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瑤
教育家洛克認為:“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孩子應做的事都變成一種游戲?!倍?—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強調(diào):“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边@帶給幼兒園繪本教學的重要啟示是:要從幼兒的認知需求與特點出發(fā),實現(xiàn)閱讀與游戲的完美結合,使繪本不僅成為幼兒的良師,更成為幼兒的益友,陪伴幼兒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诖耍诒疚闹?,筆者嘗試以課程游戲化理念為指導,針對幼兒園繪本活動的實施途徑與策略展開研究與探索。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讓“玩”貫穿“讀”的始終,實現(xiàn)以“玩”促“讀”,以“讀”領“玩”,讓幼兒在游戲與書香的共同陪伴下,度過多彩童年。
一、將繪本閱讀與感官游戲相結合,提升閱讀趣味
3—6歲的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占據(jù)主導的階段。要想吸引這個階段幼兒的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給予他們?nèi)轿坏母泄俅碳?,讓他們在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的過程中一邊滿足好奇心,一邊激起更大的好奇心。因此,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不能單純依靠繪本畫面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應該根據(jù)繪本內(nèi)容,巧妙設計感官游戲,給予幼兒更直觀、更動態(tài)、更全面的感官刺激,從而提升閱讀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幼兒樂于主動翻開繪本,閱讀繪本。
例如,《小黃與小藍》這本繪本的封面是一個藍色的圓和一個黃色的圓相交的畫面。翻開繪本的內(nèi)頁,仍然是一些形狀與色彩,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分布。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色彩和圖形都是偏抽象的概念,教師很難通過繪本的畫面,激發(fā)幼兒閱讀的興趣。于是,在開始閱讀繪本之前,教師帶領幼兒共同玩了“黃藍變變變”的游戲。整個游戲分為兩個小環(huán)節(jié):首先,彩泥變變變。教師給同組的兩名幼兒分別發(fā)放了大小相等的黃色彩泥和藍色彩泥,并讓幼兒把自己的彩泥團成一個球。然后,教師要求同組的幼兒將各自的彩泥充分糅合到一起,再次團成一個更大的球。此時,幼兒會發(fā)現(xiàn),他們各自顏色的彩泥不見了,整個球變成了綠色;其次,墨水變變變。教師給同組的兩名幼兒分別發(fā)放了等量的藍色墨水和黃色墨水,當兩名幼兒將各自的墨水倒到一起,神奇的事情候又發(fā)生了——墨水變成了綠色。在游戲過程中,彩泥軟軟的觸感、香香的味道,墨汁鮮艷的顏色、多變的姿態(tài),以及黃、藍彩泥和墨汁融合的過程,會帶給幼兒強烈的感官刺激,使幼兒對于黃、藍兩種顏色產(chǎn)生直觀上的體驗,同時,產(chǎn)生“黃、藍彩泥和墨汁為什么混合之后,會變成綠色”的疑問。此時,教師再拿出《小黃與小藍》的繪本,則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使幼兒迫不及待地探尋書中關于“小黃”和“小藍”的秘密。
二、將繪本閱讀與推理游戲相結合,培養(yǎng)閱讀思維
在傳統(tǒng)的幼兒園繪本活動中,教師往往充當“主講”的身份,而幼兒只能扮演“聽眾”的角色。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幼兒閱讀思維的發(fā)展。因此,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園閱讀活動中,筆者建議教師能夠巧妙設計推理游戲,讓幼兒在“聽上句,猜下句”“看封面,猜內(nèi)容”“看人物,猜情節(jié)”等游戲中,充分開動腦筋,展開預測,在玩中學會閱讀,更學會思考。
例如,在中班幼兒《誰咬了我的大餅》的繪本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森林小偵探”的游戲,讓幼兒開動腦筋,結合圖片提示和生活經(jīng)驗,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預測。比如,當小豬問小鳥:“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教師就可以發(fā)動“小偵探”的力量,推測小鳥的回答。幼兒經(jīng)過短暫思考與討論之后,給出答案:“不是小鳥。因為小鳥的嘴是尖的,那個餅上的缺口是圓的。”然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小偵探”進行推測:“如果是小鳥咬了大餅,大餅上的缺口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于是,幼兒有的用筆畫,有的用手比,有的用嘴說,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接下來,幼兒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xù)閱讀下面的內(nèi)容。就這樣,教師通過設計推理游戲,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閱讀思維,也激發(fā)了幼兒的閱讀熱情,使幼兒由被動閱讀變?yōu)橹鲃娱喿x。
三、將繪本閱讀與聯(lián)想游戲相結合,激活閱讀想象
充滿童趣、天馬行空,是繪本的一大特點。而繪本的這一特點,為幼兒在閱讀過程中預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間,能夠使幼兒在故事情節(jié)的帶動下,展開聯(lián)想。那么,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繪本的這一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想象呢?巧妙設計聯(lián)想游戲,讓幼兒在“聽故事,畫圖畫”“看圖片,說臺詞”等游戲的帶動下放飛思緒、展開想象,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nèi)砸浴墩l咬了我的大餅》的繪本閱讀為例。在繪本中,呈現(xiàn)了小豬、小鳥、兔子、狐貍、鱷魚、河馬之間的對話,并通過最后的圖片,暗示了是小豬自己在睡夢中咬了自己的大餅。針對這些情節(jié),教師可以開展“幼兒園小劇場”的游戲,讓幼兒圍繞書中內(nèi)容展開聯(lián)想,編創(chuàng)新的故事情節(jié)。于是,有的幼兒編創(chuàng)了這樣的情節(jié):小豬找到因為淘氣,偷偷游到岸邊玩耍的小鯨魚,問道:“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結果,小鯨魚在大餅上輕輕咬了一口,整張大餅就都進了他的肚子;有的幼兒編創(chuàng)了這樣的情節(jié):小豬問豬弟弟:“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豬弟弟為了證明不是自己,就在大餅上咬了一口。結果,小豬發(fā)現(xiàn),豬弟弟咬出來的牙印,跟大餅上的牙印一樣,于是,兩只小豬吵了起來;還有的幼兒編創(chuàng)了這樣的情節(jié):小豬問牛奶奶:“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牛奶奶張開嘴,小豬發(fā)現(xiàn),牛奶奶的牙齒已經(jīng)掉光了,根本咬不動大 ? 餅……顯然,教師通過組織“幼兒園小劇場”的游戲,使幼兒的思維突破了繪本的限制,展開了更為豐富、更為廣闊的聯(lián)想??梢?,將繪本閱讀與聯(lián)想游戲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激活幼兒的閱讀想象,使繪本活動更富趣味性與啟發(fā)性的特點。
四、將繪本閱讀與表演游戲相結合,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幼兒的閱讀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都比較匱乏,這導致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在繪本閱讀中要么難以理解繪本的意思,要么難以理解繪本中蘊藏的道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妨采用繪本閱讀與表演游戲相結合的方式,讓幼兒“沉浸到”故事情節(jié)里面,“代入到”故事人物當中,以“身臨其境”的方式,進行“設身處地”的思考,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通過閱讀情境的巧妙創(chuàng)設與閱讀游戲的巧妙設計,幫助幼兒激發(fā)繪本的閱讀興趣,提高繪本的閱讀能力,從繪本閱讀中體會更多樂趣、獲得更多知識、學到更多道理。
例如,《愛心樹》是一本很好的繪本,展現(xiàn)了大樹(媽媽)對男孩無私的愛。然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遇到兩個主要困難:首先,這本書展現(xiàn)了男孩一生中不同的階段,情節(jié)稍顯復雜;其次,書中有一個比較深刻的隱喻:以大樹比喻媽媽,體現(xiàn)媽媽的無私與偉大。對于幼兒來說,要想透過若干情節(jié),理清故事脈絡,并透過表面隱喻,理解故事內(nèi)涵,顯然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這本繪本并不適合幼兒閱讀,不適合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出現(xiàn)呢?答案并非如此。只要教師能夠找到恰當?shù)姆椒?,給予幼兒適當?shù)膯l(fā)與引導,則不僅能夠讓幼兒很好地理解繪本內(nèi)容與深意,還能夠幫助幼兒突破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xiàn)在閱讀能力上的跨越。而這種方法就是將繪本閱讀與表演游戲相結合,使幼兒沉浸于游戲氛圍當中,去切身經(jīng)歷男孩的成長歷程,體會大樹的無私無畏,從而理清故事脈絡,理解故事內(nèi)涵。比如,在故事的第一幕(男孩的兒童時期),男孩和大樹都十分輕松、快樂,男孩蹦蹦跳跳,大樹也隨風舞蹈,他們還會時不時地擁抱;在故事的第二幕(男孩的青年時期),男孩變得沉穩(wěn)起來,大樹也變得有些拘謹。男孩拿走大樹的果實之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擁抱大樹。但是大樹仍然感到很快樂,只是這快樂中又帶點落寞……顯然,當幼兒演出男孩和大樹相處的場景的時候,他們就仿佛在經(jīng)歷男孩成長的過程,這對于他們理解繪本內(nèi)容十分有利;當幼兒演出男孩和大樹相處的神情的時候,他們就仿佛在體會男孩和大樹的感受,這對于他們理解繪本內(nèi)涵也十分有利。因此,當短劇表演結束,教師試探性地提問幼兒:“大家覺得大樹像不像我們身邊的某個人?那么她像誰呢?”幼兒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答案:“媽媽!”通過幼兒的答案我們可以明確:教師通過繪本閱讀與表演游戲相結合,幫助幼兒創(chuàng)設了真實而自然的閱讀情境,使幼兒在情境的熏陶與感染之下,加強了對繪本的理解,深化了對繪本的體驗。
五、將繪本閱讀與課程游戲相結合,豐富閱讀成果
在課程游戲化的時代背景下,幼兒園的美術、體育、音樂、科學等課程都以游戲為基礎形式開展。那么,教師不妨將繪本閱讀與課程游戲相結合,使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滲透課程游戲,在課程游戲中穿插繪本閱讀。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夠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為幼兒的課程學習提供啟示與引導,也能夠豐富閱讀教學的成果,使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收獲。
例如,《我們身體里的“洞”》這本繪本,向我們介紹了“洞”的概念,以及身體中跟“洞”有關的部位。在這本繪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將其與“認識我們的身體”為主題的科學課程相結合,使幼兒將繪本閱讀與科學知識融會貫通,交相學習。而融合科學課程與繪本閱讀的載體,就是下面的科學游戲——護“洞”行動。游戲流程如下:教師為每個幼兒發(fā)放了一張卡通版的人體構造圖,然后,為幼兒閱讀《我們身體里的“洞”》這本繪本。隨著教師閱讀進程的推進,幼兒需要陸續(xù)在圖中找到鼻孔、嘴巴、耳朵等“洞”,并用彩筆圈畫出來。而后,教師要求幼兒思考:“這些‘洞對我們的身體很重要,我們要保護好它們。那么,為了保護它們,我們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幼兒將能做的事畫在左邊,并在圖畫的后面畫上笑臉;將不能做的事畫在右邊,并在圖畫的后面畫上哭臉。打個比方,有幼兒在耳朵的“洞”的左邊畫了耳罩和帽子,還在旁邊畫了笑臉,在耳朵的“洞”的右邊畫了鉛筆和紙團,還在旁邊畫了哭臉。很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游戲為載體,促進了繪本閱讀與科學教學的融合,使幼兒學習了科學知識,也豐富了閱讀成果。
六、將繪本閱讀與親子游戲相結合,拓展閱讀空間
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園內(nèi),還應該延展到家庭。然而,很多幼兒回家之后,因為缺少了教師的監(jiān)督和同伴的影響,就失去了閱讀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繪本閱讀與親子游戲相結合,使幼兒在閱讀中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歡樂與溫暖,從而養(yǎng)成熱愛閱讀、堅持閱讀的良好品質(zhì)。
例如,教師為大班幼兒布置了《樹葉尺子》親子閱讀任務。然而,就家長的反饋來看,幼兒回家以后閱讀的興趣并不高。于是,教師改變了策略,將親子閱讀任務變成了親子游戲活動:跟爸爸媽媽共同閱讀《樹葉尺子》這本書,學習制作樹葉尺子的方法。然后,跟爸爸媽媽共同到公園采集樹葉,制作樹葉尺子,并給爸爸媽媽測量身高。當閱讀只是閱讀,則幼兒很難激發(fā)起閱讀的興趣。然而,當閱讀與“逛公園”“做手工”“給爸爸媽媽測身高”等幼兒感興趣的親子游戲結合到一起,則幼兒的閱讀興趣就得到了激發(fā)??梢姡瑢⒗L本閱讀與親子游戲相結合,是培養(yǎng)幼兒閱讀習慣、拓展幼兒閱讀空間的有效途徑。
在新時期的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該以課程游戲化教育理念為指導,促進閱讀與游戲的融合,為幼兒構建“以‘玩促‘讀”“以‘讀領‘玩”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幼兒在游戲與書香的共同陪伴下,度過多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