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曾 姝 陳建祥 王 俠 張偉明 胡慶龍 鄧美儀 梁容瑞
惡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chǎn)生的腫瘤,常見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可分為4型,即淺表擴散型、結節(jié)型、肢端雀斑樣型、惡性雀斑樣型,我國以肢端雀斑樣型最常見[1]。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發(fā)病率雖低,但惡性程度居所有皮膚腫瘤之首[2],轉移發(fā)生早,死亡率高,晚期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3],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成為延長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關鍵。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診斷的金標準為病理檢查,目前臨床上行病理檢查時已經(jīng)結合免疫組化染色觀察,通過檢測黑色素瘤特異的分子標志物如S-100、HMB-45 等的表達情況幫助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此外,相關基因表達水平的檢測也是診斷黑色素瘤發(fā)生的重要手段[4]。本實驗通過對32例原發(fā)性黑色素瘤和16例轉移性黑色素瘤組織芯片的免疫檢測分析,探討p-ERK和MGMT在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及臨床病理價值。
1.1.1 惡性黑色素瘤組織芯片 石蠟包埋的惡性黑色素瘤組織微陣列芯片,由西安艾麗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含TNM和臨床分期,48例/48點,含32例原發(fā)性黑色素瘤,16例轉移性黑色素瘤,一例一點。
1.1.2 試劑 一抗Rabbit anti-human MGMT、Rabbit anti-p-ERK1/2來自美國CST公司,二抗HRP Goat anti-Rabbit IgG(H+L)來自美國immunoway公司。
1.2.1 免疫組化 (1)惡性黑色素瘤組織芯片蠟塊切片脫蠟和水化;(2)消除內源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3)抗原修復:水浴鍋加熱0.01 M枸櫞酸鈉緩沖溶液(pH6.0)至95 ℃左右,放入組織芯片加熱10~15 min,緩沖液自然冷卻后將玻片置于PBS(pH=7.4)中在搖床上晃動洗滌3次,每次5 min;(4)封閉:在組化圈內滴加5%正常山羊血清均勻覆蓋切片,室溫封30 min,甩去多余液體;(5)滴加一抗:在切片上滴加配好的一抗,切片平放于濕盒內4 ℃孵育過夜后玻片置于PBS(pH=7.4)中在搖床上晃動洗滌3次,每次5 min;(6)加二抗:甩去多余液體后滴加與一抗相應種屬的HRP標記的二抗覆蓋組織,室溫孵育50 min;(7)DAB顯色:玻片置于PBS(pH=7.4)中在搖床上洗滌3次,每次5 min。切片稍甩干后滴加DAB顯色液,顯微鏡下控制顯色時間,3~5分鐘,棕黃色為陽性,蒸餾水充分沖洗切片終止顯色;(8)復染細胞核:蘇木精復染45 s左右,蒸餾水洗,蘇木精分化液分化幾秒,蒸餾水沖洗,蘇木精返藍液返藍,蒸餾水沖洗;(9)脫水封片:將切片依次浸泡;(10)透明:將切片放入100%二甲苯 10 min脫水透明,將切片從二甲苯拿出來稍晾干,中性樹膠封片;(11)顯微鏡鏡檢并拍照。
1.2.2 免疫組化結果判定 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進行雙盲閱片。陽性表達為細胞膜和(或)胞漿上呈現(xiàn)棕黃色顆粒;采用半定量的結果判斷,分別對鏡下陽性細胞的百分比和染色強度給予評分。(1)陽性著色細胞:每張切片上觀察5個高倍視野(×200),計數(shù)陽性細胞百分比,陽性細胞數(shù)<5%為0分,>5%~25%為1分,>25%~50%為2分,>50%~75%為3分, >75%為4分。(2)陽性著色強度:無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3)兩者計分相乘即為陽性等級:0分為陰性(-),1~4為弱陽性(+),5~8分為陽性(++),9~12分為強陽性(+++)。
根據(jù)惡性黑色素瘤組織芯片中p-ERK和MGMT免疫組化檢測的評分結果(-、+、++、+++)將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分為p-ERK和MGMT陽性組、p-ERK陽性和MGMT陰性組、p-ERK陰性和MGMT陽性組、p-ERK和MGMT陰性組4組,分析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p-ERK和MGMT的表達與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臨床病理因素(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理分級分期)的關系。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卡方檢驗,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MGMT和p-ERK免疫組化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48例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p-ERK和MGMT均陽性的有19例、p-ERK陽性和MGMT陰性的有11例、p-ERK陰性和MGMT陽性有1例、p-ERK和MGMT均陰性的有17例。結果顯示,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p-ERK和MGMT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結果見表1。
表1 MM組織中MGMT和p-ERK1/2免疫組化檢測結果/例
MM組織中p-ERK、MGMT表達水平與患者年齡、性別、TNM分期、標本來源等均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2。
黑色素瘤發(fā)展和進展相關的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是BRAF突變[5]。超過50%的黑色素瘤存在激活BRAF激酶突變[6],其結果是RAF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和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ERK)信號的結構性激活,以促進黑色素瘤增殖和抗凋亡[7]。p-ERK是磷酸化激活的ERK,活化后由胞質轉位到核內,進而介導EIK-1,ATF,Ap-1,c-fos和c-Jun的轉錄活化,參與細胞增殖分化、形態(tài)維持、骨架構建、細胞凋亡和細胞癌變等多種生物學反應。有研究證明了p-ERK是PTEN受損的黑色素瘤中與BRAF抑制劑抵抗相關的一種重要介質[8]。許多研究報道,p-ERK還介導腫瘤進展和耐藥性[9]。例如,p-ERK的激活通過誘導細胞上皮向間充質轉化(EMT)[10]促進腫瘤轉移。
表2 MM患者MGMT、p-ERK1/2檢出情況與其臨床病理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0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是一種損傷逆轉自殺酶,在與烷化劑相關的化療耐藥性中起著重要作用[11]。相關的研究支持MGMT是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對烷化劑治療的臨床反應的預測因子[12]。Stefano等的數(shù)據(jù)表明,MGMT啟動子甲基化可能是決定哪些黑色素瘤患者應接受TMZ化療的一個重要因素[13],但是其在惡性黑色素瘤中的預后價值尚未明確。TMZ屬烷化劑類化療藥物,是晚期黑色素瘤化療中的常用藥物。TMZ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主要是使DNA鏈的甲基化,不但阻斷DNA復制,還可進一步引起DNA單鏈或雙鏈斷裂,導致腫瘤細胞周期阻滯,進而引起腫瘤細胞分裂增殖停止或死亡。而MGMT可修復細胞中DNA烷基化損傷,抑制烷化劑引起的細胞毒性作用,這可能是黑色素瘤細胞對TMZ產(chǎn)生耐藥的原因。
當前研究表明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p-ERK和MGMT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之前的研究表明,ERK阻斷劑U0126通過阻斷MAPK/ERK途徑下調MGMT mRNA和MGMT蛋白的表達[14],這提示ERK和其活化形式p-ERK可能與MGMT的表達水平成正相關關系,但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的研究結果說明MGMT表達與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年齡、病理分期、標本來源無關(P>0.05),原因可能是我們所采用的標本量較少,為了進一步驗證MGMT和p-ERK表達與惡性黑色素瘤臨床病理的相關性,需進一步采集更多的標本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惡性黑色素瘤組織芯片中MGMT和p-ERK蛋白的表達水平,結果表明MGMT與p-ERK的蛋白表達水平呈正相關。這提示,ERK通路抑制劑與TMZ聯(lián)用有望增加TMZ對惡性黑色素瘤細胞的殺傷作用,逆轉惡性黑色素瘤對TMZ的耐藥,增強臨床治療效果,但仍需進一步實驗研究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