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yè)者:寶格力
從業(yè)年限:6年
從業(yè)地點:上海
一句話感受:不同的打開方式有不同的快樂
對口專業(yè):建筑學
從業(yè)門檻:本科(5年學制)及以上學歷
能力要求:適合對周邊世界的觸覺比較敏感的人,要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并要取得相應的證書,如注冊建筑師證等
晉升路徑:無論走哪條路線都是從基層員工到項目負責人,以及不斷考證、評職稱(初級、中級、高級)
薪資水平:視具體公司而定,應屆畢業(yè)生薪資在15萬元左右,之后跳槽上漲范圍在10%—30%之間
入職提醒:建筑師的工作強度不小,不熱愛則難以堅持,宜提前參與實習,以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建筑設計是一個完整又龐大的產(chǎn)業(yè)鏈。建筑師的職責自然也會在不同的場景中隨著角色的變化而千變萬化。工作6年來,我從事過3份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工作。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
初成長:做好溝通協(xié)作的主導者
研究生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在甲方和乙方的公司中選擇了乙方,去到一家很不錯的建筑設計院,成為一名建筑設計師。當時的我認為這份工作是對我這8年來的建筑設計學習的一個最好歸宿。每一位熱愛建筑設計的建筑師都應該有至少一個落地的設計作品,這是獨屬于建筑師的情懷。
不同的設計公司有不同的工作流程,有些設計公司的工作和人員安排是比較流水化和模式化的,尤其對初級設計師來說,經(jīng)常會在一兩年內重復進行單一的設計工作,比如排版、繪制立面圖等。而我很幸運地進入一家可以讓設計師參與從投標到施工圖設計再到施工配合直至竣工全流程的設計公司。這對設計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是讓人飛速成長的機遇。
最初工作的半年,我的工作內容以投標為主,相比于更注重造型的學生作業(yè),真實項目的方案設計需要更多維度的思考與平衡。我記得當時在廣東做一個學校食堂的設計,在跟領導討論的時候,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紅磚,并且還這么厚重?我答不上來,因為唯一的原因只是我覺得這樣好看。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地域性”這個設計基本法的真正含義。之后的幾版設計方案中,我從廣東的地域特征入手,做出了更適合南方氣候的更輕巧且兼?zhèn)湔陉栃Ч脑O計方案,最終得以中標。
工作一年以后中標的一個超五星級度假酒店項目是使我蛻變成一個成熟建筑師的關鍵項目。自此,我獨立完成了從投標、深化設計到施工配合的全流程作業(yè)。
如果說方案設計是一個比較內化的、自我的工作過程,那么施工圖設計及施工配合的核心則是溝通協(xié)作。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以前做方案的時候可能一天8小時都不需要和任何人溝通,但進入項目落地環(huán)節(jié)的一天8小時里都在開會、打電話,直到下午四五點才有時間安安靜靜地畫一會兒圖。但這正是建筑師成長的必經(jīng)途徑,甚至可以說到了這個階段,建筑師才真正理解了建筑設計。比如說,要想實現(xiàn)一個特別薄的挑檐(樓面挑出外墻的部分),那就需要和結構設計師、幕墻設計師一起尋找答案。一個項目的真實落地是建筑、結構、水暖電各專業(yè)的共同配合,而建筑師正是這個過程中的主導者。
進階:設計永遠不能脫離實際
我的第二份工作跳槽去了一家“非常設計”導向的地產(chǎn)公司做設計管理。主流的地產(chǎn)公司都是營銷導向的,以設計為導向的并不多,因為這會導致建筑成本更高且建設周期更長,但一旦做成了就有可能出現(xiàn)“神盤”,比如成都的麓湖、秦皇島的阿那亞。(“神盤”即兼具生態(tài)景觀、建筑藝術、人文藝術等功能特征的絕佳樓盤,國內有“四大神盤”之說——成都的麓湖生態(tài)城、廣州的“中國美林湖”、杭州的“萬科·良渚文化村”、秦皇島北戴河的“黃金海岸”阿那亞。)
這是一段很有趣的工作經(jīng)歷,我最喜歡的工作內容是“踩盤”?!安缺P”就是實地參觀優(yōu)秀項目,有點“公費旅游”的意思,而且還能“因公”參觀很多正常渠道無法進入或者需要花錢進入的地方。當然,從結果來說,這也確實開闊了我的眼界。其實從事一線設計的建筑設計師更需要“踩盤”,早在我上大一的時候,我的專業(yè)課老師就說過:“沒住過五星級酒店的人是設計不出好的五星級酒店的?!比说男袨橛肋h局限于認知,即便是想象力也依舊如此??上鴥鹊慕ㄖO計公司很少能做到這一點,反而是甲方延續(xù)了這項非常優(yōu)秀的學習傳統(tǒng)。
一個優(yōu)秀的甲方設計師依舊需要親自動手做設計,包括基礎的造型設計或規(guī)劃意向,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出一個最符合開發(fā)預期的設計任務書。之后才是尋找合適的設計公司,進行招投標或商務洽談工作,最終將最初的設計預想落地。
因為我所在的這家公司是“非常設計”導向,所以我當時尋找以及對接的都是國內外一二線的設計事務所,這也是這份工作的另一個魅力點。當時我入職第一天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和國內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筑師開會,和他洽談我司的一個會館改造項目。更巧的是,這位建筑師也是我大學專業(yè)課的評圖老師。當年大學時的我站在圖板前向他展示我的方案,如今的他坐在我對面向我講述他的方案,這種身份的置換非常有趣。當然,可以和這些享有盛名的建筑師一起工作也讓我受益良多;但同時,和這些有個性的建筑師共事也確實非常需要“語言藝術”,因為我們都知道建筑師在堅持自己的設計靈感上可以有多固執(zhí)。
全新嘗試:向人工智能進軍
我的第三份工作出現(xiàn)了很大的跳躍,應該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我去了一家科技公司參與開發(fā)新一代云AI建筑設計軟件,運用我所掌握的建筑設計知識和經(jīng)驗,負責前期需求的部分,指導產(chǎn)品設計及算法研發(fā)。
其實我也是抱著“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想法才選擇這份工作的。建筑設計全流程中有非常多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背后的邏輯都是可以被歸納的,而這就是“我”以及算法工程師可以介入的部分,最終的成果可以省去建筑設計師大量重復的工作,在理想狀態(tài)下可以顯著地提效和優(yōu)化設計建造流程?!拔乙淖兪澜?!”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自白。
在參與開發(fā)云AI建筑設計軟件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主要負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為產(chǎn)品設計師提供并歸納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設計需求,甚至親自負責整個產(chǎn)品設計環(huán)節(jié)。第二,將建筑設計的知識、圖紙的特征等內容邏輯化,再由算法工程師將這些需求函數(shù)化并代碼化。
這份工作的核心就在于尋找“邏輯”,需要從大量的樣本中提取規(guī)律并且不斷地進行驗證。盡管研發(fā)目標是一款和建筑設計有關的工具,但這已經(jīng)和建筑設計的工作有了本質的不同。它們的共通點是對用戶行為的研究,畢竟無論是產(chǎn)品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是服務于人且以人為本的。這一點也是所有想要成為建筑師的人必須永遠牢記的。
后記
這就是我工作以來的一小段建筑師人生,這些不同的工作背后存在著很多共通點。至于以后的我還會有怎樣的建筑師人生,我也很期待,畢竟,未知才是未來最大的魅力。