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探討
王霞
(甘肅省卓尼縣藏族小學,甘肅甘南747600)
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緊跟時代發(fā)展,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綜合能力,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保障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本文從信息化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的優(yōu)勢出發(fā),探討了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然后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策略。
信息化技術;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合理,導致教學質量與效率低下。對此,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詳細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出現與運用,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優(yōu)勢與便利,主要表現在:第一,對于剛開始接觸數學學習的小學生而言,會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而數學本身有著抽象、復雜、深奧等特點,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就可以將抽象復雜的知識內容,采用光電結合、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演示、呈現,可以快速激發(fā)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第二,學習興趣,其是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主要動力,且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出發(fā),引入數學知識與信息,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主動參與思考、交流、探究、實踐,從而發(fā)展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第三,數學的學習不僅在于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在于實踐應用,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開展的主要依據,將直接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卻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忽視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導致教學目標不夠細化、全面,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第二,多數教師將教學目標定為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學習方法、習慣、態(tài)度、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道德、情感、“三觀”的培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三,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教學目標也需要不斷調整。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缺少目標的調整與優(yōu)化,導致課堂教學以傳授、任務完成為主,影響著教學效率與質量。
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聯。然而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卻存在著教學方法不合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多數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了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發(fā)展階段,無法理解抽象、深奧的理論知識,且思維與語言不能完全同步,將自身的想法與觀點精準闡述出來。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只會增加學習難度與壓力,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第二,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思維、交流、探究等能力的培養(yǎng),且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總結發(fā)言的機會較少。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與教學資源,還增加了學習壓力,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第三,部分教師雖然對教學方法做出了改革,也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了教學中。但是過于依賴相關技術與工具,為學生留有實踐操作、互動交流的機會較少,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此外,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低下,無法保障教學課件的高效精美,教學計劃的有序合理,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復雜、深奧、煩瑣,因此就需要教師通過形象直觀演示,吸引學生眼球,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踴躍參與,最終提高學習能力與教學質量。首先,進行教學課件的制作。一個高效、精準的課件是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是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的關鍵。在課件制作中,需要嚴格遵循教學目標與要求,根據學生特點與需求,采用多元、靈活的方式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環(huán)境氛圍。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課件自制,也可以下載網絡上的優(yōu)質課件,然后進行調整與優(yōu)化。在課件制作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投影儀、微課等方式,以視頻、聲樂、圖片等內容進行演示操作。其次,借助網絡課堂演示。網絡課堂,就是指通過互聯網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投影儀設備、各種社交軟件與平臺的綜合運用,打造一個突破課堂時空限制的學習平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制作好的教學課件,上傳與分享到網絡課堂中,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內容、學習任務、隨堂練習等。接下來由學生利用各種移動設備,隨時隨地參與學習、復習,并與同學、教師保持密切的互動交流。這樣既可以提出疑問,展開交流探究,也可以演示操作,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進行資源分類與共享。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進行分類存儲,利用CAI動態(tài)圖像進行形象演示,并且分享給學生,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數學知識形象、趣味演示。這樣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用圖片、視頻演示;將復雜的公式用動畫、文字推導,吸引學生的眼球,突破重難點內容。
例如在《三角形的分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進行數學知識的形象直觀演示。第一步,先通過談話引入本節(jié)課內容:“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狀是三角形?”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紅領巾、三角尺、三腳架、警示牌等等。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談一談自身對于三角形的看法與觀點。第二步,利用教學課件分別為學生演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對比分析,總結三角形分類的標準是什么?第三步,用集合圖的方式進行三角形分類的演示,從而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且突破課堂時空限制,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運用。首先,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借助微課平臺,進行預習課件的上傳與分享,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并提出自身的疑問,與學生展開激烈的交流互動,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微課資源的播放演示,將重難點內容以圖文、聲樂、視頻等方式呈現。學生可以通過慢放、重播、截圖的方式,將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并與同學進行交流探究?;蛘咴诜磸陀^看中,快速吸收與掌握知識。教師可以在實驗操作與探究中,將完整的實驗與探究過程用微課錄制下來,然后在課堂上播放,也可以搜集網絡上的優(yōu)質資源,進行課堂演示。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邊觀看,一邊操作,直觀清楚掌握數學學習方法與技巧,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最后,在課后復習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資源,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內容,或者搭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探究與操作,加深學習印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實現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例如在《軸對稱》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突破教學時空,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緊密銜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一步,將軸對稱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內容等,制作成微課資源,然后上傳與分享到社交軟件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瀏覽。第二步,再次播放微課資源,并且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展示有關軸對稱的圖形與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寬學生思維視野。接下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制作過程,滲透相應的數學技巧與文化。第三步,通過學習任務的布置,并且以微課資源的形式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一邊回顧課堂所學知識,一邊展開實踐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保障教學質量。
現如今,網絡上有很多學習資料,都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簡單形象、趣味生動、豐富直觀,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宜的網絡資源,并且做好審核、規(guī)劃,將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其次,教師可以將網絡上的歌曲、電影、書籍等資源,與數學知識緊密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學習狀態(tài)。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活動、比賽競賽等方式,然后根據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結合數學知識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實現網絡資源與文本內容的融合,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方法,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此外,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還需要通過電子化資源的創(chuàng)建,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師可以將網絡上的優(yōu)質資源、自身的教學經驗、教學大綱等內容,制作成電子學習包,然后共享到公眾號、圖書館、校園平臺中,鼓勵學生隨時瀏覽與下載,保障教學工作的實效性。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豐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第一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紅領巾圖片的演示,并出示紅領巾的底邊與高。接下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計算紅領巾的面積,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二步,教師可以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與推導過程,以及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與推導過程資料,全部呈現與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交流,探索兩者之間的關系,拓寬自身的思維視野,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實踐感知就是以學生的實踐探究、操作為主,從而深化學習內容,增強體驗與感知,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化技術,加強學生的實踐感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教師要尊重與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搜集資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詢問他人的方式,搜集豐富的數學信息與資料,從而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推薦相應的軟件、網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充分發(fā)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價值。其次,教師可借助投影儀、電子白板、微課等平臺進行直觀演示,為學生的實踐操作與體驗感知,做好堅實的鋪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主題與目標,搜集相應的資料,制作電子課件,然后進行直觀演示。在演示中,并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交流,抱著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拓寬自身的思維視野,豐富學習經驗,掌握適宜的學習方法。最后,組織多元的實踐探究活動,為學生留有實踐探究的機會與空間,最終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利用與共享,布置相應的實踐探究任務。然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步入實際生活中搜集材料與工具,展開探究與操作,做好觀察與記錄。接下來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分享交流,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形勢與局面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也必須作出改革與創(chuàng)新,才能促進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質人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形象直觀演示;突破教學時空;豐富教學資源;加強實踐感知四個角度,實現信息化技術的靈活運用,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1] 程偉偉.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小學生(中旬刊),2021(08):112-113.
[2] 熊春艷,錢存龍.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11):46.
[3] 王國鑄,張鐵峰.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學周刊,2020(19):19-20.
[4] 王滿全.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智力,2020(05):77-78.
[5] 覃祖夫.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148-149.
[6] 賴賤招.提升小學數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探究[A];2019年教育現代化教學管理座談會論文匯編(二)[A];廣東晨越教育發(fā)展有限公司,2019:147-149.
[7] 熊芬.信息化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究[J].華夏教師,2019(32):74-75.
G622
A
1002-7661(2022)30-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