時,可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融入知識內容的分析講解過程
在學習文言文《桃花源記》一文時,可融入與桃花源有關的人物故事或神話傳說,如“桃花溪的故事”“空心杉的來歷”“古秦仙樂”“千丘田”“遇仙橋”等,還有《搜神后記》中的“韶舞”“穴中人世”,《幽明錄》中的“劉晨、阮肇”“黃原”“洛下洞穴”等,利用這些傳說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教學中融入這些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與延伸相關知識內容,克服畏難情緒,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桃花源的文化內涵。
三、融入綜合性學習與“活動·探究”學習過程
桃源地域文化資源有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往往是通過學生的作品和成果展現的,如新聞采訪、調查報告、創(chuàng)作廣告、寫導游詞、撰寫解說詞等。這些任務常常需要學生進行綜合性和研究性學習,集中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能在學習反饋階段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開展多項研究項目。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時,我們可融入介紹桃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被譽為“東方的畢加索”的桃源刺繡是民俗生活“活的教科書”,反映了人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它的傳統刺繡針法體系孕育了“湘繡”,因而被譽為“湘繡之魂”“湘繡之母”,由于地域特征極強,藝術價值極高,已成為繡中精品。桃源木雕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品類、生動的神韻、精美的雕飾、精湛的技藝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桃源工”流派特征,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到鄭家驛鎮(zhèn)和學校附近的刺繡、木雕傳承基地進行采訪、參觀、調研,讓學生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動手體驗刺繡、木雕等工藝。還開展了以“桃源歷史沿革”“桃源歷史文化名人”等為主題的活動,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桃源歷史和文化淵源,并通過開展“搜集與桃源有關的古詩文”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桃源的人文精神,進而提升鑒賞能力。
四、融入作文教學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感受桃源文化遺跡的獨特之美,山水人文景觀的詩情畫意之美,桃源民俗的獨特之美,要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描繪桃源的點點滴滴,并在自己的作文中體現出桃源的風土人情。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第二單元人物傳記,第五單元說明文寫作和口語交際等都可融入桃源地方文化資源。
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有助于桃源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入,除了課堂教學,我們還可通過主題班會進行桃源文化介紹,利用任務驅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還可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升其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此外,也可以通過團隊活動、專題講座、演講比賽、文化知識競賽、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多種活動進行桃源地域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發(fā)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地域文化不僅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在語文課堂上融入地域文化資源,促使青少年從課堂內融情于課堂外,對當地文化產生熱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桃源地域文化資源的融入,能促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聯動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離不開對當地地域文化資源的探究,當地的風俗、歷史文化、古跡遺產、風景名勝等都是珍貴的學習資源,有利于課堂激趣,將文本與現實相結合,促進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有利于對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作者單位:湖南常德市桃源縣文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