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萌(濟南市萊蕪區(qū)蓮河學校/山東省濟南市)
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會要求初中歷史課堂應具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作用。基于此,項目化教學法應運而出。項目化教學法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其還是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應當將項目化學習充分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中。
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起源于美國,其指的是教師以構建理論為基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合理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討論,并從中獲取知識、提升技能的一種教學手段。簡單來說,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問題情境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方法。項目化學習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散自身思維,培養(yǎng)自身思維能力。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項目化學習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實踐能力,這為學生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化學習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學習,激發(fā)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因此,項目化學習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概念”是歷史課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詞,在歷史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會讓學生記住某一章節(jié)或某一事件的概念,如果學生不能充分理解“概念”,并死記硬背,那么學生就不能對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基于此,教師應當將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項目化學習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有效手段。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特色以及歷史課堂主題構建科學的歷史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能夠根據(jù)歷史主題進行主動學習和探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此外,項目化學習能夠幫助學生透徹掌握歷史概念,使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例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這樣的名詞時,為有效改善學生死記硬背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一些與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有關的例子,幫助學生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對學生展開歷史教學有兩個目的:1.掌握歷史事件。2.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學生能夠以史為鑒,用開放的思維和眼光去面對一切事物。學生通過不斷學習歷史,可以找到歷史和現(xiàn)代社會的契合點,因此,歷史對如今的社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這就要求學生應當努力學習歷史,真正了解歷史存在的意義。基于項目化學習,教師可以將歷史和現(xiàn)代社會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充分發(fā)揮歷史職能,使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責任感。歷史內(nèi)容是豐富的、是多彩的,其呈現(xiàn)出的每一段歷史事件都應當能夠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發(fā),并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只局限于教材,這既不能夠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必須跳出教材的條條框框,積極利用校內(nèi)外資源,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并且能夠?qū)v史知識和現(xiàn)代社會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加強項目化學習在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應用,還能促使學生對現(xiàn)代問題更加關注,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新課改要求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課堂職能,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責任感。教師在對學生展開歷史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歷史階段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還應當借助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歷史教師應當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加強對教材的研究。項目化學習作為一個新型的教學模式,其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進行主動學習,從而真正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內(nèi)涵。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對學生展開項目化學習,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為了能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進行主動學習,教師應當圍繞歷史主題,為學生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從問題中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從而從被動學習歷史知識向主動學習歷史知識進行轉(zhuǎn)化,對歷史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例如,在學習《美國的誕生》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的開端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探索。比如,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水平相當?shù)膶W習小組,然后向?qū)W生展示美國國旗,使學生進行觀察和討論:“大家知道美國國旗上一共有幾顆星,幾個條嗎?”通過仔細觀察,學生可以了解到美國國旗上有50顆星、13個條?;诖?,教師可以向?qū)W生進行提問:“大家知道這50顆星和13個條都代表什么嗎?”這種問題情境的構建,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走進“新的歷史知識”,并促使學生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主動探索。這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項目化學習不僅有效改善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且愉悅的學習氛圍,這使得學生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和成長。項目化學習促使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對知識進行主動學習,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歷史教材,并根據(jù)歷史主題,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歷史課堂中能夠充分掌握歷史知識,并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宋元的科技成就”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先充分了解新《課標》對此課的要求:充分掌握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以及造紙術,正確認識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的貢獻?;诖?,教師可以這樣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1.記住宋元時期我國科技的突出成就,掌握我國四大發(fā)明以及他的作用、傳播和歷史意義。2.通過學習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對世界發(fā)展的貢獻。為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學習歷史。
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中的圖片和問題功能向?qū)W生展示相關的歷史材料: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經(jīng)》,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當其印刷完畢后,雕版卻只能存放在房間中。此外,一本有6萬字的書,刻工需要花費3年到4年的時間才能刻完。以此來引發(fā)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并得出結論:雕版印刷費時、費力、廢材料,并且印刷效率低下?;诖?,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不僅具有省時、省力的特點,而且其能有效提高印刷效率,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項目化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四大發(fā)明的意義,而且還能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家國情懷。更重要的是,項目化學習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有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總是顯得十分單調(diào),因此其不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也不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歷史知識。為了有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當豐富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主動探索和思考。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在深入研讀歷史教材的情況下,根據(jù)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分成三部分:1.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2.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3.通過學習得到感悟。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利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平臺對相關歷史資料進行查詢,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此外,在正式講解相關歷史知識之前,教師應當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相關知識點,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在課堂的結尾,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本堂課進行反思,即反思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對教師在講課方面的優(yōu)缺點,這不僅能夠讓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不足作出改變,而且還能促使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建議改變教學方法,從而使歷史課堂的授課方式更加豐富。項目化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是活躍課堂氛圍和提高課堂效果的基礎,基于此,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手段,豐富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知識,有效開闊學生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此外,歷史教師還應當正確認識到歷史是一個關聯(lián)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可以以“關聯(lián)性”為基礎,對歷史教材進行適當拓展,從而有效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
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相關探索,即學生需要利用自身的課后時間通過相關的手段搜集與“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有關的資料,了解教材之外的歷史事件。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還能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此外,為保證知識的全面性,教師還應當在學生搜集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講解和補充。
項目化學習要求學生應當以小組的形式對知識展開相關的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應用項目化學習時,教師首先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化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使其在對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茖W分組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向?qū)W習小組分配任務。在學習小組中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學習小組存在的意義。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習小組內(nèi)的每位成員根據(jù)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角色扮演和輪換,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人物,在輪換的過程中,學生會接受不同的任務,因此學生的綜合能力會有明顯提高。學習小組主張全員參與,因此學習小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都會得到明顯提高,此外,學習小組的有效構建,還能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圍,這為學生互動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化學習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基于新《課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完善歷史學習流程,以此來有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zhì)量。此外,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學內(nèi)容應當貼合教材,教學活動應當貼合實際,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才會更加完善,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才會有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項目評價環(huán)節(jié),即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完善自己。因為項目化學習要注重多元化,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或PPT的形式向教師和其他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從而促使學生能主動完善自我。
對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學生自我反思的過程。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其既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教學方向,還能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基于此,教師可以在班級內(nèi)創(chuàng)建歷史評價小組,從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來督促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向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學習。此外,在對學生展開評價時,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引導學生循序進步。
總之,項目化學習是新課改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對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加強項目化學習的應用,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可以進行主動學習,從而有效保證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