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專欄作家愛好美食和收藏Columnist
浙江嘉興新塍古鎮(zhèn)近幾年忽然“浮出水面”,除了小蓬萊、能仁寺、蠶王殿、問松橋、觀音橋、鳳鳴橋等旅游景點,幾條原生態(tài)的老街也值得一訪。
新塍還是一座美食名鎮(zhèn),一百年前,李永泰的生糖豬油糕、鴻興館的蝦爆鱔絲面、任松茂的蒜搗豬頭肉、高家鋪子的火肉粽子等都是名重一時的美食。新塍的糕點以米、面、豆等為主要原料,豬油糖糕、夾沙蛋糕、云片糕、核桃糕、松糕以及新溪小月餅等至今還馳譽遐邇。
前輩文人在論及茶食時往往圈定“嘉湖細點”,據(jù)周作人考證,在明清兩朝一些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風俗畫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布置雅致的茶食鋪子,門前挑起的幌子上寫著“官禮茶食,嘉湖細點”八個字。在“嘉湖細點”的歷史味覺中,便有新塍的氤氳和回甘。
前不久我與朋友訪新塍古鎮(zhèn),專門品嘗了心儀已久的味德豐醬鵝。
浙江民眾對鵝是有深厚感情的,清代康熙年間詩人、經(jīng)史學家、藏書家朱彝尊是秀水(今嘉興)人,他在《食憲鴻秘》一書中就記錄了兩道鵝肴,一款是“壇鵝”, 另一款是“封鵝”, 古法重火功,少著水,加糟油、姜椒等香料,突出鵝的本味,讀來令人垂涎。
有一次朱彝尊應(yīng)朋友之邀到新塍做客,在一家醬鴨店里與友人飲酒酬唱,乘興口占一絕:“秋水一色味先知,鴨步鵝行疾如風。欲嘆江南風景好,又驚二鳧兼德豐”。店老板兼廚師得到大詩人的夸贊后大受鼓舞,就把店面重新裝修一番,取“德豐”二字作為店號,所制醬鵝、醬鴨等美味從此成為小鎮(zhèn)特色,近悅遠來,生意興隆。
咸豐年間,由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炮火遍及杭嘉湖地區(qū),新塍的農(nóng)業(yè)和工商經(jīng)濟也受到很大破壞,味德豐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上世紀90年代,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zhì)消費持續(xù)增長的需求,味德豐第五代傳人顧曉峰挖掘、整理、傳承了祖輩的醬鵝烹制技藝,并遍訪民間高手,經(jīng)過反復研究,喚醒了沉睡三百年的老品牌,還成為非遺項目的法定傳承人。
欲嘆江南風景好,又驚二鳧兼德豐。
午飯時分,我們走進小蓬萊公園旁邊的味德豐旗艦店。
味德豐醬鵝有五道工序:洗、腌、醒、烹、熬。一般情況下,一口鍋烹制五只鵝、兩只鴨,燜煮一個半小時后,鵝鴨已經(jīng)成熟,但未達到技術(shù)要求的色澤與味道,此時就需要廚師用鋼釬將鵝鴨挑起架空,用勺子舀起鍋內(nèi)滾燙的鹵汁澆在它們身上。有時是澆,有時是淋,有時是潑,時徐時疾,時重時輕,一切憑師傅的經(jīng)驗。這個過程讓顧客看得一清二楚,為的就是接受消費者監(jiān)督。給鵝鴨澆上300次醬汁的最后加持,沒有強大的臂力是拿不下來的!
但見師傅不慌不忙,動作絲毫不走樣。熱氣騰騰中,鵝鴨身上呈現(xiàn)出賞心悅目的紅亮醬色,然后掛起來冷卻,鍋內(nèi)十幾公斤的鹵汁經(jīng)過蒸發(fā)和澆潑,更加濃稠,僅剩六分之一,等鵝鴨冷卻后改刀裝盆,鹵汁澆在斬件上饗客。
古法鵝鴨供外賣,也供二樓堂食。有醬鵝飯、醬鴨飯、鵝肫飯、蝦魚露雞飯等,再配以兩道冷菜一道熱湯,每款不到30元,真是價廉物美。尤其是古法醬鵝,皮下脂肪極少,肉質(zhì)鮮嫩厚實,肌理清晰,無筋無渣,咀嚼時有芬芳腴美的醬香和肉香款款上升,持續(xù)地促進食欲。
味德豐不僅在嘉興周邊地區(qū)開了數(shù)十家分店,2018年還在上海登陸,生意十分紅火。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語境中,這只醬鵝值得編入我們的味覺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