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曾鞏與慶歷新政

      2023-01-03 08:37:20劉美玉張勝璋
      關鍵詞:慶歷蔡襄曾鞏

      劉美玉,張勝璋

      (閩江學院 人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慶歷新政,發(fā)生在慶歷三年(1043),是北宋變法的開端,慶歷新政雖然失敗,卻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啊畱c歷新政’在北宋‘變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巨大意義,它是‘煕寧變法’的序幕和準備?!盵1]范仲淹、富弼、杜衍、韓琦、歐陽修、蔡襄等是慶歷新政的核心人物,改革以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開始,主要針對宋朝自開國以來形成的內憂外患: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危機局面,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仁宗皇帝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但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僅僅經過兩年時間,于慶歷五年(1045)初,隨著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雖然慶歷新政以失敗告終,但卻對北宋中央集權統治一體化起了一定的調節(jié)和完善的作用,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事件。

      曾鞏雖未直接參與改革,但他卻時刻關注著這場革新運動,他和改革核心人物范仲淹、杜衍、歐陽修、蔡襄等都有書信往來。關于慶歷新政,學術界多有研究,例如:范仲淹和慶歷新政、歐陽修和慶歷新政、韓琦和慶歷新政、包拯和慶歷新政等,但曾鞏和慶歷新政目前尚無專門的研究,這可能因為曾鞏在慶歷新政發(fā)生時并不在政壇要位,容易被研究界忽略。本研究通過曾鞏與慶歷新政核心人物的書信,論述曾鞏和慶歷新政的關系,表明曾鞏的政治思想在北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1 為慶歷新政出謀劃策

      慶歷新政發(fā)生在慶歷三年(1043)到慶歷五年(1045)間。時曾鞏雖身居鄉(xiāng)間,卻時時關注著這場自慶歷三年開始的、關系國計民生的改革。他于慶歷三年寫給諫知官王素《上王轉運》,慶歷四年分別寫給諫知蔡襄及歐陽修重要書信《上蔡學士書》《上歐陽舍人書》。在給歐陽修的《上歐陽舍人書》里,其提出了重要的新政策略:“當世之急有三:一曰急聽賢之為事,二曰急裕民之為事,三曰急力行之為事。”[2]235這和范仲淹的“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10條,韓琦的“清政本、念邊計、擢材賢、備河北、固河東、收民心、營洛邑”7事,相比較而言,雖難免理論書生氣,但也真正觸及了改革事件的本質,提法頗有見識。

      首先,舉薦賢能,傾聽賢者之音?!爱斒乐庇腥?,一曰急聽賢之為事”“夫主之于賢,知之未可以已也,進之未可以已也”[2]235。國家治理離不開賢者,帝王為政離不開賢者,不但需要知道這個道理,而且要進用賢人;不但要聽其言,而且要按照賢者所說去作為。為了保證皇帝身邊的人是賢人,而非邪人、庸人,就需要諫官“朝夕出入在左右”,這是“侍臣之任也”[2]235。作者反復強調只有賢者的存在和聽賢者之言才能保證“道”的實行,否則“道未可望行于天下也”[2]236。舉賢授能,繩墨不頗,人才是國家大業(yè)、改革進行的關鍵所在。曾鞏的諫言深中肯綮,抓住了革新的關鍵,將人才問題列為首要,以此為慶歷新政出謀劃策。

      其次,民富且安,急興裕民之事?!岸患痹C裰疄槭隆?,治國就是治民。民富且安,就不會作亂,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在于民貧且不安,“靡靡然食民之食者,兵佛老也”[2]236。所以,他提出相應的對策:一是讓軍隊耕種,不食民之食,軍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二是對于佛老,停止拓展,使不務生產的僧道信徒慢慢減少。減少食民之食者,即減輕了百姓負擔。兩個方法都側重于節(jié)流,通過減輕百姓負擔安撫民眾。方法雖然有所局限和偏頗,卻是針對當時“國用殫竭,民力空虛”[3]的社會狀況而提出的切實對策。

      最后,洽之于心,急民力行之事。“三曰急力行之為事”, 曾鞏提出,從官員到士人,然后到民眾,都要落實到辦事的根本之處?!安蝗缡?,未見適于時也?!盵2]236當務之急的、確實有效的就是從內心化導百姓,使之內心臣服,從而實現治國的根本。曾鞏反復強調“此三務,是其最急”[2]238,這是治理的根本,是必須實行的,也是變法的關鍵所在。

      曾鞏是純粹的儒者,對孟子以來所提倡的民貴民心有深刻的認識,列民眾民心為改革的最急,這也是貫穿曾鞏為慶歷新政出謀劃策的始終,無論是舉薦賢能還是民富且安,最后都落到民生上來,在最后曾鞏又進一步強調這方面的重要性和緊急性,是希望化策略為行為,實踐這場改革,實現為民謀事謀利的目標,從而利于國計民生。曾鞏對慶歷新政之獻策可謂“順應規(guī)律,精耕細作”[4],是站在“知時之變,循常之理”[4]的歷史高度的見解。

      2 為慶歷新政推薦人才

      曾鞏在慶歷四年(1044)給當時的諫官蔡襄、歐陽修的書信中都有提到人才的問題,認為人才可助天子行圣賢之道。

      給諫知蔡襄《上蔡學士書》寫于慶歷四年(1044)五月,當時曾鞏26歲。蔡襄于慶歷三年起知諫院,曾鞏這封書信向蔡學士論述了諫官的職責:“朝廷自更兩府諫官來,言事者皆為天下賀得人而已?!盵2]238有了諫官,天下人才就可以被舉薦得用?!耙蕴熳佣惺ベt之道,不古圣賢然者否也?!盵2]239圣賢之人才能輔佐天子行圣賢之道,但是總有兩類人阻撓圣賢之道的實行,一是邪人,“邪人以不己利也,則怨”;二是庸人,“庸人以己不及也,則忌”。邪惡的人和平庸的人,所產生的怨和忌,阻礙著圣賢之道的推行和圣賢大業(yè)的實現。而且他們“造飾以行其間”,以一種偽裝的方式存在,不易被覺察,所以“人主不寤其然”,君主無法識別賢愚,那么“則賢者必疏而殆矣”“故圣賢之道,往往而不行也”,最后導致圣賢不能被啟用,圣賢之道不能實行。曾鞏站在儒家正統大道的高度,條分縷析了人才易被埋沒的狀況。就此,水到渠成地提出諫官的重要性:諫官在人主身邊,時時可以幫助人主識別人才,防止邪人、庸人,“成此美者,其不在于諫官乎!”[2]239諫官是替朝廷選拔人才的關鍵人物,是天子行圣賢之道的關鍵人物,是國家興盛強大的關鍵人物,依其成此美者。在這封信中曾鞏除了毛遂自薦,還向蔡襄學士竭盡全力推薦王安石,說他是“古今不常有”的人才,“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執(zhí)事倘進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2]239。曾鞏極力向當時的執(zhí)政者如蔡襄、歐陽修等推薦王安石,體現了他惜才愛才,希望天下賢能之人可被重用。

      寫于慶歷四年的《上歐陽舍人書》,曾鞏除了提出“當世之急有三”外,也向當時的歐陽舍人推薦了王安石。在信中他談及自己雖閑居江南,但仍有所待,希望有所作為,但是“親在憂患中,祖母日愈老,細弟妹多,無以資衣食”[2]237,因為家族的承擔,自己為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竭力推薦友人兼同鄉(xiāng)王安石,在這封信中他對王安石的薦詞肯定且一如既往:“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倘言焉,進之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盵2]239

      王安石能被朝廷重用,領導煕寧變法,和曾鞏三番五次不遺余力地推薦不無關系。除了在《上蔡學士書》《上歐陽舍人書》中推薦王安石外,曾鞏在《再與歐陽舍人書》中,再次提出這一薦人之請,強調王安石是國家不可失的人才。在這封書信中,曾鞏還推薦了王回、王向兩位有道君子,認為他們有德有才,文章也寫得好——魁閎絕特,是不可多得的天下之才:“而鞏汲汲言者,非為三子者計也,蓋喜得天下之材,而任圣人之道,與世之務?!盵2]248。在曾鞏的影響下,曾鞏家族的曾布也參與了“王安石變法”,曾鞏的異母弟、世稱“南豐七曾”之一的曾肇指出其兄曾鞏為國薦才的初衷在于“止于仁義”[5],是一種大仁大義。

      3 為慶歷新政道義傳世

      慶歷新政于慶歷五年(1045)以改革人士紛紛被貶謫而結束。這場改革雖然因為觸動了保守貴族勢力而招致失敗,但其改革的道義卻是成功的?!霸谠柨磥?,圣人之道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原則”[6],這種原則細致地滲透在他對待慶歷新政的觀念中,并在歷史上閃耀著不朽的光輝?!皯c歷新政為士人確立的致學方向就是‘明體達用’……此‘明體達用’又可謂之‘內圣外王’。‘內圣’者,即范仲淹所謂‘必明理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茍求功名富貴,心憂天下,而又有‘道義之樂’;‘外王’者,即‘一旦仁宗大用之,即做出許多事業(yè)’。”[7]慶歷新政立足于儒家的根本“明體內圣”,曾鞏在慶歷五年、七年,在寫給改革者的信件中,充分肯定了新政道義,對新政符合天下大道精神高度贊頌。

      《上歐蔡書》寫于慶歷五年,面對改革的失敗,曾鞏善于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原因,他分析歷史上貞觀太平形成的原因,以及其他時期“其治皆出貞觀下”的原因,得出“人人唯一以茍且畏慎陰拱默處為故,未嘗有一人見當世事僅若毛發(fā)而肯以身任之,不為回避計惜者。況所系安危治亂有未可立睹,計謀有未可立效者,其誰肯奮然迎為之慮而己當之邪?則又謂所欣慕者已矣,數千百年間,不可復及”[2]707。因為世人的自私、封閉、怕擔責任,造成社會的安危治亂問題,就是在如此世風之下,改革者奮起改革,“今事雖不合,亦足暴之萬世,而使邪者懼,懦者有所樹矣,況合乎否,未可必也。不知所謂數百千年已矣,不可復有者,今幸遇而見之,其心歡喜震動,不可比說”[2]707。改革雖然失敗,但其精神足以流傳后世,撼動世人,曾鞏無比“歡喜震動”,并以孔子、孟子等君子不以必得之難而廢其肆力者的精神鼓勵改革者,“使二公之道行,則天下之嗷嗷者,舉被其賜,是亦為天下計,不獨于二公發(fā)也”。曾鞏認為改革事件雖然中斷,但道行、道義永存天下、流傳后世、澤被后人、熠熠生輝,改革是天下人的幸事。

      慶歷五年新政失敗,范仲淹、歐陽修、杜衍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宰相杜衍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范仲淹罷政出知鄧州。曾鞏在慶歷七年和他們都有書信往來。《上杜相公書》是在杜衍宰相“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2]242所上,除去了世俗考量,真正從道義上談論慶歷新政,這篇書信主要論述宰相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作者從古道之理和事來論述這個問題,首先提出“以己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有余”[2]240的道理,然后以歷史事實:嘗為宰相的舜、漢朝宰相陳平、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是“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的“真知宰相體者”,然而“唐以降,天下未嘗無宰相也。稱良相者,不過有一二大節(jié)可道語而已。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其誰哉?”作者感嘆現實的不濟,雖然人主急于致天下治,主張慶歷新政,但“邪者惡之,庸者忌之,亦甚矣”。邪惡的、平庸的人激烈地反對,在這種局面下,“獨閣下奮然自信,樂海內之善人用于世,爭出其力,以唱而助之,唯恐失其所自立,使豪杰者皆若素由門下以出”。改革者獨當一面,選用天下之才,促成各種改革措施的實施。所以曾鞏發(fā)出感慨“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非閣下其誰哉!”[2]242給予慶歷新政充分的肯定和贊頌:有圣人作,救萬事之弊。

      曾鞏也充分肯定和贊頌了范仲淹的豪杰風范。在范仲淹罷政出知鄧州時,曾鞏寫給范仲淹《上范資政書》,信中一開篇就提出:“夫學者之于道,非處其大要之難也。至其晦明消長、弛張用舍之際,而事之有委曲幾微,欲其取之于心而無疑,發(fā)之于行而無擇,推而通之,則萬變而不窮。合而言之,則一致而已?!盵2]243曾鞏認識到范仲淹不僅有居于大要之道,而且懂得靈活運用,萬變而不窮。如此能做到的人很少,歷史上林林總總的人物也只有孔子、顏回和孟子得此圣人之道,如今只有范公嘗履天下之任矣,天下稱之為范公之守。在《答范資政書》中,曾鞏字里行間論及范仲淹“所施為在于天下”“此蓋閣下樂得天下之英才,異于世俗之常見”,稱贊其為“當世有大賢德大名位君子”[2]251。正如著名理學家石介曾于慶歷三年寫賦《慶歷圣德頌》,其中對范仲淹大加贊賞:“惟仲淹弼,一夔一契,天實赍予,予其敢忽?!盵8]

      4 結語

      新政雖然以失敗結束,“但其所帶來的慶歷思潮卻為之后理學的興起開辟了道路”[9],曾鞏作為正統的儒學的代表,他對慶歷新政的充分肯定,使得這場改革在當時和歷史上都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曾鞏為慶歷新政出謀劃策、推薦人才、傳世新政道義,正體現了其“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10]濟世情懷。曾鞏在出仕前即表現出來的儒家政治觀、人才觀、道義觀也為學界研究曾鞏文學以及其與北宋政治、社會、文化等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猜你喜歡
      慶歷蔡襄曾鞏
      論慶歷貶謫詩風
      畢昇(節(jié)選)
      胡子怎么放
      曾鞏生平
      美文(2018年20期)2018-10-23 05:52:30
      四月,是你的謊言
      悲傷的來信
      曾鞏猜字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為“君謨”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龙岩市| 米易县| 宜宾县| 翁牛特旗| 昆山市| 海盐县| 丰镇市| 阿拉善左旗| 休宁县| 栾城县| 桃园县| 寻乌县| 开鲁县| 林西县| 东明县| 都兰县| 兴安县| 大悟县| 永德县| 西峡县| 阿拉善右旗| 红安县| 大渡口区| 翼城县| 丰镇市| 大竹县| 白玉县| 田林县| 于都县| 凤城市| 泉州市| 盐城市| 兴城市| 屏边| 平安县| 高要市| 山东省| 桦川县| 青海省| 罗田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