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妍
“擔凳仔,聽古仔”,茶樓內(nèi),涼亭外,或是街口的大榕樹下,聽講古人說書,曾是廣府人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活動。所謂粵語講古,其實是一種用粵語說書的藝術形式。說書藝人被稱為“講古佬”,他們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廣州話版”的再加工,在說書過程中,用到大量本地民間成語、諺語或俗語等,注重粵語的韻律性和節(jié)奏感?!爸v古佬”只需手持醒木和折扇,精彩“古仔”便能娓娓道來。
民間說書,古已有之,若論其源,大約起于宋代。宋代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文化和教育興盛,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使民間藝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其中之一便是宋代有名的“講史”,也稱為“平話”。至于廣東粵語地區(qū)的說書,俗稱為“講古”,據(jù)說起源于明朝末年,江蘇泰州的說書大師柳敬亭在隨軍南征時把這一藝術傳來廣東。此后,說書藝術在粵語方言區(qū)逐漸流行,珠三角一度涌現(xiàn)出許多職業(yè)“講古佬”。
粵語講古與北方的評書同源,卻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浾Z講古的敘事角度多以第三者旁述為主,注重對內(nèi)容進行豐富和潤飾,加入一些生活化的粵語俗語、歇后語等,同時會借鑒一些戲劇的表演技巧,使得“古仔”活靈活現(xiàn)。講古內(nèi)容題材豐富,有表現(xiàn)本地民俗文化的,如《老廣的乞巧節(jié)》,有傳頌廣府民間掌故的,如《海幢寺的十六羅漢》,當然也少不了講演經(jīng)典長篇章回體小說的,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內(nèi)盛行的金庸和古龍等作家的武俠小說。講古藝人在講述這些小說或民間掌故時,常常會使用很多古靈精怪的詞,它并非粗言,卻自帶地方民間味道,講演之中沒有太多華麗詞句,卻生動地渲染了蕩氣回腸的故事,演繹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與兒女情長。
最初的時候,粵語講古壇是在寺廟開設的,寺廟主持請來說書藝人對往來香客講演“勸世文”,并支付酬勞。隨著這種語言表演藝術日漸成熟,講古藝人開始自搭簡陋的“講古寮”說書。午后人們勞作歸來時,說書藝人便會出現(xiàn)在“講古寮”的臺前,擺放好講古用的道具(一般為醒木)、香爐、茶壺、茶杯,點上一炷香,開始“講古仔”。一炷香燒完,講古藝人便會向聽眾收一次費。民國初期,粵語講古藝人逐漸增多,除了開設“講古寮”,還會在一些低檔的茶樓設講壇,或是在街頭巷尾、榕樹頭下“開街檔”??慈罕娋奂奥牴抛小?,機靈的小商販會在“講古寮”周圍擺攤做點小生意,一時之間,形成了熱鬧的流動市集。在一些平民化的茶樓開設講壇,能夠迎合聽眾的消費水平,也能為茶樓帶來不少愛聽古的??汀!伴_街檔”,顧名思義,就是講古藝人在人群聚集的街道、市集開檔講古,他們通常拍兩下手掌或敲兩下鑼,大聲吆喝:“講古啰,有嘢聽!”把群眾吸引過來。當講到自己認為精彩之處時,講古人便故弄玄虛,停下來,向聽眾收取錢財。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廣播事業(yè)的興起,粵語講古迎來了新的輝煌。當時著名的講古藝人陳干臣就在電臺開設講古節(jié)目。一時之間,電臺廣播講古無比流行,收音機帶來的“天空小說”盛極一時。聽長輩說,那時候人們無論是在田野勞作還是在街頭巷尾互話家常,一到每日廣播“古仔”的時候,大家便會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那時候不是每家都有收音機,人們會聚集在響起“古”聲的人家門口,或是一些商店周邊,聆聽廣播,聽完后才慢慢散開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粵語講古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到了最為繁盛的時期。那時候最受歡迎的便是廣州文化公園,大多數(shù)著名講古藝人都聚集于此。當然,那時的電臺講古之風依舊流行。除此之外,廣州各區(qū)都成立了文化俱樂部和文化宮,專門聘請講古藝人到場講演。1950年,在廣州市文化局的組織下,廣州市說書學會正式成立,并任命陳干臣為第一任會長。一時之間,粵語講古藝術地位大大提升,講古藝人也一度被視為明星般的存在。
曾幾何時,“羊城處處有古仔”。然而,隨著經(jīng)濟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尤其是經(jīng)濟騰飛的珠三角,人們的娛樂方式逐漸變得多元化,粵語講古這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不再受到大眾的青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聽眾群體老齡化和講古藝人退隱,粵語講古瀕臨失傳。時至今日,相比于全國聞名的相聲或備受追捧的新派說唱,流傳于珠三角一帶的粵語講古在大時代的浪潮沖擊之下卻日漸凋零,關注度銳減。在技藝傳承方面,粵語講古也面臨尷尬的局面,老一輩講古藝人逐漸退場,卻極度缺乏“后浪”在這一領域繼續(xù)深耕?;浾Z講古藝術傳承人顏志圖先生一度被認為是最后一個“講古佬”,可見這門充滿廣府特色的語言藝術面臨的困境,令人唏噓。
粵語講古作為一道曾經(jīng)亮麗的廣府地區(qū)風景線,不僅是用方言說書,更是用地道的語言描繪出粵味十足的世情百態(tài),傳達出粵地人間煙火味,這一文脈不該由此而絕。作為寶貴的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粵語講古藝術的傳承和弘揚離不開每一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廣府人的努力。方言是傳承民俗的載體,粵語本身古老而又美麗,粵語講古同樣值得我們珍視,它不應就此塵封,它還將繼續(x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