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地處太行山地區(qū)的山西省陽泉市,流傳著在婚禮上張貼盤合的古老習俗。陽泉盤合是一種大型團花式剪紙,又稱“月廓”,顧名思義是指月亮的輪廓,圓形的盤合寓意生活圓如滿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陽泉盤合傳承人——梁盛萍(圖1)用一幅紅紙剪成的盤合,就是一個美滿幸福的世界。
“四時如意牡丹根,福壽蓮花貴堂生?!被槎Y上一幅陽泉盤合分外引人注目,圓形呈中心放射式環(huán)狀結構,正中為單手紋樣,紅雙喜居中,周圍是寓意富貴的牡丹花、象征幸福的百合花、代表長壽的菊花等祥瑞花卉,還有代表新郎新娘屬相的蛇和猴,動物造型俏皮可愛憨態(tài)可掬,為洞房平添了溫馨和暢的濃郁氣氛。這一幅祝福男女喜結良緣的剪紙作品,大氣喜慶,洋溢著浪漫濃厚的生活氣息,構圖新穎生動,線條委婉流暢,造型美觀大方,表達著人們對愛情與生命的熱烈歌頌。陽泉民間有傳統(tǒng),結婚盤合絕不能少,盤合象征著當?shù)厝藗儗γ篮蒙顦闼氐脑竿#▓D2)
這幅意蘊深邃、內涵豐富的盤合作品,正是出自梁盛萍老師之手。梁盛萍老師是一位耕耘在教育戰(zhàn)線的園丁,同時也是一位跋涉在民俗領域的文化人。傳統(tǒng)文化以獨特的律動在梁盛萍的指尖跳動,她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傳達著內心的向往,剪刻成一幅幅風格獨特的剪紙作品,紅火了平凡的日子,也紅火了厚重的太行大地。
陽泉盤合為什么呈圓形,又因何而得名?梁盛萍老師多年從事盤合創(chuàng)作與研究,她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在陽泉管轄的平定縣境內,有一處叫東浮山的景區(qū),那里的巖石為赤褐色,與別處迥然不同,呈一種多孔的海綿狀且入水不沉,當?shù)厝私小案∈?。民間傳說伏羲和女媧為延續(xù)后裔,準備婚配,卻遭遇阻撓——除非在浮山頂上,推得磨盤結合到一起才能成婚?;蛟S是巧合,也或許是天意,兩扇磨盤從浮山滾下,奇跡般地合到了一起。伏羲女媧最終成婚,繁衍后代,成為人類的始祖,當?shù)厝艘虼司陀眉舯P合、貼盤合的習俗來懷念先祖。因磨盤為圓形,圓中寓含著合家和睦團圓、萬事圓滿之意,遂稱為“盤合”。
梁盛萍的剪紙工作臺上擺滿了紙張、剪刀、鉛筆、橡皮、紙捻等工具。一幅盤合作品元素眾多,卻組合有序,生動的圖案、復雜的穿插,如何有機地融在一起?她將一張68cm×136cm紅宣裁成兩張正方形紙,取其中一張,開始構思作品。創(chuàng)作盤合,首先要確定主題,《龍鳳呈祥》(圖3)表現(xiàn)的是婚俗文化,用中國圖騰文化的龍和鳳作為主圖案,象征新婚夫婦,將石榴牡丹(多子多福)、愛情堅固如意(剪刀紋、如意紋)、幸福綿長(盤長紋)、紅雙喜字、連年有余等生活中提煉出的吉祥紋樣穿插其間,既有美好寓意,又使畫面生動,主題一確定,作品就有了靈魂。
如何把所要表現(xiàn)的物象合理地安排在畫面上,使主題明確突出、主次分布恰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梁盛萍把一張紅紙先對折兩回,用胳膊肘作為圓心,以小胳膊為半徑畫出圓形輪廓。盤合的構圖頗具難度,這是因為整體輪廓要成圓形,而其中的圖案還要講對稱,喻義成雙成對,所以構圖時需將自由組合式、多角折疊對稱式與同心圓分層式幾種方式相結合。她巧妙地將整個圖案設計成3個嵌套的同心圓:圓心部分畫一朵正面開放的牡丹花,接著左邊畫出菊花紋,中間雙喜字,右邊為長壽紋,這些成為第一圈。第二圈為重復紋樣牡丹石榴、蓮花和魚。第三圈為需要重點突出的主要形象龍和鳳,占用較大的面積,龍鳳頭部都采用側面構圖,空白處又適當穿插剪刀、如意、八寶(盤長紋),用二折四層的對折方法,能剪出四龍四鳳。設計完成后,梁盛萍在底稿上仔細推敲,確定每個圖案的陰陽留白、線條粗細,并做了標記。(圖4)
定稿后,梁盛萍用紙捻穿在作品空白處,固定好多層紙張,開始剪刻。小小的剪刀在她手中上下翻飛,宛如編了程序,復雜的圖案隨著小剪子的跳動在她手下徐徐展現(xiàn)?!翱此蒲刍潄y,卻有一定的章法,越是圖案復雜的作品越要膽大心細。”剪時一定要按照順序,先剪最里面,最后剪外輪廓,先剪最細部,再剪粗獷部分,并時刻遵循萬剪不斷的結構特點。剪紙完成了,她用小鑷子慢慢地把作品逐層揭開,整個作品精巧生動,放射、旋轉、對稱等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平面的剪紙在單純、統(tǒng)一中極富變化。自然流暢的線條,生動有趣的畫面,透著天地相通的美好祝愿。(圖5)
富有情趣、畫面生動是梁盛萍盤合作品的特征:“核心就是讓畫面活躍起來,好的作品要改變傳統(tǒng)的呆板構圖,變?yōu)槿の稒M生的圖案。”剪紙表現(xiàn)形式是單面單色,很容易形式重于內容,而梁盛萍的大小剪作都蘊含著有趣的故事、生動的情節(jié),將藝術精煉成情趣散布到作品的各個細節(jié)。梁盛萍獨具慧眼,勇敢探索,在平面中樹立了生動,在陳規(guī)里注入了情深,因而她的精心創(chuàng)作使得古老的陽泉盤合既保留著傳統(tǒng)精華,又開拓了新的藝術空間。
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靠一腔熱愛抵歲月漫長,梁盛萍的剪紙世界是這樣驚艷。1973年,梁盛萍出生于陽泉市平定縣的一個小山村,奶奶更是村里一等一的剪紙高手。她跟著奶奶邊玩邊學,不知不覺就喜歡上了剪紙。然而,母親并不支持她學習剪紙,她只得一邊好好學習,一邊背著母親偷偷練習心愛的剪紙。
1990年她考入了師范學校,學校里開設的美術選修課,為梁盛萍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在她如饑似渴的勤奮學習中,打下了扎實的美術功底,并被她運用到剪紙創(chuàng)作中,。她的剪紙作品《十二生肖團花》《小學生守則》等相繼獲得了全國、省中師生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梁盛萍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她將剪紙引入課堂,編著了剪紙教材《少兒學剪紙》,并創(chuàng)作了《丑小鴨的故事》《人說山西好風光》等極富教育意義的剪紙作品。2003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兩次報道了梁盛萍“剪紙進課堂”的生動事跡。多年的剪紙教學與創(chuàng)作,讓梁盛萍對陽泉民間剪紙藝術分外關注。當?shù)鬲氂械年柸P合,因20世紀末市場經濟的沖擊與人們觀念的變化,即將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陽泉盤合,蘊含著太行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是歷代藝人積累沉淀的鮮活的民間藝術。然而,盤合的傳承長期以來多靠口傳身授,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也沒有多少實物留存,以至于脫節(jié)斷層陷入困境,“人走藝亡”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瀕臨消亡的邊緣,急需進行搶救、保護和發(fā)展。扎根這片土地的梁盛萍既汲取過民間文化土壤的養(yǎng)分,又受過專業(yè)藝術教育,還有多年教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經驗,她自覺保護和傳承這份珍貴的遺產責無旁貸。梁盛萍走訪民間剪紙藝人,搜集整理他們的剪紙作品建檔保存,挖掘傳統(tǒng)圖案的精華,在創(chuàng)作上親自實踐,于傳統(tǒng)的基礎上用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設計,剪出了一百多種花樣的盤合作品,并系統(tǒng)地整理有關“陽泉盤合”的歷史、淵源及藝術特點,寫成了論文發(fā)表,同時還編撰出版了多本著作,讓剪紙技藝用新的方式進行傳承。(圖6)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作為山西省非遺項目陽泉盤合代表性傳承人,梁盛萍積極推廣剪紙文化,利用專職剪紙教師的身份,進行剪紙藝術傳播,通過剪紙教學,提高學生的民俗文化素養(yǎng);將剪紙作為公益事業(yè),多次在學校、社團等場合免費培訓,建立陽泉市剪紙藝術家群和剪紙專業(yè)技能群,定期與他們交流剪紙技能,在服務社會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還在短視頻平臺上開設視頻直播課,通過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在更大的范圍內普及剪紙知識,傳播傳統(tǒng)文化。為了讓剪紙作品走入市場,她申請注冊商標“梁盛萍剪紙藝術”,對500多種剪紙圖例進行產權保護,開發(fā)了立體剪紙、剪紙禮盒、服飾文創(chuàng)剪紙、陶瓷文創(chuàng)剪紙等剪紙衍生品。(圖7)
在剪紙創(chuàng)作上,她同樣開拓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融個性化、人文化,思想性、地域性與藝術性為一體,創(chuàng)作了《榴開百籽》(圖8)《獅子滾繡球》(圖9)《鴛鴦戲水》《蓮開并蒂》《鶴鹿同春》等題材豐富的作品,并數(shù)十次獲得國家、省等各級獎勵,其中有一幅是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改革三部曲》,她突破了傳統(tǒng)題材的創(chuàng)作方法,一幅畫面上剪出了幾代人不同的生活(圖10)。這幅作品在2008年“中陽·全國剪紙藝術展”中獲得了金獎,并在人民大會堂領獎。多年來她醉心剪紙世界,收獲頗豐,作品還走出國門走向更寬廣的世界,2014年應邀參加首屆中韓紙藝展;2016年參加匈牙利第30屆手工業(yè)藝術節(jié);2017年參加哈薩克斯坦阿斯坦納世博會,她創(chuàng)作的《熱烈慶祝2017年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世博會圓滿成功》以國禮贈送給主辦國哈薩克斯坦。“剪紙為民,工藝天下?!笔橇菏⑵嫉淖毅?,也是她數(shù)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的奮斗宗旨。紙上傳非遺,巧剪構錦繡,她要用自己的堅持不懈,讓古老的技藝綻放風華。在梁盛萍看來,陽泉盤合剪紙藝術頑強的生命力,表明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經得起世事變化、時間流轉。剪紙之美,美在表也美在骨,更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晶出的智慧。她將盡其所能,讓剪紙技藝真正地邁出中國,走向世界,為中國非遺文化的發(fā)展譜寫出最華麗的篇章。
(編輯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