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學勤
(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加強學生發(fā)展指導,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務[1]。學生發(fā)展指導與教學、管理并列成為現(xiàn)代學校的三大職能。三位一體的學生發(fā)展指導包括自我認知、學業(yè)規(guī)劃、生涯規(guī)劃三方面的指導。而自我認知是學業(yè)規(guī)劃、生涯規(guī)劃的基礎,離開自我認知這個錨點,學業(yè)規(guī)劃、生涯規(guī)劃就成了空中樓閣。學校教育的價值就是要“幫助學生喚醒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為每位學生裝配自我成長的發(fā)動機,使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2]。
自我認知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個人實際上都是三個“我”:你自認為是什么樣的人(自評),別人認為你是什么樣的人(他評),以及你認為別人認為你是什么樣的人(對他評的判斷)。自我認知水平高的人,這三者基本一致,即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認識準確,自評與他評客觀上吻合,且對他評的主觀判斷準確。但事實上,這三者常有距離。如果個體對自身的評價與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相差懸殊,或者自認為會被別人重視/輕視,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產生矛盾,或者形成穩(wěn)定的自滿或自卑心理特征,不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危害社會。如殺害四名舍友的馬加爵,其三重世界“家鄉(xiāng)的世界”(被視作學霸)、“大學的世界”(性格怪癖少朋友)、“內心的世界”(他視作朋友的舍友卻當眾瞧不起他)[3]落差巨大,命案的發(fā)生即與三種自我的失衡有關。因此,“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在德爾菲神廟上的話,是人們需要終身面對的課題。為促進學生自我認知,學校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幫助。
高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促進自我認知,尋找和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學生重要的人生使命[4]。自我同一性,即個人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形成相對連貫、統(tǒng)一的認識。青少年在探尋自己和他人的差別中來認識自我,明確自己更適合哪種社會角色。達成自我同一性的學生,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有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目標,可以熱情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因此會表現(xiàn)得更成熟,心理也更穩(wěn)定健康。不能達成自我同一性的學生,常常會在自大和自卑間游移,在一味順從他人或叛逆社會規(guī)則中迷失自我。學??刹捎靡韵虏呗?,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同一性。
除常規(guī)形式的課堂教學之外,學校開展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綜合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嘗試中,開闊視野,發(fā)掘潛能,培養(yǎng)興趣,探索發(fā)現(xiàn)自身長處,展示才能,在安全的范圍內試錯,不斷拓展能力邊界。
2021 年,央華戲劇創(chuàng)始人王可然被授予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他在授勛現(xiàn)場演講時說:自己曾經(jīng)是一個面容慘淡、滿心黑暗的少年。中學老師說他:“你一進我家的門,我覺得天都陰了?!彼谑邭q那年偶然站在了戲劇舞臺上,就突然覺得從天上照下來了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命。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決心一輩子只做戲劇這件事[5]。在戲劇舞臺上的嘗試打開了王可然的心門,他的人生軌跡就此轉彎。
潛能不易觀察,埋得很深,需要讓學生做多方面的嘗試,發(fā)現(xiàn)之后,就可以長期專注地投入。自身潛能、特點不局限于藝體才能,興趣、性格、價值觀、智能傾向均在探索認知范圍內。如,是否愿意在某類事物上樂此不疲不斷琢磨?喜歡打交道的對象是物、人,還是數(shù)據(jù)?是對節(jié)奏、旋律感興趣,還是對空間、自然之物感興趣?是善于抽象思考,還是具體落實?喜歡運動擼鐵讓荷爾蒙爆表,還是與人交流讓溝通無極限,抑或獨思內省觀照心靈?喜歡天馬行空、古靈精怪地想,還是在既定的規(guī)則中嚴謹?shù)匦??這些都是發(fā)現(xiàn)和認知自我特點的線索。那些從小積極探索各種可能性,有過成功也有過挫敗、有過驕傲也有過后悔的人,更可能成為氣度恢弘的人物。
學校開展活動時,不應局限于少數(shù)出類拔萃者的表演,而應盡可能地由小組、班級、年級、校級逐級開展,讓所有學生均有參與、探索的機會;不僅有自上而下的活動設計,更要有自下而上的自發(fā)、自然的形成和演化,鼓勵展現(xiàn)自身才能的“小眾”愛好漸成風靡的“氣候”,也允許在能力邊界處嫁接出的“新物種”從無到有,讓學校活動具有如熱帶雨林般的“生態(tài)”多樣化。
為學生找到家庭之外的合適引路人,是幫助青春期學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有效策略[6]。引路人是學生的人生導師,要能經(jīng)常與學生見面,關心學生,并且被學生接受、視為榜樣,要正直、博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人際關系、融入社會,同時能緩解調和學生與父母間的沖突,接納或欣賞學生的與眾不同,指導學生的發(fā)展,成為茫茫人生路上的燈塔。
合適的引路人可以是學生認可信賴或崇拜的班主任、學科教師、學校員工,也可以是與父母關系密切的親朋好友。
選擇導師的自主權應交由學生,學校要做好校內導師候選人的推薦、宣傳工作,明確導師對學生在思想上引導、心理上疏導、學業(yè)上輔導、品行上督導、生活上倡導的具體職責,制定導師工作和評價制度,為學生的選擇和導師的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和待遇保障。
青春期學生一邊想要脫離父母的控制,一邊又會在學校填補關系空白,特別需要被人接納,成為群體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友誼,更強調親密性,始終有尋求個別的、安全的、互相信任的友誼需求。這種友誼的作用,不僅能分享有趣信息,更能獲得自己能力發(fā)展水平的準確反饋,如在群體中所處的地位,人際關系水平,社交時行為舉止的恰當性;能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在一次次友誼開始與破裂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出自我表達、為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在不傷害感情的前提下處理各種分歧等社會能力,學會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共情。
這種友誼的建立既可以來自多年同窗的了解、認同,也可以來自完成共同任務挑戰(zhàn)時的彼此激勵。開展項目學習是一種有益的路徑,所做項目既可以是學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學科綜合性的。相較于日常的學科作業(yè),項目學習中學生要經(jīng)歷確定項目選題、鎖定項目目標、研討項目方案、克服困難分工推進方案實施等一系列完整做事的過程,要面對結構不良的問題或情境挑戰(zhàn),因而是一個需要尋找同道、相互信任、能展示欣賞接納彼此優(yōu)缺點,并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過程。而且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越大,友情越深、越牢固。
在青春期,大腦的其他部分(包括生成情感的邊緣系統(tǒng))已發(fā)育完成,但額葉皮質還沒成熟。而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情感控制和決策,所以青春期學生的判斷力與感情不同步,易動感情,也特別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感染。對于成年人,“別人怎么看你”和“你怎么看你自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但青少年卻認為這兩個問題是一樣的[7]。他們會非常關注同齡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同齡人的關注、認可、欣賞。同齡人就像是一面鏡子,主導著他們對自己的認知。雖然這個認知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會對他們的自我評價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家約翰·科伊將人的歡迎度按照喜愛與否和討厭與否,分成了5 種類型,分別是“被接受”“被爭議”“被拒絕”“被忽略”“一般人”[8]。“被接受”的人發(fā)展會更順利,更易獲得穩(wěn)定、持久的幸福;而那些“被拒絕”的人,一生都可能背負社交精神枷鎖;那些“充滿爭議”的“酷孩子”人設雖然在青春期可能一時爽,但長期跟蹤研究表明,當年越酷的孩子,成年后的朋友普遍比同齡人少;既不被喜愛也不被討厭的人則常常成了被忽視的“透明人”。
正因為非常在意同齡人的評價,希望“被接受”,老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反饋形式,幫學生“看到”同伴眼中的自己,尤其是值得稱贊的自己。
利用心理課、生涯課、班會課等,針對一個學生,請其他同學一起來說出其優(yōu)點,而且一定要用具體的事例說明,即關注對方付出的努力,而不只是聰明、善良、勤奮、幽默等抽象的評價性語言。依次輪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聽到同伴的認可與夸獎,收獲來自同學的支持與能量,進而愿意去推進自己的改變。
在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展示會和體驗營,專門設有點贊墻,墻上每個成員的名字下方是大大的點贊信封,鼓勵活動參與者將觀察發(fā)現(xiàn)的同伴的美好言行記錄下來,投入信封中。活動結束后,每個人帶著自己的信封踏上歸程,閱讀紙條上伙伴們走心的點贊,自己為共同項目全力投入的點點滴滴都被“看見”,那種溫暖的力量無需贅言。教師可以將“點贊墻”模式移植到班內、校內,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
點贊、夸獎也可以用含蓄的方式表達。分享一個暖心的故事:班上一個內向的女生,會在便利貼上記錄觀察到的同學的優(yōu)點并真誠夸贊,悄悄放進對方的書包里。想象得出,被夸者看到這樣的字條,會有多開心。所以,盡管這位女生并不擅長和人面對面交流,但不妨礙她用便利貼傳遞關注、接納,成為正能量發(fā)射器。收到她便簽紙的同學都念著她的好。她給同學真誠、積極的反饋,自己也成了全班最受歡迎的人。教師可以在班內營造相互激勵的能量場,鼓勵同學們借用夸獎便利貼表達認可。
我們的生命是靠“物質資源”和“情緒資源”支撐起來的。這個世界一直在犒賞那些用情緒資源支撐他人的人:贊美成功者,也不吝安慰失敗者。便利貼女孩是個極好的示范,提示著所有想得到同伴認可的同學,無論是內向訥言者,還是外向酷颯者,在堅硬的現(xiàn)實之外,人心柔軟之處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未來學家凱文·凱利說:“也許宇宙中最反直覺的真理是,你給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弊骷胰f維鋼在《受歡迎者的自我修養(yǎng)》中指出:真正被人喜歡的人都是真誠的。他們不一定活潑、外向、才華橫溢、八面玲瓏,但一定是心中有別人;能幫助別人,而不是只顧自己的需求;關注別人,而不只是想要被關注;精心培養(yǎng)深入的關系,而不只是收集“點贊”;讓別人感受到接納和歡迎,而不是感覺高人一等。
“同伴眼中的你”自然不會只有優(yōu)點,沒有缺點。之所以提倡點贊優(yōu)點,是因為“窈窕淑女效應”表明,人往哪個方向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把他往哪個方向夸[9]。畢竟,人更有可能成功在自己的長處上,而不是短處。長處往往預示著未來最適合的發(fā)展方向。所謂“差生”其實是還沒有找到長板的學生。傳統(tǒng)木桶原理認為,短板決定了木桶裝水的多少,所以要想多裝水,就要努力補短。而新木桶原理認為,現(xiàn)代社會很難個人包打天下,要善于與人合作,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合作效益最大化。
自評與他評結果相對一致,說明自身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示,利于以此為基礎規(guī)劃學業(yè)和生涯。但通常,自評與他評結果會有一定差距,甚至反差懸殊。如一位著名演員,銀幕形象和私下性格反差極大。他在小品和影視劇里能把觀眾逗得前翻后仰,但在生活中卻敏感、小心翼翼、缺乏安全感,不敢嘗試做真人秀評委或脫口秀,不習慣在這樣的鏡頭前袒露真實的自己。這是低自評與高他評結果的反差。另一種反差則來自高自評與低他評。當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被迫與他人眼中的自己狹路相逢的時候,因為落差,會在心中引發(fā)陌生、焦慮,甚至排斥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教師引導學生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式,理性看待自評與他評結果的不同尤為重要。畢竟,“別人怎么看你”和“你怎么看自己”,并非兩個完全相同的問題。心智模式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一件事怎么影響我們,不取決于事件本身,而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它。心智模式塑造著經(jīng)驗,影響著情緒,引發(fā)著行動。心智模式可分為成長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兩類。自我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斷發(fā)展和進化的過程。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式,就是通過改變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發(fā)展出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10]。
夸獎同學時,之所以提倡用有具體事例的描述性語言,而不是抽象的評價性語言,因為前者關注努力的過程,后者則是簡單的定性評價。僵固性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關注人的聰明與否;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容易把批評當做對自己的否定。而成長型思維相信變化,更關注后天的努力,認為能力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通過努力來發(fā)展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不重要,怎么發(fā)展才重要;把批評看做幫助改進的反饋。
所以,同伴評價與自我評價不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建構成長型思維,不糾結于自己的聰明愚鈍或能力強弱、他評是否客觀,不為“脆弱的高自尊”煞費苦心努力證明自己聰明或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而是學會接納自己,坦然接納自己當下的不完美,辨識自評與他評的差異所在,著眼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在與同伴的真實互動中,傾聽、信任、合作,珍視反饋,迎接挑戰(zhàn),主動學習,努力向好。
所謂應該思維,就是頭腦中已有的“規(guī)則”與現(xiàn)實不一致時,不是去調整“規(guī)則”,而是試圖讓現(xiàn)實符合“規(guī)則”,否則,就焦慮、失望、憤怒。
應該思維有對自己的,如“我應該超過同學,我應該讓老師刮目相看,否則會被瞧不起”;也有對世界和他人的,如“同學和老師應該理解我,為什么要如此評價我”。應該思維不能容忍現(xiàn)實跟自己的愿望不一致,盯著“必須”,盯著結果,不如愿時就慪氣、抱怨;愿望是自己的主觀期待,不能指望現(xiàn)實來遷就愿望。
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這種應該思維,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特點、長處、努力能被同學老師看見;若是沒看見,也很正常。我們可以追求更好的自己,但要搞清的是,這個更好的標準來自哪里,是來自自己的內心,還是因為別人認為應該這樣。若僅僅是來自別人的看法而缺乏理性的審視,就喪失了自我,是被別人的觀點、評價裹挾,不再擁有思維的彈性,妨礙自我的發(fā)展。
絕對化思維指屢屢被否定者,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心理,覺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擺脫困境。這種悲觀思維,會從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三個方向對挫折進行加工。如果自認“同學眼中的我”是被低估的,慣于絕對化思維者,會認為“同學們總是瞧不起我”(永久化),“同學們都看不起我”(普遍化),“大家看不起我,都是我不好”(人格化)。絕對化思維讓人失去了改變的勇氣,并把自己封閉起來。
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我辯駁的方式擺脫絕對化思維的束縛。如“老師或同學們也曾贊揚過我”,這是用實證的方式證明事實并不是像自己想的那么糟;如“同學對我評價不高,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對我評價不高”,這是用邏輯的方式來支持自己;如自問:“我這么想問題有什么用?”“如果沒用,更有用的想法是什么?”這是用實用式的辯駁讓自己擺脫復雜的自我否定的怪圈。
無論現(xiàn)在的自己優(yōu)秀與否,無論“他人眼中的我”與“我眼中的自己”差距多么巨大,都不是鐵板釘釘、蓋棺論定的終局。人生不是一場短時爭輸贏的有限游戲,而是一場無限游戲(只有生命終結游戲才會結束)。起跑快慢不重要,堅持到終點才重要。只要不放棄,一切皆有可能。用無限游戲的心態(tài)看待生命,會發(fā)現(xiàn)自我的更多可能性[11]。
幫助學生建構成長型思維,相信努力帶來變化,進而產生積極的情緒,導向有效的行動,這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