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偉,吳 垠,李喆君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網絡到底是一個什么樣性質的東西?它是好的還是壞的呢?我們經常會看到新聞說某些學生利用網絡獲得名聲或財富,似乎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但也有新聞會說一些家長要求學校甚至國家禁止網絡,似乎把網絡定義成一個絕對的惡。當然,實際上網絡的作用是非常的寬泛的。從個人層面來說,既可以是發(fā)揮正面作用,比如幫助我們去搜尋學習資料、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進行休閑娛樂;也可以發(fā)揮負面作用,比如有些同學剛進入大學會沒日沒夜地打游戲、看直播、購物,浪費很多的時間和金錢,或是在網上漫罵、互撕、制造對立,淪為情緒的奴隸。所以網絡到底是一個正面的效用還是負面的效用,還是取決于我們使用者如何去利用它,非??简灤髮W生的判斷力和自律能力,也非??简灷蠋焸儗@個議題的理解和應對。
網絡隨著時代進步不斷發(fā)展,新時代的網絡世界又有了不同的變化,比如客戶端從電腦來到手機、短視頻興起、大數據的應用等等,這些特性遇上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對信息和他人充滿渴望的大學生,確實又呈現(xiàn)出一些不同于上個世代的特點,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碎片、更加與個人身份深度綁定的網絡世界,已經在我們身邊存在多時。
針對大學生網絡心理的教育教學研究,目前還不是特別成熟,還是需要老師們針對大學生這個群體和網絡這個載體各自的特性,設計一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達到讓大學生意識到合理使用網絡的重要性、清楚認識到自身和網絡的特性、知道如何合理使用網絡的目的。
網絡的特性導致在網上活動有一些獨特的優(yōu)勢。[1]網絡跨越時空的特性,使學習和交往等大學生最主要的活動都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特殊時期數以千萬計的學生通過網絡完成了自己的學業(yè),不僅優(yōu)秀的老師可以影響更多的同學,同學也選擇更多,付出成本更低;很多人也或主動或被動地通過網絡維護人際關系,通過視頻電話與遠方的戀人、親人保持聯(lián)系,同樣可以尋求社會支持和群體歸屬,不僅可以通過網絡擴大自己個人的影響力,而且周邊缺少志同道合朋友的人可以在網上找到歸屬,這對于他們的親密關系、身份認同都非常的重要。
網絡的匿名性讓人更容易開放,讓網絡交往尤為活躍,平時不敢和周圍的人說的一些隱秘的心事可以在網絡說,很多缺乏現(xiàn)實交往機會和交往能力的人,通過網絡獲得了人際間的親密感和信任感。
網絡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也滿足了大學生休閑娛樂的需要。追劇,游戲,短視頻這些新興娛樂方式,不僅有趣、令人放松,而且還共同參與構建了當代年輕人共享的話語體系,成了這個時代的標志之一。與傳統(tǒng)休閑方式不同,大學生可以自己制作短視頻、分享觀點、組建社群,使新時代的休閑娛樂更為主動,更具創(chuàng)造性,更能符合個性化需求。
特殊時期很多同學都會受到很多負面消息的沖擊,會感覺到焦慮,抑郁,憤怒。一方面,這跟網絡的特性有關,自媒體時代很多媒體為了博眼球、賺流量會宣傳更多負面新聞。偶爾聽一聽還好,如果每天都接觸這樣的負面信息,會挑戰(zhàn)我們基本的安全感,挑戰(zhàn)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固有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跟個性有關,有人個性灑脫,可能不會被這些新聞所左右,但有人天生比其他人更焦慮,更容易抑郁。如果輸入很多負面信息,很容易覺得自己的擔心被印證了,可能每天活在驚慌失措當中,擔心小概率事件隨時隨地發(fā)生,所以接收很多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對這部分的人也相當不友好。
除了情緒上的沖擊,大學生在三觀上也容易被網絡所裹挾,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團體中存在群體極化現(xiàn)象,即一群人去討論某個觀點或現(xiàn)象,最后往往會形成某些比較極端的觀點。具體到網絡上,再加上大數據技術的推波助瀾,人們都被推送自己感興趣的、認可的內容,都更愿意加入與自己觀點一致的群體,就更容易表現(xiàn)為相信和支持極端觀點的人變得越來越極端,在社會事務中吶喊聲最大,而大多數中立的網友不僅無法影響兩頭的人,還經常被施加壓力要求站隊,最后要么贊同某方,要么保持沉默。[2]
如果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大學生也很容易在這些社會問題的討論中,被人帶了節(jié)奏,長期洗腦下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成為某些利益集團、幕后黑手的利用的工具。這樣造成的危害其實是非常大的,輕則對個人來說,網絡就變成了一座由個人和大數據共同澆筑的牢籠而非拓展眼界的先進工具,大學生在知識儲備尚不完善的階段,就可悲地陷入信息繭房,無法得到期待中的快速成長;重則對社會和國家來說,網絡中因為群體極化導致的飯圈互撕、網絡暴力、惡意宣泄長期來看也會撕裂社會,加劇內耗,導致不必要的對抗。
網絡的匿名性對我們的行為控制和信任感也產生了一定的挑戰(zhàn)。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只有網名沒有真實身份,匿名的網絡中的語言暴力、人身攻擊要比現(xiàn)實生活中多得多,導致大學生經常成為網絡語言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前者在網絡中扭曲了人性,后者則被反復踐踏尊嚴;也是因為匿名性,有時我們對一個現(xiàn)實中毫無交集的人反而更容易相信,但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信息真?zhèn)坞y辨、角色混亂、信任危機等[3],首先是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校園貸、網絡兼職刷單等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危害極大,大學生社會閱歷少,是最容易受騙的人群之一,很多人被騙之后家庭關系破裂,人際信用破產,最嚴重的甚至會想輕重;其次,沉迷網絡可能會引起角色混亂和信任危機,網絡聊天會損失表情、非言語的肢體動作的信息,這些局限助長了對網友的理想化,有時大學生們會將自己最美好的幻想投射到網線的另一端,有時又會將一些理想化的形象加諸到自己的網絡形象上去,通過這些印象管理策略去打造一個高大上的人設,久而久之甚至會分不清虛擬和現(xiàn)實,會對自我形象也產生懷疑,認不清自己是誰。
網絡成癮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成癮行為在專業(yè)領域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沒有辦法完全的自主的受自己的控制、忍不住去做某事。[4]當一個人使用網絡已經對他其他的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他自己也感到非常的痛苦,又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比如半年,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他網絡成癮。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也與個性依賴、沖動性等個人化的因素顯著相關,個性依賴表現(xiàn)為個體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沉迷網絡來逃避現(xiàn)實,沖動性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較低。[5]
通常需要藥物或者心理咨詢的幫助,才能讓他擺脫這種狀態(tài),回到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中來。然而不管是個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還是家庭治療,想幫網絡成癮的同學恢復正常的學習和人際等社會功能,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投入的,正因為網絡成癮治療不易,我們才更需要通過心理課程的教學來預防。
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的是,一個對自己認識非常清晰的人,他上網也好,或者做其他任何事也好,可能目的是比較明確的,而不是隨波逐流的。比如某大學生他知道自己缺乏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他就去在網上找一個比較合適的課程去自學這方面的知識,假以時日他也成了某一個領域至少在同學當中比較精通的人,那他這就是對自己的認識非常的清晰,對網絡使用也非常的有效。又比如某大學生他在周圍并沒有找到自己比較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也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現(xiàn)在大家的喜好都非常的多元,很多喜好比較小眾的人在周圍找不到可以聊感興趣話題的人,所以他就從網絡中去尋找。一個清醒的、對自我有比較明確定位的人呢,他不太可能把網絡中的朋友當成自己人際關系中唯一重要的關系,相反,能夠合理使用網絡去拓展人際圈的人,往往自己在現(xiàn)實中也是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的。如果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中的和在網上的形象反差非常大,那也意味著他的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在網上樹立了一個高大上的人設,在現(xiàn)實中可能會很自卑,這對于自己的個性發(fā)展不一定有益。所以我們使用網絡的時候,需要保持理想我和現(xiàn)實我統(tǒng)一。這些自我意識的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加入網絡心理的章節(jié)是重要實現(xiàn)途徑之一。
教師同樣需要把網絡的各種特性,可能的好處和壞處,都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比如把如前所述的網絡的超時空特性、匿名性、易傳播負面信息、易導致群體極化等特性,以及隨之帶來的各種學習生活休閑的便利和可能帶來的被詐騙、成癮、交友不慎等危害,都用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大學生在知曉了這些網絡核心特性的基礎上,才有機會提升自我認知,自覺抵制網絡暴力、飯圈互撕、跟風發(fā)泄等非理性行為,特別是當自己處在這些非理性行為之前或之中時,能夠及時意識到這一點并暫停自己的行為。認知有所完善后,才有機會提升相應的自律能力,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網絡的工具人。
同樣如何傳遞這些知識也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考慮到年輕人追求親密感、易受同齡人影響的特性,教師可以考慮在心理課程中引入相當比例的團體討論、朋輩輔導環(huán)節(jié),鼓勵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鼓勵同學們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利用小組培訓、定期學習等方式培養(yǎng)一些朋輩輔導員,通過他們對網絡現(xiàn)象的認知和情緒的影響力,來帶動廣大同學合理看待并規(guī)范自己的網絡言行。
長遠來看,對于那些因逃避現(xiàn)實壓力進入網絡世界的人來說,教師需要讓他們的抗壓能力得到提升,并學會一些系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而非之前的回避策略。
教師需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網絡對現(xiàn)時代休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組成,不可沉迷亦不可偏廢,現(xiàn)實中存在部分極端的大學生,要么對網絡敬而遠之,視之為洪水猛獸,絕不使用,要么對網絡超量使用,毫無節(jié)制,全方位沉迷無法自拔。這些極端的使用案例,其實或多或少都出自對網絡特性的了解不夠深入,對網絡缺少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教師也需要讓學生們去探索適合自己的休閑方式。因為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休閑項目,很多人是別人打游戲追劇我也打游戲追劇般隨大流。但其實可能有些人適合用網絡休閑,而有些人并不適合,或者有些人打游戲能放松,但有些人打游戲反而更緊張,所以在這些方面也是可以探索的??梢越o學生布置一些自助練習,讓他們在一些常見或自選的休閑項目中去選擇某些項目,每周固定好時間,安排3-5次,并記錄實施前后的心情變化,科學合理地幫自己找到最合適的休閑策略組合。
教師也需要教會學生使用相應策略來應對網絡可能的弊端,比如為防止負面信息過載,我們就可以通過限制手機使用時間或控制瀏覽負面信息時間,來控制或減少負面信息對我們情緒的沖擊;比如為防止網絡成癮,我們需要合理控制娛樂時間,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小目標,比如從每次上網1小時,一周5次慢慢減到一周3次、一周2次這樣,最終達到增強自控力的大目標。課程中,教師也需要教會學生適當增加運動和學習的比重,占據原來用來上網的時間,并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
學校教師們想要讓學生合理使用網絡,更多高效地學習生活,潛在競爭對手是這些投入巨量的時間和金錢的商業(yè)巨頭,這些頭部的公司每年需要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通過綜藝、游戲、短視頻這些內容去吸引我們年輕群體的注意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吸引到他的學習、交友、戀愛等人生主業(yè)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時候教師也必須善于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微課、慕課、直播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輸出自己的觀點,達成與大學生的有效溝通。
教師們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讓學生自由探索的氛圍。網絡對比現(xiàn)實世界,它的空間可能更加廣闊,接觸到的人和事物更加的多元。對于大學生來說,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體驗,你可以看更多的電影,學更多的知識,結交更多的人。這些體驗也是自我確認的一部分,把網絡作為一個學習工具或者休閑工具,通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可以去確認自己在什么時候是緊張的,什么時候是放松的,什么時候是喜歡的,什么時候是厭惡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同學會在抖音上嘗試發(fā)短視頻,那你喜歡這種創(chuàng)作的形式嗎?你喜歡每天去收集素材去制作短視頻的這樣的一種節(jié)奏嗎?還有一些人會在 b站上做up主,那你喜歡這種輸出好玩兒的觀點或者內容的感覺嗎?你喜歡這種工作強度嗎?都是網絡給我們提供的探索空間。這種探索的態(tài)度也隱含了一種使用網絡的態(tài)度,就是我們需要嘗試不要與網絡融入一體,不成為網絡的一部分,也不讓網絡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且隔開一定的距離去審視它,作為使用主體去使用它,而非被動地被商家的大數據引導著行動。
網絡很多時候也是一個人生課堂,很多同學在網絡上被騙財騙色,或陷入沉迷,并非不可挽回。這些人的動機本來是好的,想用網絡去掙錢,或者是交友,或者是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在現(xiàn)實中回避社交,想通過網絡去逃避現(xiàn)實。所以網絡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地獄之門,它只是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的另外一片空間。所以從教學意義上來說,教師需要傳達或是讓學生體驗到某種客觀、審慎地對待網絡的態(tài)度,既不要把它想得太好,也不要把它想得太壞,我們現(xiàn)實地去看待它、理性地去利用它、投入地去體驗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