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體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心理教育對策研究

      2023-01-02 17:12:28李喆君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2年29期
      關鍵詞:理想化客體貧困生

      李喆君,趙 亮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教育扶貧作為一項重要舉措,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對資助力度的加大使得高校里的貧困生可以有一定經濟的保證來完成學業(yè)。同時,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非常值得關注,由于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家庭環(huán)境等原因貧困生的心理狀況也呈現出一定的特點。研究發(fā)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非貧困生相比較低,表現在自尊與自卑、焦慮、抑郁、人際關系[1][2][3]。筆者也在對本校貧困生的研究中發(fā)現,在自尊、人際關系、負面情緒及情緒的表達方式上與非貧困生有顯著差異。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已有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社會工作視角、思政育人的視角等方面進行分析與闡釋。本文將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自體心理學角度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以此為理論依據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自體心理學由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創(chuàng)立??坪貥嬒氲摹叭龢O自體”包括:早期的理想、早期的抱負以及相似感和親密感的需要。他的理論聚焦于三個特定的自體客體需要群集:與建立和維持自尊感有關的(鏡映需要mirroring need)的群集,與安全感、平靜和撫慰體驗有關(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 need)的群集,與他人相像或類似的感覺有關(孿生需要alter egoneed)的群集。在這些需要的發(fā)展中如果遭遇了創(chuàng)傷或過度潛抑,甚至是無回應的狀態(tài),就會引起自體的虛弱感,無法體驗自身的掌控感,進而出現自體障礙表現為情緒和行為上的異常。如果發(fā)展中經由一些非創(chuàng)傷性的錯誤回應,即“恰好的挫折”,并伴隨照顧者同調回應的補救,個體就能發(fā)展出自體安撫的能力[4]。

      1 自體心理學視角下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筆者通過對本校貧困生的檔案進行查閱和分析發(fā)現,貧困生中父母均無或單親家庭占貧困生總數的10%,父母有重病的占30%,父母務農下崗經濟負擔重的占25%。對本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縱向對比研究發(fā)現父母均無對人際關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影響顯著;單親家庭對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精神病性影響顯著;父母重大疾病對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強迫、恐怖、軀體化、精神病性等因子影響均顯著;父母務農下崗、經濟負擔重對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強迫、精神病性等因子影響均顯著。在個體訪談中對貧困生所描述心理狀態(tài)的詞語進行詞頻分析發(fā)現“壓力、迷茫、擔心、自卑、信任”等詞出現得較多,而在談及成長經歷中“單親、留守、不幸、孤獨”常會被提及,在訪談中也會觀察到他們會出現相對較多的回避、退縮、敏感行為。我們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歸納如下,并通過自體心理學的視角來理解他們呈現出的心理特點。

      1.1 較低的自尊水平

      自尊是在早期養(yǎng)育中通過被照顧、被愛、被肯定和認可而形成的,個體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的、被欣賞的、被愛的,特別是當個體展示出某些有關自身價值的事物的時候。根據自戀發(fā)展的理論,孩子在共生感覺消退后需要通過夸大自體(grandiose self)和理想雙親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來保持自體感。如果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忽視、冷淡回應、敵意、過度批評等態(tài)度的回應,孩子就會缺乏價值感和被重視的感覺。如果夸大自體和理想雙親影像這兩者發(fā)展得不夠好,就會導致自體結構出現極大的脆弱性,很難維持自尊、自體―統(tǒng)整和自體―連續(xù)感[5]。

      回溯貧困生的成長經歷,會發(fā)現其中有大部分可能存在早期養(yǎng)育的缺乏。由于家庭結構的不穩(wěn)定或經濟條件所困,很多孩子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由祖輩或其他親戚撫養(yǎng)。而如果替代撫養(yǎng)者的“鏡映”不充分,孩子會表現出思念、渴望父母,感到孤獨、被忽視,更加不良的則是成長環(huán)境的頻繁變動,養(yǎng)育者的批評責罵,還有因為缺乏關心而造成的兒童虐待或性侵等傷害。這些創(chuàng)傷性的經歷都使得孩子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確定自體感的鏡映回應時認為是自己不好,同時也會否認一些正向積極的感受,使得個體處于低自尊水平,缺乏自我效能感,也影響著對于未來的抱負水平。科胡特(1971)開始相信,這種對于積極認可的需要(即被鏡映的需要)對健康自尊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不僅為了有效地發(fā)揮自尊功能,還為了達到更高形式的自戀,這在人類對于文明所作出的貢獻中是如此重要[6]。

      1.2 敏感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信任、安全、親密和共情的基礎上的。理想化自體客體需要是感到與欽佩他人相連接,產生一種平靜、撫慰、安全、有力量或有激情的體驗,它和我們需要與我們信任的某人融合或親近有關。理想化自體客體包括兩個功能:一是撫養(yǎng)者給痛苦的孩子提供平靜、安撫的功能,二是作為理想人物,給年幼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受到保護的感覺。如果孩子對理想雙親感到廣泛地失望,就會出現:一是安全感減弱,同時會阻礙對于焦慮、恐懼、攻擊情緒的調節(jié)能力;二是孩子沒有好的榜樣去認同和發(fā)展組織結構;三是會存在空虛感以及和理想他人建立關系的深切渴望[5]。孿生自體客體需要是對相似性的需要,表現在興趣和才能上的相似性,同時還有被另一個與自己一樣的人所理解的感受。它可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建立同一性,獲得聯(lián)盟感和歸屬感,也可以成為個體發(fā)展內聚性自體的補償機會。

      在貧困生的成長經歷中,可能多種因素導致理想化自體客體需要和孿生自體客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或是由于離婚導致的對父母一方或雙方產生的失望情緒導致理想化的破滅,父母的身體問題和經濟社會地位也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對理想化父母影像的形成。如果在青春期由于自尊原因,性格內向、環(huán)境原因而缺乏了孿生自體客體體驗的補償,那么這些都可能成為日后人際關系不良的基礎。如果這些自體客體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將會使得個體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在人際關系上出現疏離,由于過度防御或自戀暴怒而出現攻擊行為,由于缺乏理想化的對象而形成不良幫派,由于無法建立深層聯(lián)系而產生空虛和孤獨的感覺等。

      1.3 負面情緒體驗與不良的情緒表達方式

      通過照料者同調的反應和共情性的回應,可以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也能夠增加對于這個情緒狀態(tài)的理解。“鏡映”體驗可以增加孩子對于驕傲、自負、愉悅興奮、效能感的體驗。理想化的雙親影像可以為孩子提供撫慰的功能并使孩子發(fā)展出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扒〉胶锰幍拇煺邸睅淼霓D變內化作用使得孩子保留之前照料者的撫慰體驗,轉移到過渡客體上,這個過渡客體或過渡空間可以幫助孩子恢復平靜。

      如果父母的缺位或由于各種原因(父母自身身心健康、現實經濟壓力、工作壓力等)導致的“鏡映”缺乏都可能使得孩子出現情緒無法分化,更多的負面情緒,感受到自責、羞恥,缺乏情緒的調節(jié)能力,表現出情感上的脆弱,體驗到空虛和迷茫感。而這些在現實生活和學習的壓力中又會進一步導致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當父母有重大疾病時,會讓固著于夸大自體的孩子感受到無法控制的絕望和恐懼,這一方面好像增加了孩子恐懼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由于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也會更傾向于用軀體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2 自體心理學視角下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對策

      2.1 加強校級資助工作中的思想引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資助育人,著力培養(yǎng)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自此,對貧困大學生的精準資助與資助過程中發(fā)揮育人功能成為資助的價值導向,高校的教育扶貧從“經濟扶貧”進入了“精神扶貧”。基于本文的理論視角,“精神扶貧”要注重思想引領,使貧困生可以獲得理想化自體客體體驗和孿生自體客體體驗。營造積極互助的校園氛圍,尋找貧困生中的平凡的勵志故事,鼓勵他們尋找到心目中最喜愛的老師[7],或是他們喜歡的偶像人物故事[8],通過建立他們自己的聯(lián)盟,以小范圍的故事分享交流會的形式,讓參與者體會到更多的自體客體體驗,獲得更多的聯(lián)結感,進而增強自體的內聚性,可以改善他們對于自己的看法,提升自尊水平,改善人際關系,也提供了一個可以表達自己和抒發(fā)情緒的空間,有利于負面情緒的調節(jié)。

      2.2 完善院級學生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學院的學生輔導員是和學生們接觸最多的人,通過輔導員的談心談話和日常的生活關心可以和貧困生建立一個安全、穩(wěn)定、友好、包容的關系,這對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來說很重要。在這樣的關系中,對早期缺乏自體客體體驗的貧困生來說,可以重新體驗到被愛、被關注的感覺,進一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得以改善低自尊的情況,形成對于未來的理想和抱負,不再感到空虛和迷茫。另一方面,在良好關系的基礎上可以更具體地了解到貧困生的成長經歷和內心想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和心理支持,輔導員老師也成了安撫情緒的客體,幫助他們更好的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2.3 提升心理中心工作的專業(yè)引領

      心理中心作為“心理育人”的核心部門,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肩負著專業(yè)引領和理論落地的職責。面向學院要做好專業(yè)協(xié)助和保障,一方面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學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輔導員建立關系的能力和談心談話的水平,傳授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要做好輔導員的情緒安撫工作,保證他們可以以一個積極、穩(wěn)定、有力的形象和學生開展工作。面向貧困生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活動,包括交流分享會、朋輩小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貧困生可能更容易產生相似性和聯(lián)結感,獲得更多的孿生自體客體體驗,利用孿生體驗來鞏固和發(fā)展他們的自體。通過成員間的互動與反饋可以獲得鏡映的體驗,幫助他們解讀內在的混亂的情緒,獲得確定感。通過觀察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形成替代學習,可以減緩他們自身的焦慮感[9]。團體中更有機會形成“恰到好處的挫折”,通過團體的容納和共情產生治療的作用。

      綜上所述,自體心理學理論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豐富的啟示?;谧泽w心理學對于貧困生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和干預方式的指導,從學校的各級層面出發(fā),可以通過開展不同的方式的心理促進活動,為貧困生提供多方位的關注與支持,以幫助他們提升自尊、改善人際關系、發(fā)展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減少不良情緒,發(fā)展出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獲得更多的內心成長。

      猜你喜歡
      理想化客體貧困生
      陸毅:侯亮平是個太理想化的人
      金色年華(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4
      李一男的小牛電動車太過理想化
      IT時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50
      過于理想化的擬態(tài)呈現:《非你莫屬》節(jié)目塑造的求職環(huán)境
      新聞傳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國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論著作權客體的演變
      關稅課稅客體歸屬論
      “活”源于怦然心動——寫生對客體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結對"百千萬"情暖貧困生
      中國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新昌县| 金寨县| 南乐县| 抚顺县| 格尔木市| 滨州市| 星子县| 双峰县| 邛崃市| 温宿县| 永平县| 阿克| 杭锦后旗| 响水县| 亳州市| 德令哈市| 定陶县| 东方市| 临汾市| 南涧| 隆安县| 芒康县| 礼泉县| 海口市| 宿松县| 贞丰县| 曲麻莱县| 建瓯市| 拉孜县| 团风县| 彭阳县| 卢龙县| 柳河县| 建阳市| 元阳县| 武义县| 宁阳县| 耿马| 阿拉善盟| 辉县市|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